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给灵魂一点味道


崇祯的确算是一个政治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崇祯刚刚继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魏忠贤与天启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颇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气象。

其次,崇祯在位十七年自始至终独揽大权,证明崇祯掌控朝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远远强于很多傀儡皇帝,比如秦二世汉献帝晋惠帝光绪帝等。

第三,崇祯犯了很多自毁长城的低级失误,仍然能统治十七年,强于王莽武则天等开国皇帝的十五年以及有丰功伟绩的皇帝杨广的十四年,足以证明崇祯还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但崇祯的确是一个极不成熟的政治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崇祯多疑急躁,缺乏耐心。

比如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可仅仅一年多时间就被崇祯逮捕下狱。要知道袁崇焕是唯一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保持全胜的明朝将领。崇祯中了皇太极一伙的反间计把袁崇焕千刀万剐无疑是自毁长城,后果远远比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严重。

比如崇祯缺乏耐心瞎指挥,逼迫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主力与皇太极的清军主力进行松锦大战,逼迫孙传庭率领十万明军主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进行汝州大战,结果两次大战导致明军主力全军覆没,明朝大势已去。

其次,崇祯非常节俭,但到了吝啬的地步就矫枉过正了。

众所周知,崇祯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甚至让妻子周皇后穿打补丁的衣服,实际上崇祯的小金库里有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很多黄金白银,但崇祯认为是祖宗留下的财富舍不得用,哪怕李自成兵临城下要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向崇祯称臣的条件,崇祯也舍不得拿出保命钱。最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殉国,李自成从崇祯的小金库里搜出几千万两黄金白银。

第三,崇祯虚荣心太强,为了一点面子导致国破家亡。

比如面对李自成大举进攻,北京岌岌可危的时候,崇祯想迁都南京,可是他为了虚荣心,不好意思提出迁都,结果被大臣反对而放弃迁都束手待毙,导致明朝灭亡。

总而言之,崇祯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政治家,正是崇祯犯下了无数低级失误才造成明朝灭亡,可以说崇祯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厚德载物49847


这么说崇祯,其实是客气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算个政治家。

虽然崇祯皇帝这一辈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励精图治,吃用都十分简朴,为国家大事操心劳累,最后更以煤山上吊的壮烈,惹了后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泪。但以政治家的标准说,崇祯何止是不成熟?更是严重的不合格。

下面这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祯作为政治家,根本就不该犯的。

第一个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祯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气,一件事办下去,几天不见效果,立刻就是各种怀疑上脑门,然后不是瞎指挥,就是换人办罪,只要是认真办事的官员,通常都给坑到惨。

最典型的,就是松锦之战和郏县之战,这两场战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万大军决战清军,一次是明朝与李自成决战河南。只要崇祯皇帝能够忍一忍,给前线将领充足的自主权,明军本可以在锦州打个大胜仗,确保清军几年恢复不了元气。也可以在郏县把李自成一勺烩,彻底消灭中原流寇。可崇祯皇帝呢?战争开打就心急如焚,然后就是各种催,总以为自己很高明,逼着前线将领改变计划,结果就是自乱阵脚,两场大战无一例外,全是全军覆没

中国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气度,崇祯身上,却是丝毫看不见。多少本可办成的事,就这么被崇祯搅和没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赔光了。

第二个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挥般的操作来,崇祯皇帝更失败的一点,就是用人。

崇祯自诩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记载,他连批奏折的时候,有时都带着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挑大臣奏折的错别字,得意洋洋标榜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么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废”了一些什么人,曾经横扫农民军的名将卢象升,带孝赴国难后,就被崇祯各种猜疑,连兵力都被调的乱七八糟,最后带着五千孤军血染巨鹿。曾经灭了高迎祥的孙传庭,就因为大刀阔斧改革,动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了各种诬陷。可崇祯就是什么诬陷都听,听完一度把孙传庭下牢狱,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后,才放孙传庭出来救火,可那时已是大势已去。孙传庭为国捐躯后,崇祯竟怀疑人家没死,连个谥号都不给。几乎所有被崇祯怀疑的人,都为大明朝尽忠了。

那崇祯从不怀疑的人呢?比如陈演,比如魏藻德,这些人平日里慷慨激昂,满嘴忠君报国,每次朝廷开会,都把崇祯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来一个接一个的坑。特别是崇祯上吊后,这两位昔日的明朝内阁大学士,组团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就这种烂人,崇祯一辈子,却当人才一样宠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后去歪脖子树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总之,崇祯的精神值得钦佩,但皇帝这个岗位,真心不适合他。且不说明末的烂摊子他救不了,就算给他一个国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烂摊。

我们爱历史


这个命题非常的好,崇祯皇帝确实对明朝的灭亡有着很大的责任,崇祯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和领导者,他不成熟的表现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望大家指正:

1崇祯皇帝是兄终弟及登上帝位的,血气方刚的想有所作为,哥哥的“不作为”他归咎为魏忠贤的放纵和专权!所以上位后的崇祯急不可耐的把魏忠贤废锄,东林党一家独大,可是他信任的东林党又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只会党争,掣肘。明朝末年形势一天天变糟离不开崇祯的这个举动,可以说这是崇祯皇帝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2处理袁崇焕的方式太过草率!袁崇焕确实犯了大忽悠的大罪,但凌迟处死太伤将领们的忠君之心了!“兔死狗烹”使得边关将领们都不会使出全力,更不要提协同配合了,这也是造成明军始终面对清军总是大败的原因,不能形成凝聚力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之二!

3驾驭群臣的能力太低,温体仁,杨嗣昌,周彦儒,陈新甲,洪承畴等大臣相互倾轧,拆台,崇祯拿捏不准,造成朝政的进一步混乱,进一步制约了对农民军和清军的部署,形势更加糜烂,不成熟之三!

4政策的漂移不定,对农民军绞辅变幻无常,使得农民军渐成燎原之势,对清军战和不定,进一步耗费了有限的边军战力,心里拿不定主意,摇摆不定,不成熟之四!

5对困难应对迟缓,后路安排不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已不可逆转,先是不果断迁都南京以求自保,或是及早安排太子先行前往,坐以待毙,自己煤山上吊,太子也被后来的清军俘虏,明朝正统彻底消亡,后来的弘光政权等势力很快被消灭,明朝最终失败,崇祯皇帝做了最后的“贡献”!不成熟之五!

这是我总结的崇祯不成熟的几个方面,希望我的回答能获得认可,欢迎大家就历史问题多多交流,相互关注!





寅哥解惑


崇祯没有经过帝王之学的训练,好意气用事,生杀予夺太过随意,往往好心办坏事,最终江河日下。

(崇祯)

1.杀袁崇焕的政治军事后果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对峙,并且在等待援兵集结,最终发动对皇太极的总攻击。

皇太极进不利,退不利,补给也不足。就在这节骨眼上,崇祯直接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辽东军东溃出关。

(己巳之变)

战局急转直下,皇太极从容南下劫掠良乡等地补给部队,修整十余日再次攻击京师。

当时在京师的文震孟就说:袁崇焕有错,也不该现在抓,战局要崩了。

一语成谶。之后围绕袁崇焕案对内阁又进行了大调整。

2.换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负责真保顺广几府防御,在作战过程中,卢象升对战场把握完全处于不利状态。但兢兢业业勉强维持着。

(卢象升)

崇祯在知道后,又要临阵换将,幸亏杨嗣昌以免己巳之祸劝解,才改成了催战,结果杨嗣昌一战阵亡,清军东南转向进入山东,战局急剧恶化。

3.抓催孙传庭

1639年孙传庭入卫京师,指挥部队与清军打了几场硬仗。由于各种原因,就把孙传庭放监狱去了。

(孙传庭)

1642年初,将孙传庭从监狱放出来,让解围开封。之后命其总督三边,催解围开封,导致柿园失败。第二年催孙传庭出关决战,一举而主力丧。

崇祯在行事上很焦躁,急于求成。对待城下太狠,生杀予夺太过随意。以致人心离散,国运不再。


一枚明粉


崇祯不是政治家,连政治家的毛豆沾不上。

一个及格的领导,手下总得有几个狐朋狗友吧?换句话说,总要有人给崇祯干活,崇祯想做的事才能实现吧?

然后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人数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个人;六部尚书,礼部尚书更换13人,兵部尚书更换14人,刑部尚书更换了17人,工部尚书更换了11人,另外他还换了50个大学士。

这才只是换掉的人,杀掉的就更多了。

比如,有一个大臣叫陈新甲。

晚明时候,明朝国力各方面的问题,打仗赢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当时陈新甲和崇祯商量,要不咱和皇太极议和吧?

崇祯:好啊好啊,你去办吧。悄悄的,别让人知道。

所以陈新甲才敢和皇太极去商量条款。结果后来这件事泄密了,崇祯马上把他杀了,谁让你泄密!

问题是,就算泄密了,人家也是给崇祯干活的啊!

但不管,比起崇祯的正确性,群臣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

所以清算阉党是崇祯的功劳,杀大臣是因为大臣做错了。

OK,崇祯你做的都是对的,大臣们心寒啊!

如果我们了解被崇祯杀掉的大臣们,大部分都是给崇祯背黑锅的。那 怎么办呢?

还给崇祯卖命?

崇祯在乎过大家的命吗?

就好像你的老板,平时有一点事情就随便开除员工,时间长了,谁还给这个老板干活呢?还不是在企业里,先保护好自己在说。

所以崇祯不要说不算政治家,他连个好领导都谈不上。


酒骑风


何为政治?我认为毛主席的统一战线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了,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说到底,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权班子,或者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自己想要做某些事情,而没有人表示支持时,就表明崇祯是一个极其失败的政治家了!

崇祯登记之初,三下五除二,干掉了魏忠贤,可谓给明末的黑暗官场生态来带一股清流。得到了除阉党外的文官集团的一致赞美。

有很多人认为,杀魏忠贤是错的,因为魏忠贤是为皇帝办事的,而且魏忠贤的死代表着宦官集团对文官集团均衡的官场政治被打破,从而导致文官集团一家做大!

其实,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魏忠贤可不可以杀?可以,前朝留下的权倾朝野的人物,都是后任继承者所忌惮的事情,比如,康熙铲除鳌拜,嘉庆扳倒和珅,张学良杀杨宇霆!除了和珅贪腐外,鳌拜和杨宇霆这样的人,你也很难评价他们是忠是奸,就连和珅,虽然贪,但是对皇家应该也是没有二心的,但是,他们都和魏忠贤一样,被杀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和后任的统治者不能形成一股力量!也就是不能形成统一战线。

但是,崇祯杀完魏忠贤之后,没有培养起自己在朝堂的政权班子!这才是大错特错的地方!

在用人上,感觉他是一个厉害的人,好,重用!这个人是谁呢?袁崇焕,天启皇帝刚死,崇祯就询问袁崇焕辽东对策,袁崇焕张嘴就是:五年复辽!崇祯一下子就当真了,袁崇焕一下子从辞官回乡的路上,变为手持尚方宝剑的蓟辽督师!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你不考察一下,就给出去了,这是幼稚!后来,皇太极迂道入关,兵临城下,袁崇焕前线来勤王,崇祯将其凌迟处死,这是置气!袁崇焕其实的确是欺骗了崇祯,五年复辽就是一句大话,关键是崇祯对袁崇焕这一捧一摔打的是自己的脸啊!

崇祯还不吸取这样的教训,在位期间,这样的人事任免屡屡发生,频繁的更换内阁学士,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按理说,换的官员,应该是越来越好,可是你看大明王朝最后的内阁魏德藻,那是什么玩意,可见崇祯用人不察!

其实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人生如戏,官员全平演技!

但是,崇祯杀陈新甲一事,表明崇祯对于政治是没有任何理解的地方!

在明朝不行的时候,崇祯和陈新甲打算和满清议和,以这个事件划分,应该是崇祯和陈新甲都算是议和派,反对议和的就是反对派,后来议和消息泄露,崇祯杀了陈新甲,这就尴尬了,我的崇祯哥,陈新甲和你是一派的,这个时候,你不是给自己兄弟来一刀吗?

果然,到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候,崇祯有意南迁,没有得到官员们的支持!完全是咎由自取!


史论纵横



崇祯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登上帝位的,之前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保命,活下去的问题,因为魏忠贤一直在试图害他,到一直对魏忠贤在其他问题上都言听计从的天启却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松口,所以魏忠贤始终没有得逞。从整天想着保命到突然登上帝位,这个转变有点太急太剧烈,让崇祯有些措手不及。

而且,崇祯从小不仅缺少父爱,而且也缺少母爱。因为万历很长时间不同意立光宗为太子,所以光宗年龄不小了还没受过什么教育,当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而且光宗当时处境也很尴尬,还出了梃击案,也是过得提心吊胆的。崇祯的母亲死的又早,他就没见过,所以崇祯从小就是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因为从小就五行缺爱,所以崇祯的性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和世界都不是完全信任,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甩锅,把自己先摘出来,放在安全的位置。这是从小成长环境特别险恶带给他性格难以抹去的印记,所以他的性格是比较急躁的,不够从容,缺乏担当,对人容易依赖,一旦翻脸又特别仇恨。


他的这种性格上的缺点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登基后的施政风格。尤其是再对人的态度上,表现得非常充分。特别容易信任一个人,但又不是完全充分信任,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这种性格就很容易被一些豪言壮语打动,一旦这些豪言壮语无法兑现,他就会直接翻脸,完全失去信任。也就是说,他的性格缺乏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容易被外界欺骗和蛊惑。

比如在对待袁崇焕的态度上,因为他上台后很快就除掉可魏忠贤集团,所以他就把魏忠贤打压过的当时舆论所认为的清流士大夫都纷纷请回来,希望他们能够有所作为,袁崇焕就是其中之一。而袁崇焕能够一开始得到崇祯的信任,则是因为他平台召对的时候夸口说五年可以平辽,这对正被辽东问题搞的焦头烂额的崇祯来说,就特别有吸引力,可谓一见钟情。


但是只过了一年多时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接从居庸关入长城进犯北京,虽然袁崇焕得到消息后马上率兵紧急驰援北京,并且在北京城下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但崇祯还是被皇太极的反间计击中了,直接对袁崇焕翻脸,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此外,他信任过的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一开始无限信任,过了蜜月期,稍微出点问题,立刻杀无赦。

崇祯当皇帝后唯一一个始终信任的人就是杨嗣昌,一直到杨嗣昌兵败自杀,他也宠信不衰,但杨嗣昌除了能吹牛,能力并不那么强。至于其他人,就基本上不能犯错误,而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指望一个统帅只胜不败,那是不可能的,最后就把有点能力能干活的大臣差不多都杀完了,剩下的就是一群从来不献一计不置一词遇事躲避的庸才了。


萧武


崇祯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像,连龙袍都缝缝补补多年,所有的皇宫预算一概从简,以便有更多的银子拿去充当军饷。

但这么多年下来,依然没能拯救到大明王朝,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那么究竟崇祯都做错了哪些东西,最终导致他无法力挽狂澜呢?

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崇祯是如何度过这17年皇帝生涯的:

明思宗朱由检,17岁登基。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内忧外患。但他做的事情也非常条理清晰,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但是,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事实上,他在执政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主要有这几个:东林党势力的文官集团、崛起的大清、农民起义军、自己多疑的性格。

一、在和东林党文官集团的斗争,其实崇祯如果处理魏忠贤阉党方面如果能稍微缓一点,留下一些残余部落和东林党相互制衡,会好一点。虽然铲除阉党快速有效,但也造成了连锁反应就是东林党势力太大,崛起太快。这点可以看出崇祯还是太嫩了,打破了斗争的平衡,反而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二、面对大清的时候,其实应该考虑议和。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 “去帝称汗”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那时因为崇祯以及朝臣认为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下,被搁置了。清军旋即入关报复,才有明后面13万大军惨败。

面对崛起的大清(金)军时,处死袁崇焕时机不对。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与后金军鏖战,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皇太极率军撤退。袁崇焕处死在这个时候,无疑是少了一个可以统军的大将,人心也就更涣散了。

三、对农民起义军,曾经有4次机会彻底肃清,但崇祯都因为种种原因或者运气错过了时机。

第1次是崇祯六年九月,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抵达武安,完成对起义军的合围。正常给曹文诏继续指挥就能胜利,但是因为他被调回大同当总兵,应对皇太极的进攻,所以起义军又活了;

第2次是崇祯七年六月,陈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于陕南。起义军误入兴安之车箱峡。在人缺粮、马无草、弓箭被雨淋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李自成用重金贿赂陈的左右,假意向陈请降,后来出现了“一人去管理100个起义军”的滑稽做法,导致了起义军的复燃;

第3次是将领卢象升带领的,明朝为数不多很能打仗的队伍天雄军,当时对起义军一顿猛打,把高迎祥打进了山区,国内局势马上就要结束,又把卢象升调走了,因为清建国了;

第4次是将领杨嗣昌,他提出方案“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效果奇佳,当时起义军迫于无奈,刘国能和张献忠都投降了,当时杨嗣昌有个建议,让张献忠去打起义军,以绝后患,可惜崇祯多疑不采纳,这最后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四、崇祯性格多疑,本身不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他有小聪明但缺乏全局考虑。从错失议和机会、没有搬迁国都、频繁调换刑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和将领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实从了财政节流之外,更要拥有更好的管理和用人的开源能力,这方面他如果注重到自己的弱势,其实还是能让整个大明更加稳定。

总结下来,崇祯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没有一项,哪怕是一项是能处理好的,最终才加速了明朝的覆灭。因此,说他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也不为过!



这些历史要读


崇祯皇帝也不能说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只能算是不配位的皇帝,他的能力和政治手腕不足以应对当时大明王朝的局势。

一个成熟的皇帝是能在不同的局势做出相应的举措,至少能让时局能向相对良性的方向发展,他们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树立道德标杆,而是确保王朝能够稳定的存活下来。

从这一点来说,崇祯皇帝是完全没有做的,他上台后,打破了天启皇帝确定的政治格局,首先是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新树立了东林党的朝中领导地位,这是最令人诟病的。

魏忠贤绝不是好人,更不是贤臣,但在当时的局面下,崇祯皇帝是不应该扳倒他的,魏忠贤的存在利大于弊,他不但能在朝廷上制衡道貌岸然的清流文官集团,更是在经济上对大明王朝是一种支持,虽然这种经济上的支持很无耻,但却最有效果。

历史从来不会为魏忠贤洗白,奸臣就是奸臣,但是对时局有用的奸臣远比只说不做的廉臣要有效得多,更何况东林党人并不是什么好鸟。

崇祯皇帝失误的开端除了打破了这种三权制衡的格局外,就是在经济和军事政策上违背了天启皇帝制定的策略。改原掠财为商,加重中产阶级税赋为掠财于民,加大百姓赋税;在军事上放弃了辽东主守策略,改为绝不议和,坚决的军事对抗,这对大明的朝廷是个非常大的财政负担。

崇祯皇帝在政治上的失误来源于他的帝王理想化,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贤明之君,一改过去几任皇帝惰政的形象,可以说他是大明王朝很勤政的帝王,但他的这种勤政却远不能达到目的,在没有正确指导方向的情况,他的勤政其实是一种无效功,甚至是对当时朝局的伤害。

崇祯皇帝的政治洁癖更多是着眼于对当时朝廷腐败的痛恨,作为亲王他可能看得很清楚朝局混乱的现状和根源,但却缺失大局观,没有大的政治智慧,看不清楚帝国危机真正的解决办法。

崇祯皇帝一直追求做一个力挽狂澜之君,做一个受万世敬仰的大明皇帝,但他理想中的贤君手段完全不适合当时的局势,在政治的角力场里,就没有绝对的好、恶、善、坏,只有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所以,崇祯皇帝并不算是一个皇帝,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他只是一个满怀梦想的理想主义者,却断送了大明两百多年的江山。


沉墨I方之城


崇祯并不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实际上崇祯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这从他即位后解决九千岁魏忠贤和清算阉党的过程可以看出来。崇祯即位后,先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搬出哥哥天启帝的遗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来麻痹魏公公,不接受他的辞呈,然后又大加封赏,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赐免死铁券。实际上却在不断剪除阉党的党羽,接受了奶妈客氏的辞呈,勒令五虎之首崔呈秀削职归籍。直到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时候才开始动手,逼得魏公公最后上吊自杀,而此时他已经即位两月有余,从这一点上来看,崇祯并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为何崇祯尽管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书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却仍然无力回天,甚至连南迁与和议都没有达成,最后落得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崇祯生性多疑,不信任大臣,据统计,他在位的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不信任大臣的性格导致文武百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就是敷衍塞责,尸位素餐。想想晚清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都敢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若不是重用这些汉臣,光一个太平天国恐怕都能让满清提前关门。

崇祯的另一个性格缺陷就是缺乏决断力,在和议与南迁之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先与后金议和,待收拾完流贼再图辽东。可这个意见还没有提上议程,就被文官集团大批特批,说什么泱泱中华,岂能与蛮夷议和,害得崇祯赶紧出来辟谣。在李自成逼时京师时,朝议南迁也是没有决断,当然这跟李自成进兵神速也有重要关系。做为帝王,广纳百家之言是正确的,但一定要有自我决断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他清除阉党太过彻底,导致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帝王之术是采用互相制衡的办法来协调派系之争。文官中大都是一帮嘴炮,光喊口号不做实事,整天就是你斗我我斗你,尔虞我诈。这样的朝廷结构搁在太平盛世可能无关紧要,放到乱世之时,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综上所述,崇祯并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是不具备一代雄主的宽广胸襟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处事风格,遇事缺乏决断,这才导致他最后吊死煤山的悲惨下场。但他的勤奋,他的节俭,他六下罪己诏的勇气以及最后自缢殉国的悲壮仍然值得肯定,而且他确实生不逢时,如果是太平岁月,凭他的勤奋和努力做个守成之君绝对绰绰有余,真可谓,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