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初学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先从哪本起步?目前有欧楷基础?

上官熙


初学行书其实《兰亭序》、《圣教序》都不是很适合起步,最好是从赵孟頫的行书开始起步,作为学习“二王”书法的跳板。

《兰亭序》的问题

《兰亭序》是号称天下第一的行书,为何不适合初学呢?有下面的一些原因:

  1. 《兰亭序》不是在正常情况下写的,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写的草稿,这种书写时候的状态我们很难模拟。

  2. 《兰亭序》的外观特点是牵丝萦带非常丰富,起笔多是尖峰起笔,有一个笔尖。这跟当时的书写工具也有莫大的关系。而初学者不懂其中的道理,很容易把这些东西当成最主要的特点来学,最后习得一身的习气。

  3. 《兰亭序》的笔法非常丰富,但是字却并不多,所以初学者很难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用笔,只能是邯郸学步。

《圣教序》的问题

《圣教序》是集字书法,说白了就是一本王羲之行书字典,因此字与字之间的行书应该具备的那种行气不足。再加上是碑刻书法,再加上后期的风化,造成失真很厉害,很多原本的用笔痕迹都看不出来。

而初学行书,对于用笔要求比较高,学的就是古人的笔法,但是你却看不明白它每一笔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话你写的行书就会缺乏行气。

为何从赵孟頫开始

赵孟頫是对王羲之书法的最好继承者,也是元代书法的宗师级人物,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但又是“二王”一脉的发扬光大者。

赵孟頫的行书作品,温润雅致,不激不历,很得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而且赵孟頫留下的作品众多,而且都是墨迹、真迹。临摹学习这些字帖的话,对我们研究行书的笔法非常有帮助,你能看得很清楚每一笔是如何下笔,如何使转,我们能很清楚他的每一笔的笔势。例如,你就可以先从赵孟頫临摹的《圣教序》入手。

因此,我的建议是从赵孟頫入手,把赵孟頫的行书作为跳板,学好赵孟頫之后,再去学《圣教序》,最后去学《兰亭序》,学其用笔之超逸。

我是翰墨今香,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在中医中,有一个词叫“温补”,即进补要循序渐进,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乡村的赤脚医生给我打了一针红霉素,病情不见好。后转入大医院,医生一听用了红霉素就急了,说红霉素是抗生素之王,不能一上来就用。

学习书法也是这样的,应该循序渐进。

《兰亭序》贵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经典之作,蕴含高妙的书法技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学习它,需要一定的行书基础,否则无法理解与上手。

而《圣教序》是怀仁从1500多件王羲之法帖中集字而成,是王字经典,近两千字的《圣教序》,可说是一部“王字字典”,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首选。

所以,学习行书,应从《圣教序》入手,同时学习王羲之其他经典法帖,对王字有一定了解后,再研习《兰亭序》。

回到题目,题主有欧楷基础,想学习王字行书。但是,我想说,从欧楷到王字,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欧楷容易让字呆板,不能一下子适应行书的灵动。

所以,就你目前情况,建议你用褚遂良楷书过渡一下,熟悉一下跳跃的笔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唯一区别就是《兰亭序》里的行书,因为是墨迹,笔法细节交代转换的要比《圣教序》丰富一些,但是,这些牵丝映带的细节,往往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有一些干扰,反而会影响我们临摹书法的字体骨干。

很多初学者,为了能够达到临摹的像,他们就不会放过一些墨迹上的细节。

其实,我们临摹字帖像没有错,但是,像行书的细节,我们最好还是有保留的临摹。不要以为一些细节,把我们对大局的关注反而降低了。



比如我们看这个“然”字,上面是《兰亭序》墨迹中的字,下面是从《兰亭序》里选到《圣教序》中的碑刻拓字。

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墨迹中的细节,在碑刻中做了技术处理,所以,碑刻明显简介明快,而墨迹韵味十足。

为什么碑刻要做碑刻工艺的技术处理,后面我们还有详细解释。

这里,我只能说,碑刻也是对墨迹的临摹,而且是技术性处理的临摹。


例如,我遇到一个临摹米芾《苕溪诗帖》的网友,里面有一个“周”字,米芾的这个“周”字,写得非常有趣味,第一笔竖撇的牵丝,从脚底下翻到头顶,这是非常难以模仿上的。因为这样的偶然效果,就是米芾也写不出第二个这么漂亮的牵丝。



但是,这个网友临摹处理非常得当,他就没有在临摹中表现这个“周”字的牵丝。

我一看这样处理,就为他的临摹点赞了。

因为,我们临摹行书,虽然牵丝映带很有味道,是行书笔意的余音袅袅,也是书法韵味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些牵丝细节,行书真的就不“行”了。

但是,初学行书临摹不好,反而会影响我们对主体骨架的重视。

临摹行书,需要计较高超和熟练的用笔手法,才能临摹出锋毫之间的细节。


但是,我们临摹书法,如果是初学,应该有节制地省略一些细节,才能把握大局。如果一开始就困于细节,反而会分散我们对行书骨架主体的注意力。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先临摹《圣教序》,那么,反而行书的骨架都非常清晰。这是《圣教序》对初学者来说的优势,也是拓本《圣教序》的缺陷。

我们就这个问题分析一下。

首先,拓本是从碑刻中摹拓下来的。碑刻又是从墨迹上石雕刻出来的字。雕刻的过程中,会失去墨迹的不少细节。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书法中的“涨墨”是由于毫端墨太多,写字的第一笔就会渗化,笔画看起来就很粗,甚至不是笔画本来的样子了。但是,在墨迹上是可以清清楚楚分辨出来笔画和笔画涨墨效果的。


那么,假如这样的笔画在碑刻的时候,如果按照涨墨效果刻出来,那就非常难看,甚至很糟糕了。

这时我们就会采取碑刻艺术处理方式,尽量把涨墨部分去掉。

当然,为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圣教序》中有这样的处理,因为,王羲之时代,由于用纸的原因,还不会产生“涨墨”现象,涨墨是宣纸特有的效果。尤其是清代书法家才保留的。


而是说,碑刻是不可能把墨迹的一些细节刻出来的。也不能刻出来,这是碑刻工艺的要求。就像前面我举例的“然”字,笔画中有很多散锋的效果。但是,如果碑刻把这些细节刻出来,不但会有工艺风险,而且难度极高,所以,就做了工艺处理。

其次,刀痕再细,也没有笔毫短一丝细,再说,就算碑刻刻出细节了,从碑版上再拓出一个碑拓,还要失去一些丝丝毛毛的细节。


如果说碑刻是有一些失真的书法,与墨迹有一定的距离,那么,摹拓以后,还会失真与碑刻一些细节都。

但是,如果初学书法反而像拓本一样少了一些枝节的干扰,而能够给书法学习者带来集中于主体骨架的韵味的好处。

所以,如果你是初学行书,选择《圣教序》没有什么遗憾的。

再说,无论你先学哪一个行书字帖,《圣教序》最终还是绕不过去的行书经典。

因为《圣教序》的字数多达1904字,《兰亭序》只有324多字,大约是《圣教序》字数的六分之一。


由于《圣教序》字数多,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王羲之行书的风采。所以,《圣教序》始终是学习行书绕不过去的一个字帖。

那么,到底先学哪个好?我觉得,我们就不要过多去纠缠这个问题了。

如果你的临摹本领好,先学《兰亭序》可以纠正《圣教序》中笔法模糊的问题。

如果你先学《圣教序》那么,等于从大海到小溪,你会更亲近与水的。

总而言之,哪个先学不是问题,仅仅是一个取舍而已。

有人说,先学《兰亭序》,因为字数少,如果集中精力学《兰亭序》,学习《圣教序》就容易一些。

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我们学习《兰亭序》还是《圣教序》都是高水准的行书,贵在要求精。

如果一定难以取舍,不妨两个字帖同时练习,这不是也挺好吗?毕竟都是王羲之的行书体系。


千千千里马


若以欧楷为基开始学习行书,有《兰亭序》、《圣教序》两本帖子择一学习,应该从《圣教序》入手为佳,《圣教序》乃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可学笔画呼应相连、结体规律等,待上手后即可学习大王的其他诸帖以求行气、章法、神采等方面的提升。

一、欧阳询与王羲之的渊源

王羲之将笔法传给王献之,王献之传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

从笔法上来讲,欧阳询也是属于大王的一脉,因此,以欧楷为基学习大王行书也算是溯源了。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相比楷书其更具放纵之感,相比草书其则显得收敛,但其自身所具有率意流畅、生气活泼特质。

1、行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行书书写只有用好中锋,其笔毫方能平铺,下笔不浮,即使细如毫发也能使人觉得浑厚圆劲,用侧锋,可使线条富于变化,妍美生动,避免的单调呆板,如此中锋侧锋相结合,这正是书法给人以美感的重要原因。

2、行书以露锋为主,藏锋为辅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故而其多采用凌空取势露锋起笔,顺势放锋收笔。减少了笔画起笔、收笔的往复运动动作,加快了书写流速。藏锋凝重含蓄,露锋生气活泼,两者结合在书写中追求笔法多变特点。

3、行书以圆转为主,方折为辅

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行书多将方折处以圆转来处理,但是,若通篇都是圆转必然会缺少了峻拔的风采,因此必须方圆并用,刚柔并济。

4、行书书写要流畅

流畅不代表要快,行书由于增加了钩挑与牵丝,使点画呼应关系显露在外,字态犹如轻歌曼舞,故要求书写需要流畅,讲究迟有速,节奏轻快。

5、行书追求虚实变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说过,中国的书法艺术技法上就是阴阳中得统一,虚实也是阴阳的其一表现。行书笔法的虚实表现在轻重、连断上。轻为虚,重为实;连为实,断为虚。笔不虚则欠圆活,不实则欠沉着,只用虚则漂浮,只用实则呆滞。故,用笔应该虚实相间如此则别具有一番风味。

综上所述

以行书笔法特点印证《圣教序》的学习,注意其用笔的中侧锋、藏露锋、方圆转、快慢行、虚实变等诸多行书特点。待上手后可择其他诸帖再行提升。

以上为一己之见,觉得还行的请点赞支持,有不同观点的请评价探讨,谢谢。


书法有云


初学行书,练《兰亭》还是《圣教序》?

感觉两者都可以一练,有侧重亦可,比如写圣教序,更能够体验王羲之行书的特点,此贴为集字书,字字珠玑,随机出锋,顺势落笔,从中可以感悟情性的表现。法无定法的笔意。体现了行书的流便性。


那么第一行书《兰亭》,具有的更高的书写韵味,相同的字不同的写法,其书不仅是书写技能达到超乎完美的组合和全面的展现,更是以韵高千古之章局然后人膜拜。

成为文人书法的准绳,中国书法史,大半由王羲之及其余绪组合而成,成为中国书法的正脉,更是帖学的正统。

一般习练王羲之书墨者,皆沉浸在那个连“准绳”都有模糊的状态。亦步亦趋。

迷失书道之中,也有一些书家拆骨还肉,却成了“创新”的代表,

宋人尚意实际就是对晋韵王羲之书法的余绪。但是无一点王羲之的貌状。皆为先有羲之笔意貌,最主要学其深邃。

练习两部贴,切实明白王羲之书属于唯美境界。今人再也无法实现这种书境。

习练过程,可以涉猎读读,王羲之余绪的唐孙过庭,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白蕉,数家。

若要得到王羲之深邃真传,――笔法,而上下求索的话,那么自然生发、任意笔墨为体的结构特点,那么就不是集字成篇那样简单了。


气脉相同,其美丽与我们今天的审美中的美丽的内涵有区别的。

并且唯美,是至境。

学中感悟。选帖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王羲之写字笔法神髓,流便――任笔结体,即手随心运也。不窠臼法性。属于情性烂漫书墨笔画。


狂喜淡墨a


《兰亭序》为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在特定的地方,特殊环境中的酒后作品。其作者处于一种极度愉悦,心情极度激昂的时候所做。所以《兰亭序》有着王羲之自身都未能重复的一件神作品。

《圣教序》是集王羲之所有字中最好的字集合而成的作品。字体结构相比很全面,字数也多变化比较丰富,则是行书初学者学习的好贴子。个人见解,不足处请谅解


飞鹰94806


我觉得交换着练比较好吧。圣教练结字,兰亭练笔法。一种练的时间太短没有效果,练的时间太长,另一方面写成定势,再改过来就比较困难了。


飞雪5346171


我临的兰亭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58e00018fac665c5da1\

华玉495


建议你先了解一下书法的发展史,再决定!我也是临欧楷4年了,今年开始临兰亭序,你下面评论区有位朋友说得好,欧阳询的笔法也是出自王的!


水水m蔺


楷书到行书的过渡建议从《圣教序》开始。因为《圣教序》结字用笔都和楷书接近,初学行书容易掌握。而《兰亭序》则需要更高的书法水平才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