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訪談|法系車為何越賣越差?資深車主現身說法

在困境面前,或許法國人更應該聽聽中國用戶是怎麼說的。

從標緻505在廣州下線的那一刻,法系品牌在中國的30年裡似乎就沒有給大多數消費者留下太好的印象,反倒形成了一個很作、很懶惰、不懂經營以及把落後的技術拿到中國的形象。

訪談|法系車為何越賣越差?資深車主現身說法

但如果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標緻505(504)系列是當時標緻設計最先進的車型,就連505 SW8、504皮卡和505轎車在當時也是以柔性化製造的方式共線生產,傳聞上海大眾還因此專門到廣州去學習。

廣州標緻的失敗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政策因素在其中,而回過頭來看法系品牌今天的處境,實際上也不完全是東風神龍的問題,法國人多年來的態度和他們對用戶需求的理解才是經營問題的關鍵。

背離核心價值

公開資料顯示,神龍汽車曾在2012-2015年迎來過銷量高峰,4年中分別實現44萬、55萬、70.4萬和70.48萬輛的成績。隨著增幅於2015年的放緩,其銷量從2016年開始大幅下滑,在隨後的3年裡分別交出了60.02萬、43.4萬和25.3萬輛的答卷,法系品牌的市佔率從2015年的3.6%下降到今年11月的0.5%。

訪談|法系車為何越賣越差?資深車主現身說法

“之所以有今天的困境,是因為法國人始終沒有把法系車的核心價值傳遞給消費者,這裡麵包括產品設計、產品質量、配置等級和品牌溢價。”曾俊夫作為法系車自媒體《法力無邊》的創辦人和資深的法系品牌用戶,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達了他的體會。

在曾俊夫眼裡,雖然法系品牌曾有過很好的銷量,但卻從來沒聽過法國人講自己的車為什麼好,即便講過也從來沒有講清楚過。他們這方面的態度就好像在說“老子的車很好,買不買是你們的事”。

法系車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其背後傳遞出來的心思和語言是曾俊夫在高中時期看汽車雜誌時慢慢感悟到的,但普通消費者恰恰不具備車迷思維的主動性,因此才更需要企業在營銷上去帶給他們一些信心以及產品價值的提升。

然而在法系幾個品牌的官網上所強調的關於舒適、空間和越級等信息,與它們一直所傳遞的巧妙設計、浪漫主義和獨特品位的概念完全不符。

海外版的標緻408原本是一款具備一定品質感的車型,但國產後並沒有具備海外版的品質,反而僅突出了空間大的賣點。“這就正好就符合了部分消費者的心理,這部分消費者僅是因為車大才買,而不是車好才買。”曾俊夫認為,這麼做的結果只能助長法系品牌走向困境的的苗頭。

缺乏核心產品

“中國市場賣不好,不是我們產品的問題,而是用戶不懂我們。”在2019年上海車展上,當媒體問到為什麼法系車在中國賣不好時,PSA高層如此回答。他們的自信或許是海外市場全部實現增長的業績,然而法國人並沒有真正的去思考中西方消費者在用車環境和地域文化上所形成的差異化需求。

訪談|法系車為何越賣越差?資深車主現身說法

要滿足這種需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推出所謂的特供車,但特供車並不僅僅是為了本地市場而去做過多妥協的產品,像雪鐵龍C3X-R和剛剛公佈的C3L這樣的產品,不論是在外觀、空間還是配置方面,顯然都無法討好中國消費者。

在這方面廣本鋒範就是一個例子,雖然是一款非常符合東南亞市場需求的車型,但銷量告訴我們,它並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用車需求,而凌派作為廣本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特供車,在尺寸、空間和配置上都有大幅的提升,雖然車型和價格高了一個級別,但月銷過萬的成績說明,中國消費者更喜歡這樣的車型。

“特供車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但不僅要有針對當地市場做出改變的車型,還要有跟國際市場緊密結合的、相對高端的車型,這樣的話才有逼格、才能更接地氣。”曾俊夫表示,“逼格也有,接地氣的產品也有,才會讓那些買了特供車的人也能吹吹牛逼說‘我們品牌也有歐洲進口的原汁原味生產的車’”。

一個品牌的暢銷離不開巧妙的產品佈局,它一定是核心+本地產品的組合,貴的+便宜的產品組合,相對高端+接地氣的產品組合,或者能夠提高品牌溢價+走量產品的組合,只有這樣結構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從人事調整、信任計劃、併網銷售和“元”復興計劃等一系列動作來看,法系品牌並非沒有自救,然而不論企業如何調整,最終的結果都要反應在產品上。

如果讓消費者覺得買法系車沒有任何存在感,就會讓人覺得這個錢花的不值得,甚至矮人一頭,這就是產品本身給用戶帶來的心理價值,因為大家都會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法國人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