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李自成流贼造反,原因是什么?

心无止境ghyo


明朝末年爆发起义的具体原因史书中都有记载,这里不复核,但是我认为李自成最终造反成功,是因为明朝自身积弊成疾的问题。

一、小政府乱政。

明朝是中国各朝代中唯一明目张胆的有一阳一阴两套行政体系的朝代,明面的就是六部、内阁,暗面就是锦衣卫和宦官体系。锦衣卫本来职能是皇帝护卫和仪仗的,但是却演变成了皇帝的监视大臣的情报机构,可以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任意缉拿各级大臣。锦衣卫这个职能的设立是向大臣发出了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就是朱元璋不信任任何大臣,不光不信任大臣的人品,同时也不信任大臣的办事能力,大案、要案他要通过锦衣卫亲自过问。

明成祖因为是篡的自己亲侄子的位,所以对当时正统的首都南京的政府班底完全不信任,他只能通过他身边的宦官来实现自己的一些行动,自此宦官开始登场,从此就再也没有下去过。明朝的宦官无处不在,军、政、经济事务都可以正当参与,虽名为监理,但是宦官是可以直接给皇帝打报告的人,皇帝本来又不信任大臣,所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

这种干预虽然极大的加强了皇权,但是极大的影响了明朝政府的正常运作,使大臣不在真心、负责任的为国家办事,要么贪污,要么沽名钓誉。终明一朝,党争都非常的厉害,奸臣不少、直臣也不少,可是就算是好人堆里,也天天为个名位互相挖坑,乱成一片。

二、外患不断。

明朝初年,蒙古人主动撤出中原,当然要是朱元璋不打他也不会撤。可是主动撤出就意味着实力仍在,原本明朝有继续深入清缴的打算,但是先是徐达出征失败,然后明成祖又搞一出夺权,最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此后明朝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打击过蒙元。反而是蒙元,闹了内讧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之后又再次分裂,就算分成这样,对明朝的侵扰一直没断过,嘉靖年间,俺答多次入侵到北京周边。明朝大同总兵是个非常悲催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的不是战死就是被处死,几乎没有好下场。所以明朝才开始重修长城,年年用兵加上修长城,耗费巨大。

另外,从明初开始,海患也不断,倭寇先是以雇佣兵的身份被中国失败的反革命份子(与朱元璋斗争失败的诸豪)所诱惑侵犯沿海边境。海禁之后,又被汪直等为首的走私集团雇佣,当起了海盗。最后,因为在中国屡战屡胜,丰臣秀吉从朝鲜入境妄图入侵中国,最终惨败身死。

这两种外患使明朝长期需要大量军费,明朝的兵籍制度又让士兵的战斗力变的极其低下,损耗就大,费用耗用更多。最终,因为满清的崛起,明朝又在山海关之外花大量人力、物力建立关锦防线,本已没多少家底的大明王朝,终于因为这条防线而被拖垮。

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边患不断却一直解决不了,就是因为这种不对称的战争。匈奴也好、蒙古也罢,还有后金,他们的经济实力都比中原要差很多中,土地也不适合耕作,所以中原对他们的土地、人员是没什么兴趣的,中原人只想好好的在家种地。可是这些塞外人不一样,他们很多东西无法自给自足,手里又没有什么能让中原人看的上的东西进行交易,所以只好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抢。塞外的人每回朝犯都会得到大量好处,而中原王朝每回清缴不但得不到什么,反而要花很多的钱,一不小心还会拖累国内经济,造成灭亡。


三、内忧频频。

从正德年间开始,明朝就已经盗贼四起了,当时的神人王守仁(王阳明)居然不动用正规军的情况下,平定了南方数十年的巨寇。在感叹王守仁神奇的时候,我们还会发现在明朝中叶的时候,明朝已经暴动频频了。

其后,俞大猷、戚继光也都进行过平乱工作。所以李自成的起义是有群众基础的,明朝的危机从明中叶开始已经显现,民间早已苦不堪言,那只要有一点事,星星之火马上就可以燎原。

四、富不在民与国而在士。

前面讲过因为明朝特殊的政治体系,所以很多大臣的心思就不在工作上,全部就转移到积累个人财富了。所以有人说明朝末年人民的生活应该是很富足的,因为从家具、瓷器等物件可以看出来,可是能用的起这些东西的绝对不是老百姓。国库因为官员腐败以及从未停止过的战事早就不能平衡了,士族搞的土地兼并使无数百姓失去生活来源。士族还会直接干政,海禁的终止就是因为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福建等地的几个大姓家族的生意,这些人直接发动朝中人脉,对主持海禁工作的朱纨发起弹劾并成功,可见士族力量的强大。

在多种因素之下,明朝已经势如卵,如果不是积弊难返,李自成怎么仅仅会因为丢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而马上选择了造反呢。


唐格林奇


感谢提问。

明朝末年之所以会爆发李自成流寇造反的关键原因是大明政府没钱了。

因为没钱所以无法有效的赈济灾民,而灾民无法被安抚,就渐渐的演变为流民,进一步成为流寇。而大明王朝依旧无力镇压造反,最终大明王朝也被推翻。

明末处于小冰河期

经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明朝末期正好处于一个小冰河期,当时明朝的年平均气温几乎处于历史最低,而在夏天又出现各种大旱与大涝现象。

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由此使得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继而引发了大范围的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流窜至全国各地。百姓的流失严重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却是李自成等人的绝好机会。



对外战争继续盘剥百姓

自满清崛起后,明朝与满清的战争从未停止过,明朝为应对满清,在山海关、锦州一线修筑了一条防线,史称关锦防线。

关锦防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满清的攻攻势,甚至满清还付出了努尔哈赤的性命。然而关锦防线却是异常的烧钱,明朝每年的收入大部分都扔到了关锦防线。

如果付出有所值的话还好,但问题是自从皇太极继位后,满清改变了策略。不再幻想正面硬刚关锦防线,而是选择了绕路。

皇太极选择从蒙古地区,强行攻破了守卫环节薄弱的龙井关和大安口,直逼京师。虽然最后退走,但是对于皇太极来说,他已经找到了一条继续削弱明朝的路线。那就是从长城一线侵入明朝腹地,劫掠一番后再撤走,损失的是明朝的百姓,而且此消彼长,明朝会逐渐衰弱。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朝廷只得增加税收,并且将目光放在了百姓身上。对于江南富庶地区来说,增加些许税收,无关痛痒,但是对于西北地区来说,简直是断人活路。西北地区本就贫瘠,且又灾害不断,这时候增加税收就是逼人造反了。

李自成意外失业

李自成本是吃皇粮的驿站公务员,但是崇祯却把驿站裁撤了,而崇祯为什么要裁撤驿站,这里还有个典故。

崇祯朝有个官员在其妻子回乡时出轨了,结果被抓了个现行。这名官员思来想去,为什么老婆会回来的这么快,最后想明白是驿站惹得祸。

然后这名官员上书崇祯,请求裁撤多余的驿站,理由是节省出来的钱可以支援国库,此举深合崇祯心意。于是,李自成卷铺盖回家了,但是李自成也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看农民造反有声有色,便前去投奔,最后搞出了好大的名声。

根据后来的表现,李自成即便没有失业,他也会去参加造反大军,毕竟本身他也是个枭雄。

结语

崇祯本身也是希望能够镇压李自成等人,但是手里没钱办不了事,即便麾下军队再能打,也不能不发工资光干活。加上明朝还一味的盘剥百姓,造反的声势只会是越来越大,直到将明朝吞没。


盛夏一抹清凉


明朝未年为什么会爆发李自成流贼造反,原因是什么?我是王小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我声明,我认为李自成是明未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一位悲壮的农民英雄。明朝未年,揭杆而起的农民起义很多,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只是其中一支,明未为什么有李自成和那么多人造反呢?原因是什么?

1、农民活不下去了

明朝未年,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山西出现大范围大旱灾害,有的地方甚至三年都没有下过雨,庄稼绝收。全国土地兼并严重,生产资料和粮食都掌握在藩王、土豪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农民付出一年的劳动换回少的可怜的粮食果腹。

天灾不下雨,田里庄稼克颗无收,地主阶层原来的田租一点都不减少,官府的税费照征不误,交不起田租被地主逼的家破人亡。官府的税捐又加了一个“辽响”,本来农民被官府的各样税费捐压断腰杆,又加上辽响更是雪上加霜。诗人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农民真的活不下去了,只有起来杀官杀地主造反,据历史学家统计,全国大规模起义军有七十多个,有名号的三十余家。

2、李自成

李自成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多讲,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被清军和吴三桂打败后,先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抵抗清军达6一7年,李自成战死后余部还转战到广西,云南坚持抗清,真到南明亡灭,李自成起义军一部分转到国外落根。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这要从明朝末年的社会情况说起了。明朝末年,君王昏庸无能,官僚制度腐败,民怨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下面再讲一个李自成为何会起义。李自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明朝末年经常发生大面积、长久性的灾荒。对于这种情况,政府不但不拨款赈灾,反而时刻惦记着如何从农民手中收取赋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李自成在经历父母双亡和官兵的拷打之后,深感世道黑暗,因此才走上了起义之路。








小生子讲历史


首先更证一下李自成是流寇,不是流贼。

而且李自成最早还是明朝的驿卒,边兵。是在一次官兵的集体哗变中,加入到流寇队伍中去的。

究其造反原因,通俗的说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当然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后期灾祸频发,土地兼并严重。由此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缺吃少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生活无望的流民开始起来陆续造反。

腐败不堪的明王朝面对这一情景,应对失据,内耗不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升级,从而使社会经济崩溃。

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人都要饿死了,你说能不造反吗?

而反观统治者,依然是醉生梦死,夜夜笙歌。如被封为福王的朱常洵,最大的的爱好就是饮酒狎妓。当封国内的百姓断粮断炊,发生人相食惨剧的时候,手下人劝他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死胖子依然是无动于衷。

农民军都要打到洛阳城下了,才忍痛割爱拿出了一小部分钱财来犒赏守城的兵丁。这样的货色,外加一帮乌合之众,能守的住城吗。

而再看李自成进入河北,既将围攻北京之时。崇祯帝急忙召集王公大臣,让他们带头献金救国,以此来带动京城里的勋贵富贾起来捐款。可任凭崇祯帝好话说尽,每人只捐出了一点点。

而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棍棒,夹板的召呼下,短时间内便交出了几千万两。而皇宫被占领以后,内库打开,里面堆满了黄的金子,白的银子。

在来看明朝的军队,由于腐败,大部分是勇于劫掠,怯于作战。他们不敢正面于流寇作战,而专事祸民,害民,甚至发展到杀害百姓,以此来向朝廷冒功请赏。百姓把流寇形容为梳,明军为栉,可见明军军纪之败坏。

最终在百姓中间流传着一句“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百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纷纷打开城门,迎接闯王去了。

因此明朝灭亡,即有天灾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祸。是这帮脑满肠肥的统治者应对失策,不体恤民情,而且还变本加厉的对百姓敲骨吸髓造成的。


方城阙


最近,王思聪以其言行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大家都认为他以及他代表的“聪明的富二代”意味着某种善,至少不是恶。那么当真如此吗?

  明末纨绔往往嘲笑和鄙视人民的智识,却常对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东林党人有惺惺相吸之感。他们欣赏东林党人的道统和他们的善辩,并认为这是某种与自己相符的可交之辈。同时他们自认为饱读圣贤书不做仗势欺人,与民争利之事,算是社会的有益之人。也确实,说服地主老爸赈灾开粥铺的往往就是这一群人。虽然他们对人民的爱是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和轻视上的,但是我们似可将他们认为是“好人”、“有资本有优越感”。但真相很残酷,他们事实上享受并支持明朝的优待士绅之策。明末三大饷绝大多数压在自耕农头上,而这是导致农民大批破产需要赈灾的源头,明末的天灾只是导火索。

  原因主要有三:

  一:有功名者减免税,哪怕是秀才,很多税务也是可以不交的,见官可不拜,出行百里不需路引,和现在相同,穷苦人家往往是出不了秀才的,明末社会流动性之低令人发指。

  二:有功/爵者减免税。功臣和王爷,爵爷是不必纳税的,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良田大多掌握在他们和大地主手里(实际上这两种身份往往是重合的),国家实际承担税负的恰好没有最富有的人。导致崇祯年国库空虚而巨富众多(闯王进北京时国库搜出10来万两白银,而达官贵人们被抄家光现银就7000多万两)。早些年的军户基本沦为卫所官员的佃户。商人地主之毒更甚:商人荒年高价卖粮,丰年低价收粮。而自耕农为了周转往往不得不向地主借贷,几年下来基本几亩薄田就尽归人手。同理,美国富人的实际税负高于中产阶级,索罗斯谈及富人税时坦言自己交税还不如自己秘书多。而我国,原始积累阶段显然并不愿意承担“资本外流”,事实上你越有钱,越来越多的优待政策就落在你头上。

  三:有财/权的人更容易避税,明末杂税增税之多往往超过正税,三大饷实收的话只占自耕农收益的20%,日子苦了点还是过的下去的,但是层层盘剥之后就数倍的压在自耕农之上导致流贼四起,盘剥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火耗,怎么讲呢?就是粮食运输的时候会有损失的,这个损失最初只是实事求是,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敛财之法。具体做法颇有戏剧色彩:纳粮时,小吏猛踹一脚,掉出来的就是小吏的合法财产,所以当时的粮食系统基层官员往往苦练腿功,据说有人可以一脚踢断一棵小树,但是这些手段是万万不会用在有势力之人身上的。而现在,在私营企业中偷逃税款和如何打法律擦边球避税已经是一门学问了。

  所以,王公子毫无负担的嬉笑怒骂就略显伪善了。齐泽克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指出:结构性暴力是主观暴力的制造者。制造慈善的人就是制造贫困的人,将数以百万计的钞票捐给艾滋病组织或宽容教育的同一个慈善家,通过金融投机毁了无数人的家庭,并因此制造了他们致力消除的贫困与不宽容。如果我们因此得到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就是:慈善不能消解贫困,制度才可以。而一个国家最大的慈善家往往就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敌人。

  甚至在王公子们和明末士绅认为自己之所以有别于人是因为智识而非其他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聪颖”与“底气”来自政治经济地位),他们的反而成了他们最厌恶的“缺乏独立思维能力”与“鼠目寸光”的人。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智力一词并不贴切,或者说至少智力是一个复合物: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前者可以认为是你的生物基础,而后者是随着经验和技巧练习提高的,所以根据智力测试来看,受过教育的群体往往高过没受过教育的群体,同一人的智力40岁时超过25岁时(而我们知道,大脑25岁就基本发育完毕了)。体现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同一套试卷,农村出身的孩子智力往往会被医生换算的高一点,而城市出身则不变。因此王公子的智商歧视综合症恐怕难以成立,毕竟他连基本的全局观都很是缺乏,这很考验右脑的统筹能力。所以王公子的优越恐怕并非来自天资,大多还是来自于金钱所提供的教育。

  而被他斥为无脑的网民之所以“无脑”,往往也是王公子所支持的投资体系所致。王公子在骂出“无法想像为什么会有这么蠢的人”时,恐怕想不到正是因为他们没钱所致,寒门再难出贵子,流体智力有赖经济支持,而没钱的唯一原因是打工永远无法跑赢资本。皮克提在《21世纪资本论》中得到结论:r>g,资本回报率永远跑得赢GDP,所以只要谨慎投资,王公子永远不会失败(事实上也是如此,世界各国极少出现前1%向下流动),永远可以保持对网民的歧视,而可以对自己自欺欺人道“我比他们叼,全是因为我聪明,我没钱也是聪明的啊!”

  所以,王公子们恐怕既不无害,也不聪明,明末士绅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流民为什么不顾道统,有辱斯文,其实说好听点就是阶级局限性,说难听点,怕还是太蠢罢。.

明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以东林、复社为主的明代公知操控了舆论、人事,垄断了经济资源,抵制政府征税,使明朝政府财政破产,最终使明朝在清军和农民军联合夹击下灭亡。

  东林和复社的成员以缙绅阶层为主,由在朝的低级官僚和在野的文人组成,具备普遍结社的特点和提倡减税的性质,注重横向的朋友联系。他们以大明朝的卫道士自居,善于掌握话语权,以己方标准作为一切是非标准。任何高高在上者都会遭到其敌视,而其本身利益却是任何人也触碰不得的。

  首先,来谈谈东林和复社如何操控舆论。

  晚明三案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在晚明激烈的党争和东林党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东林党通过运作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以达到污蔑皇帝和他们的妃子,达到打击政敌,占领道德制高点的目的。在清兵入关,明室南渡后,继位的弘光皇帝不符合东林和复社的口味,他们通过运作南渡三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真假太子案来达到动摇弘光正统性之目的。

  其次,来谈谈东林和复社的人如何操纵人事任免。

  万历朝,东林首魁,在野官员顾宪成每到人事调整的时候,便给内阁和吏部各大衙门写信,干涉朝廷人事任免,引荐私人,遥控政治。崇祯朝,复社操纵了科举,他们举荐人才的方式分为公荐、转荐、独荐。在考试还未开始的情况下,考生名次就已经排出来了。明人周同谷在《霜猿集》中说:“娄东月旦品时贤,社谱门生有七千。天子徒劳分座主,两闱名姓已成编。”日本学者井上进测算,崇祯七年会试,复社社员占中榜名单比例高达35%。

  最后,来谈谈东林党是如何垄断经济资源,抵制政府征税。

  从明代中期开始,明朝的经济重心和从业人口已经从农业转移到商业,但由于缙绅出身的文官集团把持了商业,税收仍是以农业税为主。在财政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万历启动了宦官系统,派宦官前往各地征收商税。此举引起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强烈反弹,他们先是摇动笔杆子疯狂妖魔化商业税,接着在山东临清、湖广荆州、武昌、江西景德镇、云南等地煽动市民暴动,围攻税厂,殴毙税监,甚至唆使地方军队兵变。当云南税使杨荣被杀消息传来后,万历气的以绝食抗议。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崇祯朝,在财政枯竭的时候,朝廷只有向农民摊派,结果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明朝灭亡。

  明末,面对破产的财政和凋敝的民生,古德莱彻编纂的《明人传记词典》中说道:

  “1644年初,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现在实际上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粮,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五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吃的。士气和纪律涣散到这种地步,一个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个士兵,他站起来;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又躺下了。’王朝快完了,这是不令人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时还没有完。”

  以东林、复社为首的明代公知之流一意从自身私利出发,全无国家、民族、是非的观念。他们先是投降大顺,接着又投降满清,充当带路党,并在清修《明史》中继续坚持一己之私,对明朝皇帝和非东林系官僚大加诋毁。

  崇祯年间,常熟县民张汉儒就曾控诉东林骨干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畏明论,不惧清议,吸人膏血,啖国正供,把持朝政,浊乱官评,生杀之权不操之朝廷而操之两奸,赋税之柄不操之朝廷而操之两奸,致令蹙额穷困之民欲控之府县,而府县之贤否,两奸且操之。”


等待和希望2009


明朝中后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夺农民的土地,农民苦不堪言。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县王二率领抗粮农民冲入县城,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再加上中原地区灾荒,社会阶级矛盾极度突出,起义军喊出“均田免税”的口号,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起义烽火在陕西各地燃烧起来,形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明代,流民问题始终困扰明朝政府。农民大量失业,卖掉土地的极多,失去生计的农民都加入起义大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兵部向各下属机构发布行稿。在行稿中,明朝政府不得不承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农民“如痴如醉”的欢迎,许多地方官员也“开城欢迎”李自成。行稿要求各地主迅速报告“倡迎逆贼”的官员。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两个月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结论,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灾荒,广大的农民没有吃穿,而政府又拿不出粮食来赈灾。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饭吃的农民只能拿起武器来造反,从地主阶级手中夺取食物了。

如果要说到根本原因,那原因多了去,什么党争、宦官干政之类的,统统都是原因,但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生活来源,变成了流民,最终动乱,揭开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风雪西楼夜


明朝末年,正值崇祯在位。当时天灾,人祸,战争等导致明王朝飘摇欲坠,民不聊生。在此动乱之期,陕西首先爆发了灾民暴乱,明王朝救灾不力,于是灾民暴乱变了起义,起义军中有个李自成,此人驿站军人出身,有能力,很快爬到义军首领位置,于是明末农民起义在他的带领下,席卷全国!


渡过35


明朝,276年,宦官弄权,皇帝不干事儿,农民起义,从而导致满人入关。上不作为,反而变本加厉!



寻城如幸


辽东战争耗费巨大,崇祯皇帝被迫同意——亩加十文等搜刮政策。因为工商税减少,只能向农民伸手。南方还能忍受,北方山西陕西等地完全无法生存下去。

同时,西北连续干旱,饥荒造成大量流民。

此外,李自成是驿站邮差,被裁剪了。

所以...民变风起云涌,镇压下去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下一批再次暴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