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一个不起眼的黄昏,落日的余晖洒在塞外的蓟北城楼上。因指出战争决策的失误而怒触上级被贬为军曹的中年男子内心五味陈杂,登上了蓟北城楼,临眺远望,夕阳的光撒在他的身上显得格外凄凉。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陈子昂登幽州台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不禁脱口吟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子昂,上面的场景就是我想象中他作诗时的画面,在我心中也只有这样的画面才能配得上这首诗广袤无垠、浩渺悠远的意境。正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所说的一样,他本人也算得上是“前不见古人”。

陈子昂的“叛逆”

初唐时期是格律诗逐渐定型的时代,文人墨客都是在进行格律诗的创作,但是陈子昂则反其道而行之,推崇汉魏时期的古体诗(非格律),至于那些七言诗句更是不屑于去写。然而殊途同归,格律诗的成熟为后来大唐的诗歌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陈子昂主张恢复古体诗的同时也一扫齐梁时期的糜烂诗风,为盛唐诗歌盛世提供了养分。打比方说,大唐诗歌盛世就像是一座大厦,宋之问、沈佺期、上官仪、初唐四杰等人为这座大厦打好了坚实的地基,而陈子昂则是筛选出了最好的石料。

初唐时期的诗歌起初并没有随着大唐盛世的发展而蓬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齐梁之体的泥潭之中。

所谓的齐梁之体,是指那些过分讲究音韵工整,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应具有的内涵,诗句空洞、浮艳的作品。

当时创作者的范围也很狭小,主要都集中到皇帝身边了。像上官仪之流,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整日跟随在皇帝身边,不免应制诗、唱和诗比较多,作品也难逃假大空的厄运。

如上官仪就曾经写过一首诗《咏画障》:

芳辰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满纸的清词丽句,完全就是为了华丽而作,读起来就像某些女中学生作文一样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就连《旧唐书》都说上官仪“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而到了初唐四杰时期,算是真正的揭开了唐诗的序幕。他们主张“轻绮碎”、“重骨气”,作品也从宫廷生活、奉承诗转变到渴望从军报国、抒发怀才不遇、揭露社会现实等方面。如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等都是当时的佳作。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初唐四杰图


但是虽然他们摆脱了制体诗的束缚,还是没有走出形式主义。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也说: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守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可以说直到陈子昂的出现,才给了唐诗新的生命。他主张继承汉魏的风骨,改变萎靡的诗坛。这个观点出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这段话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纲领,他迥异于前人,提出了将汉魏风骨与兴寄、风雅结合起来,改变当时诗风萎靡的局面。所谓兴寄,指的是兴发和寄托。要求诗歌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所谓风骨,指的则是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读者对于作品的感受和作品本身具备思想内容。而陈子昂的思想就是要推崇汉魏风骨,反对南朝文学的形式主义。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这些反映了当时诗歌发展的诉求,也是唐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怪于闻一多先生评价道:“从谢朓之死到陈子昂之生这段时间,没有一流的诗人产生。

从诗作看陈子昂的创新

陈子昂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新的理论,还进行了实践。

最有名的当属他所流传下来的《感遇》三十八首,内容丰富。既有感慨个人身世抒发理想,又有讽刺现实抨击时政,还有借古讽今表达愁苦。但是不论是何种,这些诗都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了思考性,对政治、人生都进行了探讨。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其中的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一如既往的是五言古体,而且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叠字写作方法和《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而且读起来很有晋魏时期阮籍《感遇》的风气 。

幽独空林的香兰,空自散发着芬芳,却不为世人所知。终于等到秋风渐起,芳华零落,潦倒无成。

以兰花喻己,表面又是是写兰花孤芳无人赏,最后凋零在寒风中,这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孤芳自赏陈子昂

年少时期的陈子昂家境殷实,不学无术,每日只知道赌钱吃酒、舞刀弄棒,直到十八岁,看到私塾中他人读书之景,才恍然悔悟,发奋图强,凭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学富五车。

一番学有所成,自己便来到长安城。在长安城中四处投文,希望得到赏识但又四处碰壁。后来遇到了一个卖古琴的,他便花一千万钱买下,并与众人约定好第二日为大家演奏。到了第二日他等到全城的人来看热闹,他却将古琴砸碎,并说弹琴只是微末之技,不足挂齿,还是让大家关注他的诗文。一时间陈子昂在长安城中名声大噪。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陈子昂砸古琴


后来他果然中得举人,本希望自己能够为朝廷出力,奈何当时已经是武则天当政,自己又被任命为右拾遗(作用参考前朝宰相魏征),心直口快的他自然得不到皇帝的喜爱,还经常要受到奸佞之臣的攻击。

后来契丹犯边,皇帝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做随军参谋。武攸宜那酒囊饭袋,怎会带兵?战场上接连失利,陈子昂请求让自己率兵做前锋击溃敌人不被允许,后来又因为指出他的过错而触怒他,被贬为了军曹,之后才发生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于右任书《登幽州台歌》

怀古伤今之情,在那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被写的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后来的那些“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都不及陈子昂的直接、发人深省。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幽州台上陈伯玉,不尽千年万古情!”

陈子昂彻底得罪了武氏一族,后来陈子昂回乡丁忧,武三思与当地县令勾结陷害他,霸占了他的家产,将他关入大牢。后来年仅41岁的陈子昂被毒死在狱中,令人叹惋。

正如在他《感遇.二十三首》中所写的那样,翡翠鸟因其羽毛美丽,被人们四处捕杀装饰美人的头饰和室内的锦被。陈子昂如果没有才能,只是在家乡当一名乡绅,又怎会有囹圄之灾?

陈孑昂:胸怀魏晋风骨的唐代诗人

《感遇》第二十三首

正如《全才子传》中所说: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陈子昂虽然身死,但历史上也永远留下了他的烙印。由于陈子昂的奠基,后世大唐诗歌的荣光才算是真正拔锚起航了。他对风骨的追求对于后来的诗歌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陈子昂之后,唐诗才算是真正的如雨后春笋一般。


杜甫评价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评价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写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张九龄也效仿他而写《感遇》……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元好问的那首诗: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陈子昂用黄金铸像,他绝对担当的起!

参考文献:《沉醉唐风》江湖夜雨

《唐才子传》辛文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