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比特大陸9月申請IPO——從成熟的區塊鏈企業到成長中的AI芯片企業

比特大陸9月申請IPO——從成熟的區塊鏈企業到成長中的AI芯片企業

8月12日Coindesk報道,加密採礦硬件製造商比特大陸將於2018年9月申請IPO,規模可能高達180億美元,市值預計在400億到500億美元之間。此次IPO將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承銷,並且於2018年第四季度或者2019年第一季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比特大陸是一家比特幣礦機生產商,成立於2013年,專注於比特幣專用挖礦芯片和礦機的研究和開發,旗下有螞蟻礦池、BTC.com、螞蟻礦機、算力巢項目HashNest,提供比特幣挖礦全生態鏈服務。總部位於北京,在成都、青島、深圳、武漢等設有研發中心,從2015年開始,比特大陸就陸續在舊金山、以色列和荷蘭等地設立研發中心。2018年,比特大陸海外擴張進程加速,接連在瑞士的“加密貨幣谷”楚格州設立分公司,在新加坡建立地區總部,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設立礦場,在俄羅斯設立ASIC礦機服務中心等。近日在美國德州投資5億美元建造區塊鏈數據中心。

2017年9月,比特大陸獲得了紅杉資本、IDG等投資的5000萬美元A輪融資。今年7月,又獲得紅杉中國領投的3-4億美元B輪投資,投後估值120億美元。緊接著8月份,又拿到Pre-IPO輪融資10億美元,投資方為騰訊、軟銀中國、 中國黃金集團等機構,投後估值150億美元。

2013年11月成立半年多的時間,比特大陸推出了第一代礦機螞蟻S1受到市場歡迎,但是2014年初,當時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Mt.Gox發生欺詐和盜竊事件,比特幣暴跌,迎來寒冬。挖礦行業經歷了一輪大清洗。

到2014年4月,螞蟻S2礦機實現量產銷售,6月第一版28nm芯片BM1382研發成功。7月份,搭載28nm芯片的螞蟻礦機S3量產。2014年12月,螞蟻礦機S5量產, 功耗比S1大約下降了三分之一。產品仍在繼續迭代,2015年8月,比特大陸發佈了第四代比特幣礦機芯片BM1385、2015年11月螞蟻S7礦機量產銷售,螞蟻S7的量產使得比特大陸穩坐行業頭把交椅。到2017年,比特大陸在全球比特幣礦機市場的份額超過70%。

比特大陸9月申請IPO——從成熟的區塊鏈企業到成長中的AI芯片企業

不斷迭代礦機的同時,比特大陸還把目光拓展到礦池。2014年9月,比特大陸收購了雪球雲挖礦平臺,並且更名為算力巢,從賣礦機變為賣算力,快速收回現金流,開發新的礦場。 2014年11月上線螞蟻礦池,算力當月就躍居全球第三,並在四個月後登頂。2016年-2017年還推出了BTC.com和ConnectBTC兩個新礦池,另外,還有消息稱比特大陸和BTC.TOP結成了同盟。後來比特大陸還投資了ViaBTC、AICHAIN、英雄互娛、愷英網絡等多家區塊鏈項目以及移動支付和加密貨幣交易公司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另外,比特大陸還在2015年推出了加速回本雲挖礦合約(PACMIC),類似於房地產業的“房貸理財”產品,將雲挖礦和保本理財相結合。靈活的玩法讓比特大陸業務不斷擴大,獲取了大量的收益。

2017年比特大陸的礦機出貨量達佔全球出貨總量的66.6%,產品算力佔全球總算力的60%,礦池的市場佔有率達40%。營收25億美元,淨利潤超過11億美元。 2016 年、2017 年,比特大陸淨利潤分別為0.97 億和11.8 億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的淨利潤已經達到了10.6億美元,接近2017年全年,預計2018年全年淨利潤不低於22億美元。另外,2017年比特大陸中國和海外銷售份額各佔一半,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增長15%左右,海外市場增長了3-5倍。出海擴張的成果逐漸顯現。 隨著算力不斷向比特大陸、向吳忌寒手中集中,漸漸呈現中心化的苗頭,行業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比特大陸推動了比特幣第一次硬分叉,產生了BCH,分流了比特幣的算力。

雖然挖礦仍然是目前加密貨幣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但已經是一片紅海,礦機需求逐漸縮小。加上監管趨嚴,比特幣價格波動大,行業承擔著巨大風險。由於數字貨幣風波的衝擊,今年比特大陸客戶預付款同比減少了8.5億美元。不僅僅是比特大陸,其他礦機廠商也一樣,大多面臨營收結構單一,受貨幣行情波動影響大,營收不穩定的局面。已經提交IPO的嘉楠耘智和億邦網絡,礦機營收佔比都在90%以上。比特大陸一邊出海的同時,一邊尋找新的出口謀求轉型。

轉型的首選就是人工智能,比特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始於2015年,當時詹克團帶隊開始進行AI芯片研發。2017年4月,比特大陸第一款AI芯片“SOPHON BM1680 (算豐)”流片 誕生,已經實現量產,是一款用於張量計算加速的專用芯片,適用於神經網絡算法的推理預測和訓練,運行於服務器端,類似於谷歌的TPU,2018年比特大陸將主要佈局安防、互聯網以及城市大數據三個方面的落地。

比特大陸9月申請IPO——從成熟的區塊鏈企業到成長中的AI芯片企業

據悉,2017年初開始,比特大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就已經超過礦機芯片,當前比特大陸AI芯片研發人力已有300人,超過了比特幣挖礦芯片的研發團隊規模。根據比特大陸的迭代計劃,將在未來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計劃內4款AI芯片的迭代,去掉已經發布的BM1680以及已於去年12月流片的BM1682,平均9個月一代。轉型已經大步邁開。

與其他芯片廠商不同的是,比特大陸是想要運用自己已有的超級算力為AI賦能。他們認為,研發AI芯片是算力的延伸,所以其目前的算力、資源、體量、以及製造經驗、供應鏈和經銷渠道等,都是角逐芯片領域的優勢,吳忌寒預計,AI芯片在五年內可佔據比特大陸收入的40%。另外,和前途未卜的區塊鏈不同,國家目前正在大力扶植芯片產業,比特大陸轉型研發AI芯片首先在環境上就寬鬆了許多,日後在與國外企業較量的同時還可能吃到政策的紅利。

雖然AI芯片領域仍有英特爾、谷歌、英偉達、AMD、谷歌、華為等巨頭把持,需要長期燒錢投入資源,但是行業標準和生態還沒有形成,大家都還在跑道上角逐,另外兩家已經提交IPO的億邦國際和嘉楠耘智也沒有忽視AI芯片市場。億邦國際在招股書中提到AI和區塊鏈的發展愈見重疊,ASIC芯片能就特定目標場景進行定製,以從識別圖像、識別語音或分析數據方面支持AI。嘉楠耘智也表示已經在2016年開始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的ASIC芯片,並且已經在設計具有AI功能的ASIC芯片,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監控、語音和圖像識別功能及物聯網應用等。礦機價值見頂的情況下,AI似乎成了這些廠商考慮的第一齣路。

比特大陸在芯片領域的能力不虛,臺積電目前有超過10個客戶流片了7nm工藝製程,其中中國大陸有兩家,華為海思和比特大陸,在2017年比特大陸在臺積電的訂單已經超過了華為海思,ASIC芯片體積小、功耗低、計算性能高、計算效率高、芯片出貨量越大成本越低。雖然目前這些芯片仍然主要用於礦機,還沒有看到在AI領域的集中出貨,但是根據數字貨幣市場現狀和比特大陸在AI芯片方面的投入,進軍AI應該不止是為順利IPO貼金。

關鍵在於比特大陸能否紮實投入研發完成迭代,打通芯片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出貨。那麼從區塊鏈技術孕育出來的AI芯片,IPO後有資本市場加持,未來可能會有強勢的表現。

原文鏈接:http://www.investide.cn/news/3887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