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湯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著怎樣的恩恩怨怨?

1076318832


抗戰初期,湯恩伯任第20軍團軍團長。臺兒莊戰役時,湯恩伯的部隊被劃入了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湯恩伯是中央軍,而李宗仁是地方軍。湯恩伯自然不願意聽從李宗仁的指揮,二人的恩怨在於臺兒莊戰役期間,湯恩伯打算保存實力。在《李宗仁回憶錄》裡提到“我(李宗仁)嚴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夾擊敵軍。三令五申之後,湯軍團仍在姑婆山逡巡不進。最後,我(李宗仁)訓誡湯軍團長說,如再不聽軍令,致誤戎機,當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湯軍團才全師南下”。(《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512頁。)



臺兒莊戰役之後,1938年4月24日,李宗仁在給軍事委員會的一封電報中卻對湯恩伯軍團在臺兒莊戰役的戰功懇請褒獎,其原電如下:

湯軍團長恩伯,指揮主力,迂迴棗嶧,行動敏捷,側擊敵軍,果敢攻擊,獲取勝利之基礎。該總司令(孫連仲)、軍團長(湯恩伯),忠勇奮發,指揮恰當,寔已開國軍勝利之途徑,樹袍澤奮鬥之楷模,懇予特別褒獎,以勵有功……以資分別獎敘。


回憶錄是一種可信度不高的史料,作者由於年代久遠和記憶力下降的問題,作為當年事情的經歷者也不一定能夠記得特別清楚。此外,回憶者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容易推卸責任,從而美化自己。因此,回憶錄一定要和檔案史料相結合,不然瞭解的歷史就比較片面。


歷史軍魂


湯恩伯和李宗仁都是抗戰名將,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湯恩伯屬於國民黨中央軍將領,李宗仁是桂系軍閥的首領,兩個人之間的交集並不多。


然而在抗戰爆發後,湯恩伯和李宗仁逐漸反目成仇,兩個人明爭暗鬥了十多年,一直到了解放戰爭結束才告一段落。因為湯恩伯多次跟李宗仁作對,李宗仁晚年寫回憶錄的時候,也不忘了把湯恩伯的醜事寫出來。

很多人瞭解到湯恩伯,主要就是因為李宗仁晚年的一本回憶錄。


在這本回憶錄裡面,李宗仁稱湯恩伯畏敵不前,險些導致了臺兒莊戰役的失敗。在李宗仁寫這本回憶錄的時候,湯恩伯已經去世多年,很多人以回憶錄為依據,將湯恩伯定義為一個膽小的將領。其實湯恩伯在抗戰時期立下了很多功勞,打過非常多的硬仗,並不是一個膽小如鼠的將領。

湯恩伯出生於1900年,早年曾經在日本士官學校就讀,雖然湯恩伯不是黃埔軍校的學生,但是蔣介石一直很信賴湯恩伯,因此湯恩伯算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


七七事變爆發後,湯恩伯指揮了著名的南口戰役,南口戰役中國軍隊的參戰人數不如日軍,湯恩伯所部敢打敢拼,以傷亡過半的代價,殲滅了日軍一萬多人。雖然南口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失敗告終,但是湯恩伯也獲得了“抗日鐵漢”的綽號。

在臺兒莊戰役開始前,李宗仁想讓蔣介石給自己派遣一兩個軍支援,蔣介石派遣湯恩伯帶領7萬人支援李宗仁。由於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嚴重,中央軍和地方軍聯合作戰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相互“放水”的情況。湯恩伯開赴徐州之後,便一改往日敢打敢拼的作風,甚至不惜在戰場上違背命令,將一些硬仗推給雜牌軍隊。李宗仁對此十分的不滿,戰前兩人就發生了矛盾。

李宗仁只是名義上的第五戰區最高領導,實際指揮不動中央軍將領湯恩伯,因此在臺兒莊戰役期間,兩個人積累下了很多矛盾。


在臺兒莊戰役前期,李宗仁讓湯恩伯率部夾擊日軍,湯恩伯的部隊側翼出現了日軍部隊,為了避免本部陷入包圍圈,湯恩伯違背命令擅自攻擊側翼的日軍,遭到了李宗仁的言辭訓誡。


李宗仁稱如果湯恩伯繼續這樣畏縮不前,那麼就法辦了湯恩伯,湯恩伯按照李宗仁的命令發起總攻,最終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臺兒莊戰役結束後,湯恩伯獲得了勳章,後來又參與了多場大規模抗戰,為抗戰出了不少的力氣,日本人曾經稱湯恩伯是“天字第一號大敵”。


不過由於湯恩伯和李宗仁的派系不同,兩個人的矛盾始終都沒有緩和,因此李宗仁才會在回憶錄裡面嘲諷湯恩伯畏敵不前。其實在整個臺兒莊戰役中,湯恩伯部隊一直都是主力位置,損失情況也非常的慘重,並不是真正的畏敵不前。


只是國軍內部派系鬥爭激烈,雜牌軍想要削弱中央軍,中央軍想要削弱雜牌軍,所以李宗仁和湯恩伯才會產生較大的矛盾。


歷史總探長


一個老蔣的人,一個是地方派系的,能和就怪了,有恩怨是一定的。湯恩伯所部奉蔣介石令擴編為第二十軍團,湯任軍團長,下轄第十三軍、關麟徵第五十二軍、王 仲廉第八十五軍。1938年3月,第二十軍團編入李宗仁為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序列,與孫連仲的第二集 團軍及其他部隊,在徐州外圍阻擊進犯的日軍。李宗仁組織臺兒莊戰役。湯恩伯部 配合守城的孫連仲部擊潰進攻臺兒莊之敵,取得了殲敵萬餘的勝利。5月24日,湯恩伯被任命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

不久,又改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張自忠及其他部隊保衛鄭州以南鐵路沿線地區。隨後參加了武漢會戰和隨、棗戰役。 湯恩伯在抗日戰爭臺兒莊戰役中的並不存在著違抗軍令、保存實力的問題!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說:“二十四日.敵人開始猛烈炮轟我防禦工事……湯軍團仍在姑婆山逡巡不進,最後,我訓誡湯軍團長說,如再不聽軍令.致誤戎機,!與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 湯軍團才全師南下,然此時臺兒莊的守軍已傷亡殆盡 ……”“這是有關湯恩伯抗命不遵的最明確的記載,大陸史學界也基本沿用的主流說法。

但筆者也注意到.有的史料(包括孫連仲及其部將的回憶)中,並術明確提及此事 ,從國民黨軍自己的戰鬥詳報和戰役總結中也很難看出湯恩伯有違抗軍令、保存實力的蛛絲馬跡;相反,這些資料給人的印象倒是湯部貫徹軍令,全力赴戰。


李三萬的三萬裡


李宗仁是國民黨新四大軍閥中桂系的首領,一貫是蔣介石的最大政敵。而湯恩伯是浙江金華人,並曾經當過黃埔軍校六期步兵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和第一總隊教育處少將教育長,是典型的蔣介石嫡系。也因此,湯恩伯極受蔣介石重視,他和胡宗南,陳誠都是蔣介石最信任的黃埔系,升官也極為迅速。因此,雖然李宗仁和湯恩伯兩個人交集並不多,但必然不會融洽。

徐州會戰時李宗仁任戰區總司令統一指揮,川軍中央軍在內的幾十萬萬大軍。在李宗仁的回憶錄中說道:“三令五申之後,湯軍團仍在姑婆山區需逡巡不進,最後我訓誡湯軍團長說,如再不聽軍令,致誤戎機,當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湯軍團才全師南下。”不過這倒也正常,中央軍不聽雜牌軍長官的命令,再正常不過了,包括蔣介石都樂觀其成,並視為這是對他效忠的方式。

而在湯恩伯主政河南期間,河南流傳著四大害“水旱蝗湯”最後的湯指的就是湯恩伯。雖然現在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湯恩伯主政河南期間,軍隊軍紀極為敗壞,擾民嚴重的問題卻是公認的。李宗仁也曾在蔣介石面前趁機彈劾湯恩伯,當然,結果也毫不意外,湯恩伯不會受到任何懲處。



李宗仁與湯恩伯的恩怨,其實也是國民黨內派系的鬥爭的一個縮影。國民黨內派系鬥爭極為激烈,派系也極為眾多,如新四大軍閥桂系、晉系和中央軍的矛盾,中央軍與川軍、滇軍、陝軍等雜牌軍的矛盾,中央軍內部也有黃埔系與非黃埔系的矛盾。正是由於國民黨內耗嚴重,再加上貪汙腐敗橫行,將領官員將個人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才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崩潰。


鳶飛九天2018


【李宗仁認為在臺兒莊大戰時湯恩伯未敵不前】

1938年,國民革命軍近三十萬人與日寇約五萬人在臺兒莊進行了歷時一個月的大戰。在武器裝備極不對等的情況下,最終自損約五萬人,消滅日寇兩萬人,取得了抗戰以來幾次少有的大勝利。
在一些影視作品和相關的報道中,我們看到堅守在臺兒莊的部隊與日寇進行了浴血奮戰,傷亡慘重。戰區司令李宗仁多次命令湯恩伯的二十軍團迅速向敵人發起進攻,但湯恩伯軍團畏敵不前,始終不聽命令。在前線守軍幾乎傷亡殆盡、敵我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最後關頭,李宗仁再次嚴令:如再不聽令進攻,將軍法從事,按韓復榘前例嚴辦。這時,湯恩伯才命令部隊全力進攻,最終取得了臺兒莊大捷。
湯恩伯的二十軍團下轄三個軍,約7.2萬人,裝備精良。在當時國軍中是戰力強悍的精銳主力軍,劃歸第五戰區,歸李宗仁指揮。在臺兒莊守軍傷亡慘重急需救援時,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嚴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夾擊敵軍。三令五申後,湯軍團仍在姑婆山區,逡巡不進。以至最後在“如再不聽軍令,致誤戎機,當照韓復榘前例嚴辦”的嚴令下,湯軍團才南下。
近年來,很多學者根據已披露的材料,對湯軍團在臺兒莊大戰的日程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結果顯示,湯軍團每日前進了40公里,如果考慮前後幾天還與日寇交戰,以及當時的道路、交通運輸能力,這個進軍速度與李宗仁“逡巡不進”顯然是有出入的。再看一下戰場情況,李宗仁30日時命令湯恩伯31日要到臺兒莊。但日軍的21旅團已在29日就已迂迴到湯軍團的後面。為了不腹背受敵,湯恩伯決定先圍殲日軍21旅團,並在向城地區反手一擊,重創日寇21旅團。然後,又根據命令進軍臺兒莊,夾擊瀨谷集團,最終取得了臺兒莊大捷。
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後來也說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用兵靈活,合適之處”。
臺兒莊大捷後,湯恩伯與其部下85軍軍長王仲廉及11團團長陳林達一起獲得了當時的最高勳章——青天白日勳章。青天白日勳章的獲得是非常嚴苛的,能獲得這一勳章,說明這三人也確實是戰功卓著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李宗仁對湯恩伯的指責可能確實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湯恩伯與李宗仁的交惡,主要是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徐州會戰爆發後,時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團長的湯恩伯,被調到李宗仁任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受李節制。臺兒莊戰役打響,李宗仁命湯恩伯所部夾擊日軍,湯恩伯竟然抗命不從,結果貽誤戰機,致使臺兒莊守軍已傷亡殆盡,從此,李宗仁對湯恩伯深惡痛絕。

為什麼大敵當前卻意氣用事?這就是國民黨的派系鬥爭了。我們知道,湯恩伯與蔣介石是老鄉,又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友,又多年跟隨蔣介石鞍前馬後,已成蔣介石謫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為桂系,軍閥出身,與蔣介石明爭暗鬥多年,湯恩伯雖被調至李宗仁的第五戰區,但湯恩伯依然唯蔣介石之命是從,對李宗仁則認為對就從,認為不對就不從,而且從者少而不從者多,蔣介石對此心知肚明,卻聽之任之,這就是湯恩伯在臺兒莊一戰中按兵不動的基本原因。臺兒莊一戰,中方傷亡5萬多將士,代價是慘烈而沉痛的。

湯恩伯雖一武將,職業軍人,但說起他的經歷,倒有些趣事。湯恩伯是浙江武義人,農民家庭出身,父親健談,母親少語,但母親意志堅定,孩子們不聽話,她就絕食數日,直到孩子們聽話為止。

辛亥革命爆發,湯恩伯在武義讀小學,當時老百姓響應革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剪辮子,湯恩伯看到人家剪辮子,他沒經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彎刀將自己的辮子給剪掉了,也夠當機立斷的。

21歲時,湯恩伯做過一件轟動全縣的事情。他從杭州私立體育學校讀書回家,在路上聽朋友說,朋友的父親因與當地一有名的惡霸發生衝突,被惡霸惡人先告狀,告到縣裡,正在法庭受審,因惡霸買通了法庭,朋友的父親,即將判刑入獄。

湯恩伯聽說後,非常氣憤,審判的當天,湯恩伯去旁聽,就在要判決的時候,湯恩伯從外面抱起一塊大石頭,氣憤地砸向了審判席,把法官當場砸傷,法庭頓時大亂,湯恩伯乘機跑得無影無蹤。這充分顯示了湯恩伯嫉惡如仇的性格。

因為大鬧法庭,縣政府便下令通緝他,在這種情況下,湯恩伯加入了援閩浙軍,軍門一入深似海,從此湯哥是路人。

湯恩伯留學日本,也是一堆勵志故事。湯恩伯有理想,也有機遇,更有執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學,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進日本最著名的軍校:日本士官學校。湯恩伯父親是農民,當然沒錢送他留學,當時恰恰有一個童姓同鄉,要送兒子去日本留學,苦於無人同伴,聽說湯恩伯想去,就答應給湯資助學費,讓他給兒子當伴讀,湯恩伯就這樣去了日本留學。

然而,進士官學校,必須有中方的大軍閥或大官僚保送,湯恩伯也沒有,所以這次留學,他入了明治大學學法科,主修政治經濟。但這不是他的興趣,所以不久就回國了。回國後,再三給軍閥孫傳芳寫信,請對方保薦自己入日本士官學校,但無果,後輾轉請求浙江前任督軍呂公望,得到了呂公望的保薦信。有了信,卻沒有學費,他又在同學的建議下,向素不相識的浙軍第一師師長陳儀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學費資助。就這樣,經過不懈的努力,1925年,湯恩伯終於東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學習。湯恩伯原名克勤,為感謝陳儀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見他也是一個重恩有義的人。

李宗仁與湯恩伯在臺兒莊一役中交惡後,公開私下,對湯的評價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後來寫的《李宗仁回憶錄》中,對湯恩伯也多有微詞。


帝國的臉譜


個人很不喜歡湯恩伯這個人,雖然湯恩伯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確實立下不少戰功,但此人受人詬病的地方也很多:他的軍隊在河南弄得河南人民民不聊生,河南人民以“水,害,蝗,湯”並稱四害,湯恩伯的部隊甚至逼得很多人民寧可投奔日軍也不願待在湯這裡,這無疑是極大地汙點;而後來他為了自己的權勢出賣恩師陳儀,賣師求榮,使得陳儀死難,從品格上也可以說是小人一個。

但是湯恩伯對蔣介石忠誠,這一點也是他能被重用的原因;好了,既然湯恩伯對蔣介石忠誠,李宗仁又是蔣介石的政敵,那麼湯李二人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到了民國後期,李宗仁是相當討厭湯恩伯的,1949年1月21日,蔣發表文告宣佈引退。代總統李宗仁對湯能否勝任表示質疑,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曾說:“湯恩伯當一師長已嫌過分,你(蔣介石)竟還把這種人引為心腹。”

他們的齟齬來自哪裡呢?臺兒莊!湯恩伯在臺兒莊之戰不服從指揮,拒不增援,使得李宗仁十分厭惡,湯恩伯的見死不救並導致川軍,西北軍,滇軍大量傷亡,王銘章將軍犧牲。

湯恩伯自己的下場也不好,解放戰爭中表現一塌糊塗,使得蔣介石不滿;在河南擴軍又引發蔣介石的猜疑,之後蔣介石就開始對付他了,孟良崮之戰後。蔣介石竟當著眾將領的面,勒令對孟良崮慘敗負有責任的湯恩伯跪下,舉起手杖就打,致使湯恩伯滿頭是血。

所以他去了臺灣之後一直就沒被重用,1954年,湯恩伯客死日本,下場悽慘。


國史拾遺


李宗仁是地方軍閥,屬於桂系一派。湯恩伯畢業於保定軍校,後為了攀上老將加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實際上就是黃埔軍校),因此湯恩伯站在蔣介石這一邊,屬於中央軍一派。


湯恩伯與李宗仁的恩怨由他們的立場就已經決定了。與其說湯恩伯與李宗仁的恩怨,不如說蔣介石與李宗仁的恩怨,又或者是中央軍與地方軍的恩怨。

湯恩伯與李宗仁第一次合作便已經互生怨恨,那是在臺兒莊戰役。淞滬會戰之後,蔣介石將湯恩伯劃撥給李宗仁指揮,當時湯恩伯是20軍團軍團長,人數超過7萬人,且裝備是國軍中是最精良的,算得上是中央軍的精銳部隊。臺兒莊戰役,孫連仲部在臺兒莊抵抗日軍,此時湯恩伯若率領20軍團從背後夾擊日軍,日軍則必敗。可是李宗仁多次命令湯恩伯夾擊,湯恩伯卻率領20軍團七萬人在姑婆山區遊山玩水。



湯恩伯與李宗仁的第二次恩怨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損耗殆盡,李宗仁趁此機會再次逼迫蔣介石下野,自個當起了代總統。李宗仁雖然是代總統,卻依舊指揮不動湯恩伯。湯恩伯那時是京滬杭警備司令,手握四十五萬大軍,說白了湯恩伯就是蔣介石留下的一張牌,一方面把大陸的金銀珠寶大量送往臺灣;另一方面,防止李宗仁撤回西南。

(麥地傳奇撰寫)


傳奇歷史觀


湯恩伯和李宗仁之間的恩怨始於抗戰期間。前後有三。

第一次是臺兒莊戰役,指揮外線機動兵團的湯恩伯遲遲不發兵臺兒莊。因此李宗仁電報指責湯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後,仍在姑婆山區逡巡不進,如果不聽軍令,貽誤戰機,將按韓復榘前例查辦”如此嚴厲的軍令使得湯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實上是各在其位各謀其事,手握國軍精銳集團的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指揮所部先肅清嶧縣、棗莊等地的日軍之後才救援孫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於被夾擊的態勢後再出兵臺兒莊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直接救援,湯部會被嶧縣棗莊的日軍夾擊,怕是臺兒莊戰役也會變成一場敗仗。但是這封電報卻使得湯恩伯在歷史上背了大半個世紀作戰不力的黑鍋,也等同於告了湯恩伯一次“黑狀”。

第二次是隨棗會戰,此戰前蔣介石命令湯恩伯部為五戰區總預備隊使用,因為湯部裝備相對精良,整體作戰能力較強,作為預備隊是比較合適的。但此時李宗仁已經判斷出崗村寧次的意圖,仍然堅持選擇最弱的川軍22集團軍作為總預備隊,這個舉動引起了湯恩伯的不滿,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軍合圍,湯部只有撤往山區一途,若如此重裝備較多行動不便的湯恩伯部在日軍圍剿之下,勢必遭受慘重損失。

後來的戰況不出所料,左右兩翼均潰散,湯對兩翼潰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軍此戰目的就是要圍殲他,就在日軍圍殲31集團軍的目標馬上就要實現的情況下,李宗仁只告訴湯可相機撤退,但把日軍合圍的目的告訴了李品仙卻沒告訴湯。湯恩伯回電李宗仁表示:"戰況尚且良好,為什麼要撤?"李宗仁則直接下令讓桂系84軍撤退。84軍所部直接丟下湯部潰逃,軍長與兩個師失去聯繫,異常狼狽。

湯恩伯才意識到情況不對,向五戰區司令部求證,程潛剛好代為指揮,就把情況通報給了湯,湯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許,卻堅持湯撤往山區。湯恩伯乾脆拒絕聽令下令北撤。幸運的是負責合圍的日軍騎兵戰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最終日軍合圍失敗,湯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戰後看即便是扔下湯恩伯掉頭就跑的桂系84軍也差點沒撤出來,時候李宗仁以拒不聽令為由再次告了湯恩伯一狀,此戰後面的反攻作戰中,湯恩伯對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絕聽令。湯恩伯後來成為“中原王”後如日中天,手握重慶直轄的機動力量更是不買李宗仁的帳,豫湘桂潰敗李宗仁抓住機會又參了一本。互相拆臺成為常態。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調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償所願出任代總統,再次被啟用而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的湯恩伯,此時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蔣介石嫡系部隊,守衛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湯恩伯報復李宗仁的兩箭之仇是不二選擇。南京失守直接導致“劃江而治”夢想破滅的李宗仁無奈出走。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無奈之下大罵湯恩伯不顧黨國利益。國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臺這卻是無奈中的必然。冤冤相報而已。


杜康不負西江月


如果說蔣介石是李宗仁一生政治上的對手的話,那麼湯恩伯就是蔣介石留在李宗仁手下一直噁心李宗仁的一枚棋子。

我們都知道臺兒莊戰役是中國抗戰歷史上面一次重要的大的勝利,這一次戰役我們知道當時的主要指揮官是李宗仁,但事實上,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也是一肚子的憋屈。

我們都知道在臺兒莊戰役最前端作戰的是川軍和西北軍,其中包括龐炳勳將軍,穿軍和西北軍在前線浴血奮戰,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說李宗仁將軍打仗沒有腦子,為什麼只知道在前面硬頂?李宗仁這個時候內心也苦啊,真正應該拿來跟日本人進行決一死戰的是湯恩伯手底下,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但這個時候湯博在那根據作戰前的命令,湯恩伯應該去包抄敵人的後路,然後等臺兒莊戰役正面戰場進入白熱化。階段湯恩伯在出兵去包抄敵人,但湯恩伯在幹嘛?在山區裡面繞彎子。

原來是湯恩伯蔣介石所謂的保存實力,這個說法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置前血作戰的那些將士於不顧,放任日本的侵略者屠殺川軍河西北軍,真不愧是蔣大校長的好學生啊,做事情真是替蔣大校長爭臉吶!李宗仁把自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已經扔到了湯恩伯的桌子上,湯恩伯就是不聽,最後李宗仁被逼急了,直接找蔣介石說裡,蔣介石迫於全國的壓力,然後命令湯恩伯出兵,結果日本人一看湯恩伯出病了,趕緊逃了,就這樣,湯恩伯的中央軍一下子成為了臺兒莊戰役的功臣,但是熟知臺兒莊戰役整個戰爭過程的人都會覺得搞笑,這算啥?

後來徐州會戰失敗以後,第五戰區選擇轉移,這個時候湯恩伯仍然還是屬於李宗仁的手下,湯恩伯手裡的軍隊仍然還屬於第五戰區的管制,但是他不就是不聽從李宗仁的命令,老子是蔣介石的學生,你敢來管我!

李宗仁,這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簡直就是一個空擺子,下的什麼命令?蔣介石都得過問一下,生怕李宗仁的風頭搶了自己的,結果造成了我們看到李宗仁在指揮完臺兒莊戰役以後,接下來那一場徐州會戰的失利,實際上也是蔣介石越過了李宗仁自己直接指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後來徐州會戰失利以後,李宗仁甚至直接被拉到一個架空的位子上。

之後,河南鬧出旱災,湯恩伯作為蔣介石的好學生,自然是要賣力的為蔣介石作各種乾的事情,水旱蝗湯,這最後一個字就是湯恩伯的代稱,李宗仁和白崇禧選擇直接根據這個事情參了湯恩伯一本,蔣介石愣是看都沒看,直接將湯恩伯劃歸到第一戰區的名下!李宗仁是恨到牙癢癢,但是對湯恩伯實在是無可奈何。

解放戰爭末期,李宗仁從蔣介石手上搶下國民黨主席的位子,當時蔣介石命令湯恩伯主要防守長江南段的防務,並且臨走的時候還讓湯恩伯保存實力,遇到共軍攻過長江攻到南京不要抵抗,直接撤讓李宗仁自己一個人去想辦法,我的大好江山我不要了。

面對一直放在自己手底下軍事上面的這顆棋子,李宗仁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軍隊牢牢的掌握在湯恩伯的手裡,湯恩伯只聽蔣介石的命令,做到遇到任何大事情,根本不顧大局觀,直接就是一股腦的跟著蔣介石走了!

蔣介石是要求自己手底下的將軍做一條狗,但問題是你一條狗能打的贏戰爭嗎?放言整個中國歷史由哪一個雄霸天下之主是靠自己一個人打下整個天下的。朱元璋也得靠他那些淮西勳貴,還有他那些乾兒子幹孫子!你沒有一兩個能夠幫助你有的自我思維的能幹之臣,你憑什麼去拿天下?最後不冤枉!

李宗仁與其說在那裡罵湯恩伯,到還不如說把湯恩伯後面的蔣介石也一塊兒給罵了!沒有任何大局觀,佔著茅坑不拉屎,你給我拿著手底下最精銳的士兵,天天給我找堵,你仗能打的贏,那真的是神仙下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