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為什麼要對中國光伏產業踩“急剎車”?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於6月1日晚間發佈光伏新政,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杆電價和分佈式度電補貼均下調5分錢。儘管業內對“嚴控光伏發展規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新政的嚴厲程度,仍然超過大部分人的預判。

为什么要对中国光伏产业踩“急刹车”?

(光伏股票暴跌,與輿論漩渦中心的影視股“不相上下”)

光伏降成本“快那麼一丁點兒”

從產業角度看,光伏產品的成本下降速度超過了政策制定者的預期,降得太快,相比之下,再按照原有的標準補貼,就顯得有點過度了。

當然,所謂的“太快”,也只是行業發展的正常現象,不是說之前的預期就非常不合理。實際情況其實就領先一點點。2015年的時候估計2019年會降到2.5元,實際上2017年底達到了,也就提前了一年多,但是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投資回報率高的結構性機會。當時政策制定者能估算到這些已經不錯了,誤差並不大。

既然有了偏差,今年的政策調整就不得不修正,消除這樣的結構性機會。但是修正的過程中,如何儘量減少對產業帶來的直接衝擊,以及避免影響今後投資者的信心,也是需要考慮的。

對於我們光伏企業來說,面對這種情況只能盡力去開拓海外市場。

海外vs國內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光伏產品70%以上是中國製造的,中國的工程能力也是全球最強的,為什麼國外很多地方的光伏電站,其發電成本反而比中國低?

比如去年沙特的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可以低到1.7美分,折成人民幣也就一毛二,而中國的內蒙地區光照並不比沙特弱多少,每度電的上網電價還得三毛多。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融資成本過高。

中國的基準利率不低,加上光伏項目的融資還往往需要一些額外的融資成本。

如果按照發達經濟體的融資成本融資建設電站,在中國的一類和二類地區已經可以不需要補貼,平價上網了。政府只需要保障發出來的電100%消納,自然會有人去投資。

消納成本不能單獨算在光伏頭上

目前在保障消納方面,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問題,而且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既多又成熟。

至於成本問題,有很多消納需要的建設,是原本就要做的。比如,消納以智能電網為主幹,把電力的實時調節智能化。這個本來就是電網建設的努力方向,錢已經在往裡投。

為了提高消納能力,還需要興建抽水蓄能電站等儲能設施。這些當然也都需要不菲的成本,但是建成之後不但環境會大為改善,對我國的能源安全也有重大意義。

調整能源格局,不得不考慮利益分配

補貼是調整能源格局的一種手段,從補貼的邏輯上來看,其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加快光伏電站的容量建設。用乾淨的能源替代煤電,雖然直接成本較高,但也會有顯著的環境收益。這就是補貼的本意。

然而,當發展高於預期時,就會顯得補貼過重,這確實是一個矛盾的境地。

光伏電站一旦建成,單就併網發電而言,不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為不需要燃料。但事實上就有大量的光伏電力被白白放棄。類似的還有西南地區的棄水。

這背後多少都有利益問題的考量。煤電的產業鏈上不止有電站業主和工人,還有采煤、運煤等漫長的產業鏈。即使在戰略層面上有決心降低煤電比例,但具體執行上,中下層還是會有推不太動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