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環球人物採訪中,當被問到從母親那裡受到了哪些影響時,她毫不猶豫的說

“教會了我閱讀”,這項能力這讓她終身受益,她一直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睡覺之前閱讀一小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她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可見,閱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讓人變得優秀,讓人終身受益。

要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就要先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不僅會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容易,還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1.親子閱讀,不僅影響孩子“萌發中讀寫能力”,對孩子的語言認知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激發孩子的文學素養。

什麼是“親子閱讀”呢,其實就是家長陪孩子一起閱讀,研究表明,親子閱讀對兒童的語言認知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萌發中讀寫能力”,是荷蘭心理學家巴斯和她的同事,在探索“親子讀寫活動對兒童語言認知發展的影響”這一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核心發展要素。

“萌發中讀寫能力”是指:兒童從出生起到掌握通常意義的讀寫能力前,通過與書籍互動而逐漸形成的“讀”“寫”能力。——《美國媽媽的26堂育兒課》

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孩子從聽和說,到讀和寫能力轉變的中間過程。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美國媽媽的26堂育兒課》這本書中提到:巴斯在研究中發現,學齡前親子閱讀的頻率和質量能解釋他們孩子“萌發中讀寫能力”發展中8%的變化。家長通過故事情節以及文字,用語音的形式傳達給孩子,這不僅僅能拓寬孩子對外部世界客觀事實性信息的瞭解,讓他們熟悉文字與聲音之間的聯繫,而且還能激發他們的文學素養。這是一個由口頭語言聽說能力,向書面語言接受表達能力逐漸轉換的過程。通過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的積累,孩子能逐漸感知到故事間的相似結構和常見的規律,逐漸理解更加高級和複雜的語法和敘事結構,完成向成熟的讀寫能力的過渡。

可見,親子閱讀活動與“萌發中讀寫能力”的關聯程度,對孩子以後的讀寫能力及語言認知有很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會影響孩子在日後識字的反應速度,即孩子在這一活動中,對文字的形狀和發音結合得越好,他們在日後識字的時候反應得也越快。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如果從小父母就開始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活動,孩子從小就對文字耳濡目染,那麼到了真正上學時,真正識字時,是不是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呢?

2.通過親子閱讀,激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孩子愛上閱讀

通過親子閱讀,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同時,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增加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選擇閱讀的方式和深入程度可以有所區別。

  • 2歲到4歲之間,以講故事為主

孩子2-4歲之間,語言處於一個發展期,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的表達方面能力欠缺,他們有時候往往不能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時期的親子閱讀以簡單為主,那麼,講故事,讀故事是一種不錯的親子閱讀方式。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們可不能小瞧了讀故事的作用,曾經在某本書上看到過一個案例,一位媽媽在女兒兩歲時開始給她講故事,在講故事時,她一邊讀給孩子聽,一邊用手指著書本上的字給她看,後來,孩子快四歲時,特別喜歡閱讀,已經能夠自己閱讀以前和媽媽一起閱讀過的書籍和故事,能夠認識那些字,而她的媽媽其實沒有刻意的教她識字。

通過講故事或者讀故事的形式,不僅可以讓孩子對文字有初步的接觸,而且還可以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增進親子關係。凱叔講故事app創始人王凱,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到,講故事是和孩子交流的開始,哪怕是成年人,每天獲得信息的渠道都是通過故事,比如每天看的短新聞等等,如果不知道和孩子交流什麼,那就給孩子講故事。

所以在孩子2-4歲期間,家長每天可以花一些時間給孩子讀故事,可以是睡前,也可以是其他你覺得可以的時間。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 4歲開始,可以嘗試“引讀”

《陪孩子度過3-6歲敏感期》一書中提到,4-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一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都已經有很大的提升,此時就可以嘗試深入的親子閱讀。

最好的方式就是“引讀”:在讀完故事後,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這個故事,讓孩子把對閱讀的興趣昇華到樂趣。

比如,在給孩子讀完《辛德瑞拉》後,可以問孩子這些問題:

(1)為什麼辛德瑞拉被繼母關在家裡,還能去舞會呢?

孩子回答:因為有仙女和老鼠這些小動物的幫助。

父母在肯定孩子的回答後,可以深入引讀:對,因為她有仙女和動物們的幫助,而他們都是她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仙女的幫助,但是我們有朋友啊,如果我們平時對朋友好,朋友有困難我們盡力的幫助,那麼我們有困難時,我們的朋友是不是也會幫助我們呢?

所以我們應該有朋友,有夥伴,對嗎?

(2)為什麼繼母百般刁難不讓辛德瑞拉去參加舞會呢?

孩子回答:因為她不喜歡辛德瑞拉

深入導讀:為什麼她不喜歡辛德瑞拉呢?她們無冤無仇

可以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相關的引導,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對孩子進行鼓勵。

“引讀”不僅僅是提出問題,更有智慧的總結和昇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引讀不能次數太頻繁,如果次數太頻繁,會讓孩子心裡有壓力,反而會讓孩子反感,從而失去對閱讀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在孩子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在語言的交流中激發和培養孩子們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同時,通過孩子的回答,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孩子比較好的價值觀,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還會自己提出問題,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交流。

凱叔講故事app的創始人王凱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到,有一次他在給他女兒講完《三隻小豬》這個故事後,在交流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

王凱女兒:“爸爸,你覺得磚房好還是木房好?”

王凱:“你覺得呢?”

王凱女兒:“我覺得磚房好,大野狼進不來。”

王凱:“那我們去成都看的杜甫草堂,是什麼做的呢?”

王凱女兒:“草做的。”

王凱:“那咱們去陶然亭看那亭子是什麼做的呢?”

王凱女兒:“是木頭做的。”

王凱:“那這些房子用磚做行不行?”

女兒搖頭:“不行!”

通過這樣簡單的對話,就讓孩子明白了,材質本身沒有高低級之分,放在哪兒讓它做什麼更重要,這樣的交流過後,孩子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而且這一時期,可以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者書籍進行親子閱讀,這樣能讓孩子的興趣更濃厚,更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3.親子閱讀的誤區

  • 親子閱讀變成教孩子識字等知識性的活動

親子閱讀主要是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並不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以及讓孩子認識多少漢字為目標,其實,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養成,比孩子認識了多少漢字,掌握了多少知識更重要。

而往往,有些家長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發展成教孩子識字等知識性的活動,而偏離了親子閱讀的初衷。

你想想,當孩子對閱讀有興趣以後,孩子會主動的去閱讀,並且長期持續,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變成了識字等知識性的活動,不僅對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親子閱讀是受罪,因為一旦變成知識性的活動,達不到家長的目標和要求,有的家長就會心浮氣躁,那麼何談培養興趣呢?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 不能給孩子講相同的故事或者陪孩子讀相同的書籍

《美國媽媽的26堂育兒課》這本書中提到,針對“是否可以向孩子重複讀相同的書籍”的問題,很多家長選擇了“否”;事實上,正是在重複閱讀的過程中,孩子才能逐漸把文字的形狀與發音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對二者認知的穩定關聯。

其實,是可以給孩子講相同的故事和讀相同的書籍的,可能很多家長會說,都相同的故事或書籍,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但其實不會。

凱叔講故事app創始人王凱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到,哪怕一個故事給孩子講八十遍,孩子都不會感到厭煩,因為給孩子講的每一遍,孩子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每一遍講完後,跟孩子聊一聊,你會發現,每一遍聊的內容可能都會不一樣,每一遍下來孩子都有不同的收穫。

不管是在興趣上,孩子對孩子語言認知的發展,讀相同的書籍和故事,都不會有不好的影響。除非孩子自己要求不要聽上次聽過的故事,或者讀前面讀過的書籍。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學齡前,家長可以這樣做

4.要想更好的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除了親子閱讀外,還可以在家庭中營造閱讀的氛圍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往往父母喜歡做什麼,孩子就會去模仿。

所以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其實,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父母可以每天自己抽一定時間閱讀,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對閱讀感興趣,也會想要閱讀,再加上親子閱讀,那麼孩子最終就會愛上閱讀,並且養成閱讀的習慣。

總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父母陪孩子長期的持續,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聰明,都是周圍的人和事的引導,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要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現在開始做親子閱讀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吧,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哇,自己的孩子原來這麼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