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大明王朝在內外交攻中走向滅亡

大明王朝在內外交攻中走向滅亡

文章配圖

大明王朝在崇禎朝一開始就面臨內外交攻的局面:

崇禎二年十月清軍第一次入關,直接抵達北京城下,在京畿地區任意劫掠,呆了將近一年才退回關外。

崇禎二年三邊總制楊鶴主張招撫起義軍,只有先解決起義軍問題才可以安心對付清軍;如果不把起義軍打怕他是不會接受招撫的,這時洪承疇在楊鶴手底下鎮壓起義軍聲名鵲起。

崇禎三年 張獻忠起義,洪承疇被升任為延綏巡撫繼續剿滅起義軍,不贊同招撫,認為起義軍是靠不住的。之前因為起義軍多次詐降,洪承疇只剿不接受投降,所以這跟楊鶴的主張截然相反。

接受招撫的起義軍待遇不好立馬反叛,崇禎四年三邊總督楊鶴因為招撫的陝西境內幾支重要起義軍復叛,楊鶴被下獄;洪承疇接任三邊總督,主張清剿。

崇禎五年 洪承疇接任三邊總制圍剿起義軍,取得了西澳大捷

這之後起義軍改變了作戰方式,作戰地點向東轉移至山西境內,戰術也不再是各自為戰,而是相對集中、相互支援。

崇禎六年,李自成由陝西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投靠高迎祥,曹文昭進攻山西境內農民軍,

在之前的崇禎四年王嘉胤死後張獻忠就投靠了高迎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協同對付明軍,但還是招不住明軍的圍攻,被迫逃到河南西部後再次被曹文昭、左良玉等部包圍。突破防線後各部在川陝豫鄂四省流動作戰,各地官兵協同性差,給起義軍提供了生存條件。

就在起義軍被明軍打的四處流竄作戰的時候,清軍又及時的入關,距離上次後金入關五年後的崇禎七年,皇太極再次率軍從長城一線的獨石口入關,在延慶明軍跟清軍相遇展開大戰,明軍大敗。皇太極軍隊在北京周圍任意劫掠,明廷不得不把圍剿起義軍的主力調過來打清軍,但京畿地區再次遭遇嚴重破壞,這次皇太極入關被稱作“丙子虜變”。起義軍也因此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趁著兵力減少,已經被圍的起義軍又再次突圍出去。同年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約四省巡撫聯合圍攻農民起義軍,最後功敗垂成;一部起義軍轉移至四川地區。陳琦瑜任職沒幾個月就被免職了。

崇禎八年洪承疇仍任三邊總督,洪承疇攜主力在信陽大會諸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在滎陽也召開大會,會後一同攻陷中都鳳陽。因為分派戰利品的小事張、李不和,李自成出走甘肅、陝西;另一路北上山西。同年三月李自成部在陝西攻陷咸陽;明軍主力還在河南,洪承疇從河南緊急回師關內。河南再次空虛,張獻忠、高迎祥趁機再入河南發展。

洪承疇這是被起義軍牽著鼻子跑,太被動;洪承疇出於作戰被動的原因,改為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策略

崇禎八年八月盧象升為五省總督,主管中原地區;洪承疇主管西北地區。這麼一調整立即見效,這一年冬天以及下一年春天,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均受挫於明軍,形勢大好。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盧象升在勳陽圍攻。清軍就第三次入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隨即東進迫使朝鮮投降臣服於自己,朝鮮由明屬國變為清屬國。順路把東江鎮徹底滅了。解決完這些再次決定入關劫掠;阿濟格率領清軍入關,基本上是逢戰必勝;劫掠了大量人畜、金銀等物品,空手而來,滿載而歸說的就是這吧;這次清軍入關被稱為“戊寅虜變”。

同年盧象升被調任宣大總督調兵抗清去了;兵部侍郎王家楨接任五省總督繼續圍剿高迎祥起義軍,高迎祥突圍;後在陝西漢中高迎祥為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後被洪承疇俘,押至北京處死;高迎祥死後其殘部投奔了李自成;洪承疇也在臨潼打敗李自成。眼看就要把起義軍剿滅清軍又及時的出現,再次入關。盧象升被朝廷調去打清軍,因為盧象升主要負責中原地區,盧象升一走中原的張獻忠部乘機再次發展壯大。並向東方發展,活動於蘄州一帶。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建議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熊文燦作為五省總督直接去進剿農民軍。李自成由陝西到甘肅攻打。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部在南陽被左良玉擊敗,被迫接受熊文燦的招撫。楊嗣昌認為農民軍不可信,需要殺掉,礙於形勢,意見沒被採納。李自成部準備返回陝西時被孫傳庭、洪承疇襲擊,敗走珉州。率領殘部僅剩十八人活動在川陝山區。

但在崇禎十一年九月清軍四次入塞,大肆燒殺搶掠,本來洪承疇快把陝西的起義軍清理的差不多了

;張獻忠部也被打的亂跑,再給點時間基本可以消滅起義軍,但清軍來了,崇禎急於調集盧象升等人的軍隊打清軍,急命熊文燦招撫張自忠;楊嗣昌為落實自己的戰略主張跟清軍議和,但是盧象升堅決反對。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洪承疇大敗李自成,眼看要被消滅的李自成卻帶著劉宗敏等殘部十八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獲得喘息之機。崇禎十一年到十二年之際的清軍入塞要楊嗣昌的圍剿計劃徹底崩盤。這次清軍入關選擇時機也很準,在農民軍快要被消滅,一入關大量明軍被調走,給起義軍喘息之機。清軍走後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往遼東防守清軍去了。

崇禎十二年 洪承疇打起義軍有功,還差點把李自成給滅了,因此被任命為薊遼督師;五月張獻忠復叛,同年李自成從商洛山出山發展勢力。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同年八月決定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進攻的策略。張獻忠復叛後,之前招降張獻忠的熊文燦被下獄,熊文燦當初是楊嗣昌推薦,楊嗣昌也深感不安,崇禎十二年八月請命親自督師剿滅起義軍。抵達湖北襄陽後開始圍剿張獻忠部。但是楊嗣昌指揮不動盧象升等武將,因為楊嗣昌主張跟清軍議和好安心收拾起義軍,但是武將是堅決反對跟清軍議和的;楊嗣昌跟武將關係不好是一定的。楊嗣昌又沒辦法把武將撤了,因為好多兵都是他們的親兵,撤了武將可能會引起兵變之類的事;撤又撤不掉,指揮又指揮不動,楊嗣昌的工作開展也顯得很吃力。

其實這不能怪盧象升,因為議和就意味著殺武將,誰最厲害先殺誰;之前為議和殺毛文龍的惡劣先例在那,武將對文臣已經沒有了信任。在武將看來,你們文臣議和就是在賣國,一旦談判進入實質階段,大清極有可能會提出殺武將的要求,為了議和皇帝也有可能處死武將,當然不能說大清要殺了你,這很丟人的;會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貪功冒進、不聽指揮

、貪汙糧餉……隨便捏造個罪名快速走完程序殺完走下一步議和程序,岳飛不就是這麼死的嘛。

楊嗣昌跟盧象升沒有私人恩怨,盧象升戰功赫赫、無畏生死在跟清軍交戰時戰死;楊嗣昌也是在為明朝考慮,也死在了追剿張獻忠的途中。他們不能並肩合作是種不幸,但這種不幸不是他們二人造成的。是各種歷史的、體制的原因,促膝長談一晚就可以打開心結絕對不可能,需要國家徹底的對內政改革;重新調整軍事制度,這些都需要在比較和平、穩定的環境下進行,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可以預見的明朝喪失了改革的條件的結果只是早一天晚一天滅亡的事。

崇禎十三年 清軍圍攻錦州,從崇禎十二年開始從關內調集了大批軍隊到關外跟清軍打,這樣起義軍壓力很小,攻打城池也容易。這時候皇太極沒有入關而是把錦州城圍起來了(松錦大戰在即),皇太極沒有在援兵到來之前攻城,恰恰相反他就是在等明朝的援軍,圍錦州只是把明軍大批軍隊調到關外決戰;這時的錦州城守將是祖大壽,之前的大淩河堡之戰大淩河堡守將祖大壽已經投降後金,但是祖大壽後來又想辦法跑了回來。明廷不但沒處罰還要他守錦州。這次清軍圍城還是圍而不攻,祖大壽跟守大淩河堡一樣,打死也不出擊。清軍為了把關內的明軍大量調出關外,特意在錦州城外修了個供士兵休息和獲得給養的營壘,這是要長期圍困錦州城呀。其實現在的清軍完全有能力攻克錦州城,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孔有德歸降時帶的數門紅夷大炮,只要是把這些大炮調過來對這錦州城轟上他幾天一定可以把錦州城轟塌,但是攻佔錦州不是他們的目的,調集明軍主力到關外才是目的。錦州被圍後明廷要求洪承疇去救援。洪承疇領王樸、楊柱國、唐通、王廷臣、吳三桂等八總兵,率領十三萬軍隊於寧遠會師。

錦州處在遼西走廊上,有距離山海關有三百多里,對處於防守態勢的明朝來說既不利於防守,也不利於關內救援。清軍卻把這個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對錦州圍而不攻調動關內援軍來援,然後再利用遼西走廊切斷援軍退路展開戰略決戰;但這對明朝來說身體已經埋進土裡半截了。

錦州這個地方沒有任何戰略意義,清軍入關也不走遼西走廊,根本沒有防守的必要。錦州從北面攻打容易,但從南邊去救援比較困難。從寧遠到錦州有三座小山塔山、杏山、松山由南向北依次排開,遼西走廊的通道本來就不是很寬廣,只要派兵防守住這三座小山就很容易把遼西走廊切斷;洪承疇也看到了這點一直不出戰。但是集結軍隊就是救援錦州的,朝廷也在催洪承疇趕快出戰。畢竟錦州被圍將近一年了,再說長期不戰十三萬大軍糧餉也不夠用的。現在出戰是找死,不出戰是等死,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棄錦州,這是不可能的,要放棄早放棄了,在廣寧失陷後就應該放棄了。現在錦州城也駐紮著數萬大軍。誰都知道錦州城不可能被放棄,洪承疇實在頂不住壓力準備北上;崇禎十四年七月寧遠誓師後兩天大軍就到達松山,糧草在塔山和杏山之間。清軍不可能跟洪承疇硬碰硬,皇太極命阿濟格繞到明軍後方燒燬了明軍在塔山和杏山之間的糧草,並切斷了洪承疇的退路。洪承疇一看,糧草沒了,退又沒法退,三天的行軍糧吃完後由於糧草匱乏,大軍立刻陷入恐慌。最後洪承疇跟八總兵商議突圍;但是有人沒按計劃來,關寧軍搶先開跑,隨後大軍出現混亂,八大總兵帶著各自的人馬突圍;因為清軍人數有限,無法全部截殺掉;再者兵法有云:圍師必闕(包圍敵人後必須留一個缺口給他們逃生的希望,否則會做困獸之鬥,拼命抵抗),最後雖然大部分明軍殲滅,這時的洪承疇上任薊遼督師才三年就被俘了,最後降了清朝,明朝最後的大軍葬送在了孫承宗得意之作“寧錦防線”上;祖大壽一看洪承疇被俘了這還守個什麼勁,祖大壽也就開城投降了。

在三百年後的1948年的遼瀋戰役就是先打的錦州,而且是強攻錦州,攻下錦州又設置了塔山防線阻擊敵人來援。截斷退路東北的國民黨軍無路可逃,要麼投降,要麼被殲。從北部進攻容易,從南邊救援困難,蔣介石在東北野戰軍圍攻錦州的時候,蔣就從山海關發兵去救,還用艦艇運輸軍隊到葫蘆島登陸,但都無一例外的被消滅。清軍進攻明朝跟東北野戰軍打國民黨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具體的戰術是不一樣的,東北野戰軍目的是佔領錦州,所以需要儘快拿下錦州,才強攻錦州,清軍則是圍而不攻,目的不是錦州城而是消滅援軍,直接攻下錦州明朝援軍也不會來了,清軍沒蠢到這個份上。明朝最後一支大軍就這麼完了;

崇禎十一年只剩十八人的李自成逃入商洛山後緩了口氣,崇禎十二年出山後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挫折。李自成出山後僅有不到兩千人,可是進入河南後軍隊開始急速發展,因為所有的可用的男子要麼被調到關外去守衛寧錦防線去了,更大的可能是連年的戰爭已經戰死了(人口更新速度趕不上死亡速度),留下來防守的全是老弱病殘。李自成沒費多大力氣就拉起了幾萬人的隊伍(這樣的隊伍戰鬥力幾何打個問號,底子不好,又沒有經過系統化的訓練,怎麼可能是清軍的對手),先攻洛陽、再攻開封,李自成也打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每攻下一個州縣都會開倉放糧,這樣李自成的隊伍越來越大,很快到了幾十萬人。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乘著明軍圍剿主力在四川圍攻張獻忠的機會進入河南發展。

崇禎十三年二月,左良玉大敗張獻忠。雖說左良玉是楊嗣昌的部下,但楊嗣昌指揮不動他;在沒有楊嗣昌的命令下左良玉進攻張獻忠,等左良玉打了勝仗後,楊嗣昌再也指揮不懂他了。導致明軍不能配合作戰。

崇禎十三年八月,明軍很快被張獻忠打敗。張獻忠跑到四川,楊嗣昌親自到重慶督戰。

崇禎十四年正月,張獻忠又折頭向東出川,李自成攻陷洛陽,俘獲福王朱常洵;二月張獻忠攻陷襄陽,俘獲襄王朱翊銘並殺掉。張、李攻克這麼重要的城鎮是因為明朝正在關外跟清軍開展“松錦大戰”,沒有更多的兵力來剿滅起義軍,所以守城只能依靠所剩無幾的地方軍隊,但這根本抵擋不住起義軍,才會接連攻克重要城鎮;同年三月初一追趕張獻忠部的楊昌嗣憂憤而死。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又攻打開封,但是攻打了三次,用時一年半都沒打下來,也就是在久久攻克不下的崇禎十五年,開封城邊上的黃河決堤,決堤的正是時候,黃河水把開封城沖毀。所以有種說法是李自成把黃河掘開淹了開封。

在生死攸關的關頭東林黨又乘機過了把“眾正盈朝”的癮。崇禎三年後崇禎就逐步壓制東林黨勢力,非東林黨成員的溫體仁才做了內閣首輔,溫體仁這個人為官比較清廉,也不結黨,但他有步驟的打擊東林黨人是東林黨無法忍受的,總找機會彈劾溫體仁,最終還是要崇禎懷疑溫體仁,溫體仁被迫下臺。從溫體仁被搞下臺,後面的的首輔雖然跟溫體仁關係不錯,但是做首輔是一個不如一個,自身問題還一大堆。崇禎十四年,換了不知多少首輔了,東林黨趁機推選自己人做首輔,他們推選的是周延儒,這個周延儒不是東林黨,也跟東林黨沒多大關係,但是他之前做過首輔,但被溫體仁換掉。東林黨內部找不到夠首輔資歷的候選人得到崇禎認可,就跟周延儒達成政治交易,推舉周延儒做首輔。周延儒上臺後就賣官鬻爵,好多官位居然都明碼標價,由其幕僚董廷獻直接收錢;吳昌時入閣代替周延儒票擬,掌握了票擬權,經過內閣的奏章吳昌時都會先看並給出處理意見。吳昌時利用票擬權自己也收受賄賂、為別人開後門。周延儒的主張是減免各種賦稅、大力斥退溫體仁提拔的官員,這個時期就是“眾正盈朝”的時代。

崇禎十五年清軍第五次入塞,從牆子嶺入塞,

前薊遼督師洪承疇降清後,範志完接任了薊遼督師一職,但是看到清軍再次入關範志完卻沒有采取行動阻止清軍入關;清軍在河北、山東一帶任意燒殺搶掠,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沒有軍隊主動與清軍交戰。這時的內閣首輔周延儒不是想辦法調集軍隊攻打清軍,反而要和尚在北京做法祈求清軍趕快離開;崇禎知道後清軍已經搶的差不多了,崇禎下令要周延儒親自督師攻打清軍,斷其歸路。這時候的清軍的確是容易被偷襲的良機,因為清軍長途奔波疲憊不堪,有攜帶了大量的搶來的財物、人口、牛羊等戰利品,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很大程度上發揮不出來;但是清軍在明軍眼裡已經是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了;周延儒哪敢去,他居然跑到通州城住下謊報在前線督軍,每日還給皇帝發捷報,皇帝最初還很高興,但是從太監、錦衣衛方面知道了周延儒在騙自己,直接把周延儒下獄;以前乾的不法之事迅速被捅了出來,董廷獻賣官鬻爵、範志完任薊遼督師卻縱兵淫掠、貪汙軍餉、吳昌時代行票擬權都浮出水面,最後周延儒、董廷獻、範志完、吳昌時均被判處死刑。但這並不能挽救明王朝,松錦之戰消耗掉了十三萬軍隊;剩下的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

崇禎十五年十月李自成在河南打敗陝西巡撫孫傳庭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襄陽稱王,三月殺與之聯合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四月殺叛將袁時中,五月張獻忠攻下武昌宣佈建立大西政權,十月李自成攻下潼關殺死防守潼關的孫傳庭,佔領陝西全境。同年張獻忠在武昌稱王;

盧象升、孫傳庭相繼戰死,松錦之戰把明軍消耗的差不多了,李自成出山後發展的很順利,張獻忠也攻下成都;這時候的明朝的稅收系統、財政系統全面崩潰,稅收徵不上來,沒錢招募軍隊,這就是明朝滅亡的前夜吧。後來崇禎向大臣“眾籌軍餉”,但是沒有一個大臣願意出銀子,要老丈人周奎帶頭捐十萬兩銀子,可是最後周奎給打了個一折只拿了一萬多兩,其他大臣拿得更少,大家都知道改朝換代不可避免了,給你捐點銀子是給老主子點面子,算是送葬錢吧。從這裡看皇帝的內承運庫真沒錢了,都到這就節骨眼上了,都開口向大臣借錢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也不會內承運庫有錢卻向大臣借錢的,崇禎可是一點也不糊塗),還把宮內的一些東西拿出去賣了,自己省吃儉用,內承運庫還有銀子他一定會拿出來。說不定還能多活會。但一切都沒阻擋崇禎變成亡國之君。最後一次朝會朝臣還在打嘴仗,崇禎卻寫下了“文臣個個該殺”幾個字,給身邊人看後隨即抹去,然後偶拂袖而去。

大明王朝在內外交攻中走向滅亡

影視劇照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宣佈建立大順政權,一月李自成開始東征北京,二月渡過黃河,在山西代州除了遇到周遇吉強烈抵抗,導致李自成損失七萬多人,周遇吉最終力戰而死,李自成隨後下令屠城,大同、宣府不戰而降,三月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接下來又是一路接受投降,三月十七就抵達北京城,但沒有直接攻城,李自成也沒想著拿下北京城,而是派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宮和崇禎談判,談判的內容是要崇禎封李自成為王,賞銀百萬,意思就是把西北割出去自立為王。以此作為替明朝收拾其他起義軍的條件,但雙方沒談成。後來有人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進城,崇禎走到景山上吊身亡,李自成並沒有羞辱崇禎的屍體,而是把他好好的安葬了。之後入城不到十天的李自成就開始大範圍追贓,主要是官員之家,百姓沒怎麼被騷擾,還按照以前的官階要求拿出來的銀子,還準備了刑具,搞得官員們個個惶恐、官員人人自危。四月中下旬大順軍開往山海關跟吳三桂決戰,次日清軍出現跟吳三桂聯合擊敗大順軍,李自成敗退北京,匆忙舉行了登基大典後又退回了關內在潼關防守,可是清軍有紅衣大炮了,潼關根本擋不住清軍,李自成很快敗退,李自成野戰也不是清軍對手,最後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殺。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克成都稱帝,

清順治三年 張獻忠與清軍豪格相遇激戰,中箭身亡。其餘部與南明結合堅持到了康熙初年。最終大明王朝徹底成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