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房企的下一步 是成为熊猫 还是成为熊

最近被一家房企的改名刷了屏:K2地产改名为“石榴集团”。

用一种水果来作为公司名称,容易被理解成是向乔布斯致敬。

乔布斯为公司取名“苹果”的缘由,后来有很多种说法:乔布斯曾在苹果林里工作过,苹果是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披头士唱片公司的名字,苹果简单好记等。

而事实上,当时乔布斯和他的合伙人总结的是,这个名字既要简单,又要包含精炼复杂的深意,这和苹果最初发行的手册中的一句标语如出一辙:“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form of sophistication.”这是达芬奇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简约是复杂的最终形式”。

一家房企为自己改名“石榴”,除了像“苹果”一样简单好记之外,又包含了哪些“精炼复杂的深意”?

K2是一家“神秘”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时间里,极少跟媒体接触,也从没办过一场新闻发布会。所以,直到11月1日,在K2地产更名的品牌发布会上,听了公司总裁桑春华“一直在路上——一个创业者在冷天的思考”演讲之后,我才对这家公司的发展经历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

房企的下一步 是成为熊猫 还是成为熊

发布会安排在晚上,露天,不巧的是,那天北京很冷。穿着单薄的桑春华讲了一个小时之后,说实话,同为“北漂”的我,心里竟然有点感动——他和公司董事长崔巍的创业经历,写出来完全就是一个阅读量10万+的励志故事。

崔、桑刚创业时,公司叫华美地产。公司名称里虽然有“地产”二字,其实跟世联、易居一样,是一家新房销售代理公司。崔、桑是那种不走寻常路的创业者——在绝大多数开发商还在北青、北晚上铺天盖地打广告的时代,他俩首创了“发小广告”的地面推广方式,而且收效良好。

到2007年,华美地产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代理了上百个项目。IDG和高盛找上了门,提议包装一下赴美上市,但没想到却被这家“发小广告”的公司拒!绝!了!崔、桑想的是,销售代理位于房地产价值链的末端,受制于人,理应向上游走,做开发才对!

8月底,在易居16岁司庆暨引入16家投资人的活动上,周忻提到一件令他后悔不已的事:多年前有人曾想以一个现在看起来十分低廉的价格卖给他一块地,他却拒!绝!了!

我并不认为周忻错了,有几人能拒绝拥有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诱惑,把全部身家砸到一个房地产项目上呢?!

但也正因为9年前那次别人看不懂的转型,让K2地产如今成为一家在全国拥有三十多个项目的中型房企。

这个励志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

在一年多来这场楼市狂欢后,不少同行选择继续押注,但崔、桑却决定再次转身——一是这个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了,与收益不再成正比,拿不到地难受,拿到更难受;二是凡事都有周期,树不会长到天上去,需要对周期下行做好准备。

在崔、桑眼里,创业和股权投资可能是未来穿越牛熊的唯二通道。因此,石榴集团未来的布局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科技、金融和地产。

事实上,在此次改名之前,石榴集团已经动手投资了一批科技创业项目,并且和美国、以色列的一些科技类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石榴集团的战略规划中,这三个板块既是分散的,又是可以协同的,也即“推动城市的更新升级”。

而这也正是取名“石榴”的含义:聚合是力量,分散是生机。

坦率地说,放在今天,房企的多元化并不是什么新闻,何况一个年销售收入只有100多亿的中型房企。特别是在恒大多元化受挫,重回房地产主业的背景下,再谈论“多元化”这个话题,甚至都可能没有听众。

但我并不这么看。

为什么?

容我讲两个动物的故事。

21世纪商业评论出品人吴伯凡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的两种动物:熊猫和熊。

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但它不是像熊的猫,而是像猫的熊(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猫熊”,可能更为贴切。)

熊猫的祖先始熊猫,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竹子只是它众多食物的一种。

当始熊猫其中的一支迁徙到秦岭以南时,绵延数百里的竹海,让它们感觉进入了一个天堂般的世界——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竹子,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

自此,熊猫开始以竹子为主食。由于竹子的养分少,且吸收率低,熊猫每天都有16个小时在吃,一天大约要吃掉18公斤的竹子。(所以熊猫咀嚼肌很发达,腮帮子变大,逐渐长得像猫了。)

由于有了吃不完的竹子,熊猫除了吃也不用干别的,所以开始慢慢地退化,体态变得臃肿、笨拙,甚至对性都提不起兴趣。

竹子有个特点,就是每六十年开一次花,而且要开花,就是大片大片的竹海全部开花,然后死去,大约要用十年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这就给只吃竹子的熊猫带来了灭顶之灾。事实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考队在四川就曾发现过上百只野生大熊猫集体被饿死的现象。

房企的下一步 是成为熊猫 还是成为熊

我们今天的大多数房企,跟在竹林中大吃特吃的熊猫是不是很相似呢?

如今我们所处的房地产市场,犹如一片一望无际的竹海,让房企养成了单一的路径依赖——大佬们想的主要就是怎样找更多的钱,拿更多的地。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地产人的能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一步步退化。记得龙湖吴亚军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行情当能力。”地产人创业少有成功案例,是不是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但“凡事都有周期”。资源是福音,同时也是诅咒。如果房地产市场像竹子开花一样,在未来的一个时点发生了周期的反转,毫无疑问将会给那些熊猫型的开发商和地产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犹如盛产石油的委内瑞拉,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

在我看来,K2地产改名石榴集团,多元化进军科技和金融,说白了,就是为了避免成为熊猫型房企。

下面我们再讲讲熊猫的近亲——熊。提到狼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饿狼”。因为狼是肉食动物,找到食物并不容易。但体型和饭量都比狼大得多的熊,却好像活得有滋有味。

这是因为熊有独特的生存智慧:开源节流。比如在东北森林中的大黑熊,吃的食物就非常杂,在吃肉之外,它还吃水果、干果和蜂蜜。北极熊除了吃海豹外,还吃白鲸、海象、海鸟、鱼和海草,甚至嗅到地下三四十厘米深的蛤蜊,都能挖出来剥开壳儿吃掉。实在没什么吃了,熊还可以冬眠,节约体能。

熊之所以能活下来,而不像熊猫一样濒临灭绝,表面上看是因为它是一种杂食动物,但本质上是因为它具备一种复合型能力——上山、下海、游泳、直立、奔跑、冬眠……建立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弹性”

而反观房企和地产人,是不是也应该在这场楼市盛宴之后,不像熊猫一样停留在“舒适区”,及时像熊一样建立公司和个人的“弹性”呢?

这种“弹性”,对企业来说,短期是降低负债率,长期是多元化转型;对个人来说,短期是不用高杠杆买房,长期是成为复合型人才——平时要学一些“无用之用”,关键时刻可能很“有用”。

房企的多元化,其实也是一个“反脆弱”的过程。《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两年前出了本新书:《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塔勒布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企业,如果经受的小失败越多,它可能反而发展得越健康,可以抵御大的危机;而相反,一个企业,一路顺风顺水,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是“脆弱的”,经受不住任何大的冲击。

如果把塔勒布的观点移植到房地产业,那就是:不论房企,还是地产人,这么多年来,可谓是生活在蜜罐里,风光无限,但其实是“脆弱的”,因为这一切可能都是行情带给我们的,即使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但这个“能力”也是相对单一的。

我们不必,也预测不了未来,但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培育“反脆弱”的能力——成为熊那样的企业或人。

这样一来,在“黑天鹅”飞过之后,我们将会比别的企业、别人发展得更有生机,也正应了那句话:“分散是生机。”

房企的下一步 是成为熊猫 还是成为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