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中国两条母亲河——南长江,北黄河。

黄河之三门峡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西邻陕西,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62年前(1957年)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黄河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其实在黄河的源头是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源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都是一条“温顺”的好河。

到了中游黄土高原地带,黄河携卷着大量的泥沙,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黄色河流”。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而到了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淀,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奇观,直接威胁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黄河的危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当年,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齐奔三门峡,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这座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

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因为三门峡大坝的原设计是苏联专家,而他们对黄河的泥沙问题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5 年间泥沙淤积量达5041万立方米。

从1964年开始,对大坝工程多次进行改建,最终使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仅发电一项,截止1986年已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全部投资。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饱受争议。

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虽有人说是一个“败笔”,但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

但是,同样我们不能因此就不进一步做深刻的反思、总结、探索。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

春秋冬三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门峡大坝下方激流之中。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古时的三门峡谷,石岛、暗礁犬牙错落;悬崖绝壁,森然耸立。

过往的船工们要想将船顺利撑过三门峡谷,必须要在船过三门时朝砥柱石直驶过去,在船与石几乎将要相撞的一刹那间,石前的回水就会将船轻轻拨划,从而使船工们获得九死一生的成功。

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传颂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中流砥柱石。

苏联援建中国“万里黄河第一坝”,60多年来争议不断

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