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特殊任务部队:苏联战术火箭军(5)

真正的“恐怖武器”

由于担心美国强大的国土防空部队,苏联把核战争胜利的希望几乎都寄托在战略火箭军乃至弹道导弹上。到60年代末,苏联的核力量与美国已基本达成均势,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建设,以装甲突击集团为主体的苏联常规力量在欧洲战场已对北约军队形成明显优势。在这一阶段,双方的核武器打击目标逐步转向侧重打击军事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苏联的核武器库极度膨胀。1964年,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510件,约为美国的1/4,处于明显劣势。而60年代后半期苏联首先集中力量发展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到1970年在数量上(1 100枚)已超过美国。此时的核火力已经完全超过了打击美国所有城市的能力,因此完全可以改变策略转而主要打击军事目标,保留资本主义财富为苏联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在这一阶段苏联也开始具备对军事目标较为精确的打击能力。苏联的首颗侦察卫星“宇宙”4于1962年4月26日被送入轨道。到6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的照片地面分辨率达到1.8米,目标定位精度达到300米左右;到60年代末期,目标侦察照片分辨率达到0.5米左右,而定位精度提高到135米以内。这使得苏联战略核力量开始具备对较为坚固和容易隐藏的军事目标的打击能力。

特殊任务部队:苏联战术火箭军(5)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火箭军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核武器的性能和质量,着力从提高分导技术、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可靠率和生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力求缩小同美国的差距。在这一阶段,苏军秘密列装了R-36超级导弹,其威力之可怕甚至加速了美苏核裁军协议的达成。美方认为,R-36导弹若以二对一的方式攻击时,美方将有65~80%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掩体被摧毁,而且即使在这种攻击下,苏方还会剩下至少1 000枚R-36导弹用的弹头可用来攻击其它目标,可见其对美国而言是真正的“恐怖武器”。至1990年9月,也就是苏联解体前不久,战略火箭军拥有苏联核武库中56%的战略发射系统(2 500件中的1 398件)和64%的核弹头(10 271枚中的6 612枚)。就在此时,苏联核弹头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拥有UR-100N、R-36、RT-23、RS-12M“白杨”等型号战略导弹,列装36个火箭师/旅,规模之大不言而喻。

可是,再伟大的巨人,如果离开坚实的国力基础,也是难以永存的。苏联解体后,全球地缘政治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亲西方政策,被俄罗斯继承的战略火箭军失去了“潜在对手”。此时,俄罗斯和北约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裁军,双方就减少在欧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武器达成一致,中程弹道导弹等也被彻底销毁。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战略火箭军存在的合理性引发俄国内的讨论,并在21世纪初被降格为战略火箭兵。与此同时,俄罗斯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高昂的导弹日常维护费用令战略火箭军遭遇巨大困难,火箭军领导人不得不向政府“乞求”获得最低限度的资金。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在与美国就削减核武器的谈判中吃了大亏。

1993年,俄美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规定俄战略火箭军拥有的陆基战略导弹的发展遭遇严格限制。然而,西方国家的敌视并未随着俄罗斯的不断示好而有所改变,相反北约持续东扩,传统势力范围被不断侵蚀,美国更是退出反导条约。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只能选择重新武装自己。在限于国力无法全面重整常规军力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核力量成为俄军发展的优先选项。近年来,大规模军事改革对俄军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但战略火箭兵在这场改革中几乎未受影响,其地位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已故前战略火箭军司令、国防部长伊格尔·谢尔盖耶夫在1999年所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有可靠的战略导弹部队,军事改革可以‘随便改’,都不影响国家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