01.08 施曉宇:《閩都別記》中的福州街巷

■施曉宇

《閩都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作者里人何求(考證書中很多福建省福清市方言,推測作者是福清市龍田鎮人),根據福州說書藝人所講大量民間故事整理、創作而成的一部章回體小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後再版。《閩都別記》共400回,120萬字,全景式描述了福州的社會生活,記錄保留了大量神話傳說、生活習俗、俚語俗諺、方言歌謠、民間信仰和名勝古蹟,對於研究福建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總結《閩都別記》的特點是:

一、福州民風民俗大全;二、福州歷史典故大全;

三、福州方言俚語大全;四、福州商人經商大全;

五、福州鬼神文化大全;六、福州海洋文化大全;

七、福州山林文化大全;八、福州地理知識大全;

九、福州男風文化大全;十、畲族風俗服飾大全。

以“福州地理知識大全”為例,《閩都別記》記載了讀者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福州一條條日久年深和曲徑通幽的親切街巷,一條條充滿故事情節和傳奇色彩的神秘街巷,還有一條條不為人知和已經消失的古老街巷。譬如書中寫到的閩劇始祖曹學佺,號西峰居士,因其家住西峰巷之故。清兵入福州城時,南明禮部尚書曹學佺在家中自縊殉節。西峰巷今名西峰裡,有西峰小學。

福州還有著名的錢塘巷,靠近西湖賓館,原本是一條寂寂無名的逼仄小巷,因為擁有錢塘小學而家喻戶曉。近年錢塘巷拓寬為可供四輛公交車並行的寬闊馬路,依然還叫錢塘巷。

《閩都別記》第101回講到了錢塘巷的由來,是一個關於“池塘生錢”的美好傳說。講主人公林汝光帶徒弟餘心發從寧波來到福州,餘心發問哪來銀錢謀生?

(林汝光)遂帶至北門屏山下,有一池塘,汝光指之曰:“汝看,水裡甚物?”心發向前一看,原來滿塘都是銀錢,水清銅光照耀,問:“甚地場,可取得來?”汝光曰:“地名錢塘巷。要取便取,看有一錢在水岸邊,可去取來。”

令餘心發大吃一驚的是,果然如林汝光師父所說,滿池塘的錢,有雄有雌,取了雄錢,雌錢主動跟上來;取了雌錢,雄錢主動跟上來,等於是錢塘裡的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福州錢塘巷故事。

福州渡雞口位於鼓西路與達明路的交叉處,早年這個路口是交通要道,熱鬧繁華,因是土路,叫作“土街口”。還是在《閩都別記》第101回這樣寫道:

福州人林汝光成仙后心地善良,想為福州百姓做好事,超度一個善人為仙。於是林汝光裝做乞丐,腳踝處潰爛流膿,發出臭味,令路人吐沫掩鼻,咒罵驅趕。倒是一隻大公雞用它那尖尖的嘴輕輕地啄,直到把爛皮死肉啄盡,生蛆吃完才走開了。公雞之舉令林汝光感慨萬千,他在尋覓不到憐憫他的人的情況下,把這隻大公雞超度上了天。從此“土街口”被後人叫做“渡雞口”。

說完了渡雞口,再來介紹賣雞弄。在福州烏山天皇嶺南側,就在公交車烏山路口站旁,曾有一條小弄名叫“賣雞弄”。上年紀的老人都知道:以前,福州郊區賣雞的人挑擔推車走到這裡,經常停下來抽菸、喝水、歇腳、中轉。日久便把小弄建成雞棧,“賣雞弄“因此得名。不過,賣雞弄真正出名,與一個作家胡也頻(原名胡崇軒)有關。

胡也頻是女作家丁玲的第一個丈夫,夫妻生有一個兒子蔣祖林,高級工程師。胡也頻是著名“左聯”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他在上海壯烈就義。魯迅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就是為了紀念柔石、胡也頻、殷夫、李偉森、馮鏗(女)壯烈就義而寫的。

1903年5月4日,胡也頻在烏山路賣雞弄4號家中出生。他曾在烏山腳下度過了少年時期。後來,胡也頻在短篇小說《登高》裡描寫了登福州烏山的情景。在小說中胡也頻這樣回憶:

從石階的開始到最高的一級,共一百二十層,那兩旁的狗尾草、爬山藤、貓眼菊、日來睡,以及別種不知名的野花和野草……

1920年春,17歲的胡也頻離開福州,到上海浦東中學讀書。一年後,到大沽口海軍學校學機器製造。不久學校停辦,胡也頻到北京打工時參加革命文藝活動,認識了丁玲。

1925年秋, 22歲的胡也頻與21歲的丁玲結婚。

1930年11月,胡也頻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丁玲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1月17日,胡也頻在上海東方旅社開會遭國民黨特務逮捕,2月7日在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被秘密殺害。

如今,賣雞弄已經不復存在,具體位置在福州南門兜冠亞廣場停車場附近。2011年6月28日,在烏山路口公交車站不遠建起“胡也頻故居”並對外開放。

雞角弄與賣雞弄一樣,如今也沒有了。原來處在西洪路福州牛奶廠位置,如今牛奶廠已經沒有了,但從西洪路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大門進去,往裡走約五十米,能看到一株醒目的百年荔枝樹。70年前,這棵老荔枝樹所在的地方,叫做雞角弄。

據說,這裡有著名的“接官亭”和“浙江會館”,雞角弄夾在兩者圍牆之間。“接官亭”是清朝政府專為各地官員來閩而設,外地來榕官員在洪山橋上岸後,先到“接官亭”稍事休息,然後進城。因為在亭前牆壁上插有滿清的旗子,有一角剛好朝向這條弄口,所以老百姓叫做“旗角弄”。福州方言“旗角”與“雞角”諧音。時間一久,以訛傳訛,當地人就習慣叫“雞角弄”了。

1949年前,雞角弄荒涼偏僻,不少革命志士、地下黨員被捕後,都被押解到這裡英勇就義。

1926年,共青團福州領導人翁良毓被害於雞角弄。

1927年,首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方爾潤也被害,年僅23歲。

到1949年解放前夕,許多烈士在雞角弄犧牲。為了紀念革命英烈,這裡也被稱為福州的“雨花臺”。

總之,閱讀是我們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讀過《閩都別記》後,就能對福州、對閩都文化,對福州街巷都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