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历史上汉唐皆有和亲,为何两宋宁愿送钱送东西也不和亲?

用户69331504


和亲、进贡都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初期综合实力弱,难以抵抗外族入侵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原因很简单实力不行,抵抗不住外族入侵。目的就是化解、消除外族军事威胁和行动,以利于积蓄力量。西汉初,和亲外交策略持续了60余年,到汉武帝时经过积蓄力量西汉国力已经远超匈奴,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从而解除了背部边境外族威胁。之后,西东汉对北方外族虽然也有和亲,但多是拉拢安抚的意思了,所谓恩威并施吧。也就是说,实现与外族和平相处,主要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附之以和亲等外交手段。宋朝就惨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导致军队数量虽然庞大,官兵素质却不及北方外族,结果是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国土。一直到南宋灭亡都在靠进贡来苟存。之后的各王朝对外关系基本延用了汉或宋的模式。


海中生物




从“大国”心态看宋朝的不和亲政策

传统意识里的“和亲”,一般是指政权间因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是我们熟知的和亲事件。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和亲现象,就类型而言,有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间的联姻、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以及从现今来看属于与外国之间的联姻。就朝代而言,有汉与匈奴、汉与乌孙、孙吴与蜀汉、隋唐与吐谷浑、隋唐与突厥、唐与吐蕃、辽与西夏、以及后来满蒙联姻等等。无论形式怎样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都是政治利益的驱动。纵观整个和亲史,两晋、两宋和明代无和亲现象,在政治分烈的情况下,宋朝为什么不与外族和亲呢?宋朝为什么能坚守住独立的婚姻阵地?本文拟从文化和经济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缘由。

宋朝士大夫对与宋有冲突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

一、外求谋和,内严守备,待机消灭之。 北宋宰相李昉持这样的观点:“……况天生契丹为患中国汉髙祖以三十万之众困于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亲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弥优,外示羁糜,内深抑损,而边城晏閉,黎庶息肩,所伤匪多,其利甚溥矣。况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县,稍減千金之日費,密谕边将,微露事机,彼亦素蓄此心,固乃乐闻其事。不烦兵力可弭边尘。此所谓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者也。伏望陛下裁之。”

钦宗时,开封尹程振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臣愿陛下结以诚信而沮其谋,遗金帛而厌其欲,外务谋和,而内严守备。数年之后,国富民足,将选士励车攻马良,然后徐议大举以刷吾耻,未为晩也。”…… 这些人没有强烈地反对和亲。

二、主张以物质厌其欲,反对和亲、割地等认为有辱国格的事情。

富弼、贾昌朝是持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辽兴宗宗真曾派刘六符等南下宋朝议割地、和亲事宜,当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谈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绝后,他们提出了与宋和亲的要求。富弼借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绝:“结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赍送不過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

贾昌朝对和亲的反对态度则溢于言表:“始昌朝馆伴契丹使者,建言:和亲辱国,而尺地亦不可許。朝议欲以金帛啗契丹,使攻元昊。昌朝曰:契丹許我而有功,則责报无穷,且以我市于元昊,昔尚结赞,欲助唐讨朱泚,而陸贽以为不可。 后知吐蕃阴与泚合。今安知契丹不出此邪?于是命昌朝报使契丹,昌朝力辞。因奏此疏。”

三、主张因时制宜,其实质并不反对和亲。

两宋之交的胡舜陟明确表明了这一观点:“臣观汉唐以来御敌之策有五:曰和亲,曰守备,曰征伐,曰抚定,曰羁縻,皆因时而为之。和亲、守备则施于敌国强盛之时,汉高帝是也;抚定、羁縻则施于敌国衰弱之际,汉宣帝、光武是也;至于征伐或施于强或施于弱,必先以中国富盛兵甲精锐,我有万全之势,彼有可乘之隙,然后可举,汉武帝、唐太宗是也。今我国家承巨奸误,内侍持权之后,海内虛耗,帑藏空竭,軍律不振,士不为用……”同是两宋之交的程瑀在奏状中也如是认为。综上所述,两宋的士大夫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辽金)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但终宋一朝,它是没有和周边民族实行实质意义上的和亲的。那么,两宋士人对和亲的态度又当如何呢?

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

在宋代的文献中,“和亲”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姻,一种是和好。据分析,大多数文献中的“和亲”是和好、亲善的意思。所以,仅通过文献,难以全面把握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但终宋之际,并无和亲的事实,由此不难判断,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和亲的主流态度,即对和亲持反对意见。

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像上文提到的贾昌朝,就认为“和亲辱国”。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8两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宋朝君臣,他们大多受狭义儒家道德观念的束缚,很自然地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所以,宋朝在与辽、夏、金议和时,宁可多给金帛,也不愿嫁女和亲。正因如此,在辽兴宗向宋提出以和亲、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宋朝允许增币,但拒绝和亲。在宋仁宗及参与谈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割地无疑是丧权辱国,和亲则大失体面,因此才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最后使“契丹不复求婚,专欲增币”。

宋人对于宋朝优越地位的强调

尽管宋朝的官方文书中对辽、金的称呼比较客气,一般称之为“北朝”、“北人”,但宋朝绝大多数士大夫骨子里是鄙视辽、金的,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称辽人或金人为“夷狄”、“虏”、“獯鬻”。如宋朝的彭百川在《太平治迹统类》中说:“月辛丑,上访宰臣以灵武事宜,参知政事李至上疏略曰:夷狄狡诈,古圣人置之度外,何必竭膏血较胜负?”北宋名臣包拯也曾向仁宗上疏:“方今不患乏材,但患不能用尔。缘雄州最为控扼重地,尤不当轻授事机,少失,虽悔何及?且戎虏之性诡诈万状,殊不可测。今既无名构是衅隙,故必有为之谋者,可不熟虑而预防之哉?”赵普在谏议宋太宗时也用轻蔑的语气说过:“伏觇二月中,忽降使臣差搬粮草及详敕命知取幽州。而后虽听&<4871;音,未闻成事,稍稽克复,俄及炎蒸,师老民疲,实増疑虑。伏念陛下圣略神功,举无遗筭,平取浙右,力取河东,十年之间遂臻康济。蠢兹獯鬻,诚非我敌。盖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古帝王置之度外,任其随逐水草,皆以禽兽畜之。伏料圣明何足介意?”

还有的文人士大夫用阴阳观念来比拟夷狄与中国势力的消长。如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即言:“中国也,天理也,皆是阳类;夷狄也,小人,人欲也,皆是阴类。” 鉴于以上的文化背景,宋朝大多数士大夫自认为是“文化大国”,因此,不可能从文化上认同辽、金,视辽金为蛮夷,焉能嫁女于彼?张正明先生认为,“和亲发生的两个软条件”,第一个是“政治分裂状态”,第二个软性的历史条件是“没有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民族偏见强烈时,认为与夷狄结亲是奇耻大辱,宁可赔钱也不能赔夫人,当然是不会去联姻的。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宋人对德治的迷信以及宋朝的经济实力都有助于理解宋朝为什么不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

宋人对德治的迷信

赵普在《上太宗请班师》中写道:“前代圣帝明王无不置於化外,任其随逐水草,皆以威徳御之。” 足见,在一代名臣赵普的意识里,德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为北宋士大夫的田锡在《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中指出:“然自古制御蕃戎,但在示之以威徳。示之以威者,不穷兵黩武,不劳人费财;示之以徳者,比之如犬羊,容之若天地,或来朝贡亦不阻其归怀,或背驩盟亦不怒其侵叛……” 此后,孙觉在《上神宗论自治以胜夷狄之患》中也说:“盖陛下新即大位,夷狄未见威徳,故敢或为侵侮以窥我边。朝廷整饬戎备,选置任使,未为失计也。”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认为王者要以德服天下,只要王者的德行修炼到很高的程度,蛮夷也会来归附的。宋儒对德治的认可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这一方面会督促皇帝注重德行,爱怜百姓,营造海内繁荣昌盛的局面;另一方面,这种迷信也会使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过于“重内轻外”,以致于成为加强武备、抵抗侵略的无形障碍。

宋朝经济实力的决定作用

宋朝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支撑宋人“尊严”的关键因素。岁币虽是一项负担,但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王旦言:“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富弼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所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指出澶渊之役时:“骄敌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扰,乘舆北幸。于是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朝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据此推算的话,宋朝的国民收入当为付出岁币的数十倍,那么,宋朝在经济上也算是“大国”了。以这样数量的银两换来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对宋人来说是非常划算的。考虑到当时的时势,宋朝的这种“以银两换和平”的举动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另外,据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的研究,宋朝的绢产量很大,每年付给辽的30万匹绢约相当于东南越州一地的年产量。至于银的产量则比较少,所以,每年付给辽的20万两白银,在后期造成了财政上的问题。但是,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收回付出银两的十之六七。这在宋朝的文献中早有反映:1122年(宣和四年),宋昭论榷场时指出:“……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比年以来,榷场之法寝坏,遂耗内币,臣愿遴选键吏,讲究榷场利害,使复如祖宗之时,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这样算来,宋朝实际付出的银两数目不是很大。考虑到宋政府的赋税、海外贸易等的收入,它付出的岁币肯定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宋朝没有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由朝野人的“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决定的,经济实力的强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看来,有宋一朝,没有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奇怪”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朝由于自己的民族偏见,不屑于和外族和亲,一定程度上,和当时宋、辽、夏(金)三足鼎立的局面分不开。三个政权势均力敌,彼此都不能置对方于统治之下。由于宋朝的恰当的对外政策,也没有出现辽、夏联合攻宋的情况,当然,这与宋朝不可忽视的军事实力也是分不开的。

然而,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宋朝的文化优越论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是不利的。客观上,宋朝的鄙视周边民族的文化心态,延缓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试想如果宋朝没有民族偏见,像汉唐那样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包括和亲在内的种种文化交流,那么,“华夷之防”或许就不会在后代得到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应该会更强。


金山万丈


不管是评书演义,还是戏曲影视,都把宋朝塑造成弱宋。杨家将、岳飞等历史悲剧,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只要是中国长大的中国小孩,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但是,实际上宋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弱宋。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以及在文化上都不弱,而且,在科技上还是遥遥领先的。文化上就不用说了,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书法、绘画等,都有卓越的成就。科技上,不仅有火铳,还沈括《梦溪笔谈》科学巨作。不仅有很多关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记载,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记载凹面镜成像的实验。照相机最初的原理。可惜,没实施出来,不然,中国是第一个造出相机的国家。在经济上,虽然,陆上丝绸之路断绝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当发达,最远到中东波斯等地。宋的GDP占全世界85%以上,(GDP是根据现代的概念换算出来的)。军事上,好像是听到的是败绩多,其实不然,宋的胜率是70以上,不然,早被灭国了。宋的败绩,都是因为每次打仗,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在排兵布阵,即使皇帝没在现场,也必须按照皇帝的来。所以,才有这么多败绩。其实,宋的军事很强的,就举一个例就能说明,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在打赢的基础上签的。虽然,赔了点款,但是,打赢了。这说明了宋的战力并不差。你说就这一次而已,并说明不了什么。那我就再说一个吧,宗泽,一介文官,也打败了辽军。岳飞更不要说了,要不是那十二道金牌,说不一定幽云十六州就收回来了。文武两个例子都有了,就不用再举例了吧。所以,宋的军力并不差。就是因为宋的军力不差,本来可以打赢的,何必去和亲呢?再说,宋的经济相当发达,顺便说一句,宋已经从小农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社会。这是进入资本主义最重要要素之一。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赔点钱算什么,何必再去搭上一个所谓的公主呢?送谁家的孩子过去,谁都会心疼。更不要说皇帝的孩子了。所以,宋不和亲很正常。还有,估计压根都没想过用和亲的方法来解决。能用其它方式解决,何必呢。


水人和


和亲作为一项外交手段,在历代王朝并不鲜见,可以说和亲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毕竟外交并非只用刀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采用相对怀柔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加强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沟通,稳定国内形势。

在这一点上,不仅是中原王朝,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也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以稳固政权,比如西夏与辽的和亲,就是为了寻求外援,缓解北宋的攻势。

和亲政策在汉、唐时期比较普遍,而到了宋代却几乎从来没有听闻,哪怕每年提供大量岁币。

当然后面还有一个更狠的朝代,也同样是对和亲政策嗤之以鼻,这个我们今后有机会再详细了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宋代坚决抵制这种外交手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有宋一代,虽然对外军事接连失利,但作为汉族政权的延续,其骨子透漏着优越感,将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视为蛮夷,这点在宋代流传下来的文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

“建信侯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资治通鉴》”

试问天朝上国又怎能与夷狄通婚,在他们看来公主和亲乃是极大的侮辱,打不过你,我可以给你钱,但是想让我嫁女儿,对不起,看不上你!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统思想,其重“礼”的观念深入人心,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严格遵守着封建礼制,而这其中的一条就是伦理道德。

而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蛮夷之人不尊教化,毫无伦理道德观念,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熏陶完全是格格不入。

将皇室之女下嫁不尊礼制之人,有失体面,甚至明文禁止异族通婚。

经济实力过于强大

我们都知道,宋代十分有钱,我说的十分恐怕我们现在都想象不到,宋朝的繁华让周边异族叹为观止。

所以,宋代虽然军事不利,但是却可以以岁币的方式谋求和平,而这些钱对西夏、辽、金来说已经十分庞大,但是对于宋朝来说依然是绰绰有余。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虽然避免了士兵伤亡,减少了战乱之苦,但同时也造成了兵将不善战,军队吃空饷等诸多问题。

考虑到社会舆论

我们知道在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这种新的事物了解国家方针、边疆形势,言论上高度自由。

普通民众越是了解的越多,越是对朝廷不满,接连的对外战争失利,常年的岁币,以及对于收复失地的渴望始终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民众开始感受到屈辱,开始逐渐对朝廷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再采纳和亲政策的话无意会引爆一枚炸弹,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周边势力并无强烈需求

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周边环境最为恶劣的朝代,基本上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都集中在了宋代。

这些朝代的掌权者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同时具有南侵的野心,和亲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但是绝不会影响他们的国家政策,他们始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问题。

既然宋国朝廷坚决反对,那么他们也不会过于强势,在他们看来,一个女人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每年如此之多的岁币,完全没有必要为这种小事与宋国不睦。


宋代虽然积弱,但不和亲这点我还是十分欣赏,在他们看来汉民族的气节高于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岳飞,会有文天祥,会有崖山君民集体殉国,可惜生不逢时,只能徒留一声叹息。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我是葭月萤火,一个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如果喜欢我的话也可以点赞或关注,谢谢!


葭月萤火


汉唐和亲,是以强示弱,求得周边民族的心悦臣服;两宋若以公主和亲,只能纯粹示弱,适得其反。

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历史,以汉唐历史最为强盛。这段历史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汉文化的根基,否则中国也会象当今的欧洲。

这样说,并不否认两宋的历史地位。历史的过程后人可以任意谈论,然而个人处于某个过程的时候,完全由不了自己,别说是小人物,哪怕是大人物,亦要遵从历史和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历史、现代还是将来,和亲的手段必以强方为主,"弱国无外交",弱势一方要么攀附,要么臣服,不可能与强者平起平坐。



一夫82


宋朝为什么不和亲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辽朝这种大国,不屑于当宋朝女婿。而天天盼着当宋朝女婿的国家,如国书里天天叫舅舅的于阗、喀喇汗这些边疆国家,宋朝又划不来跟他们搞和亲。就这么简单而已。 有一个宋朝宗室女嫁辽兴宗之子的情况。就这种占不上便宜的和亲,宋朝拒绝那是很正常的,我女儿嫁给你儿子,我跟你就是亲家,我占不上辈分上的便宜,辈分上的便宜占不到了,外交中我们就成了平辈儿,所以我拒绝,就这种道理。虽然这种道理,现代人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


芝麻谈世界


说过多次,金银丝绸茶铁日用品更实惠!汉唐再强大,不如宋朝富有天下!用钱办到的事,没必要搭上自家公主!宋朝国策就是金钱外交,拿钱免灾。听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不奇怪宋词满天飞了!


仁者二人


你想和亲人家还不愿意接受呢。


甲乙丙丁戊


很简单的道理,和亲也要有资本。如古代的政治连姻,讲究门当户对。游牧民族也知道狼不会与羊同行。而宋国只是金国一个臣皇帝罢了,比儿皇帝好上那么一点。汉匈之间,则是约为兄弟,即使是匈奴最嚣张的时候,给汉朝的国书也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汜水之阳


简而盖之:汉唐开放对和亲无所谓,宋朝钱多无所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