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這次疫情過後,你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選擇學醫當醫生嗎?

智能整裝開發者


孩子成長是全面的,必須遵循健康、陽光、有所作為、服務於社會的大原則。學有所成,擇業不可缺少。

至於學醫,必須因人而異。原先沒打算的,大可不必因為疫情而勉強孩子。至於個別孩子有使命感,立志從醫,如先生魯迅棄醫從文一樣,也不必阻攔。當然掂量一下孩子的文化基礎,還是需要的,幻想可不行。

其實設問的重點在於:原先有學醫打算的那些孩子和家長,疫情過後,志向會變嗎?結論很清晰,學醫的志向只會更加堅定。

當然,極少數可能也會有所改變,那隻能說明,當初他們的選擇是盲目的,無知的:治病救人,本身就是一種有風險的奉獻;何況我們的醫患關係又常常遭遇殺手。

學醫的事業,歡迎堅定者!


深喉亮劍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討論“父母該不該干涉自己孩子選擇職業”,我就想到從前老師、長輩、朋友都很喜歡問“你長大了要做什麼”,也聽過關於此類問題的講座。

這個在成長路程中出現了無數次的問題,終於將要或是已經給出答案,但這個答案是你滿意的,還是被父母經過干涉後修改過的呢?

每個年齡段給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你的思想一直都在跟隨教育和社會一起變化。

我小時候受護士媽媽的影響經常在醫院徘徊,躺在病房休息室的床上,我就會想:“我以後要成為能給病人扎針吊鹽水治病的醫生。”

長大了點,我經常聽到身邊的醫生叔叔阿姨們都在說:“千萬別當醫生,累的要命還工資低,讀出來大半人生就沒了。”

那時候對工資還沒什麼概念,只知道,好吧,醫生真的不好當,算了吧。

再大點,對錢看中了,又因為計算能力不錯,我一直想著要去學會計,聽說學出來錢就很多。

在高中期間一直尋找哪個大學有這個專業,未來該如何發展,要考哪些證,自己都安排好了未來十年的道路,但因為高考失利,前面所有的一切都破碎隨風飄去。

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進了第二志願,進了一個當初填志願時父母說“前景很好”就隨便填上去的新媒體專業,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以後一直要與文字打交道的人,要知道,我真的不喜歡語文,我的文字也一定不如我很多很多的同學。

從小到大我們的夢想一直都是依靠聽說來決定的,聽說這個不錯那個不怎麼樣,敷衍了事。那個聽說的來源,就是父母。

你好,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前請聽我講一個故事。

就是我爸經常在家裡講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他小的時候被爺爺干涉了未來。

我爸小時候像個皮猴,據他的稱述,他可以直接跳五六格臺階,從樓梯的杆子上滑下來,最擅長耍單雙槓,翻跟頭什麼的不在話下。

他一直想當警察,覺得很威風,也很有前途,他的體力也不錯,體測應該完全沒問題。但爺爺至始至終都在阻止他。

最終他沒有成為警察,而是一個早出晚歸的白領。他依靠勤奮和實力給我拼來現在踏實的小康生活,但他至今還是在抱怨:“如果當時我上了警校,說不定我現在已經到局長級別的了,錢能更多。”

所以,不管有沒有疫情,我的孩子以後學不學醫,當不當醫生,或者說孩子要幹其他的什麼!我覺得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不會過多幹涉,只要是孩子考慮好的事情,我就會支持!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真正到了自己要選擇的時候,就像無頭蒼蠅一樣茫然失措。能夠完美地鋪好自己前進道路的人又有多少?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出面來指點一番。

父母干涉孩子的未來職業選擇,是父母的一種愛的本能,他們想讓孩子少走彎路,不誤入歧途,相信沒有人比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可是父母忽略了一個問題,過多的干涉,會讓孩子遇事猶豫不果斷,除外,因為年齡和時代的差異,兩代人總會有一些代溝和分歧。

可以試一下讓孩子自己決定,父母靜觀其變,故意讓孩子碰碰壁吃吃虧也未嘗不可,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參考意見或建議,大的方向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放手一搏。

·父母可以給孩子觀點,但沒必要干涉。

·人生的路總要自己走,我們也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工作千萬要去做自己能做好的,而不是你喜歡做的。

願每一個人都能走一條順暢的路,成為一個對於自己問心無愧的成功的人。

我家的孩子,以後不論選擇做什麼,只要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有價值的人!我都會支持!



擺渡人的各種故事



河北霞姐張的日常


從小父親就希望我們家兄妹三個中能有一個從事醫生職業,可惜某些原因沒有實現。父親生病後我也學習了一些護理知識但杯水車薪,沒能夠幫助他減輕病痛,為此我還深深自責。女兒考大學報志願時我徵詢過她的意見,她最終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我有遺憾但也沒有過多強求。所以,只要有意願我不會阻攔,無關疫情,醫生的天職本就是救死扶傷。


風吹荷葉煞


原來覺得孩子是個女孩👧,會彈鋼琴、會演講、會畫畫學習也不錯,不太適合學醫所以從來沒有考慮過學醫。但是自從疫情開始看了那麼多醫生舍小家顧大家像個戰士一樣的奔赴最前線,心裡是滿滿的感動和敬佩,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說真的現在真的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如果可能的話能考個醫生真的很高興,或者長大了找個醫生老公也不錯。


雨漫葉馨


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我的孩子學什麼我只能給建議而不是決定,最好是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就做什麼,既能養家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像我跟孩子爸爸一樣只要能掙錢養家就做什麼工作!再次希望孩子們都能平安幸福快樂的成長


鄴麻麻


我想很多人都會這樣選擇的。一方面國家對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顯著加大,另一方面,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也加大。前幾天國務院就明確擴大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經有湖南省明確擴大基層醫療人員招生比例,既包括本科專科的招生,也包括研究生的招生,這絕對是個很大的利好!而且家裡有醫衛人才,對於家庭保健也是非常便利有益的。

除了基本的傳統的醫學類專業外,我還給大家推薦這樣一些過去是冷門的專業,供參考。

一、醫療法制類

1.法學

二、檢驗檢疫類

1.衛生檢驗與檢疫

2.醫學檢驗技術

3.動植物檢疫

4.食品質量與安全

三、生物科學類

1.生物科學

2.生物技術

3.生物信息學

4.生物醫學

5.生物醫學工程

6.應用統計學(生物統計學)

四、動物醫學藥學類

1.動物醫學專業

2.動物藥學

3.水生動物醫學

4.植物保護

5.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


科教評論


感謝老師的提問,關於“這次疫情過後,你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選擇學醫當醫生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僅僅是願意,而且是殷切地期望。

自從這次疫情爆發以後,我每天都在網絡上時刻關注著這次疫情的進展情況,無時無刻地不被所有偉大的逆行者們的仁者醫心和救死扶傷的大無畏的精神所深深打動著。像眾所周知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的兩位院士帶領著各自的科研團隊向新冠狀病毒發起了挑戰,夜以繼日,爭分奪秒進行科研攻關,先是成功分離出病毒毒株,對病毒毒株進行培養分析,再想盡千方百計的研製疫苗,雖然現在尚未完全成功,但我堅信不久必定會研製成功的。還有許許多多的國際國內的醫學機構的科研團隊和科研部門都在加班加點的對新冠狀病毒疫苗和治療藥物進行著科學研究。

還有,戰鬥在防控阻擊戰一線的全體捨身忘死的醫護英雄們。他們真的是拿著自己的生命去奪回患者的生命,他(她)們也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難道他(們)就不怕感染病毒嗎?難道他(她)們就不想呆在自己幸福溫馨的小家裡嗎?難道他(她)們就沒有需要照顧的親人嗎?更有甚者為此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的生命。像第一個對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醫生,還有許多的為此獻出生命的英雄們。他(她)們敢於勇挑重擔,敢於做出犧牲和擔當。如果不是他(她)們,到今天,也許我們的處境真的無法想象!我敢肯定不會是現在模樣,現在宅在家裡的的我們依然安全無恙。

眼前的一幕幕,一樁樁。無不催人淚下,蕩氣迴腸。我每天都恨自己因為沒有這個方面的本領,對這次疫情貢獻的力量太小而感到悔恨。所以說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醫去當醫生呢?我的大孩子現在就奮戰在醫療戰線上,我的小孩子如果有學醫的天份和願望,我一定會支持和幫助孩子實現他的理想。

這是我的回答,敬請老師們賜教!











海角天涯1988


自己選擇學醫的人,他對生命和助人有自己的執念,不是外界可以左右的。凡是可以左右的,都不適合學醫。

學醫很難。醫學有很多分支學科,包括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學、醫學影像學等等。在我們國家有中醫學,也分很多分支。國外也有類似中醫的本土療法,他們稱為輔助醫療,沒有我們的中醫底蘊深厚。無論哪一個科目,都需要付出很大精力。所以學醫是必須活到老學到老的。這可不是一句空話!我們上學的時候,週末除了週六下午休息一下午,解決一下生活問題,其餘的時間都在圖書館和自修室度過。要知道,這是自覺的,沒人強制。日常早晚自習,每日的早操……我們都自嘲:這一定是高中又上了一遍[捂臉]同齡人呢?

學醫對個體素質要求很高。醫生真的不是你願意你想,就可以做好的。但是現在我國優秀的人才學醫意願較少確是事實。醫學院校的錄取分數也越來越低,這很可怕。無論對學習好的人抱著怎樣的態度,都不得不承認:學習好的人,大概率是各方面的確很優秀:耐得住寂寞的能力,自律性,智商,執著力,執行力。這群人更單純,別的心思更少。有句話說情商是智商不足的補充。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是情商這個筐太大,什麼都往裡面裝。有時連不懂禮儀,不尊重人都可以裝進去,也是醉了[捂臉]

一個好的醫生,需要很高的學歷,嚴格的自律性,悲天憫人的情懷,廣博的知識面,健碩的體格,吹毛求疵的認實證的執著……試問,這樣一個有學醫志向的人,他聰明、仁愛、意志堅韌、專注……你忍心阻撓他的路嗎?

真的和疫情沒有關係。疾病是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到了站在病痛面前拼命保護我們的這群人。生老病死,大家都是被一視同仁的。

希望經過這場大疫,我們的社會環境更寬容,我們的孩子們可以放心地追隨自己的意願,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專業,包括醫學。



向陽生長劉十七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作為醫務人員,我應該熱愛自己的職業,甚至希望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其實不然,也和很多師兄師姐討論過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走醫學之路。為什麼呢?首先現在醫患關係很難調和,短時間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自己身在其中,有苦難言,不想再難為孩子!第二,醫學這條路並不好走,走起來艱難不說,能走出來的人寥寥無幾,真的想在臨床或科研幹出成就要比其它行業多個5-10年!當然任何行業都有競爭,都很艱難,但論資排輩當數醫學類,前邊的人不下來,你永遠也上不去,現在人的壽命這麼長,又都這麼會保養,70歲退休都不算晚!很多人仗著資歷高,工作時間長,即使技不如人也把著手術,把著科研,把著權力,你何時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不是努力就行的。第三,如果有那麼一天,你在某些領域有所成就了,那就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出門診,上手術,值夜班,男人可能還好,女人呢,體力跟不上,家庭也兼顧不了!所以女孩子儘量不要從醫了,肺腑之言!還有,現在殺醫的多猖狂,醫護人員真的沒有什麼保護,銀行裡還有一層放彈玻璃呢,我們是真的要零距離的和患者解除,一旦他的心理扭曲,你豈不是很危險,為了生命,請不要冒險!

說這些真的和這次疫情無關,國家需要你的時候該上就得上,這是你的責任也是你的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