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哪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勤奮?

烤焦的冰棍


從哪可以看出孔子很勤奮呢?

有一個成語故事叫“韋編三絕”,講的是用牛皮帶編串起來的這部竹編《易經》書,,經孔子反覆翻閱後把牛皮帶都磨斷了好幾次,傳說《易經》是我國古代幾位聖人黃帝、文王、周公等相繼寫成的,雖然難於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學習,一遍一遍地翻閱,不但認真閱讀而且動手寫了好多心得,後人把這些心得稱為《易傳》。

還有: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隨後便隨母親遷居曲阜,過上了貧賤的生活,經常受到社會的冷遇。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從小地位貧賤、所以幹過很多雜活。但貧賤生活的磨鍊並沒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從小就樹立了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孔子曾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他把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當作枕頭當作極大的樂趣,而把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當作過眼浮雲。他生在文化空氣濃厚、歷史悠久的魯國,由於魯國曾是周公封地,保留著周朝的文化傳統,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他聰敏好學,幼年就把小碗小盤之類作為祭器,做練習禮節的遊戲,稍大,舉幾周禮、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當時稱“六藝”),也都無所不學。不幸的事接踵而來,十七歲時,孔子的母親又死了。之後,他開始獨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因為他懂得,自己並不是一個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過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才能求得學問的。(《述而》)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師的人。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看出他的缺點則加以改正。他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學,但也特別注重向別人請教,一遇到不懂的,就問別人,這就是所謂“每事問”(《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聞多見,認為多聞可以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見可以都記在心裡。通過勤奮學習,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培養了自己的積極進取精神。這使他先得以兩次做過小官。一次是當“委吏”(負責倉庫中的會計工作),一次是當“乘田”(管理牛羊),由於認真負責,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後來在二十多歲時又得以設教於閭里,招收魯國人曾點、顏無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業講學,從此便開始了辦私學的教書生涯。





徐夢建


從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能看出孔子非常勤奮。

春秋時期,那個時間還沒有紙,那時的書寫材料,主要是以竹片,或者木片為材料製造的,稱之為竹“簡”,或者木簡。

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

簡有一般不太長也不太寬,一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可想而知,一部書 要用許多簡。

這些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牛皮,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簡編連起來的,那是相當的重。 讀書不但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

孔丘費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有了初步的認識。

不久之後,孔子又開始讀第二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可見孔子是非常勤奮的。

孔子謙虛地說過:“吾非生而之,吾學而知之”,可見孔子廣博的知識是通過勤奮學習獲得的。



知無為而有益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毫無疑問,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一個極其勤奮的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無不體現出孔子的勤奮。下面我用三個故事來具體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弟子眾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七十二位。這個從側面也能體現出孔子的勤奮和賢能。

第二:韋編三絕。這說的是孔子晚年,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所以孔子需要反覆閱讀。孔子所在春秋時期並沒有書只有竹簡。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可想而知孔子該多勤奮了。

第三: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隨師襄子學琴。孔子學了多日。師襄子聽後覺得已經可以了。但是孔子卻說不行 自己還沒有知道曲子的深意。孔子繼續練習,很多日過去。師襄子覺得可以了。孔子覺得還是不行 ,不夠熟悉。於是孔子繼續練習。又過了段時間,師襄子覺得可以了。孔子覺得自己還是不行。覺得自己不能熟練理解曲子。最後孔子一直練習,直到曲子裡面的人物形象能在樂曲中表現出來才罷休。

由此可見,孔子的勤奮可見一斑。



第一能量球


孔子論語中有記載:

我國曆史劃分為公天下和家天下兩個歷史時期。三皇五帝是公天下時代,夏商周是家天下時代。孔子熱情歌頌公天下的大同世界,而且認定大同世界是理想社會。至今為止中國走的路線也是孔子的思想。不能把孔子的奉獻精神給抹殺了。

向孔子學做人

一、聖人的做人法則

1、誠信:言而必有信;

2、孝道:百善孝為先;

3、悔過:知錯要悔改;

4、志向:匹夫不可奪志;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寬容:是一種境界。

二、聖人的處世之道

1、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2、善變通,不唯我獨尊;

3、道不同,不相為謀;

4、和為貴:善用正能量來處理各種關係;

5、執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態度。

三、聖人的言行之道

1、流言止於智者;

2、儘量不說大話,說了就要做到;

3、欲速則不達,不要貪圖小利;

4、行之以忠;

5、正人先正己。

四、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1、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2、黃連為哨,苦中尋樂;

3、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4、快樂在於自己的選擇;

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五、修身養性,夯實做人的根基

1、非禮勿動,給人留下好印象;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要做所在領域內的專家。

六、德才兼備,才能贏得人心

1、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2、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4、善於學習,等於選擇了成功;

5、活到老,學到老。

七、寧靜致遠,立大志,低調做人

1、少說多做,低調做人;

2、持之以恆,才能有所作為;

3、要懂得靈活變通。

八、懂得內省感恩,才能無往不勝

1、吾日三省吾身;

2、謙虛是一種美德;

3、小不忍則亂大謀;

4、不患無位,患無所立;

5、學會感恩;

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這就能看出孔子的勤奮!

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歡迎網友下方評論留言!

你送我贊,我送你成長!關注我,共同學習[玫瑰]






feier2018625


孔子對待學習和教育的方法,已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把學習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厭言,樂此不疲。而幫助別人學習更是一大樂趣,從無推託。

人生路上,"學海無涯"。"三人行,必有我師"。分分秒秒學習新的知識,那怕十六歲毛頭小孩,也可請教當地風俗丶瞭解風土人情。

少年孔子為了豐富周禮的知識,專門拜訪來魯國指導文化工作的周朝圖書館長老子。這是後來分別開創道家丶儒家的兩大鼻祖僅有的一次相會。可見,孔子從小有大志,勤奮好學,為他晚年編撰"四書丶五經“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為他修訂"禮 丶樂"和序周易經,眾多弟子為其作的不朽《論語》,直到秦皇漢武,一致公認的大教育家丶大思想家,奠定了基礎。

"學以致用,不恥下問,吾日三省其身“等等,就是孔夫子勤奮好學丶善於提煉丶努力上進、為人師表的大儒寫照。


夏雨風


“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看出孔子怎樣的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勤奮、好學;謙虛、不恥下問。到現在孔子的這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凡讀過《孔子的故事》一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深深的敬佩這位博學多才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偉大人物感到無比驕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主要來自於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孔子曾說過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是聰明。孔子就是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是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沒有滿足,繼續向別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孔子這種精神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鞭策,是我這個與他相隔2500多年的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啟迪。我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問題不善於問,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滿分的機會,丟三落四,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例如,把太陽寫成大陽,把996寫成699,把生雞蛋當成熟雞蛋,不過現在好在讀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學會了不恥下問。

孔子之所以能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與他勤學苦讀。孔子雖出身貧寒,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過早的就擔當起拉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孔子終於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從孔子勤學苦讀的一生中體會到: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奮努力,那麼壓力就會變成動力。

孔子好學的小故事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大家知道嗎?孔子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很多普通人都做過孔子的老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孔子好學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三十而立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親死得早,家裡很窮困。孔子的母親帶著他,靠給人洗衣服、做針線維持生活。而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他一邊幹活,一邊學習,讀了很多詩書,並學會了各個國家的禮儀。

隨著孔子的學問越來越深,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慢慢地有許多人來向他求教學習。在孔子30歲那年,他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誠心來學習的人,不分貴賤,孔子都用心教導。

由於孔子知識淵博,而且課也講得好,所以他的學生越來越多,他的私塾最終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支持。

2、誨人不倦

孔子一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

3、後生可畏

有一天,孔子坐著馬車經過一條小路,半路上遇到一個孩子用泥土堆了個城堡,擋住了去路。孔子就問他:“你不讓路,我怎麼過去呀,”小孩說道:“從來只有馬車給城堡讓路的,哪有城堡給馬車讓路的,”孔子沒想到這小孩這麼會說話,非常吃驚,就表揚他說:“想不到你小小年紀,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水,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在地上跑,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嗎,”孔子聽了這話更是欽佩,忍不住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4、有教無類

只要有人想學習,就應該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品性,這就是“有教無類”。這個主張是孔子首先提出來的,他也是這麼做的。他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子貢是商人,顏涿聚當過強盜,

子張是做馬匹交易的經紀人;國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魯國人,子張是陳國人,子游是吳國人;學生性格也有很大差異,高柴愚笨,曾參遲鈍,仲由魯莽。有人問子貢:“孔子的學生怎麼這麼雜,”子貢回答:“老師自身很端正,想來的人都不拒絕,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複雜。”而“雜”正體現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5、以漁夫為師

一天,孔子與眾學生在樹林裡休息,孔子彈琴自樂。附近河岸邊的船上有個老漁夫,他問孔子的學生:“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貢說:“他就是以仁義、忠心而聞名的孔聖人啊。”漁夫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啊。”孔子聽到後,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漁夫毫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你的學生。”

6、孔子學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時的大教育家、思想家,還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他會彈奏許多種樂器,還會作曲、唱歌。他跟師襄學過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練習很多天後,師襄說:“你的曲子彈得已經很好了。”孔子說:“我知道這首曲子怎麼彈了,可是還沒學會技法。”孔子又練了許多天,師襄又說他彈得可以了,孔子說自己尚未掌握樂曲的主旨。又過了很久,師襄認為孔子確實彈得可以了,但是孔子還是不滿足。他反覆地彈奏這首曲子,直到體會出曲子所要表現的主題才罷手。孔子的這種不厭學習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師襄。

7、韋編三絕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從十五歲開始,孔子便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得到處找人請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問,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為老師。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髮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

因為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孔子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籤,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瞭解它的內容。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學生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讓人感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輩子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8、不恥下問

生於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學生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聖人”。

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然而,孔子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一起走路,總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

有一天,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別人詢問~”

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一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於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

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一位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

當時,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國國君的尊敬。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有一天,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

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一番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了。


LaoHuang188


本人對孔子那套東西不讚賞,他那種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思想十分陳腐,對社會發展進步毫無建樹!故從不涉獵其人生平。記得去孔府參觀時,同行人進得一大門,內有二排座位,同行人爭先座於其上,以為沾點孔夫子的文氣,本人不肖踱於其內,解說員言其座乃奸臣之座。心中頓笑,吾不肖孔夫子不做奸人,唯者競皆奸臣也!


用戶9610265037192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有些人願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下面是給大家介紹幾個孔子的勵志故事。

孔子勤奮讀書的故事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唸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孔子與算盤的故事 

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和算盤有一段很深的淵源。有一年,魯國國君要選拔一個能為本國理財的人,大臣們認為孔子知識淵博,就推薦了他。誰知,孔子理財不是很順利。他每天一回到家,只會坐在椅子上嘆氣,眉頭緊鎖。經常是舊賬還沒有算好,新賬又來了。眼看賬目慢慢地增多,孔子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兒,整天吃不好,睡不香。孔子的妻子看到孔子整天焦慮的樣子,心裡非常著急,很想幫幫他的忙,就問:“你是用什麼算法算賬的?”孔子說:“這很簡單,都是些加加減減的。”孔子的妻子低著頭想了一會兒,說:“每次在得到錢的時候,我都用一根繩子來計算。每月得到多少錢,我就往繩子上穿上幾顆珠子,而花去多少錢,我就會從繩子上去掉幾顆珠子。雖然方法比較笨重,但是卻從來沒有出現過錯誤,你可以用這種方法試試看。”孔子一聽,認為很有道理,就按照妻子說的辦法去做。幾天後,孔子的妻子問他方法好不好,他說:“好倒是好,就是不到十的數字,加加減減還算十分方便,但如果超過了十就不好辦了。”孔子的妻子笑著說:“你怎麼不會變通啊!你不會多用幾根繩子,一根記一到十,一根記十到一百,依此類推,不就很清楚了?”  孔子聽了妻子的話後,馬上醒悟了。他靈機一動,便掛上十根繩子,每個繩子穿上十個珠子,每天用來算賬,既簡單又方便。魯國國君來檢查工作,看到孔子將賬算得非常明晰,心裡十分高興。後來人們依據這個道理,發明了算盤,並把孔子看作是最早發明算盤的祖師爺。思想不能太僵化,只要學會變通,那麼生活中許多看似難辦的事情就很容易解決了。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後,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後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刷新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幹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這一回,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


一半是火焰


謝謝悟空老師小秘書邀請:

從哪裡看出孔子非常勤奮?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文眼所在。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言必信,行必果。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





平安一吉祥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周遊列國,弟子三千,勤不勤奮,論語雖非其著,全是他的語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