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熊市备受煎熬,只盼少亏,黎明之时匆匆离场,牛市中后期追涨入场

2018年股市走势估计仍将和2017年一样,大盘指数走势平稳,升幅不大,个股表现则天差地别,分化明显,二八甚至一九行情将会贯穿始终,机构抱团取暖现象可能会俞演俞烈,市场血腥去散户化将更加突出,面对即将到来的风风雨雨,你做好准备了吗?

为什么股市上涨那么困难?

1. 因为股市的定位根本不是让老百姓来投资赚钱的,二十年间,股市一直是老百姓的化币池。滥发的货币在这里被蒸发,可以拉低通胀。因此,二十年间,中国股市基本上一直是散户的屠宰场。

2. 滥发新股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也被看成是管理层的政绩。而供求关系是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供过于求的结果,股价肯定被拉低。

我们最大的错误是该作的没作该买的没买

说投资圈有神话,那无疑是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前者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后者则是“股神”幕后的“超级智囊”。如何才能成为像查理·芒格这样的“超级智囊”呢?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还有就是,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

名人在股市中的投机表现:

1、牛顿

拥有着被苹果砸到的天才脑袋,继而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最终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闪闪发光的选手,在炒股方面竟然一点都“不牛顿”!

1711年,有着ZF背景的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发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从每股128英镑左右开始上涨,涨幅惊人。看到如此好的行情,牛顿投入7000英镑购买了股票,两个月后挣了一倍。但牛顿马上后悔了,因为到7月份涨到了1股1000英镑,增值8倍,于是他立刻再投入。没过多久,南海公司总资产严重缩水,许多人血本无归,牛顿也亏了2万英镑。

牛顿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2、丘吉尔

1929年,丘吉尔在美国证券巨头巴鲁克陪同下,在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开了一个户头,但忙活了整整一天,做了几十笔交易,无一获利。到下午收盘时,丘吉尔已经资不抵债要破产了。

幸亏巴鲁克早有准备,事先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 丘吉尔”就买什么。因而,丘吉尔赔多少,另一个“丘吉尔”就赚多少,最后,两个丘吉尔赚赔基本持平。

3、蒋介石

蒋介石从政前,曾从事证券业务,行为类似于今天的“做庄”。他曾发起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当时的交易所规定,经纪人头上戴白布帽子,帽上编有号码,便于人们识别。蒋介石当时的代号是“蒋伟记”,使用的牌号为“恒泰号”,他还是这个牌号下的股东。当时他以极小的4股“恒泰号”进入股市。通过炒作一年内使股价由30元涨至120元,收益翻了四倍;第二年又涨到200元,比前一年又将近翻番,雪球越滚越大。第三年“泡沫”破灭,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交易业务停牌,蒋介石炒股以失败告终。

4、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曾经迫于还债压力,进军股市希冀大捞一笔,但结果屡战屡败。

股市虽然赔了,但也给他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提供了小说素材。在其短篇小说《傻头傻脑威尔逊的悲剧》中借主人公威尔逊之口说出一句名言:“十月,这是炒股最危险的月份;其他危险的月份有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如此说来,月月都是危险月!

5、飞人乔丹

美国篮球巨星、飞人乔丹在篮球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但在股市却屡遭惨败,少有佳绩。

他曾看好互联网投资,成为软件公司最著名的董事会成员。2000 年,在Divine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4个月,乔丹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期权。可是,Divine软件公司的股票不仅没有升值,反而大幅下挫。乔丹当时价值 100万美元的股票,两年后的市值大约只有3.7万美元。好在,这对拥有亿万资财的乔丹来说,还不伤元气,但却大伤自尊。

他自嘲说:“我在篮球场是天皇巨星,在股市却是个一年级小学生。”

6、著名作家郑振铎

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质匮乏,靠着微薄的稿费度日的郑振铎听朋友说最近有很多人买股票赚了钱,觉得这是一个生财之道。

初入股市,郑振铎频繁奔波于银行与股市之间,几日下来,原本消瘦的作家更为清瘦,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因为股票而茶饭不思的郑振铎决定卖掉手中的股票,仅这一只单股票,就净亏了16万余元。

从股市挫败的他又重新回到笔墨书香之中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书可荡涤尘心,更有助于修养。”当晚,伤感的作家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炒股的都知道,散户大多数时候是悲剧的,因为有些散户承担不起所要付出的代价,如何防止被割草一直是散户们追求的目标,今天咱们就同大家分享散户防止被割草策略。散户被割草一般就三种情况:

1、牛市杀跌,熊市追涨,盘整市追涨杀跌;

2、深套之后倒在黎明前后;

3、倒金字塔投资。

这三种情况都是心态变坏而后任人宰割的。

1、牛市杀跌没赚到大钱,熊市追涨被套亏大钱;

2、盘整震荡市追涨杀跌成本越来越高,熊市来临不忍割肉被深套;

3、熊市备受煎熬,只盼少亏,黎明来临之时匆匆离场,牛市中后期再次追涨入场。

被割草,要么因为追涨,要么因为杀跌。那怎么防止被割草呢?

以现在行情为例,洪榕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后面可能的割草方式:

上证指数从5178点下跌至4264,跌幅近18%,创业板调整近22%,应该已经套牢了一些散户,这些散户目前心态应该已经非常糟糕,认为自己似乎已面临生死抉择,洪榕来给你分析一下,看你会做怎样的选择(记住在每一个假设下面写出自己的做法,写好一个再看下一个假设):

假设一:大盘继续下探跌破4000点的概率是50%,你现在准备怎么做?

假设二:大盘在三个月内回到4500点以上的概率是80%,回到4800点以上的概率是50%,你准备怎么做?

假设三:大盘这次下跌后回到4500——4800以上再下跌至3500的概率是50%,你准备怎么做?

假设四:大盘在3900点至5000点之间震荡走低的概率是60%,你准备怎么做?

假设五:大盘在4000点至6000点之间震荡走高的概率是40%,你准备怎么做?

假设六:牛市结束,大盘在6个月后回到3000点以下的概率是30%,你准备怎么做?

假设六:大盘在六个月以后在6000点以上运行的概率是30%,你准备怎么做?

哈,你有找到可以让你心态相对好的操盘方案了吗?问我?早已决定:H333攻略。

敬畏市场,是因为行情不可绝对预测,只能分析概率,然后根据自己的承受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一旦有了买卖决定,也不是匆匆忙忙操作,而是尽量选择好的价位,告诉自己愿赌服输。

盘点股市谎言:

1.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从T+0、无涨跌停板限制到T+1、涨跌停板±10%限制,当初推出时,一条重要的理由是保护中小投资者,但实际效果是助涨助跌,关门打狗,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剥夺了散户及时改错的机会,导致了涨的时候买不进,跌的时候卖不掉。

类似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实际以损害投资者利益为目的的举措不胜枚举。结果就是普通投资者被“保护”得越来越难赚钱。

2.推出股指期货是为了稳定大盘,也是为了让投资者在下跌的时候可以避险

股指期货是2010年4月16日推出的,2010年4月15日的上证指数收盘于3164.97点,到2012年7月24日收盘于2146.59点,期间27个月,上证指数,基本上一直运行于3164.97点以下,最低2131点,最大跌幅达三分之一。--------大盘稳定了吗?

据说是让投资者避险的工具,竟然又把95%以上的散户挡在入市的门槛外面,并且股指期货实行T+0,股票还是实行T+1交易,如此不对称的交易制度,更是放大了散户的风险,居然还谈避险。可笑!

股指期货的推出,实际是又多了一种盘剥散户的利器!

3.与国际接轨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国际版、新三板、股指期货等等,不管条件是否成熟,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只要国际上有的,我们都要一一推出。与国际接轨的结果,是别人好的制度、监管体系等我们没学到,不好的甚至是糟粕的,基本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我一直搞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在更重要的社会制度设计和经济建设上,我们一直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且也相当成功,为什么在股市的制度建设上,一定要强调一切与国际接轨?

而最可笑的是,高调要与国际接轨的人,其实他们自己都没搞明白究竟要接轨什么。因此,往往搞出来的是夹生饭,或者干脆就是取己所需,而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

4.股市涨跌与IPO无关

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常识,现在居然有人告诉全国股民这是错误的,据说股市涨跌与发新股无关。中国股市竟然如此神奇!厚黑学大师啊!不服不行!权威部门不权威,就是被这些人搞出来的-----搞不懂为什么不能正视现实,总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5.制度创新

印象最深刻的是再融资制度的改变,中国股市最早的再融资只有配股,而且条件相当严格,有盈利及一定时间内配股次数的限制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后来慢慢创新出了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等制度,结果,再烂的公司也能再融资了;短期内还可以多次融资。于是,烂公司成了不死鸟,数量也越来越多。总结下来,原来所有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圈钱。股市圈钱多少,还关系到管理层的考核成绩的好坏。

因此,二十年间,最根本的交易制度设计是带有强烈的倾向性的-----越来越不利于散户;越来越有利于圈钱。B股就是因为圈不到钱了,就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了。

新股发行制度的创新;再融资制度的改变;以及从T+0无涨跌停板限制到T+1涨跌停板±10%限制;各种各样的基金;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的推出;拟推出的国际版、新三板等等,全部是为了圈钱!以前期待创新和改变,现在一听到创新就害怕-----又多了一种圈钱的手段。目前,首先应该是规范市场,而不是创新出越来越多的夹生饭。

熊市备受煎熬,只盼少亏,黎明之时匆匆离场,牛市中后期追涨入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