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吹不黑,苗阜的基本功如何?

花鵬翔


我是無意間聽了苗阜的《滿腹經綸》才開始去主動了解苗阜王聲這對相聲新秀的。比起郭德綱于謙,苗阜王聲算是相聲新秀。



在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來說,我們逐步分析他的基本功。

說:因為苗阜本身非相聲專業出身,半路出家,對於相聲演員來說必須口齒伶俐,但是對於苗阜來說,些微的欠缺一點,在語速不快的情況下我們能夠聽清,有些燥,同時他的表演有些不自然,經常用到的技巧是故意說錯詞,然後捧哏進行糾正,這類技巧在他的相聲佔比超過一半,聽一兩次感覺還好,聽多了覺得沒有新意。我們很少聽到他的貫口,傳統貫口類節目很少演,這方面很顯然基本功不夠紮實。

學:因為苗阜是陝西人,我聽過他在舞臺上學陝西方言挺可樂的,在模仿陝西農民口音有點韻味。但是相比郭德綱的學方言還差的遠,郭德綱學河南方言,山東方言等都不錯,惟妙惟肖。但是在這塊苗阜並不輸於郭德綱的徒弟,畢竟每個人的擅長點不一樣。

逗:同樣的一個包袱,從不同的相聲演員的口裡說出來,效果不一樣,這看的就是演員的能力了。整天來說苗阜的這一基本工還是比較紮實。


唱:這是苗阜的短板,郭德綱說相聲演員的唱是唱太平歌詞,這苗阜的太平歌詞簡直沒法聽。估計很多觀眾也很少他唱太平歌詞。拋開太平歌詞,我們說說他的學唱,我聽過他的送情郎,我都覺得比他唱的好,所以這這點不敢恭維,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差。

在當今相聲界,如果以郭德綱的基本功為標杆基本功是40分的話,我覺得苗阜能拿6分,及格水準,能看,但說不上特別好。

以上為個人見解。希望我的回答大夥兒能夠喜歡。


關與遊


苗阜從藝相聲比較晚,之前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做過電工,後進入藝術學院學習,並調入藝術團,才開始了從藝經歷。此時苗阜已經20多歲了。這個時候再補基本功,有點晚了。因此,苗阜的基本功有所欠缺,也是有原因的。

不過,可能是因為他和王聲老師,尤其是王聲老師的學歷較高,畢竟,王聲老師是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因此,二人的作品很巧妙的避開了他們的不足之處。也正因如此,兩人的作品有些別出心裁的味道。相比倫理哏,此二人的相聲有一定的知識性,如果不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不容易知道他們的笑點在哪,另外,他們的相聲裡摻雜了大量的陝西方言,因此,受眾群體比較受限。

西安雖然是個大都市,但受制於地域,曲藝方面遠沒有京津地區的多樣和繁華。畢竟,陝西最大眾的就在吼秦腔。而苗阜的嗓音條件又不好,他唱功上不足也不在意料之外。說西安是“相聲沙漠”有些言過其實,但那裡發展相聲確實遠不如京津地區有優勢。能有青曲社等相聲團體,能有苗阜等一眾新生代相聲演員,已經實屬不易了。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苛責太多。

很多人總喜歡那他和郭德綱比,比來比去的結果都是郭德綱以及德雲社都遠好於苗阜和青曲社。

無論是褒郭貶苗,還是褒苗貶郭 我都不贊同。聽相聲不久圖一樂嗎?何必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呢?我聽郭德綱于謙的,覺得挺好,聽苗阜王聲的,也覺得不錯,聽郭陽郭亮的,覺得過癮,聽盧森玉浩的,也很出彩。本來上班就很累了,回來想聽段相聲放鬆一下,不管誰的相聲,聽著能樂,聽完覺得心情好了就行了。明明聽的咬牙切齒,還堅持聽完,你這不是給自個找罪受嗎?在議論一通,挑挑毛病,等於又把這段相聲過了一遍,這不是有病嗎?

我個人認為,覺得好聽就聽一段,覺得不好聽,就趕緊換一段。沒必要褒這個貶那個,誰還不都是為了混口飯吃嗎?

如果,是為了挑毛病,找槽點而去聽某人的相聲,那就是純粹為了噴而噴了。某些人的相聲再差,也有他的可取之處,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黑衣白芷


李安曾經說過一句話很真實:“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尤其是藝術這個行業,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

這個努力就是常說的基本功。因為大部分人其實是不知道如何去努力的,但通過練習基本功可以讓自己知道有哪些不足。那麼放到相聲行業,就是常說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

說:口齒清楚,能表演大段貫口,能說倒口,能學怯口。

學:學習模仿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包括戲曲、歌曲、鼓曲、舞蹈身段…。

逗:對幽默有獨特理解,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唱:太平歌詞,數來寶,也包括開場小唱,俗稱“門柳”。

籠統說是四門功課,但是每個人未必一樣,尤其是“學”,每個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的特長,而且大多與自身經歷有關。比如侯寶林學過京劇,所以他的特點是學唱,尤其是京劇的正唱。再比如馬志明學過武生花臉,他在一些表演中就加入了武生的身段。

比如北京曲藝團學員班,除了曲藝老師,文化老師,還有專門請來的戲校老師,學員每天要練功壓腿練表情練眼神。學的這些未必都能放上相聲舞臺,但我們要承認科班出身的演員真比半路出家的演員基本功紮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于謙,他在學校成績一般,參加工作也是半溫不火,但當他遇到郭德綱後,他的這種科班優勢馬上就體現出來了,這就是俗稱的童子功,小時候打下的基礎是一輩子不會忘的。

同樣還有個例子就是姜昆,姜昆不是沒有想法,但是他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很想努力,但是他不知道努力的正確方向,所以他把希望寄託在文本創作者身上。

當年他是想找諶容幫自己寫相聲,諶容看不上相聲文本拒絕了,正巧諶容的兒子梁左回來聊了幾句,梁左手上正好有本新寫的小說《虎口遐想》。姜昆就勸梁左說:“你寫多少小說別人才會知道你?寫相聲上春晚一夜就紅了。”梁左是典型的文人脾氣,經不起別人恭維,當時就同意把小說改成相聲。

從此梁左成了姜昆的專用創作者,但是當梁左病逝之後,姜昆缺乏基本功的劣勢就表現出來了,即使他用三十年的時間去重新理解《虎口遐想》,但他並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梁左的用意。

至於說苗阜的基本功?不吹不黑的評價,呵呵兩字。

描述問苗阜會不會成為相聲一哥?我告訴你,他頂多就是相聲一哥們兒。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苗阜老師是相聲譜系第七代傳人,相比同為第七代傳人的其他同行來說,基本功非常一般,因為這些人裡有:馮鞏,牛群,姜昆,劉偉,趙炎,王謙祥,李增瑞,李金斗,孟凡貴,趙保樂,單聯麗,戴志誠,鞏漢林,笑林,黃宏等眾多一度霸佔春晚語言類的大咖們和非主流相聲界的扛把子---郭德綱以及大唐雷音寺的首席配音師梁宏達。

苗阜從藝相聲比較晚,之前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做過電工,後進入藝術學院學習,並調入藝術團,才開始了從藝經歷。此時苗阜已經20多歲了。這個時候再補基本功,有點晚了。因此,苗阜的基本功有所欠缺,也是有原因的。

不過,可能是因為他和王聲老師,尤其是王聲老師的學歷較高,畢竟,王聲老師是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因此,二人的作品很巧妙的避開了他們的不足之處。也正因如此,兩人的作品有些別出心裁的味道。相比倫理哏,此二人的相聲有一定的知識性,如果不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不容易知道他們的笑點在哪,另外,他們的相聲裡摻雜了大量的陝西方言,因此,受眾群體比較受限。

西安雖然是個大都市,但受制於地域,曲藝方面遠沒有京津地區的多樣和繁華。畢竟,陝西最大眾的就在吼秦腔。而苗阜的嗓音條件又不好,他唱功上不足也不在意料之外。說西安是“相聲沙漠”有些言過其實,但那裡發展相聲確實遠不如京津地區有優勢。能有青曲社等相聲團體,能有苗阜等一眾新生代相聲演員,已經實屬不易了。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苛責太多。

很多人總喜歡那他和郭德綱比,比來比去的結果都是郭德綱以及德雲社都遠好於苗阜和青曲社。

無論是褒郭貶苗,還是褒苗貶郭 我都不贊同。聽相聲不久圖一樂嗎?何必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呢?我聽郭德綱于謙的,覺得挺好,聽苗阜王聲的,也覺得不錯,聽郭陽郭亮的,覺得過癮,聽盧森玉浩的,也很出彩。本來上班就很累了,回來想聽段相聲放鬆一下,不管誰的相聲,聽著能樂,聽完覺得心情好了就行了。明明聽的咬牙切齒,還堅持聽完,你這不是給自個找罪受嗎?在議論一通,挑挑毛病,等於又把這段相聲過了一遍,這不是有病嗎?

我個人認為,覺得好聽就聽一段,覺得不好聽,就趕緊換一段。沒必要褒這個貶那個,誰還不都是為了混口飯吃嗎?

如果,是為了挑毛病,找槽點而去聽某人的相聲,那就是純粹為了噴而噴了。某些人的相聲再差,也有他的可取之處,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而如今,相聲界最大的壁壘就是“師承”。想想武俠小說裡的那些名門正派,誰教徒弟都會“留一手”。結果到最後,即使曾經無比輝煌的武功,最後也會淪為普普通通的花把勢。如今,相聲正處在發展的好時期,需要的是你中有我,而不是有你沒我!

我不希望這麼藝術死於“門第觀念”。


陌上雲白


無邀請

題主意思是客觀點對嗎?

事實上,個人認為苗阜的基本功在80後這一代專業相聲演員中算中上水平。

1,他儘管不是從小學藝,但是最起碼在需要做根基時候做了根基,而且也是名家給的指導,所以,就基本功而言,他還是經過了正確的指導的

2,實踐經驗給了他非常明確的方向。雖然沒有進行童子功的打底,但是就教育而言,我們認為,在明確明白什麼是基本功的時候,有目的有方向有指導的學習,對於基本功而言,精進程度可能更好。

3,後期臺上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不要為了展示基本功而練基本功。九九乘法表都會背,但是要求數學家上臺就顯示自己九九乘法表背的有多熟練,這個人就不是個有素質的數學家。看老先生的作品,基本功穿插在作品中體現,而這個體現絕不是炫耀自己的基本功,用這些功夫去演繹作品才是最好的。

所以,綜合看來,在80後這代相聲演員中,他的基本功屬於中上之質


慕容曉春


第一次看他演出是天津相聲節,忘了哪屆了。他帶青曲社來的。實話實說,很一般。大概在六年前,全國優秀曲藝節目評比,看錄像。一等獎一個是中篇評彈《繡娘》,另一個是兩位很有名的演員的相聲。七個評委,六個同意。我反對,我認為苗阜,王聲的《滿腹經綸》應該一等獎。最後,大家同意了我的意見。

一個段子火了,不能代表真正水平。王聲是個好量活的。二人還需努力,多出好作品。成為相聲一哥,難!難於上青天!


曲藝聊齋


看跟誰比吧。

很多人愛拿他和郭德綱相比,然而不管是天賦方面還是從小的學藝過程來看,他目前都無法和郭德綱相比。不過進一步說,目前的相聲界論這兩方面能和郭德綱比肩的也實在不多。

但苗阜之所以能擁有目前的名氣,也絕非浪得虛名,他還是有自己獨到的本事,所說相聲的類型一般都比較文氣,換普通相聲演員這樣的作品根本就表演不響,不會出他表演時那麼多包袱兒。


鄭捕頭


苗阜的相聲節奏快,但並不能代表基本功有多好。

我個人認為,相聲演員對節奏變化的把控是很難的,使活要穩而不溫。

苗阜在《滿腹經綸》火了之後他的表演也相應的有一些變化。把他的的相聲都說成了《滿腹經綸》這樣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相聲苗力群


這裡是德雲驛站,我是店小二兒丞丞欣欣,請多多關注!

一提起苗,就想起郭老闆。要說苗的基本功如何,那得找個“參照”便知!

要是光拿幾段相聲比較,苗的《滿腹經綸》說的也不錯,但郭老闆的《西征夢》不是一樣經典!



一,具體師承 苗本身屬於半路出家,沒有明確的師承!郭老闆三進北京城,期間曾拜金文聲老先生學習西河大鼓,拜侯耀文老先生學習相聲!

二,成長環境及經歷 苗先是在某鐵路站工作,後轉行當電力工,然後又去某鐵路藝術團學習表演,最終說的相聲,說相聲時間比較短!反觀郭老闆,由於父親是片警的緣故,那裡的梨園,小劇場,相聲園子等都歸他管。所以郭老闆從小就遊離在眾多藝人當中,耳燻目染,藝術氣息濃厚,基本功紮實!

三,面相及聲色 苗的面相屬於“地包天”,不夠老成,再說一些倫理段子的時候,太生澀,顯得浮華!苗的嗓音也不夠渾厚,太沙啞,開場不能很快塑造人物將觀眾吸引進來!郭老闆從小一副老成樣,聲音辨識度高。塑造人物力極強進入人物順暢,觀眾基本聽幾個包袱就能歸納出“整體物”來!


四,舞臺經驗 及效果 苗說的是笑話,郭德綱說的才是相聲。笑話靠劇本取勝,相聲靠功力取勝。苗的相聲有點類似主流相聲中“電視相聲”,有點照本宣科。相聲裡也有點“屎尿屁”,但“現掛”很少。郭老闆的相聲大多以塑造市井小人物為主,暗諷居多。相聲講究的就是“即興反應”,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能讓觀眾笑,對的起觀眾的票錢,這一點苗跟郭老闆差的可不是一分半離。在學、逗、唱方面就更沒法和郭老闆比了,差的更多了,從沒看過他展示過,非常凸顯他的基本功很鬆、散!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再者,苗的官癮太大,沒有國家宣揚的工匠精神。一出點小名,本事還沒學全,就開始排擠前輩,這倒有點符合他的“地包天”的面相!




德雲店小二


外行說幾句吧,感覺苗阜的基本功確實不是很紮實,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苗王組合。

我不知道他們的本子是不是自己創作的,但覺得苗王組合在包袱內容的創新方面比較突出,很多包袱取材於現代生活,比如‘’中文系學挖掘機修理‘’、‘’陝西吃飯大學"、"抹泥之交"、英文引入相聲創作、大量取材四大名著和兒時動畫片的梗等等,與傳統相聲創作相比,形式上比較新,容易引發中青年觀念的親近感和共鳴。

另外苗王組合在取笑他人身體缺陷、他人家人方面不是太過,這種梗也比較少用。關於人身缺陷,對方家人的梗一旦太過,我會覺得不太舒服。苗王組合我印象中就是"地包天”、"痦子大"、“大舌頭",其它還好。

苗王組合中有"偷窺狂"、"曝露狂"、"大橋未久""日本人姓氏"等少兒不宜的包袱,對成人觀眾而言足堪一樂,但對於年齡偏小的聽眾則顯得很不適宜。

苗王的相聲聽多了以後就有套路雷同,手法單一的感覺,可能與苗阜的基本功有一些關係,希望苗王兩位讓我感覺到一些相聲新鮮空氣的演員能更進一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藉此機會說一下我對老郭的感覺,老郭在相聲基本功方面,我感覺還是很有功力的,而且郭未成名以前,我基本認為中國相聲氣數已盡,郭的德雲社火了之後再次關注了相聲,但對不起老郭了,看多了後就不太喜歡老郭了,有一點偏傳統,新意不太夠,還有點太油滑的感覺,有些可惜了!但總體來講,老郭對中國相聲的發展積極影響還是很大的。

純屬個人觀點,大家交流下看法,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