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收益率超8%有危險,超10%要做好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你怎麼看理財產品的虛假宣傳?

牛哥說投資


說說我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不考慮存期的差異,現在市場上絕對無風險的投資收益率在4%左右,也就是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小銀行的存款利率有可能高於這個,但是不具有普遍性,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買到。

而餘額寶類的貨幣基金,債券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7-5.5之間,在這個區間內,已經不能說是無風險了,但是出現風險的概率較低,因為投資佔比有很大一部分是國債、存款、信用級別較高的債券,但是為什麼收益率浮動空間這麼大呢?因為除了這些低風險的投資項目,還有一部分投資的風險比這些要大,而且伴隨著預期收益率越高,說明投資風險較高的部分佔比要高。

而超過6%,風險就要高一個級別了,因為風險較低的投資完全達不到6%的收益,只能涉足風險較高的項目了,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現在銀行貸款審核算是比較嚴的吧,貸款利率一般都不超過6%,還有房產做抵押,即便這樣還會出現不良貸款,

都有風險,你說做6%以上的沒有抵押的投資,你說風險是大還是小?

至於8%以上的投資,我曾經說過那麼一句話,如果有收益率8%以上的無風險投資,也就是保證收益8%,那麼全球的資本會不會都湧入這個投資,那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應該能接近8%啊,但實際上呢?所以我認為這種投資是不存在的。

投資有風險,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哪一款產品能推翻這個經濟學定律,我覺得發現者可以申請諾貝爾經濟學獎了。


鑫財經


“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這是中國人民銀行郭樹清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警示投資者所說的話。

1、

最近理財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剛性兌付被打破,各種各樣的手段齊出來防範和化解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在政策的壓力下,被解開面紗的理財產品,開始展露出其真實面目:

這個世界上,向來就沒有低風險,高收益的好事。

在過去的時間裡,由於宣傳方式,保本產品等的影響,人們已經習慣於表面上看起來“無風險”高收益類的產品了。可實際上,風險向來沒有消失,它只是被隱藏了起來。正如剛性兌付背後的深層次邏輯,通過資金池等方式來彌補風險一樣,小風險看似可以內部消化,但是大風險來臨呢?大風險來臨時引發的危機將更加龐大。

2、

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向來互為一體,這是所有投資者都應該明白的道理。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被某些產品的“虛假宣傳”所欺騙。

因為你知道天上掉不下來餡餅,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先忽略被強調了很多遍的“預期收益”,先問,最大的風險是多少?然後你能否接受這個風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款產品明顯不適合你,貨幣基金,銀行定存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可以接受,再考慮一下自己的資金情況,購買在自己風險承擔範圍內的產品才是最好的選擇。

3、

至於題主的題目,“虛假宣傳”不敢輕易定論。因為某些產品它從來就沒有說過它們無風險,它們只是強調收益,避談風險而已。只要明白高收益背後必然隱含著高風險,就不會被它們所矇蔽。

正如郭樹清所說:收益率超8%有危險,超10%要做好準備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天啟量投


上頭這次能把風險提示具體到這個程度,也是煞費苦心,就是怕老百姓不明白。



我來解釋一下這背後原理。


1 理財產品是怎麼回事?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所謂理財產品,無論是在網絡上買P2P,還是在銀行買,他們都只是一個購買通道,也就是並不是銀行借了你的錢,而是有人通過銀行,網絡借款平臺發行了借款的產品。


所以才有“打破剛性兌付”這個說法,所謂剛性兌付,指的是原來只要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如果那個借錢的企業跑路了,破產了,那麼銀行會給你兜底,會幫助那個企業給你還本付息。

但現在政策明確不能這麼幹了,就是跑路了,你自己要承擔虧損本金的風險,自己買的時候眼睛要看清楚一點。


2 為什麼超過8%的利息就有危險?

再回頭說借你錢的是誰?他們可能是企業,也可能是地方下面的城市建設工程項目等,他們借你錢幹什麼去了呢?一句話總結就是“投入到正常的經營中去了”,然後企業賺到錢了,按照當初承諾的還本付息。


但問題是你想想,如果給了你8%,這就是淨利潤啊,有些企業所有的淨利潤加起來都沒有賺8%,不信你看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就知道了,超過淨利潤5%就算及格了。

而8%都給你了,這個企業還要養活那麼多員工,那麼多股東等著分紅,他們怎麼辦?

可見這多麼不靠譜,這樣的企業遲早有一天會出事。之所以暫時沒有出事,是因為都是借新債還舊債,所以還能週轉,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銀行不借錢出去了,因為要“金融去槓桿”,他們的風險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所謂金融去槓桿就是因為太多的企業都借了很多的錢,而且利息那麼高,很可能還不起,那麼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先預防,比如不再借錢給那些明顯看上去沒有還款能力的。

而這些沒有還款能力的,很多過去都是通過銀行借了你錢的企業。



3 為什麼超過6%就要小心?

一般情況下國債的無風險收益是4%到5%左右,那些企業去發債券的時候其實是跟國債競爭的,因為老百姓既可以買國債,也可以買別的,所以他們必須要比國債的利息更高才有吸引力。

但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的信用良好,實力強,最多也就是比國債利率高一點點,比如5%-6%就可以借到錢了,只有誰需要開出很高的利息才能借到錢?那些信用不好的,還款能力差的企業,這和我們生活中是一個道理,信用高的人容易借錢,成本也低,而很差的人必定借錢利息高。


所以那些在銀行,網絡上用高利息借你錢的企業,都是無可奈何才出高利息借錢的,這個時候你被高利息誘惑了,你說風險高嗎?大部分時候是有借無還。

而打破剛性兌換後,這些通道只會幫你打個電話催一催,而不會幫他還本了。



總結一下哈,你買理財產品其實是借錢給了一些企業,他們通過銀行或者網絡借的,過去銀行兜底,現在不行了,風險自己承擔,超過8%的收益就危險是因為企業本身自己都賺不了這麼多錢,所以根本沒有錢還給你,如果企業信用好,他就會用更低的利息去借錢,而不是用8%甚至更高來借,只有很差的企業才會這樣做,所以風險很大。

你要做的就是剋制自己的貪婪,相信常識,才能度過這個金融的寒冬。


黑馬財經圈


理財產品虛假宣傳在實際生活中大家遭遇的更多的存款變理財或者存款變保險,銷售人員不進行風險揭示,誤導銷售,不過在2018年監管部門重點整頓市場亂象以後,目前這種行為越來越少了,以後相信會更加規範。題目中說的沒錯收益率其實超過5%都開始有一定的風險,超過8%-10%基本也只存在在P2P平臺了,可以說就是看天吃飯賭誰命好.

理財財產不再剛性兌付,在理論上沒有任何一隻理財產品是無風險的,只有一個特徵就是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在最早銀行有保本理財產品的時候,保本理財收益率基本也就是維持在4.5%-5%左右,再高的全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產品。所以說在銀行渠道購買理財產品,我們只需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超過6%的產品,不管怎麼宣傳絕對不會是定期存款。還有一定就是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或者保險必須要求雙錄,購買以後保險還有一定期限的猶豫期,客服是要打電話回訪用戶的,第一看好產品說明,第二注意接聽回訪電話,如果遭遇了被騙買了保險或者理財了,可以通過投訴來維權。

之前因為銀行管理不規範,在農村市場很多金融機構因為迫於業績壓力,不進行風險揭示把理財當作存款產品來銷售,誤導了很多人,在今後這類行為會原來越來,畢竟現在的整頓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的大,相信以後會越來越規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