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貴州竹博士與大關筇竹之緣

貴州竹博士與大關筇竹之緣

貴州竹博士與大關筇竹之緣
貴州竹博士與大關筇竹之緣

在大關縣木杆鎮細沙村的大小羅漢壩和銀吉村徐家山的筇竹科研基地,時常見著一位戴著眼鏡、衣著樸素的學者,他就是西南林業大學亞太林學院院長、筇竹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董文淵。

艱難探索 與竹結緣

董文淵1962 年11 月生於貴州省惠水縣, 國家二級教授,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學博士後,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93 年以來,他憑著對筇竹研究的執著追求,長期從事竹類無性系種群生態、竹林生態高效培育、生態經濟教學科研和科技扶貧工作。

大關縣是國家重點開發扶持縣,也是雲南省27 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地處滇、川、黔三省經濟和文化交匯地,巍峨聳立的大山,曾經隔絕了許多人的致富夢想。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大關縣就成為西南林業大學的定點幫扶縣。

26 年前,剛過而立之年的董文淵被學校派到大關縣掛職科技副縣長,當地基礎薄弱、發展滯後的現狀,激起這位青年學者強烈的責任感,作為科技副縣長,他想用自己的所學,結合當地的資源,找到一條發展的路子, 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董文淵在大關經歷一件終身難忘的事,他在日記中寫道:“1993年8 月20 日下午3 時20 分,青龍鄉雙河橋頭, 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娘佝僂著身軀,揹著滿滿的一揹簍菸葉一步步向橋上走來,將金黃的菸葉一把一把撒入雙龍河,在激流中飄散的菸葉匯入渾濁的洛澤河中,老人深情凝視河中菸葉目不轉睛,我望著在兩河交匯處打旋的菸葉,視線也變得渾濁模糊了。大娘慢慢背上空空的揹簍,一步步向著崎嶇的山路走去,一年的辛苦,沉甸甸的菸葉,下山時的希冀,全隨著拋入河中的菸葉付之東流了……”

等老大娘步履蹣跚走了以後,董文淵不解地向旁人打聽,才知道老大娘的烤煙因為達不到收購的等級,所以菸葉站不收,一家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到頭來血本無歸。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董文淵的心。從此以後,他起早貪黑、不分週末,踏遍了大關的山山水水,用他的所學,為大關群眾找致富路。為了達到這一既定目標,董文淵先後研究了茶葉、白蠟、五倍子、核桃等產業,但這些產業要麼受地域的限制產業覆蓋面不大, 要麼受生長年限的限制,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群眾的收入問題。正在董文淵為發展什麼產業而發愁的時候,木杆鎮大山上一株株的筇竹引起了他的注意,從此他就與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

董文淵在鄉土植物資源調研中發現了筇竹突出的生態、經濟優勢,但查閱文獻才發現,一直以來,有關筇竹的生物學、生態學、退 化竹林恢復、人工林栽培理論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居然是空白。

沒有基礎數據,怎麼辦?董文淵決定從零開始,自己研究。然而,基礎研究工作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曉。研究之初,他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餓了就烤洋芋充飢。翻越山山水水、徜徉茫茫竹海,對大關縣各鄉(鎮)筇竹的生長分佈和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筇竹資源的概況及其在山區生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短短的兩年掛職時間轉瞬即到,董文淵又回到了西南林業大學。人雖然回去了,但心還留在大關。他經常自言自語“:我著手研究的筇竹,才剛剛起步,這一回去,就意味著 筇竹研究到此結束?想為大關山區群眾找一條致富路的想法就難以實現?”董文淵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並說服家人,毅然決定回到大關繼續他未竟的事業。帶著對筇竹研究不倦的追求和對大關這片土地的摯愛,董文淵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斷地往返於昆明和大關之間,繼續他的筇竹研究。

20 世紀90 年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從昆明到大關要轉三四次車,歷時兩三天才能抵達。沒有電話、沒有手機,如果家裡或學校有什麼事要找他,也只能打電話到縣裡,然後鄉、村、社層層託人轉達。從1996 年開始,他克服了研究基地不通公路、不通電、無通信條件等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吃住在農戶家中;沒有項目經費,董文淵經常自掏腰包。那時工資一個月才幾百元,每次來大關都要從自己家裡拿一兩千元,錢用了要對家裡負責,所以每次付工錢給砍竹子、挖土的群眾後,他都要請他們打一張白條子,回去交給他愛人,也算對錢的用處有個交代。

為了做好研究,董文淵和學生經常在老

鄉家裡借宿,研究筇竹晝夜生長規律時,他們就整夜守在山上,餓的時候鹹菜就洋芋就是一頓飯,很多交通不便的鄉村,都要走路前往。董文淵專注於珍稀瀕危筇竹資源保護與利用, 聚焦筇竹實用技術的推廣,投身科技扶貧,充分發揮特色生物資源的協同減貧作用,不斷提高竹筍產量和質量。2008年6月,國際竹藤組 織總幹事古珍博士到大關筇竹研究基地考察, 對筇竹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減貧協同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贵州竹博士与大关筇竹之缘

艱辛努力 助推脫貧

26 年來,由董文淵率領的一支卓科研團隊,始終活躍在林區一線,先後完成了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ECBP)“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與示範基地建設”專題、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珍稀瀕危筇竹保護與退化竹林恢復技術研究”等10 多個有關筇竹的研究項目,取得的筇竹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良種選育與竹苗培育技術、天然林改造與人工林高效培育技術體系等一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筇竹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處於國際 領先水平,為大關縣筇竹資源高效培育、可持續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多年來,董文淵共培養碩士和博士生100 多人,在大關做過科研的學生就有60 人, 很多學生畢業後到中科院、北京大學和林業生產第一線繼續深造和工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竹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董文淵共為大關縣貧困鄉村舉辦培訓班76 期,培訓竹農7000 餘人次;推廣筇竹低質低效林改造7.3 萬畝;強化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應用,建設苗圃410 畝,每年培育容器苗850 萬袋,年產值達1700 多萬元,人工造林10.7 萬畝,造林成活率從40%提高到98%。推廣筇竹生態高效培育技術,竹筍平均單體重量提高23%,發筍量提高20%,竹筍產量從平均每畝56 公斤提高到每畝450—550 公斤,年產筇竹筍8000 多噸,綜合產值達2.4 億元。

2017 年8 月以來,大關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筇竹作為“一縣一業”產業發展,董文淵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全縣9 個鄉(鎮),全力推進科技扶貧工作,編制了《大關縣“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發展規劃》,2018 年2 月改規劃通過專家論證並實施。牽線引進著名圓竹傢俱企業落戶大關,牽頭組織筇竹圓竹傢俱在“2018 首屆世界竹藤大會”上參展,協調推進筇竹圓竹傢俱在“2018 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上參展並斬獲金獎。傾力打造“烏蒙源生 至尊筇竹”品牌,組織指導申報“中國筇竹之鄉”,2018 年11 月2 日,在浙江省義烏市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竹業學術大會上大關縣被授予“中國筇竹之鄉”稱號,為雲南省首個 “中國竹業特色之鄉”,實現了大關筇竹“異地孵化,垂直起飛”的跨越式發展目標。以筇竹研究成果為依託,通過農民合作社幫扶貧困農戶,高效培育筇竹,深化筍竹產品加工,全縣3.16 萬人穩定脫貧,14.8 萬人受益。

董文淵的科技扶貧事蹟,被以《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效率雙豐收》為題,收入了教育 部《高 校定點扶貧典型案例 集(2012—2015)》。2018 年2 月7 日,《中國綠色時報》以《董文淵:潛心筇竹研究 走出“造血”扶貧路》為題,對董文淵教授科技扶貧的事蹟進行了全面介紹。同年11 月9 日新華網又以《把論文寫在竹林裡的“農民”教授》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2019 年2月18 日,採用董文淵研究成果申報立項的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筇竹容器育苗造林與退化竹林生態高效恢復技術推廣示範》啟動會在大關縣召開。根據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體目標,2019 年全縣要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穩定增收,儘管任務十分艱鉅,但大關不等不靠,將充分利用珍稀瀕危植物筇竹保護與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互動發展的協同性和可持續性,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筇竹林變成“綠色銀行”,以此實現貧困山區造血式發展、康體式脫貧的精準扶貧目標。

堅守貧困山區 26 年的董文淵,用奉獻的力量書寫了精彩的人生,在科技扶貧的道路上初心不改堅韌不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林業科研項目30 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1 項,三等獎4 項,發表學術論文130 餘篇。2017 年12 月,董文淵被聘為大關縣“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發展總顧問;2018 年10 月,董文淵被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工作者”稱號。

熱點推薦點擊即可瀏覽

▶注意啦,昭城北部新區將停電停水!

▶揭秘渝昆高鐵昭通段,鹽津至彝良將建國內最長高鐵隧道24公里

▶800人,昭通2019第2批事業單位招聘崗位來了!

▶昭通人關心的渝昆高鐵獲批,時速350公里!

▶突發丨雲南巧家發生滑坡,救援動態播報

▶9月的雲南昭通,連空氣中都瀰漫著蘋果的芳香!

▶在昭通吃不起二師兄,我都瘦了!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hdwk2158200)丨《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德華 通訊員 廖啟俊

審核丨@晶姑娘

運營總監丨@俺是大笨蛋

運營副總監丨羅琴

投稿郵箱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