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二、撝、蔿、煇、挥解 兼谈张姓起源

石全:揭秘山海经(3)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兑易·谦》卦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

《世本》载:“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

《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广韵》载:“张姓本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张姓是黄帝部落少昊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般”即“盘”字,口语讲“盘弓射箭”,这是少皞之子“般”的名字的来历。他的部族世代掌管弓箭的制造,因而得姓张。《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有蔿国,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所立国。《山海经·山北经》所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中“轩辕之山”的“轩辕”指黄帝。《山海经·中山经》所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载的“共水出焉”,都是指今天的辉县,辉县又古称共。“薄山之首”的“薄山”,即与焦作市修武县相邻处的新乡市辉县薄壁。《山海经·中山经》又记载的“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煇诸之山”的“煇诸之山”,也在今辉县境内。在《易经》中,蔿国的“蔿”字变成了“撝”字。“蔿”与“撝”,都指有蔿国。“有蔿国”的叫法,与其他上古部落名称“有易”、“有虞”一样,往往在部落名称前加一个“有”字。“有蔿”或“有撝”,意思就是说那是一个有人使用弓箭的部落。这里我们就需要给予一个厘定和澄清:张姓得姓始祖是般,有国为有撝。而不是像《世本》、《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一系列典籍所记载的把部落名称作为人物名字使用。后世张姓家乘谱碟,也多沿用典籍中的错误说法。我们说《易经·谦》卦讲的是“有撝”部落的故事,从谦卦爻辞“谦谦君子……劳谦君子”上讲君子故事,与《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中所讲君子,可以得到印证。《易经·谦》卦卦象是地山谦,山在下,土地在上,即山上有土地,这种自然地理特征,也完全符合辉县薄壁、潭头以及所属焦作清水一带的地理特征。因此说,焦作云台山、辉县薄壁之间清水一带,为张姓起源地望。

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云台山中说清水(二)

一、般 有撝国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张姓得姓始祖为般,有有撝国,上古之时的“国”,今人通常称作部落,有撝部落位于清水两岸,即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与河南新乡辉县市交界处的峪河两岸。《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称:“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少昊玄嚣因生活在清水之阳,又被称作青阳氏,这是依据“青阳”所示给出的张姓始祖般所在地望。

关于张姓起源地望,传统上是有所争议的:一种说法是宋人郑樵的张姓起源于山西说。《通书·氏族略》说:“谱家为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郑樵否定张姓起源于黄帝时期,而认为“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疑也”,说张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第二种说法认为张姓得姓始祖是上古青阳氏的儿子,上古时期青阳氏的居住地青阳就是张姓发源地。古代“清”与“青”通用,“青阳”即“清阳”,即“清水之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清阳就是清水这条河流的北岸。汉代以后有清河郡,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以及山东省临清一带,郡治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境。因此有人认为清河郡就是张姓起源地。

今天的山西省,即古代晋国,确实是春秋时期张姓聚居地。晋国张姓除了张侯以外,见于记载的还有张果老、张君臣、张骼、张柳朔等人。郑樵《通书·氏族略》说张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说法,也与清水有关,峪河即《水经注·清水》中记载的大瑶河,发源于山西境内。云台山东部黑山连通晋豫的古栈道的存在,说明古代峪河口一带曾经是晋豫交通的重要地理位置。《易经》中谦、剥两卦所描写的山上的土地与山下的土地的自然地理形势,说明当时《山海经》中的有撝国,就包括了相邻的河南、山西的一部分。因此说山西张姓人群曾经是清水有撝国直接组成部分,是般的直系后裔。

张姓起源于河北省清河说也与清水有关。清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由于后世黄河改道的缘故,使得清水也屡有变迁。《水经·清水》所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的注释是“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县”条下,刘昭引《山海经》作补注“太行之山,清水出焉”。《水经注·清水》又载“清河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西侧长明沟水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熊会贞疏:“今曰小丹河,自河内东北大丹河分出。古初分为光沟,又分为界沟,又分为长明沟。长明沟分处仍在野王县东北,即今之河内县东北也”。清代的河内县即今焦作沁阳市,大丹河郡即古丹林的丹河水。古丹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高平县,向南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内境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实质上成为清水的另一源头。

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水经·清水》称“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清水在此与淇水合流而入黄河。郦道元注:“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其实淇县并不是清水尽头。杨守敬疏《水经·清水》曰:“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渭之清淇,受通称”。可见三国曹魏时开的白沟就是古清水的一段河道,故白沟又称清水。《水经·洹水》载:洹水“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左传·成公十七年》载:“声伯梦涉洹”。杜预注:“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县入清水”。可见晋代仍称白沟为清水。白沟进入河北省清河县后,经枣强县、东光县汇入古黄河入海,这里是当初清河下游。清水两个源头:一是修武县北黑山,二是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即《山海经》所记古丹水,此水向南穿过太行山,东流入吴泽陂,然后注入清水。二水会合后,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淇县、内黄县,河北省魏县、清河县、景县、沧州市至天津入海。旧称“天津卫”的卫河,即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演变而来。卫运河在战国时称清河或清水,汉代称屯氏河。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形成今天卫河态势。隋唐两代成为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清水之名渐渐消失。卫河即古清水。其流经地方多在春秋时卫国,后人依次改称卫河。

河北清河处于古清水下游。由于汉代有清河郡,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人们因此误认为清河郡就是张姓起源地,而忽略了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云台山一带才是张姓始祖般的有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