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三農」任重道遠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強烈的短板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值得肯定的是,在過去的五年間,我國農村農業發展成果豐碩,這也和金融行業起到的作用不可分割。

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話題,“三農”問題直接涉及我國半數人口和土地。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鎖定農業議題,足見其重要程度。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多次對提供“三農”信貸服務的相關銀行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凸顯結構性調整思路。除此之外,還對部分分支行增加支農再貸款與再貼現額度,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擴大涉農信貸投放,並促進降低“三農”融資成本。另外,今年年初,銀監會印發《關於做好2015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在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提高服務效率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政策引導下,各金融機構都在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創新產品,貼合農村市場的需求。”一位遼寧省農信社信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三農”金融需求不斷呈現多樣化,近兩三年,金融機構正在主動研究可行的對接方式,並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經驗,逐步複製。他認為,東北三省目前在積極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拓寬農村擔保資源等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案例與經驗,可供下一步更大範圍推廣。

而在全國範圍內,金融服務“三農”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今年3月發佈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指出,在推進改革方面,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兩種能動性都得到了有效發揮。從國家層面看,農行三農事業部試點取得明顯成效,農發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從地方情況看,農村信用社支農潛力進一步提升,各地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性空前高漲。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餘額25.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

在間接融資體量不斷加大、覆蓋範圍持續拓寬的同時,針對“三農”的直接融資渠道也正在打通。今年11月,證監會方面透露,共有11家農業企業成功實現IPO、再融資,還有農業企業發行公司債券49只,共融資247.82億元。雖然規模還相差較大,但這一方式可以使更多金融需求得到滿足,也令風險與收益更加匹配,未來可大力發展。

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實現新突破,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但必須強調的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依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有分析認為,明年農村土地相關改革試點將進入全面落實階段,金融切入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需要進一步探索。事實上,這一改革已推進很多年,除了在法律上存在障礙外,金融支持也是亟須突破的重要環節。除此之外,糧食增收、農業現代化等問題,同樣有待金融深耕。

農村金融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亦是下一階段的著力點所在。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可以更好覆蓋小額、高頻、差異程度高等特點的需求。目前,已有不少農村電子商務、小額貸款進入農村市場,共拓藍海。未來,隨著該領域的發展與完善,料將與其他金融機構形成互補合理的格局,建立多樣化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好服務“三農”。12月11日,央行等部委聯合發佈《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方案》,支持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徵信機構、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提供服務,鼓勵互聯網金融平臺、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三農”。

除此之外,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應積極發揮產業基金、融資租賃、銀保與銀擔合作等多種方式,用好資產證券化等新興金融工具,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