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俄羅斯帝國皇帝,輪番登場,本篇為下篇。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又稱俄國、俄羅斯、沙皇俄國,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俄羅斯帝國曆史自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開始,至1917年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8.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生於安哈爾特—採爾布斯特。1744年成為大公夫人。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成為俄國女皇。

女皇治國有方、功績顯赫,當時使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其才幹與名氣也聞名海內外,成為俄羅斯人心目中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葉卡捷琳娜奉行擴張主義政策,發動了兩次俄土戰爭、一次俄瑞戰爭和三次波蘭戰爭。她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一起瓜分了波蘭的領土。在這些戰爭中,俄國完全獲得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口,領土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

9. 保羅一世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保羅一世.彼得羅維奇 1796—1801年在位。官方說法是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獨子,終其一生充滿悲劇色彩。1796年即位之後廢除了大部分母親所建立的舊制。

他狂熱的仿效普魯士的軍事制度,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1801年,保羅一世死於宮廷陰謀,罪魁很可能是他的兒子和繼承人亞歷山大大公。

10. 亞歷山大一世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 1801—1825。俄國皇帝保羅一世的長子。出生在聖彼得堡。1801年策劃了謀殺父親的政變,同年成為俄國皇帝。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迫使拿破崙兩度退位,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羅斯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但後世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他的王位由弟弟尼古拉大公繼承。

11. 尼古拉一世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駕崩,因長兄亞歷山大一世死後無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棄皇位繼承權,尼古拉就成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為人殘暴,對革命和起義採取堅決鎮壓的態度。尼古拉一世與拿破崙三世開展了曠日持久的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一戰把沙俄打得底褲都輸光,1855年,尼古拉本人也在這次戰爭中去世。

12. 亞歷山大二世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他是俄羅斯近代化的先驅,

尼古拉一世長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亞歷山大二世順應時機,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頒發敕令,解除了農奴對農奴主的義務。儘管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根本沒有減輕農奴的負擔,但它畢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併為二月革命打好了基礎。

其主政俄國期間,與清朝政府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1881年3月13日他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成員刺殺身亡。後人在他遇刺的地方修建了宏偉壯麗的“滴血大教堂”。

時至今日,普京和梅德韋傑夫還很喜歡在這個地方演講,畢竟這裡見證了俄羅斯近百年苦難的近代化歷程。

13.亞歷山大三世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是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的次子,經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宮加特契納,被稱為“加特契納的隱士”。

亞歷山大三世在位期間,是俄羅斯工業化的時代,也是在他在位期間,俄國與德國交惡。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有趣的是,亞歷山大三世開啟了皇室攝影的歷史,記錄了俄國皇室與貴族的生活場景。

由上至下:尼古拉公爵、亞歷山大三世之弟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大三世、俄國將領阿爾伯特。

14.尼古拉二世

1894年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後,其子尼古拉二世繼位,宣佈俄羅斯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曾野心勃勃地想要像父輩一樣開疆擴土,推動改革和國家進步。困於時代所限,尼古拉二世人生充滿悲劇色彩,成為腐朽王朝的犧牲品。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妻訂婚照

1917年二月革命後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已統治了俄國23年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

191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一家七口及僕人,無一倖免地被秘密處決,這也是歐洲皇室歷史上最血腥的滅門慘劇,羅曼諾夫王朝皇族成員血洗,令人唏噓。

歷數俄羅斯改稱帝國後,那些皇帝們(下篇)

俄羅斯人在末代沙皇遇難的地方,建立了另一座滴血教堂,以示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