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東風大街在濰坊人的心目中,幾乎就是北京的長安街,甚至等同於紐約的第五大道。東風大街不知道從哪個年代起,以東風橋為界分成了東風西街和東風東街。儘管東風橋已經被一個不太著名的企業花了一點小錢,把它命名為亞星橋,但是老濰坊人仍然把它稱為東風橋。東風橋對濰坊的重要怎麼形容都不過分,一條白浪河把濰坊最有影響力、最富有魅力的地方連在了一起。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這條路經常走。30年前,這條路的南側還有家很古老的餐館,我在那兒喝了有生以來的第次啤酒,盛了滿滿一粗瓷大碗,且此酒不是自己所買。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季,臨近放暑假的一個星期天,我和同學孫走在格外炎熱的東風大街上。那時全濰坊城僅有的1路和2路公共汽車從身邊駛過,蕩起陣陣塵土,讓路人吸進肺裡,像是被糨糊糊住一般難受。2路汽車是從濰坊火車站到坊子老城的線路,1路是從市人民醫院到濰坊火車站。那時候一張公交車票才5分錢,現在漲到了一塊。多年前,我們一起來到了這個陌生而又新奇的城市,沒錢坐車,就從醫學院一路走到東風橋一一用現在的濰坊新詞是“去耍耍”。我同學是臨朐人,出生在臨朐楊善鎮一個沒多少山的小山村,和我一樣沒見過什麼世面。走在東風街上,偶然一回頭看見濰坊醫學院的兩個女生在那個飯店門口,對著幾隻粗瓷大碗招呼我們。在我的記憶中,和女生之間很少有直接的語言交流,那個十七八歲的年紀,那種懵懂的、很彆扭的且羞澀的,甚至是有些莫名其妙的男女之間的隔閡,使我們這些剛剛進城的農村孩子不敢和女生有任何交往,聽到她們喊,覺得很新奇。走過去一看,兩個女生每人面前放著一碗啤酒。天氣炎熱,她們看到很多小夥光著膀子一碗一碗地喝著,以為是解暑的大碗茶,所以也要了兩碗,喝幾口感覺又苦又澀,還有一股怪怪的味道,用老百姓的話說有點像馬尿,實在不是解暑的飲品。正在犯愁之時,剛好看到我們兩個,便把這很高檔、很新奇、人生第次的享受交給了我們。於是我倆就這麼光榮且艱鉅地喝光了平生第一次的啤酒。喝得無比艱鉅且無法推辭。現在那個飯館已經拆了,陸續蓋起了世紀泰華、世紀泰華商務酒店、三聯家電商場以及現在的國美電器。這個地方的小廣場每天都鑼鼓喧器,各種廣告不斷,廣告活動不斷上演,各種聲嘶力竭的演唱震耳欲聾。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以東風街為界,分成濰城和奎文兩個區域。至今為止,濰城區比較繁華的地帶基本已蕩然無存,除了中百和百貨大樓之外,再往西走就見不到什麼繁華之地了,城市中心的向東轉移使得廣褒的濰城區已無法與奎文相提並論,原來的濰坊市政府已經被奎文區接管,濰坊市政府已經建在了北海路以東的新的開發區位置上。新的人民廣場也已經遷移到新的市政府對面,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濰城區的整個形象被淹沒在老城區和老工業老居民和下崗職工融入其中。有人開玩笑說,濰城區的包子都要比奎文便宜5毛錢,在濰城區十塊錢可以買五個大頭丸子,在奎文區只能買四個。四塊一斤的蘿蔔丸子,到了奎文區就要五塊錢斤。還有人說,濰城區什麼東西都便宜,拿飯館來說,目前濰城區像樣的餐館都已數不出幾家,大概只剩下北宮街上的明宗、臥龍,以及後來的美麗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臥龍餐館,原來是蜇伏在勝利西街,也就是永安路的一個小衚衕裡的家常餐館。六年前,這個餐館還淹沒在居民區的一片平房中,雖處處汙水橫流,環境極為不雅,但他們做的大蝦面卻極有味道,用上好大蝦熬出的蝦油做成蝦湯,然後把面下進去,味道著實了得。俗話說,上車餃子下車面,尤其有朋友從外地來,或自己出差回來,三朋四友相約去臥龍橋吃臥龍大蝦面,價格不貴,經理實惠,也是一種享受。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東風街是濰坊的標誌性街道,是濰坊人心中的中心地段,東風橋則是核心,也就是現在的亞星橋。老百姓叫東風街比較順口,久而久之,東風街就成了濰坊人心目中一個具有城市中心感的街道從東風街這幾個字,就能想到轟轟烈烈的年代,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怕誰。濰坊重大的歷史活動,遊行,集會,都以東風街為中心貫穿。中心感緣於這個城市幾十年裡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舉辦的重大活動之後,也在於這個街道曾建濰坊市首屈一指的百貨大樓和最大的新華書店,它們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構成了這個城市的完整形象。人們習慣於以東風街為中心判定自己與城市的距離,並且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能與城市保持合適的距離,所以,無論東風街擴長也好,縮短也好,或者是改變周圍的建築也好,都不會改變它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就像大院裡的天井,人們偶爾會站到中間,但不會一直擠在那兒,並圍繞著它來尋找自己的棲身之地。除了有關這個城市的變遷和發展的記憶之外,作為濰坊城的臉面,東風街還透露出溫情的一面,因為它始終是濰坊人最大的休閒空間。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在東風街的西側,至今還保留著濰坊市最古老的一棵槐樹,因為城市的擴建使道路擴寬了一倍,這個樹也就被突兀地立在路中間,不知多少酒醉之人和不熟悉的司機撞了上去。有關部門多次建議伐掉此樹,於是,此樹的去留也就成了老濰坊人議論的話題,心中的尺碼。歷史只能在文字中尋找,能留下的東西少之又少,但最後這棵樹還是留了下來,儘管它很突兀地佇立在濰坊市東風西街的中間,影響了城市的容貌,卻給人一種歷史的凝重和親切感,成了濰坊歷史上最好的見證。

以前去東風街“耍耍”,現在東風街“擠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