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从哪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勤奋?

烤焦的冰棍


从哪可以看出孔子很勤奋呢?

有一个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编《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还有: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徐梦建


从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能看出孔子非常勤奋。

春秋时期,那个时间还没有纸,那时的书写材料,主要是以竹片,或者木片为材料制造的,称之为竹“简”,或者木简。

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简有一般不太长也不太宽,一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可想而知,一部书 要用许多简。

这些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牛皮,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编连起来的,那是相当的重。 读书不但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孔丘费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有了初步的认识。

不久之后,孔子又开始读第二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可见孔子是非常勤奋的。

孔子谦虚地说过:“吾非生而之,吾学而知之”,可见孔子广博的知识是通过勤奋学习获得的。



知无为而有益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毫无疑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无不体现出孔子的勤奋。下面我用三个故事来具体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众所周知,孔子一生弟子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位。这个从侧面也能体现出孔子的勤奋和贤能。

第二:韦编三绝。这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所以孔子需要反复阅读。孔子所在春秋时期并没有书只有竹简。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可想而知孔子该多勤奋了。

第三: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随师襄子学琴。孔子学了多日。师襄子听后觉得已经可以了。但是孔子却说不行 自己还没有知道曲子的深意。孔子继续练习,很多日过去。师襄子觉得可以了。孔子觉得还是不行 ,不够熟悉。于是孔子继续练习。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可以了。孔子觉得自己还是不行。觉得自己不能熟练理解曲子。最后孔子一直练习,直到曲子里面的人物形象能在乐曲中表现出来才罢休。

由此可见,孔子的勤奋可见一斑。



第一能量球


孔子论语中有记载:

我国历史划分为公天下和家天下两个历史时期。三皇五帝是公天下时代,夏商周是家天下时代。孔子热情歌颂公天下的大同世界,而且认定大同世界是理想社会。至今为止中国走的路线也是孔子的思想。不能把孔子的奉献精神给抹杀了。

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诚信:言而必有信;

2、孝道:百善孝为先;

3、悔过:知错要悔改;

4、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和为贵:善用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

5、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流言止于智者;

2、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行之以忠;

5、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吾日三省吾身;

2、谦虚是一种美德;

3、小不忍则乱大谋;

4、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学会感恩;

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就能看出孔子的勤奋!

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欢迎网友下方评论留言!

你送我赞,我送你成长!关注我,共同学习[玫瑰]






feier2018625


孔子对待学习和教育的方法,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学习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厌言,乐此不疲。而帮助别人学习更是一大乐趣,从无推托。

人生路上,"学海无涯"。"三人行,必有我师"。分分秒秒学习新的知识,那怕十六岁毛头小孩,也可请教当地风俗丶了解风土人情。

少年孔子为了丰富周礼的知识,专门拜访来鲁国指导文化工作的周朝图书馆长老子。这是后来分别开创道家丶儒家的两大鼻祖仅有的一次相会。可见,孔子从小有大志,勤奋好学,为他晚年编撰"四书丶五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他修订"礼 丶乐"和序周易经,众多弟子为其作的不朽《论语》,直到秦皇汉武,一致公认的大教育家丶大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学以致用,不耻下问,吾日三省其身“等等,就是孔夫子勤奋好学丶善于提炼丶努力上进、为人师表的大儒写照。


夏雨风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勤奋、好学;谦虚、不耻下问。到现在孔子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孔子好学的小故事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大家知道吗?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很多普通人都做过孔子的老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孔子好学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学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后生可畏

有一天,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学生:“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7、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么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

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辈子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不耻下问

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学生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有一天,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有一天,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LaoHuang188


本人对孔子那套东西不赞赏,他那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思想十分陈腐,对社会发展进步毫无建树!故从不涉猎其人生平。记得去孔府参观时,同行人进得一大门,内有二排座位,同行人争先座于其上,以为沾点孔夫子的文气,本人不肖踱于其内,解说员言其座乃奸臣之座。心中顿笑,吾不肖孔夫子不做奸人,唯者竞皆奸臣也!


用户9610265037192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下面是给大家介绍几个孔子的励志故事。

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与算盘的故事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和算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有一年,鲁国国君要选拔一个能为本国理财的人,大臣们认为孔子知识渊博,就推荐了他。谁知,孔子理财不是很顺利。他每天一回到家,只会坐在椅子上叹气,眉头紧锁。经常是旧账还没有算好,新账又来了。眼看账目慢慢地增多,孔子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儿,整天吃不好,睡不香。孔子的妻子看到孔子整天焦虑的样子,心里非常着急,很想帮帮他的忙,就问:“你是用什么算法算账的?”孔子说:“这很简单,都是些加加减减的。”孔子的妻子低着头想了一会儿,说:“每次在得到钱的时候,我都用一根绳子来计算。每月得到多少钱,我就往绳子上穿上几颗珠子,而花去多少钱,我就会从绳子上去掉几颗珠子。虽然方法比较笨重,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看。”孔子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按照妻子说的办法去做。几天后,孔子的妻子问他方法好不好,他说:“好倒是好,就是不到十的数字,加加减减还算十分方便,但如果超过了十就不好办了。”孔子的妻子笑着说:“你怎么不会变通啊!你不会多用几根绳子,一根记一到十,一根记十到一百,依此类推,不就很清楚了?”  孔子听了妻子的话后,马上醒悟了。他灵机一动,便挂上十根绳子,每个绳子穿上十个珠子,每天用来算账,既简单又方便。鲁国国君来检查工作,看到孔子将账算得非常明晰,心里十分高兴。后来人们依据这个道理,发明了算盘,并把孔子看作是最早发明算盘的祖师爷。思想不能太僵化,只要学会变通,那么生活中许多看似难办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


一半是火焰


谢谢悟空老师小秘书邀请:

从哪里看出孔子非常勤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文眼所在。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言必信,行必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平安一吉祥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周游列国,弟子三千,勤不勤奋,论语虽非其著,全是他的语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