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養殖青蛙需要掌握什麼技術?

順其自然12107


青蛙具有肉質細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一直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為了滿足人們“舌尖上的需求”,也為了促進天然野生資源的恢復,青蛙養殖成為了備受青睞的養殖項目,給大家提供幾點養殖建議:

一、種蛙選擇

種蛙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青蛙,受精率較高。為了便於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

二、養殖池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溼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只成蛙,池水中投入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蛙池四周應用磚牆圍欄,牆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類進入捕食青蛙,最好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兩端應分別設進水口和排水口,並用鐵枝和密眼尼龍網封口防逃,蛙池內四周應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棲息。

三、採卵及孵化

  • 18-28℃是最適的產卵溫度

  • 採卵:

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並互相吸附成片浮於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採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鐘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於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儘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

  • 孵化:

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一般經過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卵孵化5天后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餵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後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

四、蛙的飼養

  • 幼蛙飼養:

強化馴養。把同樣大小的青蛙圈在一起飼養,避免弱肉強食。

篩選分級。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餌”料。

  • 成蛙飼養: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餵,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配合均勻效果較好。

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只,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注意:

蛙池底就有數十釐米厚的肥沃土壤墊底;應嚴防被農藥、化肥或工業廢水等汙染的水流入蛙池。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青蛙屬於常年消費品種,南北四季都能養殖。蛙肉與雞鴨、羊肉相比它的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含量低,且肉質細嫩可口、營養豐富,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新寵。近年來,野生青蛙一躍成為了保護動物,人工養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一項熱門的養殖項目,也是保護和繁衍青蛙的有效途徑,想要養殖這個新寵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技術呢?

首先,養殖青蛙需要去當地辦理相關的有效證件,證件要辦齊全。辦好後我們開始選擇養殖的品種,黑斑蛙和虎紋蛙又名田雞,它們個頭大、繁殖力強、生長迅速,三四個月就能上市出售,是養殖戶的首選。

青蛙既能生活在陸地也能生活在水裡,平時常棲息在稻田、池塘、湖泊等草叢裡,一般晝伏夜出,只有到晚上才會出來捕食,飼料主要以蚯蚓、小魚蝦、昆蟲為主,最好是活餌。防逃措施當然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防止青蛙出逃,可以在周圍用網圍起來,高度大約1米就好。

場地和品種選完後,就要挑選種蛙了,為了保證產卵的質量、提高受精率,挑選種蛙的時候應挑選2-3年齡的大蛙。母蛙在產下卵後需要把它隔離起來,防止卵變為蝌蚪後被母蛙吞食掉。池中一定要種上少量水草,留下少許的陸地面積,等蝌蚪變化成幼蛙的時候容易上岸覓食。

在進入成蛙期後,攝食量會增大,應該準備充足的活餌供給,若活餌不足可以適當的搭配混合飼料,比如米糠、大豆粉之類的,飼料要定時投餵。池水要記得定期更換,避免沒吃完的餌料發黴變質為病原。


新農大視野


  重慶地處山區、丘陵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江河縱橫,雨量豐富,空氣潮溼,特別適合水稻種植;由於稻田、溪溝、河流、水庫等水域形成的溼地較多,有利於蛙類等兩棲動物的生長;曾經在農村大地普遍存在的青蛙由於人類過度捕撈、保護不力和生存環境的惡化,已出現令人擔憂的絕跡景象。在當地農業政策的引領下,一些有識之士,特別是水產專家和熱愛水產養殖的實幹家經過多年的實踐,不斷探索和創新,成功總結出了青蛙人工繁殖和馴養技術,它將促進蛙類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一、概況

  青蛙是重要的經濟兩棲動物,分佈廣,主要生活於農田耕作區,素有“水雞”“田雞”的美稱。青蛙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據《東北動物藥》記載:“青蛙鮮用鹹陰乾行用,可全體入藥”“有利於消腫,解毒止咳”之功效,能“治水腫喘咳、麻疹、月經過多”等,其成體的膽、肝、腦、皮均可供藥用。幼體蝌蚪有延壽之作用,儼然是“隨街跳著的藥房”。青蛙具有性情溫順,人工養殖具有投資少、生長快(當年養殖,當年見效益)、繁殖多、食性廣、易飼養、病害少等特點,其市場需求量大,養殖前景良好。青蛙肉白、鮮、香、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食品和滋補食品,一直是備受人們青睞的美味佳餚;青蛙又是農田害蟲的天敵,如一隻黑斑蛙每天能捕食害蟲7O多隻,故稱為“農田衛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蛙因為其較高的食用價值,市場需求迅速上升。有人做過粗略調查,在青蛙活動旺季(5—8月),僅重慶主城地區青蛙每天“地下消費”量在20t(約48萬隻)以上,現在主要以外地(山東等地)青蛙為主。

  過度地非法捕食導致野生青蛙的數量直線下降,加之環境和濫施農藥等因素,青蛙種群的生存狀況十分令人堪憂。同時,自然界中的野生蛙體內寄生著一種曼氏裂頭絛蟲,極易危害人體健康。為了合理利用這一經濟兩棲動物資源,人工養殖青蛙勢在必行。

  二、蛙類養殖基本情況

  近年來,由於蛙類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重慶地區適合青蛙養殖的稻田等水域極多,人工養殖發展迅猛,目前養殖青蛙塘口價格在30~50元/kg。2016年,重慶市養蛙產量2000t左右,其中銅梁區700t、江津區400t、巴南區350t、合川區200t、武隆區150t、石柱縣100t、秀山縣100t,其他區縣養殖相對較小或者暫時沒有蛙類養殖。隨著蛙類馴養技術逐漸成熟,青蛙養殖呈快速上升趨勢,由於重慶蛙類養殖起步較晚,發展空間巨大,現平均每667m2產1000kg左右,最高每667m2產2000kg以上,每667m2純收益10000元以上,綜合效益突出。

  三、主要模式及創新點

  (一)養殖基本模式

  重慶青蛙養殖主要是以取得虎紋蛙《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許可證》的專業養殖場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形式。養殖模式主要採用稻蛙、菜蛙、草蛙等模式,蛙池內栽種水稻或蔬菜等,蛙能吃害蟲,產生的糞便還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機肥,實現水稻和蔬菜種植綠色、環保、無汙染,保證了稻、菜長勢良好的同時,大密度的虎紋蛙養殖能確保當年應有的收成。規模化專業養蛙場年產商品蛙1500kg/667m2以上,有機大米1000kg/667m2以上,純收入20000元/677m2以上;稻蛙養殖年產水稻400kg/667m2左右,商品蛙100kg/667m2以上,純收入2000元/667m2以上,綜合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減少了良田的撂荒發生。

  (二)技術創新點

  自2006年以來,經過試驗、摸索、總結和提煉出了適合重慶地區虎紋蛙人工繁殖馴養技術,包括虎紋蛙常見病症(紅頭病、水泡病、腦膜炎等)的預防方法、蛙池的動態管理法、優化幼蛙飼料、誘食馴化措施等;由於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得虎紋蛙人工孵化繁殖養殖的成活率達到80%以上,成品蛙在品質保證的前提下最高突破2000kg/667m2。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隆區火爐鎮吉弘青蛙養殖場,經過七代以上種蛙的馴養繁殖,幼蛙不再誘食馴化就可以直接吃飼料,吃飼的習性已進化到了物種的遺傳基因,同時蝌蚪和幼蛙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強;另外該養殖場總結出的蛙病中草藥預防措施非常有效,養殖出的商品蛙產量高,個體大,規格整齊,無病無傷,活動力強;經解剖、檢測,與野外青蛙對比除腸胃略小外,肝、膽、脾、腎正常,性腺發育良好,無藥殘,無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青蛙的人工養殖解決了一年四季都有鮮活的青蛙上市,現在青蛙的銷售正在與電商合作,走向體驗店+配送的新模式,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力爭創造出更大的綜合效益。

  四、技術要點

  (一)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上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來活動,一般4—7月份進行繁殖。雌蛙一次可產卵1000粒左右,蛙的受精卵12d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進入變態期。

  (二)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溼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m×6m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m×1.5~2m為宜,池深一般1m,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cm。池面必須設有遮陰板和防護網。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只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用網圍,一般1~1.2m高。池中水深30~60cm,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池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三)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種蛙池以每平米20對雌雄蛙為宜,選種蛙以顏色鮮豔、個體較大、彈跳力較強、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3年。

  種蛙管理:加強蛋白飼料的飼餵,以蚯蚓為主,誘蛾蟲為輔。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即做好產卵孵化的準備(此時雄蛙鳴叫不停)。50g以上的雌蛙一次可產卵較多。一般雌雄抱對於水草上產卵。蛙卵呈淺黃色,圓形,成片附於膠質卵膜浮在水草上,極易識別。

  產卵管理: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採用籠式產卵法,即將種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裡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m2的產卵池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cm,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後下沉。

  沒有條件的也可以簡化建孵化池,池中鋪設薄膜保溫,水深10~20cm,池中可放入少量的浮藻類植物,便於固定和分離蛙卵。

  (四)飼養管理

  1. 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採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d開始人工投餌,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對水潑喂1~2次/d。第5d後,改用魚粉、豆漿、麥麩、米糠、豆腐渣、蛋黃、水蚤、空心菜、番茄配合飼料,每天投餵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臺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黏稠狀再潑灑餵食及水中浮游生物。蝌蚪需經一週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d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

  蝌蚪的管理:水域面積應較大,水深50~60cm,水草不宜過多;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d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d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d左右變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2. 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幼蛙期,該時期是幼蛙馴化的最佳時機,應採取必要措施迫使幼蛙上岸進食,如:適當減少水域面積,保持水深40~50cm為宜,除盡池中水草及岸邊雜草。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幼蛙,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m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cm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臺,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臺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d,第3d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溼潤的高蛋白質小顆粒飼料較佳,增加適口性,避免吃飼後吐出),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d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幹、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可以用專用振動棒活化“死餌”誘食,最後過渡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h左右幼蛙吃完即可。體重5g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g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乾淨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d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3. 成蛙的飼養管理

  中蛙及成蛙時期,水深20~30cm,中蛙後期受日照強度影響,池中可放入遮陰類浮藻類植物,供蛙遮陰保持青蛙皮膚溼潤。幼蛙轉入中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餵,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配合均勻效果較好。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g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5~25只。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餵食時間以中午或下午為宜,每日餵食應均衡投放餌料,投放方式以潑灑為宜,每日可觀察成蛙的上食臺時間及數量,動態調整投放餌料的時間及數量。

  (五)病蟲害防治

  1. 蛙池每週消毒2~3次,藥物可選擇安全有效常用類氯製劑殺菌消毒藥物。

  2. 實時處理蛙池中青蛙屍體,並做適當掩埋等無害化處理,防治對蛙池的汙染。

  3. 實時觀察蛙池水體情況,保持池中產氧類水生植物,及時處理腐爛的水生植物。

  五、總結討論

  青蛙人工養殖是水產養殖品種的必要補充,是發展水產名、特、優、土著品種中重要的一環,目前青蛙養殖與魚類養殖比較,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對環境要求不高,能提高稻田綜合種養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特別適合利用高山有地下泉水的峽谷、溪溝、盆地、荒山、荒坡、閒置水域等養殖,因為水質條件好,水溫恆定,冬暖夏涼,春季繁殖時間提前,成活率高,幼蛙供種早,產量高,正好彌補了山區水產養殖的薄弱環節,是山區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中央電視臺《農廣天地》欄目組於2016年7月3日至7日對巴南區石龍鎮虎紋蛙養殖場進行了拍攝並提供技術諮詢,9月23日以“兄弟情養蛙路”為題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套節目播出,將重慶市土著水產品養蛙情況推介到全國,提升了重慶地區特種水產養殖的影響力。

  六、發展建議

  一是強化管理、規範操作,注重技術總結和提升,帶動周邊地區農民共同致富。技術方面要求養殖技術人員注重養殖生產的規範化、標準化:不斷強化和完善基礎建設工作,合理管理好池塘水位;由於池塘高密度養殖青蛙易導致幼苗缺氧、水質變壞,體質變弱易感染疾病,建議在合理密度內養殖;不斷加強成長期間蛇、黃鱔、鳥等天敵的防控。建議養殖技術人員總結經驗和技術措施,形成蛙類養殖技術資料或手冊,建立養殖檔案管理制度,做好“三項”記錄,規範化養殖,提升綜合效益。呈現地區示範效果,輻射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

  二是注重稻田米、稻田蛙品牌打造,提升稻蛙品質和效益。打造稻蛙品牌,走高端精品路線,將品牌效應轉化為經濟效益。通過“物聯網”+現代漁業方式助推企業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擴大銷售範圍,提升在重慶乃至全國的知名度,保證銷售渠道暢通。

  三是強化三產業融合發展。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協調發展體驗漁業、鄉村旅遊、特色餐飲,打造觀光、休閒、體驗農業、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模式,增加農業附加值。

  四是適度擴大規模,增加養殖效益。由於重慶地區青蛙養殖業發展處於起步期,仍然是小規模、傳統粗放式養殖,產量不大,不能完全滿足市場對蛙類肉質的需求,青蛙市場前景較好,供不應求,建議適度擴大養殖規模,增加綜合效益。

  五是將青蛙養殖納入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

  體系名特優水產養殖示範點。以稻蛙生態養殖模式,依託體系病防、飼料營養、生態模式等崗位專家,通過現場調研、電話、微信等方式指導養殖場生產經營,指導養殖場構建青蛙生態集成養殖技術模式,探索青蛙養殖標準化養殖技術,為企業提供技術、政策、資金支持,引導科學、合理、有序地養殖青蛙。

  六是建議主管部門嚴格青蛙養殖的審批制度。青蛙是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在尚未大規模人工養殖青蛙的當下,餐桌上的青蛙多是黑市上交易的野生青蛙,屬於非法交易,由於黑市交易隱秘、渠道多樣、分散,雖相關部門加大了查處力度,但在高利潤回報的誘惑及人工養殖青蛙量缺口巨大的情況下,黑市交易屢禁不止,無法杜絕。寬鬆的審批制度為大量非法捕捉青蛙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不是從事人工養殖,建議主管部門嚴格審批制度。


新凍網


養殖青蛙需要掌握這幾點,?(1)卵塊的孵化(2)蝌蚪期變態期的管理(3)幼蛙上岸訓食(4)冬眠期的管理(5)銷路和對市場行情的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