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网络

《中国医生》里有拍摄这样的一面墙,墙上长着这样一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这是长眠于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恰好,这段话也在眼科医生陶勇回应患者的感谢信中出现过。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01.


医生,是个很微妙的职业。


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与其有过接触,小到感冒发烧,大到重症急诊,能健康长大实然离不开这群穿白大褂的人。

过去我们常常把这个群体当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仿佛医院是天生存在的。


也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才认为自己可以评头论足。


各种言论都套上“反正我不懂”的保护壳,堂而皇之地对医疗制度发表意见。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知乎盐选专栏


或许是因为疫情的突发 ,人们在这一两个月间对「医生」这个词所象征的意义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关于医生的图文和视频都慢慢多了起来。

从媒体到大众,人们越看越发觉自己对于医疗行业知之甚少。

所以在今天,我们依然想向大家推荐一部真实描述医疗现状的纪录片:


——《中国医生》。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海报


02.

《中国医生》这部纪实纪录片,将镜头深入全国六家医院。


每一集选定一到两位医生,普及他们所在的科室,探讨医患关系和道德伦理。

纪录片的第一集名为《不敢死的医生》。


这一集的两位主角朱良付王东进,皆是经验老道的主任医师。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朱良付医生

和许多普通医生一样,朱医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普通白领尚可以抱怨一下996工作制的残酷。


但对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上下班时间是最虚幻的存在,996都是奢望。

任何时间都可能有患者生病,对于他们来说,从拿起手术刀那天起,人生就是24小时待命状态。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再次接到紧急电话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和一般职业的晋升轨迹不同,从走出校园的医学生升为一个医界大拿,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许多附加条件。

朱良付用了25年才走到主任医师的位置上,职级伴随而来的就是无尽的重压,工作常常会过饱和。


有时到半夜十二点多,有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永远在看护病患,永远在手术台前。

这样的加班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朱良付是这样,心胸外科医生王东进亦是如此。

王东进有严重的颈椎疾病,痛到无法站立时要靠架上颈托才能继续手术。


而长期站立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双腿的静脉曲张,哪怕是平日上班,也需要穿着弹力袜来缓解症状。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17个小时的手术后难得的休憩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这一点做老师的应该也有体会,虽然都是需要长久站立的职业。


但医生还是显得尤为辛苦,因为他们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有病人,双休和假期就无从谈起。

所有身体机能都是为了病患服务,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或许也并不如一般群众健康。


他们懂最前沿的医疗知识,知道怎么做能长保健康,但他们没有这个条件。

他们告诫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自己却在病房里熬过一宿又一宿。

一位护士面向镜头时,半开玩笑地说,以后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可言。

虽是笑着说出口,其中心酸却显而易见。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死掉”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03.

身体的疼痛还在其后,因为对心理的考验远在其上。

烧伤整形科的徐晔,博士生毕业后来到南京鼓楼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正面临着从业以来的各种人生困惑。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徐晔医生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烧伤科或许很多人都不曾接触过,和其他病症不同,烧伤医治的困难之处并不止于治疗方案的复杂,更在于人心的难测。


烧伤后的植皮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前后费用经常难以估计。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漫长又巨大的支出。

徐晔手下有一名叫做老刘的病人,他因为煤气爆炸造成全身百分之九十五的烧伤。


治疗方案上没有问题,但已经付出了二三十万费用的家庭,无力再支付后面数额庞大的费用。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重度烧伤病人每日换药时间超过2小时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老刘的儿子最终选择放弃住院,把老刘带回了家。

这个选择的背后,意味着更糟的医疗环境,更低的治愈几率。


可这至少能省下一笔钱,这是这个家庭做出的最后决定。

老刘出院的那天晚上,徐晔独自一人在已经空了的病床前徘徊。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待在人去床空的病房里深思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因为他深知,老刘在足够的条件是可以被治愈的。

可是人生是被各种选择包围着的,老刘的家庭选择放弃,徐晔则选择尽力。

他不能阻止,他只能尽力。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徐晔医生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作为一个刚刚从业两年的医生,他的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徐晔的母校中山大学有一块牌匾,上联是救人救国救世,下联是医病医人医心。


迷茫时他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话。

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往往需要更强大的信仰,他们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但世界上总有救不了的人,治不好的病。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有终身在做透析的尿毒患者,有可以治疗但无力承担费用的烧伤患者,也有时至今日仍是医疗难题的各种癌症患者。

第七集中,急诊科的王军大夫坦言,大部分被急匆匆推进这里的病人,最终都不能战胜死神。


撑过一个小时或是一个晚上,无非是时间长短,终究改变不了结果。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在家属的坚持下无奈执行肺部有创插管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第八集中,患有先天性淋巴血管瘤的病人牛牛,仅仅一岁,就反复住进重症病房。


人生活着的一天都是一场豪赌。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第九集中,四次试管失败的小夫妻总归成功妊娠,却发生了膈疝问题。


孩子可能出生即残疾,努力数次之后也只能含泪放弃生育。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一家医院联系着这个世界上多少个家庭呢?


或许很难计算。


它们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影响着每个病人的生活。

生与死往往就发生在一瞬之间,有些人走上手术台就没能再下来。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希望自己路,再走长一点”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人间何其苦,去医院呆上一天便能看尽。

在病痛面前,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具具消瘦的身体。


还有无数的眼泪和无解的选择。


不仅患者面临考验,对医生更是终生的试炼。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谢谢你们救了我和我的宝宝”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04.


对于医生,我们依然存在很多误解。

截止到2018年,中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在11.7万。


甚至不如一些一线普通白领的收入,离我们想象中的腰缠万贯相去甚远。

医生的薪资受职称的影响很大,虽然评上高级职称后薪资会好上不少,但这背后是时间和经验的淬炼。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医生最大的委屈:一边找你看病,一边投诉你 图片来源 / 《中国医生》


哪怕天资聪颖,本硕博连读也要8年。


走出校园之后又要经历数年的住院医师阶段,5年的主治医师阶段,还要面对各种疑难杂症。


面对加班熬夜,面对医患关系的紧张,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如果不是强大的信念支撑,我难以想象有什么坚持下去的理由。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亦不可为医。

人间如果真有半仙,就该是医生的模样了吧。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中国医生》语录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一部纪录片揭露“中国医生”背后的辛酸冷暖


✒️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