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科普:“水城”威尼斯為何會怕水

新華社羅馬11月22日電 被稱為“水城”的意大利古城威尼斯眼下最怕水。本月12日以來,亞得里亞海湧起巨浪,威尼斯85%面積遭侵襲。災害事件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警鐘。

“水城”威尼斯位於潟湖之上,潟湖最終流入亞得里亞海。它建於公元5世紀,城內歷史名勝、珍貴藝術品不計其數。然而,水患正日益對它們造成威脅。水患通常發生在冬季,持續降雨和勁風會抬高亞得里亞海水位,將海水灌入“水城”。

自12日以來,威尼斯一週之內經歷了3次洪峰。威尼斯政府說,城內最高水位達1.87米,僅次於1966年創下的最高水位紀錄。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威尼斯歷史上每100年左右發生一次極端的高水位水災事件,預計到21世紀中葉每6年發生一次,到2100年每5個月會發生一次。全球變暖導致地中海海平面不斷上升,而海平面上升會讓海鹽持續腐蝕建築和古蹟。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地球物理系前主任、海洋學家米爾科·奧爾利奇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氣候變化已使得威尼斯面臨被淹威脅。由於氣溫升高,最近幾年當地頻遭風暴潮和洪水襲擊。

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所處土地的沉降更讓古城“雪上加霜”。20世紀20年代起,威尼斯周邊工廠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大面積地區沉降。近百年來,亞得里亞海的海平面上升了33毫米,同時威尼斯城每年平均下沉5毫米。

20世紀40至50年代,大型工業港口的擴建使威尼斯城區面積縮小了三分之一,重度汙染的化工廠出現在城市附近。工業廢水和周圍農田的殺蟲劑順雨水流出,導致潟湖裡的半水生植物大面積死亡。

沒有了植物固定,潟湖底的沉澱物被衝到海里,從而使潟湖底部不斷被侵蝕。為讓大型油輪停靠在港口而開挖的航道,也加大了水流衝入潟湖的強度,加快了洪水湧入威尼斯的速度。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1966年11月4日,威尼斯暴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災。水位最高升至海平面上2米。地下油罐破裂,洩漏出的黏稠黑色石油漂浮在水面上。洪水肆虐20個小時退卻後,古城狼藉一片,藝術品和建築物遭到無法修復的損壞。

2003年,意大利政府啟動了一項旨在抵禦海潮侵襲、拯救威尼斯的“摩西工程”,計劃在威尼斯潟湖東部與亞得里亞海相連處建成數座“浮動水壩”。平時鋼筋混凝土牆沉入海底,當海潮襲來,這些活動水壩就可以通過壓縮空氣泵控制,升出水面形成堤壩,從而減少海潮對“水城”威尼斯的侵蝕。

然而,多重原因導致“摩西工程”進展緩慢,至今仍未確定最終完工日期。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從2020年起,意大利學校將要求每個年級的學生學習與氣候有關的課程,旨在讓未來的公民做好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