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我国古代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干脆直接控制蒙古草原?

大侃历史


中国古代并没有民族概念,中国古代的族指的是家族,王家大族、谢家大族......更没有血缘、DNA、基因概念。

汉人VS胡人,华夏VS夷狄,中国VS东羌西戎南蛮北狄都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

汉人,指的是汉地之人。而汉地就是中原、中国,长江以北,长城以南这一块。在这里生活的人叫汉人。蒙古人,指的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不分什么部族什么血脉,只要在这里生活的都叫蒙古人。满洲人,指的是生活在满洲那疙瘩的人。藏人,生活在藏地的人。苗人,苗疆之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都是根据居住地起的名字。

在什么地方生活的人就是什么人。

所以古人的态度是华夏出夷狄则夷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

华夏民族跑到夷狄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夷狄。夷狄进到华夏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华夏。金朝人管自己叫汉人没有半点毛病。女真统治者从塞外搬到了中原汉地,在这里生活下来。他们治下的官员、军民绝大部分还是汉地原住人口,按照当时的观点,他们肯定是汉人。

就算以前是汉人,但后来从汉地搬走了,那就不再是汉人。

问题说的问什么不直接控制蒙古高原?

在中原王朝强大的时期可以控制蒙古高原,很多朝代都有这个实力,但不能这么干。因为想控制蒙古高原就得:有人!得有人去控制吧?想控制牢那里就得驻军、移民。没有人或者人少,怎么控制?没法控制。

派大量的人去蒙古高原,时间一久,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教训。秦朝在南越驻扎几十万军队,但在秦朝风雨飘摇的时候,这些人选择了袖手旁观,并且留在了当地,成了越人,在那里立国。

把军民迁到蒙古高原,这些人怎么生活?那里不能种庄稼,只能放牧,养牛羊马。那里还冷啊,怎么办?还能穿布衣吗?不行,得改成穿皮袄,带皮帽。带皮帽出汗热呀,怎么办?剃头!不种庄稼改放牧,饮食也得改,粮食得少吃了,改吃牛羊肉喝马奶。既然放牧了,那就别走路了,天天骑马。住哪?那里没树木,没泥土,没砖瓦......改成住帐篷。

好了,衣食住行都解决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又出来了。怎么办?抢蒙古当地的女人。老婆抢来了,你得跟她沟通啊,就得学蒙古话,她也得学汉话。然后你们生的孩子既是蒙汉混血,说的话也是蒙汉混话。时间一长,语言就变了。但这是在蒙古,所以也得叫蒙古话。

几十年下来,三两代人,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然后新问题就来了:这些人在当地生根发芽,娶妻生子,风俗习惯、语言服饰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还会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吗?不可能的。当中原王朝做出危害蒙古高原的行为,他们会帮着中原还是保护高原?肯定是保护自己的新家园,蒙古高原。

这和外族又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外族了。

实际上蒙古高原、塞外平原上的少数民族,所谓的外族、蛮族大都是这么来的。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匈奴、鲜卑、契丹......这些曾经强盛一时的周边民族进到中原以后,首先就不能再放牧了,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只能改行种庄稼。种庄稼你也别骑马了,要下马走路。汉地热,皮袄、皮靴得换,换布衣、草鞋。大热天,皮帽子肯定是不能带了。但皮帽子一摘,脑袋光秃秃的不好看,好吧,头发留起来,束起来。种地不放牧,肉和奶就少了,变成了以粮食、蔬菜为主食。

然后也是舍弃帐篷盖房子,找当地老婆,生孩子,传宗接代,语言互相影响,又产生新汉语......几十年下来,三两代,胡人就变成了汉人。

而且这种情况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持续的,10年以后,我们这里会有几百万新汉人,长的很特殊:黑。拿着和我们一样的身份证,民族:汉。

插了这么一嘴我下面不好写了。本来我想说不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都会把自己现在生活的家园放在首位,会维护现在生活家园的利益。但我们这些新成员会不会这样,就不好说了,这个先搁置。咱们只谈历史。

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

北魏是鲜卑政权,后来把都城从北方迁到了洛阳。六镇是留在北方的部队。北魏迁都就是为了汉化,为了和汉人融合。而六镇里有鲜卑人也有汉人,后来他们起兵造朝廷的反。当时的局面也挺有意思,北魏朝廷是一群鲜卑人+汉人。六镇也是一群鲜卑人+汉人。然后双方打。

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在一起喝酒吃肉,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就是兄弟。以前我是汉人他是鲜卑人,在一起十年了,我们就是自家人。另一块土地上的人跟我们风俗不一样了,我跟他们没交情,那就是外人。人,肯定是跟本乡本土的人更亲。

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国人非常愚昧,就爱蹭骄傲:林书豪是华人,是我们的骄傲......中美开战,你看你这华人同胞揍不揍你,看你还骄傲不了。

以古代的条件,中原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在西域、蒙古、塞外、甘肃青海、云南广西......设置军事据点,联合当地人,守卫边疆。而不能大批的移民。弱的时候,把据点撤掉,退回内地。只能舍弃。

明朝末年,朝廷在辽东有军事基地,也有汉人百姓。实际上这些辽人最后都站到了大清一边。因为他们和满人近,和关内汉人远。一个公司最宝贵的是中层,辽东汉人就是大清朝的中层、骨干。没有辽东的移民,大清朝不会入主中原。也经常有人渲染关外汉人和满人之间的仇恨、杀戮。但事实是不管如何,最后,辽东的汉人没有跟满人玩命,而是并肩打进了中原。这就是大明朝屯兵、移民,想控制关外的下场。


锐度何老师


漠北草原上的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是于大陆型干旱气候,不适合农耕。即使是作为草原地带也不能称得上是水草丰美,之所以漠北草原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因为它与传统汉地之间存在着一条戈壁地带,能够有效的阻止汉族军事武装对游牧民族的毁灭性打击。这一点对于游牧民族政权的生存至关重要,汉民族的军事武力一直以来都强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能够与汉民族周旋,全是靠着这条天然防线的保护。


(蒙古戈壁滩保护了漠北草原)

既然游牧民族靠着戈壁滩能屈能伸,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甚至在中原王朝式微时,成为中原王朝心头之患,为什么不能在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一波反推,直接在漠北草原建设根据地,一劳永逸地解决漠北游牧民族的军事潜力呢?汉民族历史上的牛人不少,我们现在想的到的对敌妙招他们肯定早就想到过,而且他们还付诸实践过,之所以形成了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往来拉锯作战局面,与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分不开。

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控制漠北草原的。北元作为明朝的政治敌手,对明朝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威胁。同时,因为南宋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历史教训,明朝也常年对这些游牧势力保持高压政策。所以,对待北方游牧民族,明朝想到的办法是最多的。

洪武时,明朝国策是追亡逐北,一路追着北元的骑兵打,在北方设置了朵颜三卫,势力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兴安岭地区。明朝军队在朵颜三卫南边,又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一系列卫所。屯兵屯粮,作为进一步深入草原腹地的根据地。


(朵颜三卫位置图)

可是,朱元璋随后就发现,在漠北草原上屯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蒙古高原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气压高,海拔高,使得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高原内陆,形成了天气干旱少雨,酷暑与严寒交替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不仅仅长城沿边的卫所无法自给自足,连一向生长于斯的蒙古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这样苦寒的条件,拼了命地要往南边跑。

明朝只是在草原外围建设前进基地,就已经难以为继了。后来明朝设置了九边重镇,为了给北方协调物资,还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毕竟长时间屯兵数十万在北方边境,人吃马嚼的消费是一个天文数字。由于封建时代落后的财经制度,明朝往北方供应粮草的财政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明朝大规模北伐战争了。到了明宣宗时,明朝开始战略收缩。到了嘉靖时,防线只在长城附近了。

(蒙古高压带造成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农耕民族无法在那样苛刻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可就方便了那些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本小利薄,他们赶着牛羊来到漠北草原。虽然水草不是很丰美,用来发展基本势力足够了。弱小的民族借助戈壁滩的保护在这里悄然壮大,整合形成统一的草原政权,随后南下抢夺塞内资源。这是他们的一贯套路。所以,中原王朝看到边疆狼烟又起,仔细一打听,原来北方又冒出来个新的部落。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既然无法长时间屯垦,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限制野蛮人的势力吗?

明朝人想到了断子绝孙的办法,烧野草。每到秋天,草原上的草干枯了,明朝边军就会领到一项任务,组成放火小分队,深入草原,大面积烧野草。这种做法虽然太过阴毒,但是低成本,见效也快。蒙古人被明朝人这种阴险的手段恨的牙痒痒,一波又一波的冲过来找明朝的麻烦,却经常在长城的阻击下败下阵去。

烧野草,是动了游牧民族的根本了,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常常因为牧地资源发生大规模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必然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漠北草原一旦统一了,就不太好自己抢自己了,那么抢掠的对象只能南边的大户人家了。

所以,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放弃迁徙。这一点,明朝显然做的不够好。蒙古人来抢东西,明朝人就把城门关起来,一直和蒙古人打了200多年,最后让清朝占了便宜。

(明长城有效阻拦了蒙古人的入侵)

清朝是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的,于此也可见清朝皇帝统治水平的高超。清朝通过建立满蒙一体的统治政权,间接帮助蒙古人实现了打回中原的梦想。清朝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又通过喇嘛教与蒙古贵族建立起了利益、信仰上的共同体。除了走高层路线之外,清朝对蒙古民间社会最大的动作是划定牧场,圈住蒙古牧民的游牧范围。表面上,清朝皇帝是为了减少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实际上却是断绝了蒙古人再度形成统一政权的可能。此后,蒙古人的所有争端都要带到承德避暑山庄去讨论解决,由清朝皇帝做仲裁。

这样一来,清朝皇帝只要笼络控制住蒙古高层人物,就可以实现漠北草原的长治久安了。而实际上,蒙古地区也确实在清朝时期很少出现叛乱。清朝的这种做法也在新疆做过,被称作伯克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清朝时蒙古各部事实上的政治中心)

综合以上,以中原王朝的生产方式,是无法长期维持在控制漠北草原的军事投放的。在儒家思想下,严守“义利之辨”,封建时代落后的财政制度,收取赋税的能力和手段都很有效限,如果要施行这一烧钱策略,无异于自取死路。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采取“辽人守辽土”的方式,彻底改变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过,明朝的国策却难以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崇信儒家佛老的中原政权也不会专信喇嘛。所以,笼络游牧民族的高层的做法,中原王朝历朝历代虽然做了不少,但始终流于表面,不如清朝做的彻底,取得的成效也就不如清朝显著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蒙古不是你想控,你就可以控!”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地不是海盗,不是山贼,而是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套马的汉子们!这些人是逐水草而居,是天生的骑手。

他们来去如风,没事就聚在一起喝酒吹牛,遭遇天灾了就骑着马南下到中原地区大肆抢劫。而等到中原王朝聚集力量,准备解决掉这帮不速之客时,他们又迅速退走,继续在中原的不远处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

真是个令人无比头疼的问题啊!

中原王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原王朝从黄河流域发源,逐渐占据了蒙古高原以南所有的膏腴之地,因为文明高度发达,中原王朝也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人数的巨大优势。

而蒙古高原从来都是地广人稀,两相对比,除了马多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中原王朝占据主动!

然而,被动挨打的总是中原王朝。所以即使是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也只能修筑长城进行抵御!

那么,面对人数可怜的蒙古高原,中原王朝为何不进行直接的控制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统治成本入不敷出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管理一个地区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投入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了。明朝放弃交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烧钱太多。

但是,很多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尤其是蒙古高原这样的地区,控制这里,即使投入巨大,最起码可以消除帝国的北方威胁。这种经营边疆的形式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汉朝经营西域。

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入不敷出的经营虽然当下不见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历朝历代的王朝即使有这样的烧钱大项,也想着去试一试。

不过蒙古高原这个地方,不是说试就能试的!

首先,这里纬度很高,根据温度地带性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会越来越低。蒙古高原因为纬度比中原地区高很多,因此全年平均气温总体偏低。这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期远远低于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时,蒙古高原只能一年一熟。

没有粮食,就意味着没有办法养活更多的人。即使这里不种粮食,因为气温低,牧草的生长期也非常短,这种条件也注定草原上养活不了大量的牛羊,没有牛羊肉吃的牧民自然人数也不会太多!

其次,这里海拔很高。蒙古高原平均海拔超过1580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山地垂直气候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下降0.6℃。而1580米就最起码是9℃。

纬度高加上海拔高,导致蒙古高原成为同纬度地区最寒冷的地区,每到冬季,蒙古高原内部就会形成蒙古高压区,这是我们喝的西北风的主要原产地。

而且因为海拔高,来自海洋的水汽无法到达这里,使得这里气候干燥。

多个因素的作用,导致这里形成夏季湿润炎热,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所以中原王朝想要管理这里,就要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将大量的人口迁到这里屯垦,巩固蒙古高原。

而为了保证人口的生存,需要从中原地区调集大量的粮食支援这里。

这绝对不是沉重的负担几个字可以概括的。毕竟塞罕坝可以种出防护林,但是蒙古高原不会因为中原王朝的辛勤屯垦就变成江南水乡。所以只要中原王朝想要统治这里,就要不断地烧钱,这是真正的无底洞!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以卫所制度不断向蒙古高原延伸。企图通过这样的堡垒压缩蒙古的势力范围,达到直接统治高原的目的。

但是朱元璋驾崩后,后继者无能,长城以北的卫所比如开平卫、东胜卫、大宁卫等被纷纷放弃,明朝退到了长城一带!

相比之下,长城绝对是抵御游牧民族的良心之作!砖石虽然是冷冰冰的,但是却抵挡了游牧民族的热血,保卫了中原文明。而且,相比于不断地北伐征讨以及花大力气经营蒙古高原,长城绝对是小成本大制作!

2、游牧民族是无法根除的

如何消灭黑社会?答案是所有人都成了黑社会!

如何消灭游牧民族,答案是所有人都变成游牧民族!这一点,只有清朝做到了!所以清朝成为唯一一个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王朝。

在清朝之前,几乎所有的王朝,特别是汉家王朝,都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游牧民族的手段。

直白点说,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古高原以及那些牧草,而是生活在上面的游牧民族!只要搞定了这些人,也就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

但是,游牧民族是消灭不完的!

从秦朝以来,游牧民族肆虐北方,等到匈奴被汉朝赶走,鲜卑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等到鲜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柔然又成为北方的霸主;而当柔然因为征战走向衰落时,柔然麾下的打铁奴突厥趁势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等到突厥被唐朝消灭后,回纥成为新的草原之狼。

回纥是草原上的强大力量,但是绝不是最后一支力量,其后契丹占据了蒙古高原,直到蒙古成为这里的主人,直到今天!

蒙古高原虽然不适合种地,但是却适合游牧民族放羊,这注定了这片区域不会被撂荒。所以,即使中原王朝消灭了小匈,还会有小柔,消灭了小突,还会有小契。

这真是比打地鼠还令人抓狂的存在!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消灭这些游牧民族比占领他们的土地更为重要。但是但凡中原王朝北伐,有着快马的他们会在遭遇中原王朝之前,快速向北逃窜。中原王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军队,需要充足的后勤补给,所以离中原王朝越远,后勤补给就越困难!

而因为农耕文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作,因此这决定了中原王朝对外征战一般都会选择农忙时节,比如冬季,比如春季。但是蒙古高原气温低,纬度高,这决定了中原王朝无法长期和游牧民族在高原上兜圈子玩消耗战。

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原王朝征战游牧民族时,不可能无限制地追逐下去,因为是假不等人,霍去病毕竟是少数派。大部分军队还是需要在秋季到来前撤兵,这决定了游牧民族不用跑到西伯利亚,就可以摆脱中原王朝的追击!

敌进我退,而且我退敌还追不上,这才是最令人恼火的!

直到沙俄占领了西伯利亚,让蒙古彻底失去了退路,才给了清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有利时机!

所以,控制蒙古高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王朝在草原上设置的都护府,本质上是一种羁縻机构,距离直接控制还有十万九千里!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应该是以宋朝为正统的。

其实中国古代有控制北方草原的时候。

传统史书认为,中国是农耕民族,这个观点基本错误。自从汉文帝马复令之后,中国就是农耕与畜牧结合民族。

在中国,种地人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草原统治者是大汗。这个习俗从北魏开始,明白这个,就好解释了。

在隋唐,皇帝都有天可汗的名义,所以在那个时期,中国是控制草原的。

在辽国,皇帝和可汗就是一个人。具体负责管游牧民族的叫做北院大王,管种地民族的叫做南院大王。

类似的还有清朝。清朝管着外蒙古。很长时间北方游牧民族听清朝的,俄罗斯能控制北方不到三百年。

宋朝是控制种地和航海的民族,说白了就是种地和打渔结合。继承宋朝的是明朝,所以明朝伟大。今天人们提中国疆土几乎重点都在陆地,忘了海洋。其实海洋很重要,明朝控制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全是海疆!

只是中国没开发一个海洋帝王的名字。这个名字在欧洲,叫做日不落帝国国家元首。


梦香寒冰


无力控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王朝时期,北部少数民族从来都是一大威胁,而中原政权从来没有真正控制过草原,直到清朝,才解决掉蒙古这个麻烦,而清朝灭亡了,还丢了个一半。

金国时期,金国事实上是管辖蒙古的,蒙古各部按理说是听命于金国皇帝的,甚至金国皇帝将脱斡邻汗封王。而还是没能真正控制住蒙古草原,最后还被灭了。金熙宗时期,金国仍是国力强盛,蒙古表面臣服,背地里还是有自己的算盘,与金国互相利用。金国国力强盛时,铁木真不敢造次,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金国国力衰退,蒙古便大举南下。



想控制蒙古就要考虑一个问题,拿什么控制?

想控制蒙古,就要有强大的军队,而中原王朝多数时期军队都是滥竽充数居多,明朝强盛也仅限于开国。朱元璋朱棣在蒙古设立的卫所也许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后来的皇帝无能,加上主要经营的是中原,明朝的势力便退到了长城一代。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明军主动攻击,而是蒙古兵进犯。明军只有防守之力,却没有反击的资本。

想统治蒙古,几乎不可能,那时的蒙古有多大,土地面积几乎和整个中原差不多,古代任何政权都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统治这一块。首先就是军队组建的问题,需要的钱无数,其次就是管理,消耗更大。

古代治国和现代治国完全是两个概念

清朝控制了蒙古,原因多方面。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时,多次迎娶蒙古高层女子为妻,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自己与蒙古的亲缘关系。努尔哈赤的这些亲戚都不会和自己亲戚过不去的。

在蒙古,人们都信喇嘛,而康熙皇帝在国内大兴喇嘛,用来稳住蒙古。清朝不断提升喇嘛的地位,以至于后来喇嘛的领袖要比贵族地位还高。而这些喇嘛,是皇帝的人。经过几百年时间,蒙古彻底臣服。以至于清朝覆灭,外蒙分裂,也有这其中之一的原因。据说,外蒙人说,只要不废除大清皇帝,我们就不走。


军武文斋


首先,就农耕民族而言,蒙古高原不适合耕种,虽然面积很大,但并不适应农耕民族居住,由于气候关系,其不适应中原及南方的农耕作物培育,而适合利用广阔草原更大面积的牧马。而就控制蒙古草原而言,历史上曾有农耕民族的中原王朝尝试过控制,而最后多以失败告终,强盛时候,依靠强大的国力和军队强行控制,而弱势时候,游牧民族便可南下,袭扰中原王朝,甚至取而代之。就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汉民族王朝,汉唐而言,前者因汉这个朝代而给中国的主要民族命名,虽然两汉时候,强盛时候也有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的开创或者陈汤的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豪迈,更有窦宪燕然勒石的之举,一举而拿下匈奴,更有《汉书》作者班固作为执笔,为之讴歌,但一旦衰弱,北方的游牧民族必然南下牧马。

其次,应该说马镫的发明促进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之前的匈奴并没有实现入主中原的想法,但之后的鲜卑的北魏和唐后的契丹、金、西夏、元乃至满清先后成功入主中原,近而统一中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南北朝时候马镫的发明,解放了骑手的双手,而就那些马上民族来说,由于有了马镫,彻底使双手可以握持重武器,而不仅限于弓箭,而借助马匹的力量,其对步兵的攻击无疑是相当厉害的。尽管有甲胄的保护,但一般甲胄很难抵挡马力加人力和长矛的联合攻击,抑或是奔驰的马匹上的骑士,用马刀进行的劈砍,都是中原王朝士兵无法承受的,而此时,农耕民族也只能以数量来换取局部上优势。而正因为马镫的发明,而出现西晋之后五胡乱华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势之举。而就秦汉之后的强盛汉族王朝,如隋唐两朝而言,其也是北魏鲜卑化汉族的延续,某种程度上说,其可以算汉胡杂居后胡化的汉人王朝而已。可以说隋唐是依托北方的鲜卑族而崛起的。

再者,北方草原由于天气恶劣,并不适合人类大面积生存,而游牧民族在如此恶劣情况下,其生存率相对也较低,繁衍后代也较少,只有最强盛的种族才能在战争和恶劣的天气环境中生存下来,而高昂的人口淘汰率和高蛋白的食物和乳酪类饮品,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天生体质就比南方农耕民族强悍,因而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作战时候相对比较强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某种程度而言,秦代甚至更近点的明代长城,其初始目的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而设立的,但它从根本上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如果更往北则是更广阔的大漠和草原,其也不适合南方人和中原农耕民族居住和定居,因而中原农耕民族根本无法在蒙古草原定居,而大漠草原的广阔天地,一马平川则更适合游牧民族的高机动作战,纵横驰骋,可以说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如鱼得水。就历史上看,农耕民族的每次北伐,都是劳民伤财之举,因为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和大漠,游牧民族可以逐水草而居,随牛马羊群随时迁移,而定居农耕民族却做不到这点,可以说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是真正的主场,可以称为一代天骄,而农耕民族却做不到这点,而面对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却又无可奈何,可以说就古代来说,游牧民族是最高超的机动兵力,从小就培养骑马,人人都是骑兵,其机动能力好比热兵器时代的坦克及装甲车辆,而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思想,也是骑兵思想在工业化之后的最好体现。而就当时的农耕民族来说,要养一个骑兵,需要相当数量的自耕农的供养,显然中原王朝培养骑兵是十分吃力的。而就蒙古草原的马种来说,其多属于蒙古马,其耐力较强,可以长途跋涉,虽然马匹不大,也不如后来的阿拉伯马和西方的纯血马,更不如西域的乌孙马、大宛良马乃至于汗血马,但其独特优点,也是起源于蒙古草原的骑兵得以横扫欧亚大陆的奥秘所在吧!而就中原王朝来说,在冷兵器时代,特别是出现了马镫以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其无法摆脱的梦魇吧!而进入近现代,长城内外的中华各民族因为有了共同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而聚集在一起,因此而构成了56个民族是一家的中华大家庭,昔日长城内外争斗的手足兄弟,终于团结在一起,成就了今日伟大的中国!而蒙古草原也不再是地限南北的区隔,成为了人类可以共享的共同资源!End!


利刃观察眼


中国古代王朝,除了少数几个以外,几乎都受到了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困扰。匈奴屡屡为汉朝边患;隋唐时期的突厥,回鹘也曾强盛一时,与中原王朝相抗衡。明朝时期的蒙古,更是成为了明帝国的梦魇,土木之变,庚戍之变,都使得大明王朝陷于极度危急之时刻。似乎在清朝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一直是搞不定的。那么,中原王朝为何不直接派兵,控制蒙古草原,杜绝后患?

实际上,这个想法也只能想想,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至少在清朝之前,它是不切实际的。

中原王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一统王朝。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农业为自然经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故而王朝的财政是很薄弱的,虽然也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盈余,但这只是相对太平时期而言,一旦遇到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如蝗灾,水旱灾害和瘟疫,这点盈余顷刻之间便会烟消云散。所以,历朝历代,其财政收入大多之是能勉强维持基本军费和内政开支(官员俸禄,某些大型工程和局部赈灾)。

北部的草原地区,其不具备天然的,可供军事使用的堡垒和城池,一旦驻军,那么必然要增加财政开支,去修筑一个个成体系的堡垒和军事城镇。广阔的草原上,需要修筑的城池数量极多,耗费的开支也必然是一笔大的数目。这笔钱对于王朝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即使修筑城池,实际上用途也并不大。因为游牧民族一般都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所。修筑固定的城池,对其地方实现占领,也无法避免其突然的骚扰,其强大的机动性,仅仅凭借军事占领,是难以做到彻底消弭隐患的。同时,由于蒙古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合种植业,所以如果驻军,军饷必然需要完全从内地运输,在古代社会,陆路运输的成本高,效率低,这样一来,王朝的开支便更加巨大。

综合来说,在草原地区实行军事占领,王朝难以征收到税,反而需要自己贴一大笔钱和物资进去,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彻底杜绝游牧民族的侵袭,这样一来,傻子都能做出成本收益分析,这简直是完全赔本的买卖,历朝历代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能算得清楚这笔账。

实际上,历朝历代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多种多样,并不一定非要用军事手段。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坚壁清野,经济封锁。游牧民族一般情况下并不善于攻城,所以当游牧民族到来时候,边关守将只需要将城外百姓驱入城内,物资也全部集中在城里,然后紧闭城门不去出战,这样一来,一般性的侵扰是无可奈何的。再者,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比之农耕经济,更加脆弱,所以很多时候其补给是依靠与中原王朝交换的,只要中原王朝暂时停止贸易,进行经济制裁,对于游牧民族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除了经济制裁之外,中原王朝还通过分化游牧民族内部的办法,来使之内耗,以减少其整体的实力。最典型的便是汉朝扶植南匈奴,明朝初期朱棣利用鞑靼和瓦剌的矛盾,煽风点火使之内耗。

总之,中原大一统的王朝,在综合国力上,对游牧民族有着绝对的优势,但凡中原王朝策略运用得当,不需要用军事手段,便能使边境安稳。至于直接跑到蒙古高原去驻军,这是最愚蠢的方法。


庭州行者


多谢题主。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强汉盛唐击溃了草原上的民族,但却无法征服茫茫草原。为何?一是中原地区面积庞大,足够农耕文明繁衍生息,北上的欲望并不强烈;二是草原地区纵深广阔,足够游牧民族受创之后繁衍生息,卷土重来。中原农耕,草原游牧,这是文明进化的两条分支,自然之道。


让我们来看看,中原政权历朝历代面对的北方民族主要势力。

大多数人对北方民族的印象是,古时战力彪悍,今时载歌载舞,结构松散,没有中央集权。其实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一样,多个氏族向上追溯,同根同源。政权交替时聚时散,民族反复融合,并不是一盘散沙。自商周与中原政权持续摩擦,在政治、文化、经济、生产上,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同一水平线。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游牧民族总会出现强大的政权,使草原势力处于短暂共识的局面。


鲜卑的崛起

取一个历史切片。西汉将匈奴打成了南北两部,东汉与南匈及乌桓鲜卑合力,将北匈驱逐至中亚东欧。在这个过程中,南匈南下,北匈西迁,直至乌桓灭国,内蒙至漠北的权力真空,匈奴及乌桓的残部,迅速被鲜卑消化吸收。同时,在汉有意的扶植下,鲜卑与乌桓得到了大量的军饷、先进的文化、技术传输,这也为鲜卑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差异

为什么同一时期中原政权无法接收并控制草原,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游牧民族深谐草原生存之道,游牧文化的精髓,顺应天地,驱使犬马。草原上强大的势力收服弱小的实力,供其驱使,对双方来讲,是可以接受的。匈奴驱使东胡之后乌桓鲜卑,鲜卑驱使柔然,柔然驱使突厥,契丹驱使女真……由于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容乃大是文明的共性),使得草原的主要势力消亡后,在短时间内,其附属势力总能迅速填充权力的真空期,无缝对接,快速发展为草原上的新霸主。由于战争的损耗和草原广阔的空间,中原政权只能听之任之。


曾几何时,草原,游牧民族的天堂,欧亚大陆的梦魇。今天,中华民族大融合,实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木正战国



为什么古代各王朝政权,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控制大漠草原?

成本太大了,财力无法负担!

大漠草原,地广人稀,游牧民族忽东忽西,南北流动,不驻防大量军队,无法遏制,大量军队驻防,大漠草原不产粮食,后勤给养要由内地,源源不断的输送,太大的成本,财力根本无法承担。

要知道,古代木有现代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伕役肩扛背运,军队后勤给养运输最先进的工具,就是原始的马匹、骆驼、木轮车而已。

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出征大漠,保证后勤给养供应的兵员、伕役数量,远远多于出征将士的员额,如此大的后勤补给团队,自身的给养就是个不小数量!

大明帝国就是因为,财政无力负担交通运输线驿站的开支,裁撤驿站驿卒。

身为驿卒的李自成失业,奋起造反,纵横驰骋中华大地,杀进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大明帝国最后亡于自己曾经的驿卒“闯王”李自成。

可笑吗?李自成的驿卒身份,相当于今日邮政局邮递员,满大街跑的快递员!

大明帝国竟然亡于快递员之手,快递员李自成竟然也做了大顺皇帝,虽然为时不长!

呵呵,呵呵呵!

只有满清,大家认为最懦弱、最无能的王朝,将强悍“马背民族”蒙古族,“大棒+胡萝卜”,武力征服,外加联姻和亲怀柔政策,控制了大漠草原。

当然,征服之初,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是,控制以后,“以夷制夷”,自己无需派驻大量军队,就木有成本了!


z山海


我们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曾多次打败游牧民族,但从来没有直接控制过蒙古草原。这是因为气候干旱、游牧民不固定、外族军不可控。



气候干旱

蒙古草原在古代的称为漠北草原。此地之所以形成草原,就是因为气候干旱。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之下,是不适合屯田养军的。

若是直接从中原供应粮草,成本实在太高。任何朝廷都养不起这样一支大军。这是第一个原因。



游牧民不固定

游牧民族部落为了生存,在草原上都是飘来飘去的状态。管理非常困难。

其若是和西域诸国一样能屯田、能定居的话,我想中原王朝一定会直接控制的。这是第二个原因。



外族不可控

这个说的是:在不能用本族大军直接控制的情况下,若是派异族大军前往,就会导致虎被灭狼就出世了。这是第三个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古代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直接控制蒙古草原的原因是:气候干早、游牧民不固定、外族不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