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劳动旧事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劳动旧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劳动旧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劳动旧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乐亭一中读书时,除每两周在校内食堂、菜园、饲养场等劳动外,学校每年还会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组织师生到农村参加生产活动,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其间经历的人、事,至今仍萦怀于胸,帧帧闪回;尤以在大吕庄、于坨两次下乡印象最为鲜活、深刻。

大吕庄涉水收秋

1963年9月中旬,刚入高中不久,我们高一(2)班即到大吕庄大队参加秋收。选择此队,是慕该大队党支部书记吕玉堂之名而定的。

吕玉堂何人?现在鲜有人晓,可在当时,确是大名鼎鼎,远近皆知,能与邢燕子、侯隽、柏玉兰等齐头并肩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对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河北日报》等大型报刊都作过详细报道,笔者曾亲眼在《河北日报》上见到过吕玉堂的大幅照片。他扎根农村,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事迹被全省乃至全国的青年所熟知。为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吕玉堂其人其事,培养我们的劳动观念及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意识,在同学们的努力争取下,我班42名同学在班主任李绍轩老师的带领下,肩背行李,徒步行军,风尘仆仆,抵达大吕庄。

年轻时的吕玉堂中等身材,脸色黝黑,双眼炯炯,手大力足,办事干练。每天和社员们一块摸爬滚打,晚上自己坚持学习雷打不动。组织大队团员、民兵与我们共同学习“毛选”读报纸、讲理想、谈体会,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与报纸宣传的毫无二致。

学生们吃饭轮换在各户人家。早晚多为秫米粥、瓜子豆;午饭花卷或贴苞米面饼子,熬白菜管够。

住宿亦分散在社员家,5-6人一屋。入住前主人早已进行了大扫除,房中一尘不染,有玻璃窗的都挂上了晚上能放下、白天能卷起的窗帘。

参加劳动分小组到每个生产队与社员一起收秋。时年沥涝,9月中旬,大部地块仍积有深至膝盖甚或以上的“养老水”。女同学掰苞米或扦高粱;男同学肩扛盛满苞米棒子的“兆子”或捆好的高粱头,往车上装。大家牙关紧咬,磨练蜕变。有位娇小的女同学几次滑倒水中,全身湿透,仍不下“火线”。

晚饭之余要学习。晚饭后,大部队,近70人(师生43人,本村青年20人上下)围坐一堂。15瓦灯泡的光是暗红色的。吕玉堂、李老师主持。大家一起读报纸、谈体会、畅理想、抒激情,气氛热烈,昂扬向上。

还搞了联欢。大队院内,师生与全村社员欢聚一堂,各自节目插花上演,齐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花儿与少年》、《打靶归来》,表演唱《八大嫂闹深翻》,独唱《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的算盘好伙计》、《毛主席是咱社里人》,诗朗诵《雷锋之歌》,相声《画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鼓掌喝彩,经久不息。

临别时,师生肩背行李列队缓缓走,社员手挥纸旗夹道惜惜别。“再见了!”“有空常来呀!”话语朴实,情真意切;热泪盈眶,潸然胸前。

于家坨挖“菀”根草

1965年春天,去于坨大队劳动。该村地处二滦河北岸,沙多地薄,河滩地中万根草疯长,肆虐横行,与庄稼争水争肥,致粮食大幅减产,成为影响社员生活的主要祸患。

菀根草,名不虚传。其根多而长,似无尽头,又像一张星罗棋布地下的网。春天里刮春风,加之河滩地土质多沙,风起飞沙扑面,天昏地暗,连眼睛都实实难睁。全班同学顶风冒沙,与天斗、与地斗,尽享无穷乐趣。镐、锹、钉耙、双手并用,一根根草,一块块地,蚂蚁啃骨头,不厌其烦,除“恶”务尽;手起泡了,眼迷肿了,嘴满沙了,腰酸、腿疼、背抽筋……别管它!同学们只有一个信念:多挖出一根草就少一分祸害,就能增收几斤粮食,值得!

晚上,同样要学习,还要参加批判会。学习内容是,一志愿军老兵讲述“最可爱的人”,爬冰卧雪、忍饥挨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亲身经历;亲人介绍宋瑞英与丈夫李凡为革命牺牲年轻生命,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刑场上的婚礼”鞭炮声的英勇事迹。感天地,泣鬼神,同学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批判的对象为曾任张学良属下上校机要参谋,参加过与“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原大连市长陈敏芝。

“我(ě)叫陈(cén)敏芝(zī),现年57岁……”是其不变的开场白。提到“少帅”时的毕恭毕敬,讲述“西安事变”前后,给“少帅”草拟与延安等方面来往密电时的眉飞色舞,述及自己的轿车刚到机场飞机即离地上天,终隐归家乡的无奈叹息……让人们听了像讲故事。

记忆深的是吃饭。齐玉民、云白茹、吴桂茹和笔者为一组,齐与笔者坐炕上,二“茹”分坐炕沿。齐与笔者人高马大,吃得快且多;二“茹”轮番为我二人盛饭,自己基本无暇张口。待我二人吃饱撂筷,二“茹”出于女孩子的羞涩,只好也放下碗筷:“我们也吃饱了……”

在于家坨还搞了联欢,除演出《贫农下中农一条心》、《四老汉夸社教》、《大实话》、《敢教日月换新天》、《唱得幸福落满坡》、《送别》等现成的节目外,同学们还表演了孟宪义老师作词、张秀亭老师作曲的齐唱《菀根草是祸根》:“菀根草,是祸根,它和阶级敌人一样狠……”笔者也现场朗诵了夸赞房东大嫂的一篇习作,这些节目,叫人耳目一新,赢得了社员群众的共鸣和掌声。

疆场本来处处是,抚今追昔岁月稠。倏尔,半个世纪过去了!其间,世事沧桑,社会巨变。可是,下乡劳动时经历的故事,高占武式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式的劳动妇女等生动鲜活的形象,却牢牢镌刻在了我们的心田,时刻教我们自省、自新、自立、自勉。

(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