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魚離開水,是缺水被幹死的?還是缺氧憋死的?

甲木and丙火


這個問題乍一看,答案很簡單,魚離開水當然是缺氧窒息而死的。但是,這並不絕對,有的魚離開水並不是缺氧而死的,而是被幹死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看一下魚的呼吸方式。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多數魚類的呼吸方式

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在泥盆紀時期的地質層中就發現了魚類的化石,它們就是最早的無頜類魚,從化石中的碳14衰減度判斷,這些魚類早在4.4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

魚是脊椎動物中佔比最大的一個動物種類,約佔整個脊椎動物的53%,而像我們常見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才佔脊椎動物的9%左右。魚類泛指用鰓呼吸、體表被鱗骨覆蓋、有鰭、靠身體和尾部的擺動移動的水生變溫脊椎動物。

現已知的魚類多達3.6萬種,它們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大水域中。從上面魚的定義上看,用腮呼吸是魚類的“標配”。當然,用鰓呼吸的不一定全是魚類,比如蛙類的幼年時期蝌蚪就是用腮呼吸的,而蛙類屬於兩棲動物而不是魚類,但是,不用腮呼吸的一定不是魚。

基於這點,我們來看一下魚呼吸的方式。

魚生活在水中,它與其他動物一樣都需要氧氣,而它的氧氣就來源於水中的氧氣,也就是溶解氧。在呼吸時,魚通過將腮部的腮絲全部展開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溶解氧的獲取量,以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求,這就是魚的呼吸。

離水後的魚是怎麼死的?

離開水後,大多數魚是缺氧而死的。而導致缺氧的因素有兩個。

01 腮部

上面我們說過,魚在水中呼吸時腮絲是全部打開的,這樣能夠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幫助吸收更多的氧氣。但是,一旦離開水後,由於腮部缺水造成腮絲黏連無法正常打開,這樣反而不利於魚的呼吸。所以,慢慢的魚就會缺氧而死。

02 滲透壓

魚類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淡水魚,一類是海水魚。按理說,生活在海中的魚類體內的鹽分要高於淡水魚,但是實際上,淡水魚與海水魚體內的鹽分幾乎是一樣的。這取決於魚類的一個重要的機能-滲透壓調節。簡單的來說,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體內的鹽分高於淡水的鹽分,所以外界的淡水會源源不斷的通過它的腮和口腔滲入體內,此時過量的水進入身體,它會利用腎臟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達到體內水分平衡的狀態。海水魚則恰恰相反,海水魚體內的鹽分低於海水的鹽分,所以它們是通過大口吞嚥海水再有腮部的排鹽細胞排出多餘鹽分,達到自己體內鹽分和水分平衡的。

因此,無論是哪種魚一旦離開水,它的滲透壓調節能力就會失效,因為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沒有了水的供給,這樣它們體內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終使得體內的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最後窒息而死。

小結: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離開水後的魚最終的結果都是體內缺氧。所以,大部分的魚類離開水並不是渴死的,而是缺氧而死的

有沒有例外?

那麼,有沒有一種魚離開水不是缺氧而死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肺魚。

肺魚是一種古老的生物,現存的大部分魚類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而來的,而肺魚從泥盆紀誕生之初到現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它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腮部是外腮,但是,肺魚的外腮相比其他的魚類來說要小的多。所以,肺魚的外腮同樣具有呼吸的能力,只是比較弱而已。

但是,肺魚與其他啊魚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除了能用腮呼吸外,還能用肺呼吸。當然這個肺並不是我們常說的肺,只是肺魚的魚鰾而已。但是,它的魚鰾除了外觀上與肺接近外,還有著肺的能力,那就是可以進行氣體交換。

所以,肺魚的習性是在大部分時間呆在水底,但是每隔1小時左右,它會將頭露出水面進行呼吸。而且生活在非洲的肺魚有“夏眠”的習慣,當非洲迎來旱季,河道乾涸以後,它會用泥土將自己包裹起來,只留下一個小孔用來呼吸,而此時它的呼吸靠的就是它的“肺”了。

因此,肺魚離開水,短時間內並不會缺氧而死,甚至它短時間內都不會死。迄今為止,發現離開水最久的肺魚(用泥土包裹的前提下)長達4年。

(乾透的泥塊中肺魚仍然堅強的活著)

總結

由於大部分的魚類都是靠腮呼吸的,所以一旦離開水,腮部黏連使得魚無法進行正常的呼吸導致死亡,這是典型的缺氧而死。而肺魚就是個例外,它除了用腮呼吸外,還有一對“肺”可以進行氣體的交換。或許這就是它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億年都沒有滅絕的原因吧。

你說呢?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說是缺水乾死的也對,說缺氧憋死的也沒有錯。要想知道魚為什麼離開水就會死,還得從魚的重要呼吸器官魚腮談起。

魚腮一般是硬骨魚類的呼吸器官,長在咽腔的兩側,附著在兩端與腮蓋相連的腮耙之上。從魚腮的構成來看,魚腮腔兩側各有2個腮,每個腮分佈著兩排腮片,腮片之上長有排列整齊的腮絲,腮絲與腮片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魚在水中時,通過嘴巴的張開,腮蓋緊閉,口腔容積增大,外部水的壓力大於魚體內的壓力,水被壓入腮腔,此時每個鰓片、鰓絲都完全張開,魚腮與水的接觸面積加大,從而攝取水中溶解氧的機率提升,被鰓絲中的微血管吸收,氧氣隨著血液循環被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同時把代謝產物排入水中,完成氣體交換。相反地,當魚閉嘴時,鰓蓋打開,口腔容積減少,內部氣體壓力變大,水就從腮蓋中排出,完成一次呼吸過程。

當離開水面之後,魚的腮片和腮絲就處於粘合狀態,暴露在外的表面積驟減,呼吸效率急劇下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因為缺氧而窒息死亡。許多漁民為了避免剛捕撈的魚出水後立即死亡,發明了一種“弓魚”的技術,就是利用繩子或者木棍,把魚的頭部和魚尾連接在一起,讓魚的身體“弓”起來,這樣就會保證魚的一側鰓蓋是打開的,從而利用外力把部分腮片和腮絲分離開來,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這樣魚就能夠在空氣中保證微弱的呼吸,利用這個方法一般可以讓魚離開水後幾個小時內不會缺氧死亡。

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離開水短期內就會憋死,比如肺魚,它的魚鰾結構比較複雜,裡面被分隔為若干氣室,和外界有氣孔相連,能夠直接在空氣中進行氣體交換,也就是說離開水之後,可以不通過魚腮的作用,直接用魚鰾進行呼吸,在極度乾旱的條件下,可以利用黏液把自己包裹起來進行休眠,最大限度減少新陳代謝的能量消耗,不吃不喝能夠挺上4年的漫長時光。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魚因缺氧而死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河裡水乾了,我們會一窩蜂去河裡抓魚,那時候會看到,一些常見的鯽魚,馬口魚,都已經死翹翹了。但是,熟悉的人都知道,僅剩一點水的臭泥巴里面肯定還有魚,那就是泥鰍,即便是被抓上岸,一點水沒有,泥鰍依然活著。

我們當地的說法是“沒水了,魚都乾死了”。那到底魚離開水是乾死的還是缺氧死的呢?我偏向於魚是缺氧而死的結論。為什麼這麼說呢?

河裡同樣乾涸的條件,泥鰍因為能夠忍受低氧溶解度環境,仍能生存。相比其他魚類早已死亡,說明氧氣起到的作用很大。

有人說,因為泥鰍能夠分泌粘液保溼,所以不會被幹死,其他魚種類不能所以就死了。那就咱們再想一下,一個魚缸裡面放上幾條魚,也放幾條泥鰍。魚缸封口,過段時間發現,其他魚都死了,泥鰍還活著。

歡迎各位評論區留言,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趣味實驗員


都有。魚本身就是生活在水中,吃喝都來自於水體,在陸地上魚類很難獲得吃喝,會渴死餓死,加上魚類一般都是用鰓呼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會憋死。


魚吃東西一般就是直接吞,在水裡的時候,浮游動植物和其他食物就會在它們吞入水的時候被魚吃進肚子,水過一遍又出來了;鰓中也密佈毛細血管,水體中有溶氧,毛細血管和水體溶氧之間就像人的肺部毛細血管和組織液交換氧和物質一樣,使魚獲得充足的氧氣;魚類身體表面也會分泌一些粘液,密佈在魚體表,有著和人類免疫系統相似的功能,一些魚在鱗片掉落一些後,就容易發生感染死亡,再者粘液也可以在乾旱時段防止魚體內液體的流失,像非洲的肺魚就會在淤泥中用粘液結出一個窩,可以保證水分,肺魚陷入低活動狀態。

很少有魚可以在陸地上生存超過一週,它們的生理特性決定了不能做到那樣的事。海洋裡的鯨魚等動物,長了個魚的體型,但是卻是用肺呼吸的,是哺乳動物,嚴格來說並不是魚,是陸地生物進入海洋適應進化來的,潛入水下一段時間就得跑出水面呼吸,憋氣時間十幾分鍾到個把鐘頭。在陸地上儘管能呼吸,但是它們的皮膚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大氣中,它們缺少像人類一樣的汗腺等結構。魚類和其他水體中的生物(除了兩棲類),就是適應水體環境進化來的,導致它們只能在水中生存。
離開了水體沒有腿追不上陸地生物,沒有翅膀逮不住鳥類和昆蟲,一些用水攻擊捕捉昆蟲的魚的能力也沒辦法發揮,沒有水也無法呼吸。


來看世界呀


缺氧死掉的。

這件事,本身並不是軍事領域的W君就來湊個熱鬧吧

魚鰓是魚類的主要呼吸器官。當含有氧的水流過魚鰓的時候,魚鰓會起到血氧交換的功能,使魚或取足夠多的氧氣。

如果打開魚鰓的話可以看到魚鰓是這樣層層的分片結構,就可以在水中和水有最大化的表面積接觸。


而當魚離開水後,這種結構由於中間沒有了水的浸潤作用就會讓鰓中的片狀結構緊緊相連。

這樣一來就起不到氧氣交換的作用了,最後魚類就會窒息而死。


為啥W君來答這個題目呢?

前幾天看到了弓魚的視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啊。

福建那邊有一個手藝,就是在將魚捕獲後用繩子將魚頭和魚尾栓起來,形成一個弓狀結構。

這樣一來,魚本身的活動會受到限制,體力消耗就會很小。同時,由於這種捆綁的方式可以使魚一側的魚鰓被完全打開,腮中的葉片結構也不會層層粘連到一起。這樣魚在離開了水以後也是可以保持呼吸的。


用這種手法處理完的魚平在賣掉之前還是會侵泡在水裡。一旦賣出後完全可以在離開水的環境下讓魚繼續存活24-48小時。


所以這樣看來魚離開水確實是憋死的,而弓魚離開水後大抵恐怕可能是餓死的。


軍武數據庫


大部分魚離開水就不能呼吸,會窒息缺氧死亡。

人類通過肺呼吸空氣來獲取氧氣,魚通過鰓過濾水獲取氧氣。魚的鰓只能從水中獲得水中的溶解氧而不能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就像肺只能從空氣中獲得氧而不能從水中獲得氧一樣。魚張開嘴讓水進去後,然後閉上嘴時,水就被從鰓擠出,鰓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魚用鰓呼吸,鰓絲表面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水中的溶解氧此進行氣體交換,魚可以很容易地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氣,將二氧化碳通過鰓排出。因此魚必須不斷地讓水流過鰓,才能獲得所需的氧氣,如果離開了水,魚將無法呼吸,會缺氧而死。

當然,不是所有的魚都完全依賴於鰓呼吸,因此有時可以離開水後繼續呼吸。

彈塗魚。彈塗魚的的皮膚上佈滿了毛細血管也可以起到輔助呼吸的作用,因此經常可以看見彈塗魚在海灘上攀爬、行走和跳躍。只要保持皮膚潮溼,彈塗魚就能進行呼吸。為了隨時保持皮膚溼潤,彈塗魚經常在水坑裡打滾,或者把尾巴浸入水中——這一習慣誤導了早期的科學家,使他們錯誤的以為彈塗魚用尾巴呼吸。

肺魚。有鰓的同時還有肺,能夠在空氣和水中呼吸。肺魚的肺較為原始,有一個單獨的肺循環,使得肺魚能夠在乾旱季節完全沒有水的地方呼吸生存。

黑魚。黑魚已經部分地適應了呼吸空氣的能力,有輔助呼吸器官能夠呼吸空氣,能夠在離開水的情況下在陸地上短距離遷徙。


科學閏土


魚離開水,是缺水被幹死的?還是缺氧憋死的?

我們都知道魚離不開水,這足以說明水對魚的重要性,正常情況下魚離開水如果沒有作特殊處理的情況下,一般在短時間內都會死亡(一些特殊的魚類如泥鰍、黃鱔、攀盧之類的除外),那麼問題來了,魚離開水後是到底是因缺水乾死的呢,還是因缺氧而悶死的呢?踏火的看法是:


  • 正常情況下是因為缺氧而死的,魚之所以能生活在水中,是因為魚鰓的結構原因而決定的,魚鰓部的鰓絲是魚的氣體交換器官,這個就相當於我們人類的肺部,鰓絲通常都很細很柔,只有在水中藉助水的浮力才能張開而起到交換體內氣體的作用,如果離開水後,在沒有特殊處理的情況下,魚的鰓絲會粘在一起,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到魚體內的氣體交換,如果時間一長,肯定會引起魚體內氧氣的供應,最後結果就是缺氧而死。



  • 當然也不排除乾死的可能性,我們所熟悉的泥鰍、黃鱔其實在離開水體後是可以存活的,因數它們具有腸道呼吸功能和皮膚的輔助呼吸作用,也就是說這兩種魚類離開水體之後,只要空氣中的溼度適宜,沒有太陽直接照射下還是可以活下去一段時間的,但是
不能在太乾燥的地方過久,否則會因體表失水過多而死,因此對於這種情況下的死亡,踏火以為還是因為缺水而死的。朋友們,您的看法呢?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可供參考,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魚類的呼吸器官是鰓,裡面有大量的鰓絲,含有毛細血管,在水中,鰓絲展開,使水中的溶解氧進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水中,完成氣體交換;魚離開水後,鰓絲由於缺水,黏在了一起.導致魚無法呼吸,最後窒息死亡.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魚類長期生活在水中靠著魚鰓進行呼吸,而且是身體表面覆蓋著大量的鱗片和粘液,而且是用魚鰭進行划水游泳;一旦離開水,魚類就因為失去了很多的保護,有長期暴露在陽光的直接照射下造成魚身體表面大量缺水造成窒息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