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會同:搬出來的幸福

噠!噠!噠!11月20日,在漠濱侗族苗族鄉集鎮一家制衣廠,33歲的張國利嫻熟地用縫紉機縫訂衣服領釦,忙完手中的活,張國利關上店門,趕去參加一個“重要會議”。

會同:搬出來的幸福


  當天,“會同縣感黨恩,融入新社區培訓學校漠濱侗族苗族鄉培訓班”在漠濱侗族苗族鄉進行,鄉集中安置區上百名搬遷戶歡聚一堂,感黨恩,談變化謀發展。

  “感謝黨的好政策!”楊周雲是2017年從金塘溪村搬進漠濱集鎮集中安置區,之前在外打工,因患嚴重痛風,險些癱瘓。2013年他回家治病,病好了,雖可以“靠山吃山”,身體不允許,他在大山裡幹不了重活,失去了收入來源。搬進集中安置區後,幫扶責任人為楊周雲在附近學校找了一份保安工作,月收入1600餘元,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穩定收入。

  2018年,張國利一家搬到漠濱集鎮集中安置區,剛開始她還擔心不能適應這裡的生活。在管委會幫助下,張國利結合之前製衣廠打工經驗,加之安置區人員集中,有閒置勞動力,她和丈夫商量開了一家制衣廠,丈夫負責銷售,她負責生產、管理,家庭實現年收入十萬餘元,還帶動十多戶搬遷戶就業。如今,張國利一家生活和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兩個孩子在附近中學就讀,她一家過上了幸福生活。

  “搬到安置點,在家收入比在外打工還高一點,我們一家人生活大變樣。”望著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張國利滿臉幸福溢於言表。

  記者看到,安置點內,一棟棟高樓排成排,小區綠樹成蔭,居民生活悠然愜意。孩子們開心地蕩著蹺蹺板,老人們三五成群曬著太陽、聊天,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據瞭解,該安置點共有126戶486人,從該鎮各村搬到這裡。

會同:搬出來的幸福


  “易地扶貧搬遷,最關鍵的是如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集中安置區管委會主任楊林說,為幫助搬遷群眾在新家“穩得住”,安置區及周邊配套有衛生室、幼兒園、惠民超市、農貿市場,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管委會推薦搬遷戶到集鎮製衣廠、肉兔、肉牛基地、鞋廠等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上班,解決了部分搬遷戶就近就業問題。

  漠濱集中安置區是我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

  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我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新一輪脫貧攻堅的“當頭炮”,積極謀劃,截止2018年底,我縣完成搬遷3234戶13326人,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9個。

  “搬遷只是手段,發展和致富才是目的。”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人員介紹,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致富”,我縣多措並舉,強化科學安置實現“搬得出”,強化黨建引領實現“住得好”,強化宜居宜業實現“可發展”。全縣49個集中安置點周邊配備衛生院(室),搬遷家庭簽約醫生覆蓋率100%;“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產業幫扶、“扶貧車間”、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讓搬遷群眾人均增收1500元;“六個一”當家產業,全縣發展“六個一”產業搬遷對象2738戶11309人,覆蓋率達84.8%;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盤活安置點門店、攤位等固定資產,將收益全用於搬遷戶後續幫扶;委託幫扶搬遷對象1937戶8014人,讓搬遷戶就近就業。引導就業致富,開展30餘場“感黨恩,融入新社區”主題教育培訓,引進企業和勞務輸出,帶動轉移就業4448人。我縣制定並通過了《會同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項目獎補暫行辦法》,獎補吸納搬遷群眾就業的經營主體或社會組織,支持搬遷群眾開展種養、零售、加工、服務業等自主創業,鼓勵集中安置區周邊發展特色種養業土地流轉,扶持集中安置小區及其周邊創辦“扶貧車間”,多措並舉,讓搬遷群眾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一批批貧困群眾搬出深山,搬進新家園,他們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