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紀志宏: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

IMI學術委員、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10月18日出席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

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並做了題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的主旨演講。

紀志宏表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經濟運行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金融服務手段與市場結構也相應變化,這對監管和銀行自身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於銀行而言,要適應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優化銀行管理體系和風控模式;對於監管而言,負有防範重大金融風險的職責,要防止線上線下業務監管上形成實質性的差異。同時,為適應實體經濟加快轉型的新形勢,應全面提升金融治理的市場化、法治化水平。

纪志宏: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紀志宏)

以下為紀志宏先生演講實錄整理: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這個論壇,我講的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面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適配性相適應的根本途徑。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外部環境重大變化,實體環境轉型升級,經濟數字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我們必須秉持科技創新、普惠共享、協調發展、深化對外開放的理念,大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著力解決社會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設銀行也正在不斷推進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住房租賃三大戰略。

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大家可能也都聽得比較多了,最近我們在住房租賃方面也有比較明顯的進展,我們租房租賃的服務平臺基本上覆蓋了地級以上城市,上線的房源超過了1700萬套,用多種途徑滿足進城人口“住有所居”的需求,落實“房住不炒”的原則。

我今天主要是針對數字經濟這樣一個主題談幾個個人的觀察。

第一,適應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優化銀行管理體系和風控模式。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之一,中國的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統計顯示,2002年1.2萬億,2018年是30多萬億,佔GDP的比重已經增長到將近35%。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金融監管及法治環境,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機制、產品創新、風險防控等方面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突出,金融行業也面臨著數字經濟時代新的變革,需要緊密結合數字經濟的需求,改善金融的服務水平。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日益凸顯出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不僅是數字經濟本身,而且整個經濟運行的方式都在發生深刻改變,金融方式的手段以及相應的市場結構都會變化,競爭合作的關係、利益格局也在加速調整,無論對監管還是銀行自身的管理模式都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

從銀行自身看,我們也注意到,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資金需求很大,也有很高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形態和傳統經濟也有所不同。數據具有天然的流通屬性,受時間、空間的束縛很小,擴張的傾向明顯,數字經濟在不斷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同時,也潛藏著特定的風險。作為管理風險的行業,金融業必須與時俱進,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打造全面風險監控的智能風控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越是要處理好創新和風險的平衡關係。

同時,數字經濟對金融服務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知道,傳統上經濟都是以物為主要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有別於傳統以物為主要生產要素的企業,其資產構成有時候也很難衡量,往往伴隨著輕資產、重知識產權等特點,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和模式與傳統業務非常不同。

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的產品體系還沒有形成。我們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和數字經濟特徵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導致很多比較複雜的責任認定、責任承擔、仲裁結果的執行等等都難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都會阻礙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有義務、有動力去解決實體經濟融資方面的問題。

從銀行自身來看,我們也充分觀察到,數字驅動和場景驅動的業務發展特徵非常明顯,也就是業務的數據化特徵明顯,必須依託科技支撐,加快和深化數字化轉型,帶動風控模式的改革創新。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配置上,普遍都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建設功能強大的科技平臺,突破銀行自身業務平臺建設的侷限,探索開放銀行,平臺銀行等技術應用模式,推動科技平臺的社會賦能,客戶賦能的效用,對大型銀行而言尤其如此。

二是再造業務的流程和組織的優化。傳統的前、中、後臺的管理體系和資源分佈主要基於匹配工業經濟背景下的傳統金融服務的流程,風控的制衡和高度依賴人力資源作業的現狀在新的背景下,要從技術服務於業務轉到向推動業務變革轉變,進行流程的再造,組織功能的優化。

三是構建以科技平臺為支撐的風控體系和定價體系。除利用大數據識別和管理信用風險以外,還可以增強風險管理的自動化程度,加強對資金流向的監控。同時,我們還應當強調的是,銀行還需要著力於構建其自身獨有的對客戶的信息優勢,不能簡單與外部獲取的方式和共有的數據為基礎開展業務。也就是說,風控要堅持線上和線下有機

結合,探索從業務發起、實施、發展等各個過程和產品研發、設計、製作、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監控、分析,強化風控的滲透。最重要的前提是,銀行自身要不斷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商業銀行內部本身有大量的金融交易數據,必須提升數據的標準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打破內部數據分割和碎片化,建立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的有機聯繫,標準化連接的工作也很不容易,要確保各個渠道客戶體驗的一致性,所以就必須加強企業層級的數據統籌管理和應用體系建設,在這方面我們還要特別強調重視數據的安全工作,我們不僅要為客戶提供資金的安全,更要為客戶提供數據的安全。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近年來,從網貸第三方支付到助貸聯合放貸,以及虛擬數字貨幣等領域市場創新和亂象並存的背後,也凸顯了數字經濟崛起包括監管在內的治理衝突,同樣需要加大科技的應用。監管負有防範重大金融風險的職責:

一是也可以藉助新的監管方式,及時獲取監管的數據和需要的監管報告,這樣也可以減輕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的合規成本和壓力。

現在有些監管的規定確實比較不容易執行好,比如說費時費力受託支付的監管規定,都可以有改進的空間,如在合規的前提下提升我們放款的能力和速度。

二是試點監管的制度逐步積累經驗,可以不斷地拓展金融科技創新的邊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從低風險業務向高風險業務放寬創新的邊界,推動金融機構競爭力的提升。

三是鼓勵不同的機構開展科技合作,同時也要加快完善相關法規,鼓勵大銀行和小銀行合作,為小銀行科技賦能,以及銀行與科技機構之間規範助貸,放貸,聯合設立科技公司等,推動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促進專業的分工與合作。

我們需要做到防止線上線下業務監管上形成實質性的差異,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適應實體經濟加快轉型的新形勢,全面提升金融治理的市場化、法治化水平。

中國經濟轉向中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對金融機構而言,確定的資產投向越來越少,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主動轉型,改善公司治理,強化激勵約束,另外一方面需要改進市場化、法治化的環境,全面提升金融的法治水平和金融治理水平,為新動能提供支持。

從國家層面來看,關鍵是解決構建更為完善的法治和市場化環境。當前可能有些問題變得非常突出,特別是個人信息的保護、政府和市場、壟斷與競爭、公平與效率、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平衡、市場準入退出方面等等,都需要在健全的法治下進一步規範:

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的機制。問題機構的處置機制,要對相關方面的責任和權利進行規範,另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破產重整方案,以及有關管轄權的規定,進一步強化和明確受託管理人、債權人等權利義務,大力建設專業的破產法庭,集中受理破產企業的債務違約案件,大幅度提高破產重整和重組的效率,加快健全個人債務的庭外處置機制。

最後,以資管新規統一監管標準為基礎,減少監管套利,保護各類投資者。

謝謝大家!

纪志宏: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來源 清華金融評論

監製 朱霜霜

歡迎加入群聊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纪志宏: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國際貨幣網:

http://www.imi.ruc.edu.cn

理事單位申請、

學術研究和會議合作

[email protected].cn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