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俗語“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是什麼意思?

用戶66931318609


民間俗語確實非常有意思,蘊含了老祖宗對生活經驗的高度總結,具有長遠的教育意義。

就單那“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這句俗語來說吧,它就包含了非常實用的市場運行規律和做人方法。

這句話的意思貨物到了市場上,就要按照市場規律來定價和售賣,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出價開售,混亂的市場價格,不僅不能讓大家賺到錢,還會讓消費者對商家失去信任。

所以貨物到了街上、到了市場上價格就是死的了,不僅是死的,還不能讓它賣得時候價格隨意變動。

市場上大家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價格又是死的,那要怎麼才能吸引更多顧客,賣出更多商品,賺取更多錢呢?

這就需要發揮“人到市中活”的作用了。商品價格是死的,但是人的營銷策略是多變的,可以根據不用的時間、季節、消費人群等因素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比如同樣是買奶茶,喜茶、喪茶就可以走網紅路線,讓買茶的人排長隊,而街邊普通的奶茶店就顧客寥寥無幾。

這就是人腦子活起來的效果。

希望我的解讀能幫你答疑解惑!

歡迎關注:農說就是精華,一起分享生活樂趣!


農說就是精華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源自陶朱公商訓,全文為:

  生意做獨市,買賣抱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別在算計

  百里不販樵,千里能販棗

  小店買個便,大店買個全

  不怕店門破,就怕店無貨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

  講的就是做買賣,做生意的方法和手段。詩寫得早,但是放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也是同樣適用的,值得學習。

  下面為大家解讀“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

  一,貨到街頭死:貨指的是貨物,產品,是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價值的東西。而“街頭”指的就是現在的市場,是進行交易和等價交換的場所。

  “貨到街頭死”說的是貨物拿到集市上去賣,就只能夠隨行就市,市場上是什麼樣的行情就是什麼樣的行情,市場上競爭激烈就要接受壓價等行為

  所以,在沒有做好準備之前,不要輕易將貨物拉到集市上去賣,因為,一旦貨物開始售賣,自己往往就是佔據較為被動的位置,任人還價,沒有辦法在價格上面佔據主動權。

  二,人到市中活:人當然指的是到商場上做買賣的生意人。

  “人到市中活”說的是人要先於貨在市場上立足,作為商家,要先確立自己在市場上的領域和地位,才能夠確保自己不會吃虧。同時,還需要了解了市場需求,抓住了顧客需求,按照用戶需求來打造適合當前市場環境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讓產品不至於“死”在市中,而是在市場中佔據一定的先機,在市場上存活,有立足之地。

  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市場千變萬化,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商機不斷,人在市場中機會更多。

  只有人的頭腦靈活,能夠及時按照市場的相關環境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以一種活分的方式去做買賣,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舉個例子

你的電腦壞了,想要拿到自己家附近的電腦維修店去修,但是在之前你自己又沒有搞明白自己的電腦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花費多少錢?

  拿到電腦店,人家說你主板壞了你就要換主板,人家說你驅動壞了,你就要換驅動。明明很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線路疏通問題,可能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去修電腦,就算是挨宰,也只能就這麼認宰了。

  這就是典型的“貨到街頭死”的例子,所以說,前期調研多麼重要啊!

  總的來說,民間的俗語是長久日積月累的前人經驗,其實如何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口不一,但大致的核心思想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借鑑前人的經驗,在經過後世的不斷創新,才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源自陶朱公商訓,全文為:生意做獨市,買賣抱先行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同本不同利,差別在算計百里不販樵,千里能販棗小店買個便,大店買個全不怕店門破,就怕店無貨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貨到街頭死

“貨到街頭死”是說在你沒有和買家談好價錢之前,不要早早的把貨物送到買家手中,不然那時的你就很被動了,因為即使你不滿意他的重新出價,也不能把貨物再運回去,而且在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想再找新的買家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不賣掉的話就會更虧,賣家往往處於被動地位。“人到市中活”意指人到集市中做買賣,一定要頭腦靈活懂得變通、按照市場的規則靈活應對,也是民間常說的做買賣要活道!

貨品本身。在古代,菜農果農們一般都住在鄉下。貨品主要通過肩挑手扛,少部分用牲口拉。這樣不但會影響貨品的美觀,同時運輸時間較長,貨品的口感和品質也大打折扣。市場規律。常言道:貨比三家,又有言:貨比貨,不是貨。有了比較,就有了好壞。同時,貨品都上街了說明是當季果蔬,大家都有且市場飽和,自然賣不上好價錢。

不過,比於古代,現在的條件可謂是好得多,菜販們只要吃苦耐勞,一般也能掙不少。為啥呢?首先運輸快了,減少損耗;其次,包裝更好了,保證了菜品果品的質量;最後,大棚反季節蔬果填補了市場的空缺。值得一提的是,採摘園等新運營模式效果也立竿見影。


農人阿Q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這句話來自商人的鼻祖陶朱公的《商訓》,其實很多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可能對這句話並不是很熟悉。其實裡面還是蘊含著很多的道理的。

貨到街頭死

意思是商品到了集市上就是死的了。這一點很好理解,商品在市場是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價格的,不可能讓你坐地起價,漫天要價。要是可以這樣大家也都去做生意了。特別是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商家都會在價格上做文章,並且買家也是很聰明的,大家都懂的“貨比三家”的道理。所以說商品到了市場上就是死的了。

人到市中活

人也就是商人,商人應該是很聰明的一類人了,不僅智商要高,情商更的高。否則生意就很難做大做強了。商品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商人想要把商品賣出去並且還賣到一個理想的價位,自然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尤其是現在的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商人一定要認真研讀經商的策略,懂的經商的竅門,才有可能將生意做好。

就比如說同樣都是賣菜,如果你是一個顧客,你是會去賣一家老闆服務特別不好,還特別斤斤計較的蔬菜,還是會去賣一家老闆特別熱情,還特別好說話,幾毛的零錢都給你省了的蔬菜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去賣後者的吧。這也就是所謂的人是活的。同樣的蔬菜,同樣的價格你卻更願意購買後者的,說明後者老闆的經商頭腦就比較好一些,這樣的人就是適合做生意。

其實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想要做好生意不光的是要有好的產品,因為好的產品是死的,你有好的產品,別人可能會有比你更好的產品。但是人是活的,你要是肯在經商過程中下功夫,說不定會有更大收穫。就像有近幾年有一個比較火的火鍋店,叫做某某撈的,生意就特別好,不僅僅是人家飯店的口味好,更吸引人的是他家的服務,簡直不要太周到。讓很多去過的顧客紛紛稱讚,甚至主動進行宣傳,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顧客自然是越來越多了。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生活在農村,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不能說所有的俗語都有道理,但是能流傳至今的俗語,那肯定就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在農村去集市上賣東西,總會聽見這樣一句俗語: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貨到街頭死:如果在做生意或者做事情在沒有了解和談好價格,就盲目的把東西拿去賣,那麼這樣你很容易吃虧。特別是對於海鮮,菜,肉之類如果在價格上你不滿意,然後再運回去,這樣會更加吃虧的,所以有一種不賣也得賣的感覺。並且也不能在不瞭解價格的時候就亂開價格,打破市場的秩序,來買東西的人也不傻,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貨比三家”。

舉個例子來講,我的奶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奶奶在賣養的雞鴨的時候,總會先去問一下街上其他門賣雞鴨的價格,當然肯定不是一兩家的價格,一般都會問好幾家的價格,做一個比較,盤算一個適合自己的價格,然後再去賣。這樣,奶奶就不會因為不瞭解價格而吃這個啞巴虧。

所以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多多分析市場上面東西需求大不大,然後再瞭解價格結構,等所有的都瞭解清楚的時候,再把東西運過去,或者上市,這樣就不會很吃虧。

人到市中活:我們一般想要在市場上面立足的時候,我們要先了解市場,要“人”比“貨”先立於市場,才能知道市場所需的東西是什麼,當你發現了市場的這個“缺口”後,你就能立足於市場之中。並且作為商家,一般都要抓住顧客的需求,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考慮事情,那麼就能在市場中游刃有餘。畢竟“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也很好的詮釋了商家在能在“市中活”的一個方式。

比如現在一些比較網紅的東西:髒髒包,喜茶、喪茶、奈雪的茶,還有最近從抖音開始火起來的“答案茶”,其實這些東西火起來的原因並不是說用的材料比同行的材料好一些,主要是他們能夠抓住“市場”,然後站立於市場之中,從而給自己帶來收益

其實這句俗語不管是放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是非常在理的一句話,作為商家東西是賣的出去,還是賣不出去,都是因為“市場”的原因,這個就看你的思維和想法能不能跟上市場的改變了。

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哦


陳小二的糖糖醬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出自陶朱公的《商訓》中,電視連續劇《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引用過,全文是:



貴出如糞土,賤出如珠玉。

生意做獨市,買賣抱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別在算計。

百里不販樵,千里能販棗。

小店買個便,大店買個全。

不怕店門破,就怕店無貨。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


這是一段生意經。陶朱公范蠡不愧是商界鼻祖,這些古訓到現在都是商業真經。

“貨到街頭死”,字面意思是,貨物運輸到街上就成了死物,賣與不賣,價錢多少,就不是貨主你說了算了。


你可能說:怎麼可能?我不賣,誰能把我怎樣?


客官不要急,聽有書君細細給你說來。


古代交通不便,貨物運輸相當不易,成本很高。比如呂梁山區的臨縣有個叫招賢的鎮子,當年以燒瓷器在當地出名,臨縣的瓷甕基本上都是從那裡運來的。因一來瓷器在運輸途中容易破碎,二來來回得走幾天,所以臨縣有句俚語就是“招賢貨,掙折過,不掙折過活做過”,意思就是:從招賢拉出來的瓷器,價格至少得翻一番,要是翻不了番,那就賠本了。可見,運輸成本有多高了。


如果你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市場行情,貿然把貨物運輸到一個比較陌生的市場,就不要說有人欺行霸市,有意壓價了,就是按當地市場的價錢出售,都很可能會讓你賠本。你若不賣,拉到下一個市場,也許耗費的運輸成本更多,所以就只好依行就市,就地處理了。



這還是按你出售的是不會腐壞的貨物說的,如果你運過去的是海鮮、蔬菜、水果之類不便貯存,需要儘快出手的貨物,那就更慘了,你必須搶到腐爛變質之前,趕緊賣掉,要不,就不是賠錢的問題了,那是血本無歸哪!


可見,這半句是告誡經商之人,在入市下海之前,要做好先期工作,瞭解清楚市場情況,分析市場走向,當感覺沒有多少利潤時就不要貿然行動,把商業風險降到最低。


這個經驗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下,更有價值。現代商業規模更大,市場情況也是瞬息萬變,經作更是驚心動魄。一個正確的決策可以讓你一夜暴富,一個錯誤的決定也能使你破產。所以說“商場如戰場”。


“人到市中活”是說,人到了市場上就自然學著靈活了。這半句是告誡經商者進入市場後要見機行事。


經商的都知道,市場是充滿變數的。某個商品也許上午還是滿市場只有你一個人出售,那價格就是你說了算;可下午卻在不聲不響中又來了幾家賣這個物品的,如果你不及時調整價格,那顧客就全買人家的去了,而且人們會覺得你這個人心黑,眼裡只有錢,那你就把整個市場全丟了。



這個意思也可以用另外一句生意經來表述:“只有九十九,沒有一百一”,就是說,做生意大家都想利潤高點,可在具體操作中一定要靈活處理,差不多就很好了,實在不行不賠本甚至少賠本都可以做,如果非要掙得多才做,那就等著關門歇菜吧。


這句話除了在商業層面的指導外,對普通人也有啟發教育。


一個人在決定自己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之前,也應該對社會的發展情況以及發展方向做一番分析預測,如果不加分析隨便進入某個領域,或者盲目跟隨眾人去從事某種工作,都可能會為將來的發展留下後患。


如果你覺得自己摸不準時代的脈搏,你可以到市場上去觀察瞭解,看市場上什麼類型的人吃香,什麼類型的人沒事幹,進而去估測接下來的發展狀況。


你說你是一個相當木訥呆笨的人,搞不懂這些問題。不要緊,只要你經常到市場上去轉游,耳濡目染,慢慢的你也可以變得靈動起來。有一句俗話說:“刀笨石上磨,人笨街上蹭”。

不管怎麼說,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洞悉時代特點,緊跟時代潮流,否則,那就會被拍死在沙灘上了。你說是不是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這句老話嚴格意義上來講不屬於俗語。因為,它是古代有錢人陶朱公總結出來的。

有錢人說的話在當時往往能引起不小的轟動,比如現在的“定個小目標,掙個一個億”,誰知道百年後千年後會不會成為名言呢?

言歸正傳,從陶朱公商訓篇裡面摘出來且廣為流傳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貨到街頭死

一點君認為可以從貨品本身和市場規律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貨品本身。在古代,菜農果農們一般都住在鄉下。貨品主要通過肩挑手扛,少部分用牲口拉。這樣不但會影響貨品的美觀,同時運輸時間較長,貨品的口感和品質也大打折扣。

其二,市場規律。常言道:貨比三家,又有言:貨比貨,不是貨。有了比較,就有了好壞。同時,貨品都上街了說明是當季果蔬,大家都有且市場飽和,自然賣不上好價錢。

不過,比於古代,現在的條件可謂是好得多,菜販們只要吃苦耐勞,一般也能掙不少。為啥呢?首先運輸快了,減少損耗;其次,包裝更好了,保證了菜品果品的質量;最後,大棚反季節蔬果填補了市場的空缺。值得一提的是,採摘園等新運營模式效果也立竿見影。

人到市中活

這句話就不用過多解釋了。在古代尚且如此,市場有許多謀生的手段,不至於餓死。

在現在,這句話更是被放大得淋漓盡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大城市尋夢,謀生,“北漂”,“廣漂”們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隨著國家對三農越來越重視,農村經濟正在復甦,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隨即出現,鄉下農村也大有可為!

題外話:許多大佬都預測下一個風口在農村,紛紛投資,你怎麼看?

——END——



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我是『一點三農』。無論你身在何方,我都希望你能從我的文字中感受到家鄉的溫度。如果覺得本回答還將就,不妨點贊,轉發一下吧。

一點三農


農村俗語“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是什麼意思?

據說此話乃是商人陶朱公所言,大名鼎鼎的西施相公范蠡所說,我們只知傾國傾城的西施,卻不知富可敵國的陶朱公,倒是他的生意經給流傳了下來,“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僅僅是其諸多生意經中的一句,到今天,依然非常有道理。



貨到街頭死

這句話農人真是深有體會,說的是貨一旦拉進市場,就賣不上好價錢,記得前幾年,家裡種了幾畝地的大西瓜,那年的西瓜特別的多,來地裡收的價格幾毛錢一斤,賣吧,成本都收不回,老父親心有不甘,眼瞅著西瓜就要爛地裡了,就僱了輛車,把西瓜拉進了城。


一拉過去就傻眼了,不給賣!沒辦法,只能拉去批發市場,這下好了,批發老闆見西瓜都拉門口來了,談到價格上就吞吞吐吐,轉來轉去,好在遇上一個好心老闆(不得不感嘆從來不缺好人),見咱種瓜的瓜農也不容易,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瓜也幫我們給收了,價錢比起其他人好了不少,起碼把來回的運費給捎帶進去。

真是應了“貨到街頭死”,只要你拉了過去,就不得不被挑肥揀瘦,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


人到市中活

做生意的朋友,這句話肯定深有體會,這裡給大家講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賣大蒜的事,從前,有位蒜農,帶著自己種的大蒜去到了阿拉伯,當地的人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大蒜,爭著拿家裡的黃金來換大蒜,蒜農帶著黃金開心的回去了,這個消息一傳出來,一大群商人把大蒜帶了過去,大蒜越來越多,當地人再也沒拿黃金來換大蒜,再到後面,一群做著發財夢的人,帶著大蒜,卻沒人要,虧的底朝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到市中活,只有瞭解了市場,抓住機遇,才能做第一個大蒜換黃金的人。如果盲目經營,就很可能成為最後一批虧本的人。

古人的智慧無窮無盡,很多都以俗語、諺語、老話等形式流傳下來,值得我們靜心學習,從中體會到做生意、搞農業、搞養殖的精髓。


農人解說


做生意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每一個細小環節做的不夠好,生意上也不會有很大的起色。農村俗語“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講的就是人與貨在不同的地方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尤其是做“生鮮”生意的,無論是蔬菜、水果或鮮魚,等不耐存儲和運輸的產品,一但採摘或捕獲後就要面臨各種損耗。

這時如果價格還沒談妥,農民會很被動,採購者有了談判的籌碼會盡量壓低價格。也就是說把鮮貨拉到街頭上再去賣,很容易賠錢,所以有“貨到街頭死”一說。

如果在交易前先到市場或集市上調查一下競爭對手情況和消費者需求情況,把握一下當前的市場價格。再同別人交易時,就有很大的主動權,所以又有“人到市中活”一說。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農村,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大鄉


相傳這句話是商人陶朱公也就是西施老公范蠡所言,陶朱公一生財富無數,富可敵國,他的話自然有一番道理,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深思的。

所謂的貨到街頭死,人到市中活,在我看來,陶朱公的意思是說,要想做生意賺錢,必須要先考察市場,然後再上貨,等到把商品拉到街頭就由不得自己了,那就要隨行就市了。所以呢經商要靈活多變,不能墨守成規,要見好就收,貨是死的人是活的,看行情不對,就是虧本也要割肉清倉。

比如你賣青菜,明看要放壞了賣不動,你還不處理賤賣了還待何時呢?這句話很有現實的積極意義,陶朱公在自己一生的經商中,總結了很多的有關經商至理名言,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領悟。

能夠領悟透陶朱公的經商理念,也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商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