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中華族譜集成》——王氏族譜簡介

《中華族譜集成》——王氏族譜簡介

《中華族譜集成》——王氏族譜簡介

王氏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自黃帝子孫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後,居於汲郡(河南衛輝)等地;其二是媯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後,居於陳留(河南)、北海(山東)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後,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裔畢萬,封於魏,為晉國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是為王氏,居於京兆(西安)、河間(河北)等地;(二)週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王城,是為王氏;(三)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居於太原(山西)、琅琊(山東)、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這一派人數最多,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屬於這一派。所以,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
  現存的私修族譜,是自宋代開始按照歐陽修(1007至1072)和蘇洵(1009至1066)創立的“歐蘇體例”編修的,絕大多數王氏族譜都尊奉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據統計,在一百個大姓中,王姓家族歷代所湧現出的名人總數,居於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漢昭宣時期,博士諫大夫、經學名家王吉,就為琅琊王氏的顯貴奠定了基業。王吉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稱號,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到了西晉,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後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聲望。東晉初,由於王導功勳卓著,擔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頂峰的標誌,同時也是琅琊王氏成為天下第一望族的標誌。
  太原王氏也是特別顯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時期,太原王氏就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合稱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鏤王家”之稱。由於太原王氏名聲顯赫,歷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後代,也將自己的家世歸繫於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說。太原王氏主要有祁縣和晉陽兩支。王霸長子名殷,後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是為祁縣王氏。殷五世孫王允,漢獻帝時任司徒、守尚書令。王允兄子王凌,顯貴於三國曹魏之時。王玄謨在南朝宋孝武帝時,官至顧命大臣,其後家世相傳,顯於南朝。在北朝,祁縣王氏有歷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慶父子,王慶父王因,魏州刺史。王慶,隋上柱國,封平昌郡公。隋代還有著名儒學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學有王績、王勃等。太原王氏晉陽支,在東漢靈帝時,王柔、王澤兄弟,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晉陽王氏顯貴的基業。王柔子王機,仕魏,官至東郡太守;王澤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晉時,王柔之孫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渾,官至司徒。王渾子王濟,被晉武帝招為附馬,官至驃騎將軍。西晉時期是太原王氏晉陽支的黃金時代。東晉時,晉陽王氏依然是名門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王坦之,官至中書令;王蘊,官至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官至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王恭,官至中書令,領太子詹事,詔贈侍中、太保,諡曰忠簡,等等。在唐代,太宗時,有宰相王珪;玄宗時,有宰相王晙;代宗時,有宰相王縉;憲宗時,有宰相王涯;文宗時,有宰相王播;僖宗時,有宰相王鐸;昭宗時,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軍副都指揮王信,秘書監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書王瓊,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