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張五哥說十三爺忠厚不能做太子,康熙帝聽了為什麼高興?

老人頭侃史


張五哥的一番話,其實是解開了康熙心中的一個心結,所以康熙聽了張五哥得一番話,就賞給了張五哥一個“天大的面子”——答應張五哥的請求,釋放因為受太子牽連正在囚禁的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的心結,其實是一個“關於好人”的心結或者糾結。這個“心結或糾結”是因為康熙在第一次廢黜太子之後下旨“公開推舉新太子”,在面對新太子的“選票”一邊倒的局面產生的。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結或者說是糾結呢,我們還有從“推舉新太子”說起。。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康熙四十七年,那個已經讓康熙越來越失望和不滿的太子胤礽終於被康熙廢黜,在廢黜太子之後,康熙下詔“公開推舉新太子”。

康熙的這個決定,不僅是電視劇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在正史上康熙在第一次廢黜太子之後的確是授意上書房討論推舉新太子。

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立儲制度一直存在,儘管這個制度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立嫡,立長,立賢”,但是歷朝歷代,立儲的決策權一直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裡,屬於“聖心獨斷”,絕不徐其他任何人染指,康熙的這個做法實屬罕見。

能夠遇到這種“千年不遇”的絕好機會,康熙的皇子們都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大臣們居然有了決定儲君歸屬的權力,那麼皇子們就必然要把自己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如何爭取更多的選票上,而不可避免的忽視康熙皇帝的“聖心”。

康熙的皇子們當中,最興奮和得意的應該就是那個人稱“八賢王的”八阿哥胤禩,這位以“仁德”著稱的的廉親王在朝中的大臣們當中有著非常好的口碑,這位親和,儒雅,幹練,沉穩的“八賢王”在相當數量的文武大臣的心目當中,就是一個“寬厚仁和”的皇子,也是他們心目當中的太子最合適的人選。

對於自己的人氣指數,八阿哥胤禩還是有相當的自信,事實上他的確是要比其他的皇子在人氣方面優勢非常明顯,志在必得的八阿哥胤禩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各種活動。八阿哥胤禩的功夫沒有白費,他在推舉太子的“選票數量”上遙遙領先於其他皇子,形成這個優勢的原因除了八阿哥胤禩的人氣值和口碑之外,他演的一出“江湖術士道破天機”和爭取到上書房首輔大臣佟國維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

順便說一句,在正史上,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朝只是一個貝勒,直到雍正登基之後,胤禩才得到“和碩廉親王”爵位。而江湖術士的“預言”這出戏其實是大阿哥一手導演的,佟國維倒是真的死心塌地的支持八阿哥胤禩。

這個局面是康熙沒有想到的。他本來對“公開舉薦”新太子的舉措的掌控能力很有自信,同時認為已經做了近四十年的儲君的太子胤礽應該口碑不會那麼不堪,但是事實證明康熙的這兩個判斷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他發現自己對立儲的決策權正在逐步的失去控制,同時他更加緊張的是他對朝廷百官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正在被八阿哥胤禩逐步侵蝕。

康熙決定必須迅速的恢復對立儲的決策權的絕對控制,同時也要迅速的打擊八阿哥在朝廷上下官員當中的人氣。

但是在這個時候,康熙在下手之前還是感到了糾結,由糾結而產生了一個心結”——這個八阿哥胤禩在很多的大臣們的眼裡是一個“賢德的好人”,是一個理想“皇位繼承人”,並且在所有的阿哥當中,八阿哥胤禩的“好人”口碑是獨一無二的。他在糾結,一旦處理了這個經過“民主選舉”的“新太子”,和大臣們怎麼解釋?為什麼“好人”就不能當太子?

在一次獨資的散步過程中,他和張五哥聊起了“好人”這個話題,他問張五哥在他眼裡誰是“好人”。張五哥的回答很真實:十三阿哥胤祥是好人。

張五哥這麼說,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十三噶胤祥救過他的命,說起來張五哥也算十三阿哥胤祥的“舅子”,所以康熙會這麼理解:你說十三阿哥胤祥是好人是因為他就過你的命?張五哥的回答卻是出乎康熙的意料:

十三阿哥的確救過我的命,但是並不是因為救過我的命我才說他是好人,接著張五哥歷數十三阿哥胤祥忠心,俠義,正直。康熙問到:你說十三阿哥胤祥是好人,那就是他最適合當太子了?

張五哥的回答更加讓康熙感到吃驚:好人不一定都適合當太子,十三阿哥是好人,但是他太講義氣,太過剛直,容易得罪人也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十三阿哥是好人但不適合當太子。

康熙對張五哥的回答非常的讚賞!他覺得張五哥無意間解開了他的一個很大的心結,那就是究竟要選什麼樣的皇子來當未來的皇上,當然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堅剛不可奪其志”的人才是最佳人選,所謂“寬厚仁德”也只能是“譁眾取寵”,最終無法解決他已經非常清晰的感覺到的“吏治腐敗,弊政積累,國庫空虛,稅收不暢”的根本問題。估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康熙決定了立即結束“推舉新太子”這個鬧劇,同時復立胤礽為太子,讓局面趨於穩定之後,有利於他對他的這些個皇子們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度觀察,但是通過張五哥的話,他已經在內心堅決的否定了那個“寬厚仁德”的“八賢王”胤禩。

康熙高興之餘,就賞了張五哥一個“天大的面子”,答應了張五哥的請求,讓他去親自奉旨釋放正在囚禁的十三阿哥胤祥——一方面他本來就挺喜歡這個“有情有義”的兒子,另一方面也是釋放一個信號:廢太子胤礽已經的到了自己的原諒。

但是,八阿哥胤禩正在興頭上,對於這個重要的信號,幾乎是視而不見,按照九阿哥胤禟的話:放出來又怎樣?還不是八阿哥遙遙領先?但是,老奸巨猾的佟國維卻敏銳的感覺到了“風向”的根本變化,當他試探性的問康熙:釋放十三阿哥胤祥總得有個理由吧?康熙回答:朕心疼兒子了,這個理由行嗎?

佟國維覺得大事不好,自己已經掉進了一個大坑,估計十有八九爬不出來了。但是佟國維的老謀深算還是讓他很快的在不利的局面下,迅速的和康熙達成交易,用配合康熙打擊八阿哥胤禩為條件,通過退出保住佟氏家族的地位和榮耀——他的侄子隆科多上位替代他成為佟氏家族的代表。

張五哥儘管是一個佃戶出身,機緣巧合做了康熙的貼身侍衛,但是此人卻不簡單,見人見事看的很透,他說事三阿哥是好人,同時說好人不一定能當太子,其實是想盡力的保護他的這個恩人,他在康熙身邊耳濡目染,對“推舉新太子”的險惡看得還是比較清楚,因此拓本能的想讓十三阿哥胤祥遠離這個險惡境地。

但是,康熙卻在張五哥的話當中感受到了另外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好人不一定能當太子”——這個心結算是打開了。


步武堂


那就順著《雍正王朝》來說吧;

我認為康熙是在不斷試探張五哥,因為康熙覺得張五哥以後有大用;自張五哥表示要對皇上講真話的時候,康熙眼前肯定一亮,沒想到張五哥有這樣的回答。康熙這時候思考了一會,我認為肯定是在想怎麼試探張五哥證明他是個可靠的人?!康熙就表示要賞賜張五哥東西,要張五哥自己說。這其實就是在考驗張五哥了,康熙本來以為是要東西,要官職,因為畢竟是一個小小的侍衛。康熙沒有料到張五哥給十三爺求情,這時候康熙又停了一下,表示給張五哥這個恩典。我認為康熙答應張五哥,是因為十三爺的事也已經查的差不多了康熙心裡有底了;也就是說即使張五哥不求情,十三爺也會被放出來。張五哥既然求情,就順水推舟,既放了十三爺,又給了張五哥恩典,要張五哥對自己死心塌地。

如果查不清十三爺的事,張五哥再求情,康熙也不會放的。

康熙帝聽了張五哥對十三爺的看法,覺得很高興,一個小小的侍衛居然把問題看得這麼透,康熙身邊這麼多聰明人,可只有張五哥說了,其他人或許不願意說。康熙高興,又可以為後繼之君尋找到一個聰明的人手。

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評價皇帝:好人做不了皇帝,做皇帝的都不是什麼好人;這裡對“好人”隱含的是拿道德上的好人,來審視皇帝這個職業;在我看來,這本身就是不恰當的,皇帝作為各種利益的交匯點,國內不同人的利益都要靠皇帝去平衡,而人又都是利己的,所以皇帝必須可以對付各種人,來了君子用君子之禮,遇到小人要比小人還小人,只有這樣,皇帝才可以不被利用。

十三爺為人善惡分明,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這樣的人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反而更容易被臣子利用;皇帝需要喜怒不形於色。一句話,堅決不能要臣子看透皇帝。所以張五哥說十三爺的忠厚不適合做太子,對於做皇帝而言,不懂得權謀的忠厚的優點在做皇帝上面就是缺點。

十三爺只是因為太子被陷害謀反那次,所有皇子都在,唯獨老十三不在,跟太子在一起,而有人假借太子手諭調兵包圍熱河行宮,康熙當時認為太子謀反,後來發現有人偽造太子手諭,這一系列的情況都指向了十三爺,十三爺就有很大的嫌疑的。康熙只能先抓了十三爺,再慢慢查,最後肯定查清了,才這麼快答應了張五哥的請求。張五哥覺得十三爺真的很冤。因為十三爺是張五哥的救命恩人,所以求康熙放了十三爺。網絡配圖

康熙問你為什麼要替十三爺求情,只因為他是你的救命恩人?!張五哥回答是,也不是。這個回答很是完美;康熙很是滿意。

張五哥毫無意外的成了雍正的得力助手,康熙帝高興的是這個。


過去即歷史


因為康熙終於遇到一個懂他的人,他能不高興嗎?

張五哥和康熙的對話,是發生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

老十三因為言語失當,說天家沒有情分,惹怒了康熙,結果被關了起來。

實際上,康熙並沒有生氣,反而還有點高興。

後來康熙也和眾位皇子說了,胤祥盡了兄弟的情分,這點很合康熙的心意。

將胤祥關起來,一來是為了維護天家尊嚴,二來也是為了磨礪一下胤祥,人家父子倆根本沒有隔夜仇。

但是的九子奪嫡雖然還沒有白熱化,但是也進行的差不多了。

康熙怎麼會不知道當時的形勢呢,所以和張五哥聊天的時候,就提了一句胤祥。

結果張五哥說胤祥最好,引起了康熙的猜忌,因為他最討厭結黨營私。

結果張五哥話鋒一轉,說了一句:

十三阿哥最好,卻也不一定最適合當太子,他沒有心機,對人太好,太容易相信別人。

這句話算是說到康熙的心裡去了,一來可以確定張五哥的赤誠,二來也確實戳中了康熙的內心。

是啊,胤祥雖然人好,但是一定不會是個好太子,更不會成為一個好皇上。

很少有人能懂康熙,如果老八懂的話,就不會那麼明目張膽地結黨營私,所以張五哥一個小小侍衛,竟然能說到關鍵,他能不高興嗎?這是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啊。


十點歷史君


答:真話,康熙帝聽到了真話!

作為一代帝王,整天在深宮大院很難聽到真話,看到真情。

四阿哥胤禛曾經向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表示過想當一個孤臣,那麼在太子失德的這個節骨眼上,康熙對未來的皇儲問題已經有了打算。

那康熙帝心目中的皇儲到底是誰,那就是皇四阿哥胤禛,此時的四阿哥胤禛又要做孤臣,正合父皇康熙帝的心意。

為此;圈禁了十三阿哥胤祥,因為他與四阿哥胤禛走的太近了,要成全四阿哥這個未來的孤家寡人的孤臣,康熙帝暫時把十三阿哥圈禁。

下面有康熙帝與張五哥在散步的時候對話,康熙帝聽到了真話:

康熙帝問張五哥:朕那麼多皇子中間你認為誰最好?
張五哥答到:十三爺最好了!


張五哥接著說道,因為十三爺為人心懷坦蕩,忠厚講真話!
張五哥亦步亦趨的說著:

人好不一定最應該做太子,張五哥這真是講了心裡話。
這也是張五哥說的!

張五哥對皇上是絕對忠誠的。
張五哥沒有想到,康熙帝就要真話

藉此,張五哥他向康熙帝求情了!
康熙帝感覺到張五哥的幼稚與真情,更感到今天聽到的不易。

張五哥幹了一件大事,膽大包天!
康熙帝心痛兒子,借張五哥的話,又送張五哥一個好大的人情。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面子,小小的張五哥哪裡懂得帝王心術。
這真是讓張五哥措手不及。

張五哥激動了!康熙帝竟然答應了

這就是帝王心術,就是康熙帝高興以後做了讓你想不到的事情,讓你驚訝之餘還有驚魂未定。

老皇帝的心不是哪一個人能猜得出來的!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


按常理,就是一品大員也不敢妄議太子人選,張五哥一個御前侍衛,不但敢說,還敢領賞,真不按套路出牌。

那麼《雍正王朝》張五哥說十三爺忠厚不能做太子,康熙帝聽了為什麼高興?

有書君來先和大家捋一捋劇情。

當時太子被廢,朝中立八爺的風聲很盛,康熙正為立誰為太子頭疼,那天康熙與張五哥在雪地散步,不經意地問張五哥:“朕眾多兒子中,哪一個最好?”

張五哥不假思索的回答十三爺。皇帝說是否因為他救過他,張五哥直言不諱,一半是,一半不是。

最主要的是十三爺心懷坦蕩,行俠仗義,從不暗中算計人。

皇上問他是不是覺得應該立十三爺為太子。

張五哥馬上否定了皇上的說法,且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十三爺人太直,不會轉彎,容易輕信別人,不適合做太子。

皇上高興的連續說了四個好。還說要獎賞張五哥。

張五哥便斗膽說求賞放了十三爺。

於是便有了小侍衛保皇子一說。

根據這段劇情,有書君認為康熙高興的原因:一就像康熙自己說的張五哥講了真話,講了實話。

二是因為張五哥求放十三阿哥,正中康熙的下懷,正合康熙的心意。

一、康熙高興臣子說真話,說實話。

皇帝稱作孤家寡人,有多少人在皇上面前都是唯唯諾諾,阿諛奉承,是難以聽到臣子真話實話的。可是張五哥卻敢於在皇上面前說真話,說實話。

張五哥確實認為十三阿哥忠厚,人品好,從心底敬重他。

太子犯了錯,失德被廢時,其他阿哥唯恐避之而不及,只有十三阿哥顧念手足情深,去探訪太子,並陪著太子。

這是康熙所欣慰的,至少還有一個兒子不是明哲保身,而是顧念兄弟情義的,這在皇家是難能可貴的。

胤祥在康熙心中確實如張五哥所說心懷坦蕩,行俠仗義,從不暗中算計人。

而且康熙大帝也認為胤祥宅心仁厚,但無霸氣,難成大器,不宜立為太子,所以康熙和張五哥對胤祥的評價是一致的。康熙為有一個知己而高興。

張五哥認為十三阿哥救過自己,哪怕他被圈禁,仍然是心中最好的人,借皇上說要賞賜自己,趕緊求皇上放了十三阿哥。

這樣說真話,說實話,而又知恩圖報的人,皇上當然喜歡一個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當然高興有一個這樣的人,侍奉在左右。

二、張五哥求放十三阿哥,正中康熙的下懷,正合康熙的心意。

因為太子被廢,大阿哥被圈禁,十三阿哥被圈禁,八爺黨一黨獨大,到處都是立八爺為太子的呼聲,康熙權衡利弊。

為了平衡眾阿哥之間的力量,心裡早就想把胤祥給放出來,但是苦於找不到一個臺階下。

正像鄔思道所言,康熙大帝乃鮮有的聖明之君,馭權之術早已爐火純青,對幾個孩子看的透透的。

為了防止“八賢王”虎視眈眈自己的皇位,康熙當然得讓其他的皇子來制衡他。

康熙深知張五哥這樣忠心耿耿的人,只要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替救命恩人求情的。

當張五哥說求皇上放十三爺,他說的這些話,正中康熙皇帝的下懷,既順水推舟賣了人情給張五哥,又替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臺階。

同時又讓胤祥能夠解除禁閉,恢復自由之身。讓眾阿哥互相制約,互相制衡,這真是深不可測的帝王馭人之術。

康熙大帝識人心,懂權衡,深諳馭權馭人之術,難怪後世人稱之為千古一帝,真乃實至名歸!


有書博物館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小人物值得大家注意,這個人就是張五哥,他也是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等人,又蒙冤入獄,最後獲救後成為了康熙帝的御前侍衛,並最終服侍兩任皇帝后,請辭為老十三胤祥守陵。

縱觀他在劇中的所有表現,其實處處透露心機,其中一次跟康熙帝雪中散步,為什麼他的回答讓康熙帝很高興呢?

一、初次登場

其實張五哥的初次登場,就疑點重重,不僅在於他在幫助一夥外地人,更在於他的這個舉動:

在他明知老四胤禛等人殺害的是胡教頭的人後,他並沒有選擇報官,或者是通知莊主劉八女,而是直接參與了毀屍滅跡:

“這房間後面就是河!”

這就是張五哥的高明之處,其實他也在豪賭,賭的就是老四胤禛他們不會殺人滅口,畢竟自己目睹了整個殺人經過,也就是這時候起,他的命運其實就已經跟老四胤禛等人聯繫在一起了。

之所以他要這樣做,完全在於他的身份之神秘,這個身份的神秘,有幾處細節可以表明:

比如胡教頭對他說的話是:

“好小子有種,老子早想收拾你了!”

這說明,他早就跟胡教頭有仇了,這次是新仇舊恨一起算!而胡教頭,是什麼人,為什麼一直忍著,直到現在才肯跟張五哥撕破臉呢?

其次,張五哥功夫了得,在過去的情況下,他練就的這身本領,難道是為了種莊稼?

更蹊蹺的是,阿蘭竟然知道當晚借宿的是十三阿哥胤祥,不然她怎麼知道到老十三胤祥的府上求助呢?

結合這些跡象,楊角風推斷,張五哥一家,肯定跟朝中某些人物有聯繫,而這個人,極有可能就是康熙帝!也就是說,康熙帝當年在江夏鎮留宿,極有可能跟張老漢有接觸,不然張老漢不會知道這麼多事。

而且張老漢必然有辦法跟宮裡聯繫上,也就是說老四胤禛等人到了江夏鎮,張老漢一家已經知道了,不然哪有沒有出閣的大姑娘直接露面伺候幾個大男人的?

二、

當然,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中,阿蘭是劉八女培養的,目的也是為了籠絡大官用,但是劇中給做了相應改編,但是阿蘭能找到老十三胤祥府上,也有可能是老八胤禩告訴她的。

後來張五哥蒙冤入獄,之所以能蒙冤入獄,也就說明這一家人隱藏的很深,不然的話,劉八女等人不敢對他們下手。

另外一種可能性,則是張五哥刻意要頂罪的,一方面是為了救自己父親,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要混進京城,畢竟已經跟胡教頭撕破臉了,江夏鎮自然是待不下去了。

這也是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策略,勇氣之大,令人咋舌!

當然,他的豪賭又贏了,康熙帝親自到法場救了他,甚至為了給他翻案,連太子的臉面都不顧了。

最終,張五哥被救,再加上老十三胤祥的推薦,他順利的成為了康熙帝的御前帶刀侍衛。

有很多人這裡不能理解,認為康熙帝是不是太隨便了,怎麼可以這麼隨便就讓一個漢人在他面前帶刀?

這也就印證了我們前面的猜測,極有可能康熙帝見過小時候的張五哥,也認識張老漢,對他們一家印象深刻。其次張五哥的命是自己救的,對他是恩人,張五哥又是一個感恩之人,用他放心!最後,張五哥武藝高強,為人憨厚老實,當時頂罪是為了救父親,一個有孝心的人,自然也有忠心!

而張五哥確實在康熙帝心中印象不錯,尤其是那次雪中散步,康熙帝問他皇子中誰是最好的人,他不假思索就回答十三阿哥。

本來康熙帝以為他心中認為老十三胤祥最適合當太子,結果張五哥卻說他不適合當太子,這讓康熙帝大為感動。

畢竟這年頭能跟康熙帝說真話的人少之又少,這也是張五哥的為人之道,面對皇帝一定要說真話,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信任,而且這次說真話,康熙帝給的賞賜,就是放出老十三胤祥。

三、

其實我們分析康熙帝跟張五哥的這段對話,就會發現張五哥非常的聰明:

康熙帝問哪位皇子最好,此時張五哥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老十三胤祥,為什麼這樣說?

此時的老十三胤祥已經被圈禁,如果張五哥選擇了其他皇子,給康熙帝的感覺就是這人忘恩負義,自然也做不成御前侍衛了。而回答老十三胤祥,就像康熙帝理解的第一層那樣:

“因為他救過你?”

這是第一個理由,但是張五哥還給了第二個理由:

“心懷坦蕩,為人仗義!從來不暗中算計人!”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一方面褒獎老十三胤祥,一方面抨擊其餘皇子,那就是不心懷坦蕩,不為人仗義,暗中喜歡算計人了!

當然,這樣說是有後果的,果然康熙帝也聽出了話中的意思,認為張五哥這是要支持老十三胤祥奪位,結果張五哥又給了康熙帝一個驚喜:

“人最好,並不一定就應該做太子。”

後來他又說了,老十三胤祥為什麼不適合做太子,總結起來就幾個理由:

選太子,一定要選人直的,而且會變通的,關鍵要有堅強意志,且不輕信別人。顯然符合這一條的只有老四胤禛,就等於張五哥暗中提醒了康熙帝,選太子可得選好了啊。

這就是張五哥的聰明之處,一方面明著報老十三胤祥的恩,一方面深得康熙帝的喜愛,另一方面也給自己以後的路提前在老四胤禛那打下基礎。

四、

可是如果我們定義張五哥就是一個小小的侍衛,他能想出這麼好的方式向康熙帝提出意見嗎?

所以,張五哥這個人其實高深的很,他的背後會沒有人指使?

這個問題,這裡不解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吧!

後來的張五哥大家也知道了,在雍正帝即位的當晚,他就拿著金牌令箭放出來老十三胤祥,為雍正帝的順利即位貢獻力量。

再後來老十三胤祥去世後,他就主動提出了辭職,要給老十三胤祥守陵,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他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自己這麼多年立身之本,就是知恩圖報,不管是對康熙帝還是對雍正帝,他都知道這個理。但是作為這個知恩圖報的根基,其實是在老十三胤祥身上,如果他不報恩,一方面自己良心不安,另一方面其他人也會有看法。

其次,這麼多年的鬥爭,也讓他看透了,自己的靠山一倒,自己又多少知道一些雍正帝的秘密,再留在他身邊當差,心裡沒底,所以,他提出守陵,也是為了自保。

最後,張五哥也算是完成了使命,此時的雍正帝已經沒有任何對手了,老八胤禩一夥已經徹底被打趴下,弘時都被賜死了,新政也在順利執行。張五哥也厭煩了這些事,也看出雍正帝的臉色不好,命不久矣,畢竟天天跟在身邊,連老八胤禩都能看出雍正帝命不久矣,更何況張五哥了。

新上任的皇上會不會對自己下手,張五哥心中並沒有底,與其無底,不如去守陵,在人生的最高點隱退,也算是能得以善終,畢竟在《雍正王朝》中能看破這一點,能善終的人不多。

或許張五哥在這一刻想到了鄔思道吧,不過,放棄,也是需要勇氣的!

當然,不小心說多了,回到題目,康熙帝之所以高興,就在於他被套路了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雍正王朝》中的張五哥可以算是天底下最幸運的人,康熙以一國之君的尊貴身份,屈駕親臨法場救下了即將被斬首的張五哥,並且當眾宣佈張五哥為自己的貼身侍衛。張五哥也從一介草民突然變成了皇帝身邊的侍衛,可以說是實現了逆襲。


康熙之所以這樣抬舉張五哥,除了是做給天下臣民看以外,也是想讓自己的皇子們好好體會張五哥的孝道。畢竟,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使得康熙身心疲憊。可太子被廢后,卻加劇了眾位皇子們的爭鬥,更使得老八胤祀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康熙為了打擊老八胤祀,除了用委婉的話術使得佟國維退休外,還通過與張五哥的對話,巧妙的找到了理由釋放了胤祥,此種信號讓大家清楚老八胤祀並不是自己心中合適的人選。



那康熙與張五哥的對話又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問張五哥:朕這麼多皇子中,哪一個你覺得最好呢?


張五哥不假思索的回到道:是十三爺。


後來張五哥又說了十三爺胤祥的很多優點,例如忠厚老實等。


康熙又問:那胤祥能當太子嗎?


張五哥回到道:人好,不代表可以做太子。


康熙聽完很高興,沒想到一個侍衛居然以這樣的方式說出了這樣的話,康熙也知道張五哥說的是實話,其實張五哥說的話也是自己所認為的。


於是康熙高興之際,對張五哥說:朕要給你個天大的面子,你現在去理藩院,把十三爺接出來。



其實當時康熙將胤祥關起來,也是形勢所逼,康熙知道胤祥是無辜的,所以康熙也一直想找個機會把胤祥放出來。沒想到在與張五哥的交流中,使得康熙下定決心,不顧群臣反對,“以朕心疼自己的兒子”為由,放了胤祥。


一個小小的侍衛都能懂得感恩,心疼胤祥,為什麼我這個做皇帝的老子,為什麼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心疼自己的兒子呢?


其實康熙也是借張五哥為名,釋放胤祥。即便,沒有與張五哥的對話,也會以其他方式釋放胤祥的。但沒想到張五哥不像其他勢利的人,沒有在胤祥落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也沒有因為胤祥幫助過自己,就說胤祥適合當太子。這也是康熙高興的原因。



當然,張五哥的身份其實也是一個謎。不過我認為,康熙在去法場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張五哥這個人。


是在哪裡呢?


江夏鎮。就是康熙當年曾經下榻過的地方,並且在那裡賜了一塊“禮儀德化”的匾額。


在那裡,康熙見到了張老太爺一家,包括張五哥,也讓康熙記住了張五哥。所以康熙親自去法場救下了他,還當場任命張五哥為自己的侍衛,並且在康熙駕崩時,也是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去找的胤禛。


對此,你覺得康熙為什麼聽完張五哥的話,感到很高興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張五哥這句話,我們可以做以下分析。

“十三爺忠厚不能做太子”

康熙喜歡說真話的人

我們知道在朝廷內,大部分都是一些趨炎附勢的人,都在琢磨皇上喜歡聽什麼,就說什麼,甚至有些官吏,想說實話,但是又怕得罪聖上,乾脆不說了。為什麼康熙,乾隆這些人,喜歡微服私訪,因為只有實地去看看才能知道真相,否則總是呆在這紫禁城裡,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一般聽不到多少真話,皇帝跟下面的大臣們交流其實是很累的,對於大臣們的話,皇帝也是要篩選和思考的。

張五哥突然如此耿直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身為一個地位比較低的侍衛,居然敢評價皇子,並且還是守著皇帝評價,原臺詞是這樣的:

康熙:好你這個張五哥,小小一個侍衛,你怎麼敢這麼跟朕說話。
張五哥:奴才不知道哪些話當講,哪些話不當講,奴才只知道,應該對皇上講真話,不講假話。
康熙:對!對!對!

所以讓康熙老爺子很欣慰,能難得的聽到一句真誠實在的話,所以會龍顏大悅。

說話的時機把握的好

其實康熙知道自己的十三兒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人心懷坦蕩,光明磊落,就是有點嫉惡如仇,本性是一個非常具有俠義心腸的人,在康熙心裡其實已經盤算著找個藉口把十三爺放出來,畢竟當爹的心疼兒子。

這時候憨厚老實的張五哥碰巧說到了康熙的心裡。

張五哥知恩圖報

過後,康熙便問他,想要什麼賞賜,張五哥絲毫沒有猶豫的便說道,希望賞張五哥一個天大的面子,就是把十三爺放出來。

康熙也看的出張五哥也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於是送了張五哥一個順水人情,也給自己寬恕兒子找了個臺階。

所以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君前對奏,康熙非常的高興。

希望回答能幫到大家。


紅纓先生


《雍正王朝》中的張五哥,絕對是繼圖裡琛之後,另外一個“戲精”般的存在。

圖裡琛是《雍正王朝》中的“戲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是得到了眾多朋友普遍認可的,特別是那一句裝傻充楞的“奴才這就去殺了肖國興”,不僅在康熙眼中建立一個“呆傻憨厚”且非常忠誠的侍衛形象,更是一句話就套出了康熙內心對於八阿哥胤禩的真實評價,明白了自己該有的站隊方向。

而張五哥與圖裡琛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劇中的另外一個“戲精”的存在。

當雍正與十三爺胤祥第一次接觸張五哥,張五哥就對這兩位北京來的陌生人充滿了熱情與好客。在李衛、高福除掉了前來暗算雍正等人的此刻後,以一句“腹黑”的“後面有條河”進行暗示,不僅可以博得兩位貴客的好感,更是將自己的責任摘得乾淨。

死裡逃生做了康熙的侍衛後,勤勤懇懇的做著本職工作,但是又非常善於隱藏自己,成為了雍正在康熙身邊的重要“臥底”,進而在奪嫡之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自己在雍正朝得到雍正的賞識和重用奠定了基礎。

而在自己的恩人十三爺去世後,主動提出為十三爺守陵,看似是“退”,實際上是將自己從朝堂上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抽身出來,讓自己暫避鋒芒的同時,獲得應有的封賞,更是破格獲得了黃馬褂的賞賜,以善終收場。

拋開這些不談,整部《雍正王朝》中,張五哥最為出彩的一段“演出”,便是與康熙對於立新太子的那段對話了。

康熙問張五哥哪位皇子最好,張五哥說:“十三爺最好!”康熙接著問張五哥是否應該立十三爺為太子,而張五哥卻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同時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人太直,不會轉彎,容易輕信別人。”

而就在康熙話鋒一轉,突然“質問”他“小小的侍衛,竟然評價其皇子來了”,張五哥卻跪在地上,說了一句

“奴才只知道說真話。”

此時的朝堂上,所有人無一例外的都在為了選舉、擁立新的太子而積極奔走,為的跟多的是自己的利益,然而張五哥卻在這個時候,本有機會為自己的救命恩人十三爺胤祥說話的時候,卻依然用說實話的方式答覆康熙,而這樣卻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就連張五哥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簡簡單單的一番言論,盡然能讓康熙將十三爺放了出來,自己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報了十三爺的救命之恩。



張五哥說十三爺忠厚不能做太子,這無疑是引得了康熙的共鳴。

此時的朝堂之上,推舉新太子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八阿哥胤禩無疑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所在,朝中絕大多數官員或者繼續選擇依附於八爺黨,要麼就是臨時性的把握機會,抱上八爺黨的大腿,而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為八阿哥胤禩打上了“賢德”的標籤。

這樣一來,康熙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對於八阿哥胤禩,康熙對於他的“假仁假義”並不認同甚至是非常的厭惡,但是對於朝中呼嘯而來的支持聲音,康熙皇帝又不得不予以重視。

於是,張五哥的一句“說真話”,讓康熙想到了應對這一問題的想法。

首先,是自己要說真話。康熙的內心之中,依然沒有放棄太子胤礽,依然希望胤礽能夠繼續坐在國家儲君的位置上,這是康熙所要堅持的內心本意。

其次,是要有人站出來替自己說真話,有人能為太子胤礽說話。而這幅重任落在了張廷玉身上。

再次,就是要有人去承擔所有事情的責任。而這就是康熙與佟國維合唱的那出“雙簧”。

既然,一個小小的侍衛張五哥,都能放下“報恩”,去說真話,不推薦十三爺做太子,身為皇上的康熙也就更加要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能因為大臣口中的“賢德”,而改變自己內心的初衷,正是張五哥讓康熙更加堅定了這樣的想法,所以他才會倍感高興。


除此之外,康熙的高興還源於一種欣慰,是對於十三爺的欣慰,同時也是對於張五哥的欣慰。

十三爺救下了張五哥的性命,原本這是一個很好的報恩機會,但是張五哥卻沒有為十三爺說話,但是這確正是張五哥的聰明之處。

一方面,自己的說真話,讓康熙看到的是張五哥的忠誠與踏實,這樣的張五哥必然讓康熙對其是更加的信任。

另一方面,張五哥的言辭更是對於十三爺的側面的讚譽,十三爺幫助人,僅僅是因為俠肝義膽,而無任何其他的想法,這就於八阿哥胤禩等人不斷網羅黨羽,邀買人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康熙對於十三爺胤祥有了更好的評價。

於是,張五哥的一番言論,讓康熙感受到了自己有這樣一個忠肝義膽的好侍衛,更是有著一個好兒子,因此感到非常欣慰,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才會讓張五哥放出了十三爺,給了他一個“天大的面子”。


雍親王府



“千古一帝”的康熙到了晚年,面子工程更重要,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清,已經是有心無力,只願風平浪靜到閉眼。可是越是表面平靜,暗裡卻越是波濤洶湧。

大阿哥不顧人倫親情;太子爛泥扶不上牆;老三落井下石,枉讀聖賢;老四鐵面冷酷,戾氣太重;老八處處學自己,戲精腹黑;老九老十貪婪無恥,豬狗不如;老十三性情俠義,不拘小節;老十四武功雖有建樹,但心胸狹隘。(這些都是《雍正王朝》邏輯)

所以康熙很悲劇,有過“太子謀反”經歷後,更是每況愈下,所以身邊用人,都也特別注意,張五哥由冤獄囚犯被康熙調入御前聽用。目的很明確,張五哥沒有任何背景和後臺,人“乾淨”,放在御前,就必然只能忠心自己。並且張五哥底層樸素的農民出生,沒有腹黑的政治心機。


所以康熙問張五哥“朕的兒子誰最好?”張五哥回答說,十三阿哥最好的時候。康熙其實是有點意外的,目前十三阿哥被圈禁,張五哥仍然敢於說十三阿哥最好。所以康熙第一反應就是“因為他救過你?”張五哥承認了,但同時也表示我說十三爺好,並不單單因為他救過自己,他講了十三爺好在哪裡?心懷坦蕩,為人仗義!從來不暗中算計人!康熙是滿意的,因為老十三在自己的心裡也是這樣的。

但此刻康熙的思維還停留在“爭儲”上面,於是康熙緊接著就亮了殺招,“你認為他最好,那麼也就是說你認為十三爺最適合做太子囉?”


一個侍衛議論“儲位”,這是瘋了的行為,如果康熙把這話題扔給內閣任何一個大臣,個個都會嚇得汗如雨下。然而張五哥心裡完全是沒意識到這種話題的嚴重性的。

張五哥的的確確也就是個實誠人,所以才能把這些殺機重重的話題聊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最好,並不一定就應該做太子。”

這個回答康熙是意外的,因為他想不到一個侍衛竟然說出這樣的話。於是便問“你這又是什麼道理?”

“就拿十三爺來說吧,他人太直,又不會轉彎,又容易輕信別人,所以他人雖好,卻當不好太子。”其實話說到這裡的時候,連炒米都覺得張五哥真的像我們看到的那麼單純麼?這句話裡,評價十三爺,人直是他的優勢基礎;不會轉彎是劣勢附加;輕信別人是致命弱點。這句話的含義是,十三爺本質是好的,犯錯呢,主要是因為不會轉彎,得罪了人,主要的錯誤是因為輕信了別人。

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選太子,要選人直,但會變通,關鍵要有堅強意志不輕信別人。”當然這一點張五哥是沒有想到的,但是康熙聽出來。


康熙按照這個標準回顧一下幾個皇子,“人直”,老四、老十三、老十四;“會變通”老四,老十四;”堅強意志,不輕信別人”老四。這結果突然豁然開朗啊,最終人選不是很明顯麼?

“你這個張五哥,一個小小的侍衛,怎麼敢這麼跟朕說話?”此刻的康熙表面責罰,實際內心歡騰。

“回皇上話,奴才不知道那些話當講,那些話不當講,奴才只知道跟皇上講真話,不講假話。”這又是一劑猛藥。一個侍衛不知道自己講什麼是對是錯,因為對皇上忠心,我直人講真話。

康熙一連說了三個“對”!朕要的就是真話。然後講王撣當著滿朝文武懟自己其實也是說的實話。

於是要賞張五哥,張五哥要求賞個天大心願,因此要求放出十三爺。結果康熙答應了。張五哥真的沒有高人指點?各位看官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