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为什么要对中国光伏产业踩“急刹车”?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于6月1日晚间发布光伏新政,新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和分布式度电补贴均下调5分钱。尽管业内对“严控光伏发展规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新政的严厉程度,仍然超过大部分人的预判。

为什么要对中国光伏产业踩“急刹车”?

(光伏股票暴跌,与舆论漩涡中心的影视股“不相上下”)

光伏降成本“快那么一丁点儿”

从产业角度看,光伏产品的成本下降速度超过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降得太快,相比之下,再按照原有的标准补贴,就显得有点过度了。

当然,所谓的“太快”,也只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说之前的预期就非常不合理。实际情况其实就领先一点点。2015年的时候估计2019年会降到2.5元,实际上2017年底达到了,也就提前了一年多,但是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投资回报率高的结构性机会。当时政策制定者能估算到这些已经不错了,误差并不大。

既然有了偏差,今年的政策调整就不得不修正,消除这样的结构性机会。但是修正的过程中,如何尽量减少对产业带来的直接冲击,以及避免影响今后投资者的信心,也是需要考虑的。

对于我们光伏企业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尽力去开拓海外市场。

海外vs国内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光伏产品70%以上是中国制造的,中国的工程能力也是全球最强的,为什么国外很多地方的光伏电站,其发电成本反而比中国低?

比如去年沙特的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可以低到1.7美分,折成人民币也就一毛二,而中国的内蒙地区光照并不比沙特弱多少,每度电的上网电价还得三毛多。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融资成本过高。

中国的基准利率不低,加上光伏项目的融资还往往需要一些额外的融资成本。

如果按照发达经济体的融资成本融资建设电站,在中国的一类和二类地区已经可以不需要补贴,平价上网了。政府只需要保障发出来的电100%消纳,自然会有人去投资。

消纳成本不能单独算在光伏头上

目前在保障消纳方面,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既多又成熟。

至于成本问题,有很多消纳需要的建设,是原本就要做的。比如,消纳以智能电网为主干,把电力的实时调节智能化。这个本来就是电网建设的努力方向,钱已经在往里投。

为了提高消纳能力,还需要兴建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能设施。这些当然也都需要不菲的成本,但是建成之后不但环境会大为改善,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也有重大意义。

调整能源格局,不得不考虑利益分配

补贴是调整能源格局的一种手段,从补贴的逻辑上来看,其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加快光伏电站的容量建设。用干净的能源替代煤电,虽然直接成本较高,但也会有显著的环境收益。这就是补贴的本意。

然而,当发展高于预期时,就会显得补贴过重,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的境地。

光伏电站一旦建成,单就并网发电而言,不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为不需要燃料。但事实上就有大量的光伏电力被白白放弃。类似的还有西南地区的弃水。

这背后多少都有利益问题的考量。煤电的产业链上不止有电站业主和工人,还有采煤、运煤等漫长的产业链。即使在战略层面上有决心降低煤电比例,但具体执行上,中下层还是会有推不太动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