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重现渤海区的光荣革命史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重现渤海区的光荣革命史

在武定府衙景区东南角,就是惠民县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是一组仿明清建筑,它记载了惠民乃至整个老渤海地区的革命烽火。这里分6个展区,展示的大量历史图片、革命文物、雕塑、音像等内容,系统总结回顾了从1937年到1950年,渤海老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进入机关旧址,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几个名人雕塑,其中有“陈毅在何坊作形势报告”、“肖华会见沈鸿烈”、“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等。

肖华是开国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39岁被授予上将军衔。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策划组织“冀鲁联防”,试图把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肖华根据总部指示,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

沈鸿烈可不是一般人, 曾当过张作霖的舰队司令、 青岛市市长。当得知来谈判的八路军司令只有22岁时, 他流露出不屑,百般刁难, 但肖华丝毫没有恼怒,仍然侃侃而谈。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沈鸿烈对肖华刮目相看。这次会谈最终打破了国民党的罪恶阴谋,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这次会见的地点就在惠民县的文庙大成殿。

在1944年之前,山东划分为胶东、冀鲁边、清河、鲁中、鲁南和鲁西六个行政区。1942年6月,日伪军继在冀中实施大“扫荡”后,又对冀鲁边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又遭叛徒杀害,抗战形势日益严峻。

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经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于1944年1月合并为渤海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42个县,涵盖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津浦铁路以东、渤海以西的大片地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渤海军区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老七师),兵分三路展开大反攻。至9月底,渤海区部队共歼敌2.6万人,除津浦、胶济两铁路线上部分城镇尚为日伪控制外,区内敌伪全部肃清。

1945年8月30日惠民城解放。当年9月建立惠民市,隶渤海行政区第四专署。中共渤海区委、渤海行署、 渤海军区机关进驻惠民城,武定府衙为渤海区领导机关主要驻地之一。1946年5月渤海区主要领导机关自城内迁驻城东北何坊一带,区党委驻当时何坊街,军区司令部驻当时何坊牛茁村,行署驻当时何坊八里庄,军区医院驻当时何坊福田村,以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1948年4月惠民市并入惠民县。

自1947年3月开始, 国民党部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县区被国民党占领。阳信、惠民、沾化、滨县成为集中安置地,尤其是惠民北部,几乎家家户户住满了外地军民。惠民等地还负责华野西线兵团的后勤供应。在负担已十分沉重的情况下,当地仍筹集了占总收入1/3的财粮,承担了转移来人员的生活供应,并想尽一切办法,使这些人得到较好的接待和安置。为保证转移人员迅速过河,惠民县在清河镇等渡口设立兵站,筹措大批船只,昼夜抢运,此间清河镇村5名村民遭敌机轰炸丧生。

渤海区百姓参军的热情,从一开始就异常高涨。1947年2月上旬,惠民县先后动员两批青壮年参军,第一批2817人,第二批1500人。惠民市永兴乡,父送子,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线,小郑家村郑风翔、郑风庭、郑风贵兄弟3人一齐报名参军,朱老虎村朱文同48岁参军,80岁老母拄杖送行……

渤海区一度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全区有82万民工英勇支前,有18万名渤海区人民的优秀子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0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建立强大的物资供应基地。当时的口号是:“多节约一尺布一斤粮,就是向山顶多前进一步;多献出一元钱一双鞋,就等于向蒋贼多射一颗子弹。”

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都对渤海区做出过重要指示或批示, 陈毅、粟裕、邓子恢、许世友、肖华、张云逸等曾在渤海区工作过,康生、毛岸英等在此参加过土改运动。马耀南、杨国夫、陈少敏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声望,留下许多传奇故事。据统计, 总共有80多位开国将领在此工作过,50名高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53000名烈士牺牲在渤海区,其中惠民籍烈士就有1982名。渤海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程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