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水浒传》中曾经亲如兄弟的宋江与武松为何最终走向末路?

陶金武


武松和宋江的第一次交往,也是直接的交往,其实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在柴进庄上那一段时间。在那之后,两个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武松也走上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高光和精彩的一段时间。

武松和宋江在柴进庄上分别之后,先是在回老家的路上路过阳谷县,在景阳岗上打死了老虎,然后就被知县招入官府,当了都头,接着发生了和潘金莲的爱恨情仇,最后怒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又杀了张都监全家,从此就彻底告别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浪迹江湖,落草为寇了。

从武松的表现和心境来看,在张都监府上被陷害之前,他对人应该还是抱有希望的,还是愿意相信别人的,也愿意接受被人的好意,不恶意揣测别人。但从他大闹飞云浦之后,又返回张都监府上,杀了张都监全家之后,他基本上就不怎么容易相信别人了,对重新进入体制内基本上不抱什么希望了。这也是他和宋江在孔家庄重逢的时候,拒绝宋江的建议,宁可上二龙山落草的原因。

宋江拒绝了晁盖等人的好意,坚决不肯留在梁山落草,而是去了花荣的清风寨,就是因为这毕竟还是冠军,他还是对立功自赎抱有幻想。没想到他在这里又一次遭到陷害,一直到在江州要被处斩的时候被梁山众人劫法场带上梁山,这才安心在梁山落草。在此之前,他对国家体制还是抱有很多幻想的,还是希望能够等到天下大赦,他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等到武松和鲁智深、杨志等人上梁山的时候,宋江在梁山的地位已经很高,这时候武松如果再去和宋江套近乎,那就有些巴结领导的意思了。对生性高傲的武松来说,这是他万万不肯做的事,所以他宁可和宋江的关系疏远一些,也不愿意挤到宋江跟前,成为李逵那样的宠臣。反正梁山只要还打仗,他武松就总有用武之地,用不着这么着急去巴结别人。

再一个原因就是,武松上梁山入伙的时候,宋江周围已经有了更加亲近的李逵、王英、花荣、吴用等人了,这是一个宋江身边红人的小圈子,武松如果要恢复到之前和宋江的关系,就要挤到这个小圈子里去。但以武松高傲的性格来说,他未必看得上这些人,也不愿意做小伏低,硬要挤进这个圈子里去。更何况,他后来自己也有了一伙兄弟,也有张青夫妇这种铁杆的支持者,自己就是一个小山头。

再就是武松是反对招安的,这是导致他和宋江关系冷淡的关键原因。

虽然武松在大闹孔家庄的时候就说过如果将来等招安的话,但这个话只是推托之词,并不是武松的真心话。因为当时武松面临的情况是宋江要带他去清风寨投效,而他一心要去二龙山落草。所以他这么说的意思其实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意思,而不是表明武松有意要招安。因为对武松来说,招安只是个可能而已,实现的概率很小。

而且,武松上梁山的时候,不是他一个人去的,而是和鲁智深、杨志一起,带着自己的人马加入到梁山去的。所以,他和当初一个人单枪匹马到梁山落草的林冲是不同的,他不是势穷来投,而是主动和梁山合并,是带资入股。这样,他反对宋江招安的主张,在松江看来就不是李逵反对那么简单了,会被视为是他的态度代表了二龙山众人的态度。

因此,武松在上梁山之后和宋江的关系始终是敬而远之,若即若离,表面上他对宋江始终是尊重和服从的,但实际上他对宋江一心招安的路线不以为然,而且是少有的几个敢于公开表达出来的头领之一。而在宋江需要他卖命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含糊过,该尽的本分和责任,他始终都是承担着的。哪怕是招安之后征方腊,早已经违背了他的初心,但出于兄弟义气,他也始终如一的卖命。


萧武


武松是最早提出招安的人,后来成了最坚决的反对者,从轰轰烈烈的英雄路到之后的妥协再发展成正式出家,武松的心境变化很大。武松的故事谢幕在出家之后。不得不说,在武松眼里,鲁智深更符合他的口味,在遇到鲁智深之前,宋江应该算是他最佩服的人。

(《水浒传》中的武松)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说起来也觉得奇怪,在忠义堂上最反对招安的武松确实率先提出招安的人。那是在武松大闹了孔家庄之后,再次遇到宋江。二人在选择之后的出路时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武松要去投奔二龙山去找鲁智深,宋江则去清风镇找花荣。宋江希望武松随他去,但武松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种口气着实不像是能从武松嘴里说出来。当然可能是是武松搪塞宋江,再有就是武松的的确确就想招安。


(《水浒传》宋江和刘唐)

宋江和鲁智深

宋江给人温暖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最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就是给钱或者卖情),武松那脾气的人需要哄着点,柴进不惯着但是恭维别人恰恰是宋江最擅长的。此时本来名声大噪的宋江更给武松一个“闻名不如见面”的印象。杀嫂后的一段故事,武松虽然背了很多人命,但是还未接触很多绿林好汉,对皇帝怕是还是没死心,直到上了二龙山。


鲁智深对事物看待的非常透彻,这绝对影响了武松,而且占山为王的日子让武松尝到了舒适的感觉,从此就打消了招安的念头。待到乐和唱“招安歌”时,武松才有那种表现,内心已经和宋江生了裂隙。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南征北战

武松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不停的征伐也让他逐渐感到厌倦,对于半只脚踏入佛门的人来说,他的杀戮就像是躯壳在行动,而非他的本心。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依然暧昧,昔日的兄弟死的死、残的残,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拿到个说法就算给自己交代,给宋江交代,给死去的弟兄们交代。最后武松不想图“封妻荫子”了,只想皈依佛门。此时同宋江的缘分也就走到了尽头。


泊图泊途


关于《水浒传》中好兄弟宋江和武松最后为何走向末路这个问题小迪本人认为不难理解,相信看过水浒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可以看出端倪,我说下我的理解吧!

宋江和武松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柴进府中便主动接近后结为至交,因为那时的武松知道宋江还是山东呼保义,是及时雨,是什么样的人,但宋江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是伪君子,小人,这些武松慢慢自然也清楚了。

武松虽然是一个头脑相对简单的热血青年但很有主见,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一切,在刚开始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武松的这种自信和有主见,曾经一度让宋江的心感到拔凉拔凉的。

《水浒》第三十一回里,宋江此时还没上梁山,武松正准备去二龙山,投清风寨花荣。临别前宋江给武松说了一段话:“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夥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此处可见,宋江的“招安”思想在未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而最早知道这个思想的梁山好汉仅武松一人。武松采取了灵活的回应对策,在既不伤害兄弟情感的前提下,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反对招安的政治主张,他回答宋江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呵呵。。。受了招安再来寻找,明显是假话,说明武松在此时已经表现出不愿意跟随宋江的思想了。虽然武松之前有过招安的想法。

若是宋江先上了梁山武松肯定会追随于他,便不会上二龙山,但结果是武松先上了二龙山,环境改变了他,二龙山上有鲁智深和杨志!鲁智深的豪爽跟武松的刚硬是惺惺相惜。不同于宋江和武松的结拜,是长幼有序,或说宋江是主导,武松是被主导。也就是说,对武松来言,鲁智深可亲,宋江可敬。反观宋江,他上了梁山后,明明知道武松在二龙山,却为何不派人来叫武松?这必然会对武松产生影响,为何不派人找我

当鲁智深、武松、杨志上了梁山后,其实就在梁山上,出现了一个二龙山体系。而梁山,大大小小的派系有很多。宋江是其中最大的派系,其心腹核心只有两个半,一个是花荣,一个是李逵,半个是吴用(吴用也自成派系,他跟宋江的是合作)。

不说别人,只说李逵!他的所作所为,岂能得到武松的认可?可相反,李逵却风生水起。这自然就使得武松对宋江的朋友圈,产生了排斥。故而,翻遍《水浒传》也找不到李逵跟武松,说过啥话,有过合作。

虽在菊花会时,武松反对宋江,李逵力挺武松,可武松根本不回应。这其实便已说明问题了。因为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赚朱仝上山,便是吴用出谋,宋江决断,李逵执行,这是梁山公开的秘密。所以武松已经对宋江行事不满。

所以,二龙山派系,本质上属于“豪杰”派系,宋江派系本质上属于“小人”派系。这两个朋友圈,天然排斥。武松虽有横跨两个朋友圈的资本,却站在了二龙山派系。自然这就说明了,武松完成了在二龙山上,对宋江从再审视,发展到了在梁山上的排斥。

宋江经过江州事件后,他已经选择了“做大梁山资本为筹谋,进行招安”这个策略,不再是原来的宋江。二龙山派系,属于反对招安的,这两个注定了互相排斥。

鲁智深改变武松,是依靠自己的行动。而宋江改变武松,却靠钱财和大谈人生道理。这两种影响人的方式,不用笔者说,谁也都会清楚,鲁智深的力量更强大。

所以武松从一开始听闻宋江是在江湖上闻名的汉子,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到了后面武松看不惯宋江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如此理念不同两人如何走近,在二龙山上时,鲁智深,杨志,武松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到了梁山后也因理念不同,都没有被宋江器重,反而是比较倚重的都是关胜呼延灼董平这些力主招安的朝廷降将,而不是武松这种曾经的好兄弟。

但是,一日为兄弟终生为兄弟,江湖就是这样,武松也不能过多的责怪宋江什么,谈不上兄弟决裂,但是疏远是肯定会有的。











大犇啊


亲如兄弟的宋江与武松为何最终走向末路?这是宋江选择朝廷招安的结果,更是命运的必然选择。透过《水浒传》让我们分析这两位乱世豪杰的英雄末路。

首先,武松之前是敬仰宋江的,武松眼中的宋江是个仗义疏财,江湖人称‘及时雨’对兄弟肝胆相照的英雄豪杰。英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所以武松一路追随宋江到梁山,为梁山南征北战树立梁山威名立下赫赫战功。



梁山声威到达顶峰的时候宋江提出了接收招安。自此,武松眼中的宋江不再是之前那个为兄弟赴汤蹈火,替天行道的哥哥,至少宋江不再是单纯的为梁山兄弟着想了。

其次,大战方腊后,武松断臂擒方腊,看见身边的好兄弟特别是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菜园子张清和扈三娘战死。此时的武松早已心灰意冷,本就不同意招安为朝廷卖命的武松果断离开宋江,到六合寺出家。

上面两点是武松和宋江决裂的根本原因。一个是看透了宋江的虚伪。一个是心灰意冷不愿再为朝廷卖命。最终出家六合寺得以善终。



而宋江呢?宋江的结局也是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牺牲品。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统治者百试不爽的招数。宋江心中光宗耀祖,加官晋爵的愿望也是当时天下士子的普世价值观,自然宋江为免不了俗。只是宋江不明白的是,梁山好汉越能打就越是赵宋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寝!可惜这个道理宋江不懂!以为用梁山兄弟鲜血换来的会是荣耀的前程似锦。岂不知等来的是一杯毒酒,是一杯不仅葬送了宋江的英雄美梦更是葬送了无数梁山好汉的穿肠毒酒!



所以,无论是宋江还是武松还是所有沙场裹尸的梁山好汉,最后走到末路的都是由于宋江的个人选择,与其说是宋江把梁山带上正途。倒不如说是梁山好汉的鲜血染红了宋江的官帽最后也淹没了宋江自己!可惜可怜可悲可叹!


竹林论风月


实际在《水浒传》中宋江与武松的感情始终很融洽他们二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不管武松对宋江有什么意见,他始终是尊重宋江的。之所以武松与宋江最终走向末路,是由朝廷诏安这件事引起的。首先对待诏安这件事武松与宋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武松与林冲一样解决反对诏安,不是武松不想诏安,谁不想乌沙阁娄光宗耀祖,可武松脑子非常清楚,他血溅鸳鸯楼怒杀张督监,蒋门神,张团练三人,其中两个还是国家命官。朝廷能放过他吗?可他不能左右梁山的命运,只能随大流下山诏安。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为止没有后面的内容,众弟兄都有一个合适的归宿,那武松还是认同宋江接受诏安这件事的。

可后来的情节急转直下,宋徽宗想削弱梁山势力,拿众弟兄当挡箭牌去征讨在南方五省闹起义的农民领袖方腊。要命的是当时方腊的声势远超过宋江的水泊梁山,当时梁山众人都已看出了朝廷的险恶用心,可没有办法,这时的梁山众人已身不由己,只能带领本部人马去征讨方腊,结果可想而知损失惨重,虽然平定了叛乱并且活捉了方腊,可众弟兄损失了三分之一,并且武松为了活捉方腊自己损失了一条胳膊。这是压垮武松对诏安抱有一丝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时武松彻底绝望了,所以拒绝与宋江班师回朝而在一小道观出家为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武松第一次的打扮是托头和尚,是为了掩盖其犯罪之身,是假出家。而征讨方腊之后却是真出家了,其实武松个人的悲剧代表了梁山众弟兄的悲剧,也就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悲剧。这时的武松与宋江彻底绝裂了。


小号哥


题主的字都错了,应该是“陌路”,而不是“末路”。宋江和武松在柴进庄上相识,便认定了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主动和武松亲近,武松归乡,宋江十里相送,最后武松拜宋江为义兄。这个时期,宋江是急需人才,所以,见到武松这样的英雄自然倍加欣赏,倍加亲近,武松感动,投桃报李主动拜宋江为义兄。后来武松以二龙山三当家的身份,和鲁智深、杨志一起上梁山入伙。成了宋江手下排位第十四的头领,武松和宋江几乎少有独处,让人感觉形同陌路,主要原因是:

第一,武松久闻宋江“及时雨”的威名,发自内心佩服,又见到宋江对自己如此厚爱,便从内心真把宋江当作自己的义兄。

武松是真正重义气之人,久历江湖,早就听闻宋江“及时雨”的威名和大义,内心对宋江十分佩服。所以他在柴进庄上,听柴进说眼前这黑矮肥胖的汉子就是宋江,武松二话没说纳头便拜,这是一个重义气的英雄对自己的偶像发自内心的佩服和尊敬。而宋江亲眼看到了武松相貌堂堂、仪表非凡,看得出武松是个有真本事的英雄人物,他想要做大事,就要四处网罗人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宋江主动示好武松,对武松极为厚爱,让武松感激涕零。武松就是面皮薄,很容易把别人对他的这种好,当作了是真情,就如同施恩厚待他一般,武松也以为宋江真的是把自己当作亲弟弟一般,他便也发自内心把宋江当作了自己的义兄,所以主动拜宋江为义兄。

第二,武松本就傲气,在梁山上他自然不愿意主动接近宋江。

武松自己有着高强的武艺,也有丰富的江湖经验,对人性还是能洞察三分的,因而武松向来认为自己不需要仰仗谁而过日子,凭自己的本事,走到哪里都能吃上一口好饭,武松向来就有这种自信。武松第二次见到宋江是在孔家庄,二人分手后,武松上二龙山投奔入伙,宋江则去清风寨投奔花荣。直到武松和鲁智深、杨志把二龙山经营得风生水起,孔亮因哥哥被青州知府和呼延灼捉走,便向梁山求救,因为这个机缘,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和梁山联手破了青州城,三山归了梁山。武松上了梁山之后,为人十分有分寸,宋江是山寨之主,武松只是他手下一个头领,武松本就个性傲气,不可能有事没事主动接近宋江,看上去二者就没什么往来。

第三,武松上了梁山之后,看到宋江的为人处世,内心颇有点不以为然。

武松和鲁智深、杨志一起上了梁山入伙,大壮梁山的声威。因为他们三个头领都是武艺十分出众的人物,加入梁山后,梁山的实力大大增强。也就是在武松加入了梁山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作为梁山之主的宋江,和此前作为私下兄弟的宋江,竟然有着根本的不同。宋江作为梁山之主,他处理事情、考虑问题,不再是仅仅从义气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或者从维护他个人权威的角度出发,做了一些事情,让武松看了,心里颇不以为然。比如授意吴用去赚卢俊义上梁山,用的手段极其卑劣,甚至可以说是无耻,这对武松来说,肯定是无法认同和接受的。内心对宋江自然也会产生隔阂,甚至会产生敌意。所以看起来他和宋江就形同陌路。

第四,武松内心反对宋江招安,与宋江道不同不相为谋。

武松和宋江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宋江主张招安,而武松反对招安。宋江主张招安是因为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之前在郓城做押司,无法通达朝廷,为朝廷效力。做了梁山之主后,不断对外作战,攻城略地、攻州夺府,让梁山和宋江扬名天下,朝廷震动,不得不对梁山和宋江高度重视起来,朝廷便提出招安,而这正是宋江内心所求。宋江认为这是他为梁山和众兄弟找到的最佳出路,不再做草寇贼子,而是成为朝廷倚重的官员。但武松不这样认为,他在阳谷县、孟州城接触了这么多官员,对官员和官场已经完全失去信心,他知道招安之后,梁山众兄弟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如落草为寇过得逍遥自在。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乔鞅


武松和宋江二人曾经非常要好,可是为什么在宋江提出招安后二人意见不合以致最后分道扬镳呢?

二人起初结识于柴进家中,因一点摩擦却不打不相识,后来重逢,武松提及朝廷想将他招安,但是其实他的本心并没有想被招安,只是把宋江当亲哥哥才推心置腹,而宋江听了很惊讶,并得到启发。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江后来一直执着于招安的原因。

在梁山108名好汉聚齐后,宋江趁酒兴就说出了招安的想法,想听听众位兄弟的意见。武松第一个就站了起来反对,二人不欢而散。为何本就是武松提起的招安却在这个时候不赞同了呢?这就需要分析武松的经历和性格了。

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被西门庆害死,而武松并没有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替哥哥报仇。因为他对朝廷深深的失望,他知道哪怕西门庆进了牢中也能通过花钱打点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他决定亲手杀了西门庆报仇,哪怕是受牢狱之灾。

加上他的性格仗义耿直,他喜欢过着没有算计的日子,官场的尔虞我诈实在是不适合他,官场也容不得他仗义为人、快意恩仇,所以他注定是融不进官场的生活的,而他对这一点很明白。何况他知道自己手上有很多人命,招安他也心虚。

他没有那些家国的责任感,没有那些家国情怀,对封官加爵也没有欲望,对他来说,和志同道合的人整天喝酒比武才是他的所愿,快意恩仇的江湖才是他希冀的归宿。而且鲁智深和杨志二人曾经都是朝廷的官员,最后还不是被逼上梁山,沦落为草寇,就这一点,他比宋江看的清楚,也许是宋江被朝廷许的进官加爵冲昏了头脑,从这一点上看,二人三观不同,选的道路不同,无法走的长久,最后的分道扬镳也是注定了的。


焦作媛姐LY


所有媒介,都为统治阶级服务。作者的做品在历朝历代都为统治阶级提调,只有过了当政时代的关,才允许民间流传!

水浒传中宋江武松等一百零八好汉,都造反人士,造反就不会有理,所以大部结局不会太好。

宋江本身是造反头子,又属投机的投降派,需为一切行为买单。对跟自己弟兄们没领导出个好结果,对当政的朝代也有除后快的影响,注定死路一条。

武松是个小跟班,他的死和其他阵亡兄弟一样,覆巢之下无完卵。其疾恶如仇的本性,在其当时不被认可,遇事撞枪口结局也当然!

每个作品,总有评说,只要传唱,就是好东西,何况四大名著之水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