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业绩双增之下,中兴手机的复兴之路在何方?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连“郭局”微信都没关注,简直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

猛戳标题下蓝字吧

得益于4G系统产品和光传送产品、国内手机产品和家庭终端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中兴通讯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实现双增长,营收715.64亿元,同比增长4.44%;净利润28.59亿元,同比增长9.78%。

业绩双增之下,中兴手机的复兴之路在何方?

这已是中兴通讯连续第七个季度实现营收增长,利润增速平稳,与爱立信、诺基亚的营收利润双降相比,中兴实现双增,与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从收入结构来看,运营商业务依然占据中兴通讯的主要部分,其次是智能手机和政企业务,围绕5G的基带和中频芯片的无线核心解决方案将成为其未来的强劲增长动力。

相比运营商业务,终端业务一直是中兴通讯看重的另一增长点。我还记得2010年,中兴通讯全球手机出货量达5180万部,成为当时全球仅次于诺基亚、三星、LG的第四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其他国内手机厂商,甚至也超过苹果。

活下来的反思

近几年的中兴手机却一直不温不火。是何原因所致,我曾分析过不少,并不是外界所谓的缺乏品牌投入,也不是什么过度依赖运营商,根本原因是没有统一可持续的思想和战略。

记得三年前的最后一天,39岁的曾学忠接替老将何士友,出任中兴终端业务的掌门人。在曾学忠的治理下,这几年中兴终端没有沉沦,但却也没有像华为、小米、vivo、OPPO那样变得大红大紫。毕竟中兴活了下来,“活下来就有希望。”

事实上,中兴手机的基础并不差,也曾经做对了很多事情,推出了不少行业认可的产品。如Grand系列、Blade系列等,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在国内市场?

事实上,过去2年半,前任曾学忠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反思。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商业模式、产品、品牌等几个维度,中兴手机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具体是:

一是战略失误,没有提前洞察到消费者转换趋势和渠道转换趋势,错过了两个关键的市场风口。二是管控模式、品牌等短板,没有得到充分提升,尤其是一些低质量的产品,成为了伤害品牌的第一要素。

不过,清理此前机海战术下冗杂的产品线、从B2B模式向B2C转型从而不断提升中兴品牌在全球影响力成为关键。回头来看,在这三年时间内,曾学忠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启用老将

上周,中兴手机对其终端部门发起了2014年以来的第二次调整。中兴通讯内部发文任命公司执行董事殷一民接替曾学忠为公司手机业务负责人,曾学忠将作为EVP(执行副总裁)协助殷一民工作。

殷一民,中兴另一员老将,其2004年初担任中兴总裁,为中兴的新产品研发,海外市场的拓展做了很多工作,殷一民还曾担任过中兴手机事业部总经理。他是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一手培养出的5位高层之一,技术出身,做事严谨。

在殷一民执掌中兴通讯期间,中兴业绩一直在稳步前进。据了解,殷一民就任中兴通讯总裁的最近3年里,公司总资产、净资产由2006年底的257.61亿元、113.26亿元分别增至2009年9月30日的596.92亿元、163.61亿元。分别增长131.71%和44.46%。

此次高层变动虽然是例行的人事调整,但在中兴发力智能手机业务的关键期,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方面,三星、苹果等厂商出货量不断下滑,中国智能手机团体已经开始蚕食全球市场份额。面对三星苹果难以把稳的市场份额来说,有着坚实技术储备和海外渠道优势的中兴胜算也凸显出来。

对于中兴来说,目前其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都保持了出货量排名第四、第五的亮眼成绩。一鼓作气冲击更高份额,当前无疑是关键时期。中兴此时提高手机业务内部管理层级,启用老将、由前总裁直接出马主管手机业务,对于这一业务板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一方方面,他的回归一定程度上会提振终端的士气,甚至强化产品研发能力及各整合集团资源统一战略思想。

资料显示,从CEO岗位卸任后,殷一民除了继续担任中兴通讯股份公司即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之外,还被聘任为中兴通讯母公司中兴新的董事长,而中兴新除了参股中兴通讯之外,还有诸多投资。

此间,殷一民多次内部参与发起投资公司、投资基金,促成了多家参股公司在A股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因此更加公开透明和清晰化。

从智能手机未来的竞争形势来看,已不在是单纯的硬件、软件比拼,而是全生态链的较量,从殷一民的投资成果来看,这些经验和资源将强化中兴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自身通信技术的优势下表现更为突出。

不过,殷一民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何重新规划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兴手机核心策略、并配以适当的渠道、营销、品牌以及调动集团资源的支持。重点还要以最短的时间让中兴手机回归正轨,尤其是国内市场,活下来不易,活出彩更不易。

个人愚见

一、运营商的优势资源自然不能丢,划分出对应的产品系,小鲜、远航等请统一产品纵向的调性,随着4G+、5G的逼近,运营商对终端的要求已不是当年的普及需求,这将拉动中兴手机品质和销量。

二、公开渠道必须加大投入,而且要彻彻底底的执行下去,像华为的千县计划。当然这背后需要有品质的产品作为保障,天机系列已具备这个能力,现在是消费下沉的阶段,这个时机不能再错过。甚至可以针对公开渠道推定制版的天机产品,配以足够的渠道支撑和营销。既然落后,就要更多的让利渠道。

三、区域上,美国市场已是稳定份额,应强调欧洲市场,和美国类似,这是有专利壁垒的市场;同时发展东南亚、印度市场。借助多年积累的运营商资源迅速铺开。目前,其他国产品牌已开始重兵投入,在中国市场短期还无法看到变化之时,印度市场也不能错过。比如基于blade系列,推出面向该市场需求的产品。

四、品牌上,请先明确中兴手机的用户画像,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只有明确了,才能统一其他环节,而不是本末倒置。

五、研发创新上,与其求新不如追随,真正去了解用户和市场实际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只要刚需做到极致,永远都是卖点。尤其是结合自身通信连接技术、以及在智慧城市、物联网方面的优势。智能手机竞争现在除了硬件,还要有生态,智慧城市、物联网则是最佳生态环境。

END

业绩双增之下,中兴手机的复兴之路在何方?

“郭局”由腾讯科技资深媒体人郭晓峰独立运营,常年混迹于通信业,关注运营商、设备商、主流手机商、芯片商以及延伸产业虚拟运营商、物联网等。欢迎交流、爆料。结交郭局,受用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