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霍勇:积跬步终至千里 积小流可成大海

受访者丨霍勇(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

霍勇:积跬步终至千里 积小流可成大海

► 霍勇教授

2019年9月26日,在世界心脏联盟(WHF)官网上公布了心脏英雄评选名单——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荣膺世界“心脏英雄”称号,WHF官方给予他的评价是: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发展和体系建设的心脏卫士。此次获得世界“心脏英雄”的称号,是对霍勇教授多年来坚持推进我国乃至全世界心血管病防治进程,致力于全球人民的心血管健康的褒奖和鼓励。让我们走进霍勇,了解他与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故事。

01研究生:逐梦人收获新的梦想

1987年,从徐州医学院毕业5年且已成为科室骨干的霍勇,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北医读硕士研究生,恰恰也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霍勇回忆说:“来北京读研究生是一段难以忘记的经历。当时我已经当上了主治医师,也已成家,下这个决定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但因为周围的同事很多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所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终于下定决心报考研究生。”

通过这短短3年的学习,让霍勇明显感受到了“读和不读”的巨大差异:“30多年前,我国各个医学院教育水平差异很大,且本科教育内容较为简单,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才能让我更有效地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提升医疗水平,同时也开阔了眼界,让我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医学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霍勇的研究生生涯中,他的导师汪丽蕙教授和介入启蒙老师朱国英教授把他带到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在霍勇刚就读研究生的1987年,是我国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起始年代。时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的汪丽蕙教授虽然并未做过导管手术,但她非常有远见地在医院较早地开展了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尝试。正是在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始进行介入治疗,并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同时使用两个导管室的医院;也正是在她的支持下,朱国英、胡大一等一批年轻医生被选派出国进行技术学习,并于1987年左右先后回国,这批专家目前已成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创立、引进、普及和推广的主力军,可以说汪丽蕙教授是我国心血管学科发展历中的一个战略家。

也正是在汪丽蕙教授的支持下,霍勇赶上了心脏介入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朱国英教授作为霍勇的介入启蒙老师,不断地把最新的技术教给他,也为未来霍勇深耕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02三十年: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进步

在回顾自己30多年的从医经历时,霍勇指出,临床上做好任何事情都非常困难,只有不断积累,最终才能成功!临床医师的培养一开始肯定是要侧重于技术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当你的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才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你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在学术组织中有任职,你就会逐渐了解到,技术发展不是一家或几家医院的事,还需要通过技术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所以说,医师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其从事医学领域的发展过程。对于霍勇来说,他的从医经历其实就是我国心血管介入事业30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介入治疗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开展的,

“普及”是它的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主题,这十年是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有了这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医院能够展开介入治疗,甚至一些基层医院,也能够开展介入治疗。在这个阶段,霍勇在不断完善自己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各个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推广工作,同时他也发现了技术的快速推广带来的应用不规范问题。

所以在介入治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里,介入治疗的发展主题被定为“规范”。在这个阶段,作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的霍勇,在高润霖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培训、准入考核和质控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以,在这十年里,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更普及、也更规范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后,霍勇发现了大量的心肌梗死患者是在院外死亡,还有部分患者即使到了医院,也因为体系问题而耽误了治疗,所以体系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第三个十年的主题词是“体系”,胸痛中心则是这个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霍勇介绍说,胸痛中心起源于美国,20年前胡大一教授在朝阳医院建立的心梗救治绿色通道是我国胸痛中心的雏形,那时候强调的是医院的建设,而我们现在的胸痛中心建设是针对在重大疾病关键环节上进行的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是把院前、院中、院后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医疗体系,是学科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阶段中,霍勇是胸痛中心建设的指挥者,也是医疗体系建设的织梦者。

全覆盖:更完备的体系建设为大众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在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规划发展后,霍勇对胸痛中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中国的医疗发展其实就是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中国的特色,要推动我国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治疗走到大众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中来!

霍勇介绍说,在过去十年间,特别是在最近三年中,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发展迅速,也从大医院逐步走到了基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372家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同时还有4000多家医院正在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其中将近2370家是基层医院。在基层医院中,我们推荐“三位一体”的建设方式,即把技术的推广、应用的规范和体系的建设进行整体开发,从而提高学科水平,使医院和救治体系能够更加有效的衔接。同时,我们还

把一些有效的经验分享给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从国家层面上去帮助他们建立胸痛中心体系。

谈及胸疼中心的未来发展时,霍勇指出,未来我们一方面要把注意力转向西部地区,另一方面还要把体系从治疗延伸到急救和预防,从疾病延伸到慢性病的管理,用行动来支持健康中国战略。对此,我们提出了三全模式”:即胸痛中心建设的“全域覆盖”,从基层医院到大医院的“全员参与”,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筛查、急救、康复、治疗的“全程管理”。当我们建立起这个体系时,对疾病的预防是非常有益的。其实,对于疾病的预防,霍勇还做了更多的工作。

在做好治疗的同时,霍勇很早地把眼光投向了预防。霍勇介绍说:“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治病,但随着你站得更高,或者对疾病的理解更深刻时,你就会知道治病并不是医生工作的全部,医生存在的价值是为了让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更加健康的生活。做好预防,可以惠及更多患者,是最符合健康理念的手段。”

霍勇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是我国卒中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霍勇等人提出一个科学假说,即同型半胱氨酸在中国普遍偏高是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给高血压患者补充一定量的叶酸,可以有效减少我国卒中的发病率。为此,霍勇团队从1995年就开始进行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这个研究直到2013年才整体完成,得到了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的广泛认可,有利地支持了我国卒中防治事业的发展。

04微循环:中医药为心血管防治贡献力量

当被问及心脏病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霍勇指出,冠脉微循环是一个热点的研究方向,目前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近期欧洲和我国都相继出台了有关冠脉微循环疾病诊治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从诊断到治疗,我们都取得了一些良好进展。但也要清晰认识到,目前我们对某些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病变了解还比较少,治疗的方法也非常有限。

对于冠脉微循环的治疗,霍勇相信中医药将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1)我国已经开展众多中医药在微循环应用的临床研究,结果都较为理想;(2)中医药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冠脉微循环和经络的关系,还有利于加强症状和血瘀、痰阻等中医理论的衔接;(3)通过这些具有“芳香通窍”等对于微循环有很好疗效药物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

最后,霍勇指出,中医药治疗冠脉微循环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而且也是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的研究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