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月初一,在農村是不是都有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

啊德日記


我們這裡正月初一是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在正月初一哪天,一大家人都要去山上上墳,等到初二那天才去老一輩親戚家拜年。


用戶王成宣W


在農村,正月初一,是不是都有拜年的習俗,我不敢斷定,但在我農村老家是有這個習俗的。並且還有挺多講究的。

當然,這些“講究“,在近幾年是有些談化了,畢竟現在人都“與時俱進”了。

在過去,年初一拜年,有些要求是挺嚴格的。

比如,必須早起。

在過去,我們那兒年初一早上去給長輩拜年,“規定”是不能見日頭的。就是說,必須在早上日出之前。

規定之所以加引號,是說此規定,也沒有什麼白紙黑字式的規範式明文規定,只是大家的一種約定俗成而已。

但在那個年代,你去給長輩們拜年,若是等日頭出了,就會被認作為不尊重人,是要遭人笑話的。

近幾年,對這些,人們似乎也不以為意了。

但是,正月初一,去給長輩們拜年,是晚輩們必由的“課程”。

並且,這裡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對方是你的長輩,你就得去拜年。

不管你地位多麼顯赫,也不管你多麼“草民”。

拜年的順序也有講究。

先去本家族裡輩份兒最高的,然後依次去拜。本家族拜完了,再去各家各戶拜一一反正是從早上一直拜到午後的。

拜年的方式,倒沒有有些人說的那樣,磕頭之類的事兒,聽說早先有過,但現在一一打我記事起,就沒有過了。

基本上是,進了長輩家,該叫什麼叫什麼,“過年好”這句大熟話,是必須的。然後,相互問候,相互祝福,一團和氣。

農村老家,有很多很多的風俗習慣,有些屬於“陋習”,有些卻是挺有必要的。大年初一相互拜年這一習慣,我認為是一個極好的習俗,極好的禮儀。

因為,這一習俗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它真的還能解決實際問題呢。

在日常生活中,同在一個村莊裡,兄弟爺們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難免有個碰頭磕腮的時候,相互之間因為些瑣碎小事,起了矛盾,鬧了意見,平常日事忙,或因些別的什麼原因,沒有進行和好,勾通。

這些都不要緊,只大年初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問個好,拜個年,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煙消雲散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還起到了一種調解作用呢。

所以,我覺得,大年初一拜年,是個好習俗。

反正,只要我回老家過年,我是認真去做的。


笨刨


一說過年,想起兒時的熱鬧記憶憂新,很是回念,放炮'仗,晚上街上看放煙火,全村大人小孩都出來,熱鬧極了。早晨跟大人去當家子老親戚有老人傳統的老鄉家磕頭拜年,在街上碰上老鄉,都說聲過年好,見面發財。那時雖生活不好,但人們精神很高興,後文革後,破四舊慢慢過年淡化了,這不又禁放鞭炮,好多人去城裡,好多關門閉戶。那幾千年農村畄傳下來文明沒有了。


直來直去光明


在農村年初一是不是挨家挨戶有拜年的習慣?時代不同啦!時間和人都隨著變化,最近幾年來,我們這裡的人和過去大不一樣,現在還是拜年,直拜本家五服以內,外姓人家很少拜年,有拜的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過去可不行,我們這裡五條大銜,挨著的三個村莊三個大隊,每年過春節都是挨家挨戶拜年,從年午靜放完鞭炮,就開始挨家挨戶拜年,先拜本家五服以內的,由父親帶著香火領著兒孫們去,各家都有本族和本家的家堂懸掛屋正中間,父親領著兒孫們走到在桌前先燒香後磕頭,然後在找到上輩老人磕頭。

五服以內拜完年,在拜6服到10服和本姓的拜完後,在拜外姓不用帶香火,先給大桌子上的碑位磕頭,在找上輩老人磕頭,挨家挨戶一戶不啦拜年,拜完就走也不能嘹天喝水因為沒有時間,五條大街當天要拜完,從夜裡1點鐘要拜到初一下午4一5點鐘,根本沒有吃飯的時間,在那個時候過年是最頭疼的事,不去拜年時問長了都不互相認識下代的年青人,誰家孩子大啦互相照顧,有給孩子提媒的,知到所有情況即然不知到一打聽明。

不象現在,一個街一個隊臨居孩子都不認識過去拜年有很大好處,認識的人多還能分解恩怨,不管給認何人,有在大的恩怨只要過去拜年,把所有疙瘩全解開,不管冤誰都不要計較互相原諒,哈哈一笑解決矛盾。


以起來


我老家是山東棗莊的,我們這每年的正月初一也有拜年的習俗,但並不是挨家挨戶都要去拜。如果真的要挨家挨戶的去拜年的話,擱在我們這,那得累個半死。

之所以說會累個半死,是因為我們這拜年可不是見了面簡單說一聲拜年這麼簡單,可是要下跪磕頭的。我們村雖然沒有多大,但如果真的要挨家挨戶去拜年的話,那真得累個半死?(我們村有一千二百多戶人家,每家多了不算,按每家兩下算。需要1200✖️2=2400,跪下起來算磕一下頭,那就要跪起2400多次。全程跪下來……)

要說我們這磕頭拜年也是有講究的,就拿我去奶奶家磕頭拜年來說吧:大年初一早早地就起床了,要先去給奶奶拜年。因為爺爺多年前去世了,奶奶一個人跟著大爺住,大爺也是一個人。所以,我就要磕兩下頭:一個磕給奶奶,一個磕給大爺。重點:跪下,磕一下頭,就要起來,然後再跪下磕另一下頭。如果你不起來,想著連續磕兩下頭,自己倒是省時省力了,可人家會認為你不尊重他。

我們這,沒有哪個人會挨家挨戶去磕頭拜年的。至於要去誰家磕頭拜年,那完全取決於彼此之間的關係,感覺還不錯的就去給人家磕頭拜年,或是去他父母家磕頭拜年,這種事也是人情世故的一種,你去人家磕頭拜年了,人家也定會去還禮,去你家磕頭拜年。記住:不能看著人家年齡大,就去給人家去磕頭拜年。年紀大可不代表他就能受得起你這一拜!磕頭拜年只可以給長輩拜年。(我小時候就搞錯過,看著人家上了年紀,就去給人家拜年了,結果他和我是平輩。哈哈哈)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去誰家磕頭拜年,事先要搞清楚要去的人家有多少人是你的長輩,按人去磕頭拜年。舉例說:如果去的人家,家裡只有他一個人,那就只需要跪下磕一個頭。同樣的,家裡有幾個長輩,就要磕幾下頭。可千萬不能磕多或是磕少嘍。大家都比較忌諱!

再說一遍:大過年的,對於外姓,不去人家磕頭拜年,人家挑不出理。可是如果去了,卻出了差錯,那可就不至於了。


魯南小邵


提起這個問題,我就想起六十年前我過年的情景。

那時,家家都窮。一一大早(大約凌晨3點左右),哥哥們就被叫醒,說是去“搶銀水"。搶銀水就是從井裡把水挑回家。迷信說法,銀水搶得多,這一年發財就多。當哥哥們挑著水桶來到井臺時,“搶銀水"的人已絡繹不絕了。待到清晨,媽媽就做糯米湯元當早餐——這是習俗,初一早上吃湯元。早飯後,媽就給我們髮香香:一把南瓜米,一把向日葵籽,有些年還有幾粒羅花生(那時花生少,吃花生是奢侈的事)。母親把我們打發後,還要留一點在那裡,有人來時招待他們。然後,我穿著用哥穿不上的衣服改的小衣服,到一里外的么叔家去,先給我的么叔、么嬸拜年。么叔是個醫生,比我爸能掙錢。我們拜了年後,么叔要給我們發壓歲錢——雖然只有3角或5角,但比爸給我的1角多。壓歲錢後,么嬸給我們發南瓜米向日葵。這一切後,我和么叔的兒子,我的弟弟又向另一家去,名義拜年,實則想要人家的南瓜籽、向日葵籽。而大人早飯後,會去各家相互拜個年,然後相約怎樣耍好這一天。我記得當時沒有什麼好玩的,年紀較長的去逛山頭,年輕的,有的玩一種"打磨磨(mo)秋的危險活動,有的則用自已做的撲克玩起來(那時沒有撲克賣),婦女則三個一夥兩個一堆擺家常,我們小孩則喜歡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後面滿山跑。

那時雖然窮,但鄉親們那份鄉情年味卻滿滿地揚溢在窮山僻壤。

多年沒回家鄉,更不知現在家鄉的年味了。今春三月,我回到家鄉,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水泥路貫通了鄉間各個角落,偶爾也有兩層或三層小洋樓聳立林間,但昔日到各家拜年的小路被茂密長草掩沒不見了;鄉親們因搬進城裡,很多舊居面目全非了;就連我居住多年的房子也懷疑不是我家的了,更可笑的是,我家房子旁邊那口水塘,四周雜草叢生,好像我也不認為是過去那口塘了。

鄉親們,假若我們還能匯聚在此過年,還有過去那純樸的年味濃濃的初一嗎?還有那份濃濃的鄉情嗎?

我想,有的,因為你們回到家鄉、回到家,心情和我是一樣的。





用戶Zh天邊雲


馬上就要過年了,在過年的時候,農村有很多的傳統習俗,比如,串門走親戚,上廟燒香,燃放爆竹,唱秧歌耍切火,挨家挨戶拜年等等,正因為這些民間習俗的存在,才使農村人的年味兒豐富多彩,充滿生機!


在農村過年時,有沒有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呢?在我小時候過年非常熱鬧,挨家挨戶拜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過年程序,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有很多習俗在星移斗轉中慢慢的淡化,直至消失,只能塵封在靈魂的記憶中,當然,也包括挨家挨戶拜年!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數著手指頭盼著過年,當時人們的生活都比較緊困,但是,過年的時候好像大人小孩都高興,除夕夜全家人守在一起直到天亮,天不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換上準備了一年的新衣服。

這時候媽媽的早飯已經做好,剛要吃飯,可是,小夥伴已經來在我家的院子裡,飯就顧不上吃了,在爸媽責怪“怎麼不吃飯”的吆喝中跑出了家門,要和夥伴們去拜年!


那時,我們村有40幾戶人,我家在村東,在約好的地方一看所有的人都已等在那兒,年齡有比我大的,有比我小的,最大的20幾歲,最小的7、8歲,不一會兒人都到齊了,挨家挨戶拜年開始了!

這麼一群拜年隊,有說有笑的,從村東的第一戶開始逐戶的往西村過,隊伍中選一個年齡大的,就是進門燒香的,其餘的人跟著磕頭喊拜年就是了,當然,村西也有這麼一群隊伍向村東逐戶的過,兩隊相向而行!

每到一戶,選好的那個年齡大的先進入客房,其餘的人在院子裡的等著,進客房的那個人在祖先的牌位前插上一支香,給祖先磕個頭,外面的人也跟著磕頭,如果家中有長輩,口裡喊著給誰誰(這個誰誰自然就是爺爺或叔叔之類的稱呼)拜年著呢,大家再磕個頭。


這時主人早已跑在院子裡跟大家打招呼,問寒問暖,也包括“大家年過的好嗎?”之類的客氣話,給年齡大的發個過年的好煙,年齡小的給個水果糖,但幾乎沒有人抽菸,水果糖只有年齡太小的個別夥伴,在主人的再三勸說下才肯收下,說實話那時我非常想吃那個水果糖,就是怕大人罵,始終沒有拿過。

就這樣兩隊相會在村中的時候,大家異口同聲的喊一聲“大家過年好,新年快樂”!再各自向自己的方向前進,直到一村的人家跑完了,這時,才感覺到肚子餓了,人也困了,但在我的心目中切有一種收穫滿滿的感覺,非常舒心!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挨家挨戶拜年,並不是沒有道理,它不僅是拜年,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培養感情,建立友誼,這兩條長長的拜年路線,就好比兩條無形的繩子,把一村人的心緊緊的綁在了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只可惜現在成了人們的一種記憶!


西北農村哥


我是湖南衡陽一個小鄉村的人。我們那裡正月初一是必須要出去拜年的,首先天沒大亮就起來,打開財門,桌上瓜果餅乾糖果擺滿,放鞭炮,一家人坐在桌子上面先跟自己家長輩拜年!吃吃喝喝笑笑,天大亮了,就準備起身去拜年了!家裡留婦女在家或長輩在家。然後家裡的男人帶著小孩,去每家每戶拜年,團團方方,隔壁鄰居,親戚長輩,吃不吃東西隨便你?喝不喝茶也隨便你?反正那天不管任何人來了,或者你去任何家裡,都是鞭炮接,好煙好酒招待!熱鬧吧?新年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來了,也就是有這樣的氣氛,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地遊子渴望回家過年!





🌴 華麗的轉身🌻


答:有…有!我們這邊農村有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拜年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豐俗習慣。別說在農村,在城市也同樣有拜年的習慣。畢竟拜年可增進友誼,平時大家都各自忙自己生意、工作,難得春節放假,再加上又是傳統的習俗,稱此機會肯定要相互交流,進一步增加感情。

針對農村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們這邊農村初一拜年的情況。


正月初一、農村拜年習慣。

我的老家江西上饒,打我記事起就有正月初一拜年的習慣。記得小時候,年三十早早洗乾淨澡,把洗澡水倒到桶裡讓爸爸,趁早挑到菜園去澆菜,因為年夜飯吃過後,所有的水不能外倒。吃過了年夜飯,長輩們就要發壓歲錢了,而且是老早準備 嶄新的錢,哪不知道有多高興。發過壓歲錢後,媽媽把準備好明天拜年穿的新衣服拿出來,讓試試合身不、好看不。再交代不能弄髒了衣服,當時條件差嗎。弄髒了接下來幾天外出拜年沒新衣服穿了。但現在沒有沒新衣服拜的一說了。然後再交代明天早上,如果是男孩要趕早去誰家拜年,女孩早上不能去誰家。因為我們這邊有這樣的說法,村裡有剛結婚還沒生小孩的,喜歡男孩第一個去他家拜年,怕女孩去,這一說法雖然不科學,但還是給人家帶個好彩頭,去男孩就生男孩,讓新人高興,高興。



正月初一,農村挨家挨戶拜年習慣。

我們這邊到現在為止,新年初一早上讓小孩出去挨家挨戶拜年,好讓小孩高興,體驗過年的氣氛。接下來吃過了早飯,大人們就要一個一個的去祠堂集中,我們這有這樣的說法初一“拜譜”初二“拜母”初三拜“仗母”,所以說初一隻能在村裡拜年。集中後挨家挨戶去拜年,女人們上午不能隨別去別人家,這是禁忌。所以女人們上午要在家裡招待上們來拜年的村裡人,忙著泡茶,端花生、瓜子、糖果等。因為上午不能打掃衛生、不能做針線活、也不能洗衣服,吃過午飯後,做過這些家務後,女人們也要集中挨家挨戶去拜年問好。

不知道大家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現在農村雖然是一個村的,有很多不認識的。你比如說,到外面打工長年不回家的,在外面做生意的,在外面安家落戶的,基本上都是通過正月初一拜年,才相互認識。尤其是現在15~18歲的後生。如果長輩們不趁正月初一帶他們互相認識,平時根本就不認識,也沒機會。就拿我來說,包括我村裡的很多後生小夥子,根本分不清楚是誰家小孩。所以說,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是個好風俗習慣。別的不說,要是平時左鄰右舍有個口角的,通過初一拜年也可以多少化解一點矛盾,增進友好鄰里關係。



以上答覆是本人老家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的習慣。你們那邊又是怎樣的習慣呢?歡迎一起討論。謝謝!!!

最後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在這裡先給朋友們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發大財!


贛鄱農事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