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初學行書,《蘭亭序》、《聖教序》先從哪本起步?目前有歐楷基礎?

上官熙


初學行書其實《蘭亭序》、《聖教序》都不是很適合起步,最好是從趙孟頫的行書開始起步,作為學習“二王”書法的跳板。

《蘭亭序》的問題

《蘭亭序》是號稱天下第一的行書,為何不適合初學呢?有下面的一些原因:

  1. 《蘭亭序》不是在正常情況下寫的,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況下寫的草稿,這種書寫時候的狀態我們很難模擬。

  2. 《蘭亭序》的外觀特點是牽絲縈帶非常豐富,起筆多是尖峰起筆,有一個筆尖。這跟當時的書寫工具也有莫大的關係。而初學者不懂其中的道理,很容易把這些東西當成最主要的特點來學,最後習得一身的習氣。

  3. 《蘭亭序》的筆法非常豐富,但是字卻並不多,所以初學者很難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用筆,只能是邯鄲學步。

《聖教序》的問題

《聖教序》是集字書法,說白了就是一本王羲之行書字典,因此字與字之間的行書應該具備的那種行氣不足。再加上是碑刻書法,再加上後期的風化,造成失真很厲害,很多原本的用筆痕跡都看不出來。

而初學行書,對於用筆要求比較高,學的就是古人的筆法,但是你卻看不明白它每一筆的來龍去脈,這樣的話你寫的行書就會缺乏行氣。

為何從趙孟頫開始

趙孟頫是對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繼承者,也是元代書法的宗師級人物,他的書法自成一家,但又是“二王”一脈的發揚光大者。

趙孟頫的行書作品,溫潤雅緻,不激不歷,很得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而且趙孟頫留下的作品眾多,而且都是墨跡、真跡。臨摹學習這些字帖的話,對我們研究行書的筆法非常有幫助,你能看得很清楚每一筆是如何下筆,如何使轉,我們能很清楚他的每一筆的筆勢。例如,你就可以先從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入手。

因此,我的建議是從趙孟頫入手,把趙孟頫的行書作為跳板,學好趙孟頫之後,再去學《聖教序》,最後去學《蘭亭序》,學其用筆之超逸。

我是翰墨今香,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在中醫中,有一個詞叫“溫補”,即進補要循序漸進,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生病,鄉村的赤腳醫生給我打了一針紅黴素,病情不見好。後轉入大醫院,醫生一聽用了紅黴素就急了,說紅黴素是抗生素之王,不能一上來就用。

學習書法也是這樣的,應該循序漸進。

《蘭亭序》貴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蘊含高妙的書法技巧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學習它,需要一定的行書基礎,否則無法理解與上手。

而《聖教序》是懷仁從1500多件王羲之法帖中集字而成,是王字經典,近兩千字的《聖教序》,可說是一部“王字字典”,是學習王羲之行書的首選。

所以,學習行書,應從《聖教序》入手,同時學習王羲之其他經典法帖,對王字有一定了解後,再研習《蘭亭序》。

回到題目,題主有歐楷基礎,想學習王字行書。但是,我想說,從歐楷到王字,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歐楷容易讓字呆板,不能一下子適應行書的靈動。

所以,就你目前情況,建議你用褚遂良楷書過渡一下,熟悉一下跳躍的筆意。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唯一區別就是《蘭亭序》裡的行書,因為是墨跡,筆法細節交代轉換的要比《聖教序》豐富一些,但是,這些牽絲映帶的細節,往往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有一些干擾,反而會影響我們臨摹書法的字體骨幹。

很多初學者,為了能夠達到臨摹的像,他們就不會放過一些墨跡上的細節。

其實,我們臨摹字帖像沒有錯,但是,像行書的細節,我們最好還是有保留的臨摹。不要以為一些細節,把我們對大局的關注反而降低了。



比如我們看這個“然”字,上面是《蘭亭序》墨跡中的字,下面是從《蘭亭序》裡選到《聖教序》中的碑刻拓字。

我們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墨跡中的細節,在碑刻中做了技術處理,所以,碑刻明顯簡介明快,而墨跡韻味十足。

為什麼碑刻要做碑刻工藝的技術處理,後面我們還有詳細解釋。

這裡,我只能說,碑刻也是對墨跡的臨摹,而且是技術性處理的臨摹。


例如,我遇到一個臨摹米芾《苕溪詩帖》的網友,裡面有一個“周”字,米芾的這個“周”字,寫得非常有趣味,第一筆豎撇的牽絲,從腳底下翻到頭頂,這是非常難以模仿上的。因為這樣的偶然效果,就是米芾也寫不出第二個這麼漂亮的牽絲。



但是,這個網友臨摹處理非常得當,他就沒有在臨摹中表現這個“周”字的牽絲。

我一看這樣處理,就為他的臨摹點讚了。

因為,我們臨摹行書,雖然牽絲映帶很有味道,是行書筆意的餘音嫋嫋,也是書法韻味的體現。如果沒有這些牽絲細節,行書真的就不“行”了。

但是,初學行書臨摹不好,反而會影響我們對主體骨架的重視。

臨摹行書,需要計較高超和熟練的用筆手法,才能臨摹出鋒毫之間的細節。


但是,我們臨摹書法,如果是初學,應該有節制地省略一些細節,才能把握大局。如果一開始就困於細節,反而會分散我們對行書骨架主體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先臨摹《聖教序》,那麼,反而行書的骨架都非常清晰。這是《聖教序》對初學者來說的優勢,也是拓本《聖教序》的缺陷。

我們就這個問題分析一下。

首先,拓本是從碑刻中摹拓下來的。碑刻又是從墨跡上石雕刻出來的字。雕刻的過程中,會失去墨跡的不少細節。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書法中的“漲墨”是由於毫端墨太多,寫字的第一筆就會滲化,筆畫看起來就很粗,甚至不是筆畫本來的樣子了。但是,在墨跡上是可以清清楚楚分辨出來筆畫和筆畫漲墨效果的。


那麼,假如這樣的筆畫在碑刻的時候,如果按照漲墨效果刻出來,那就非常難看,甚至很糟糕了。

這時我們就會採取碑刻藝術處理方式,儘量把漲墨部分去掉。

當然,為舉這個例子,不是說《聖教序》中有這樣的處理,因為,王羲之時代,由於用紙的原因,還不會產生“漲墨”現象,漲墨是宣紙特有的效果。尤其是清代書法家才保留的。


而是說,碑刻是不可能把墨跡的一些細節刻出來的。也不能刻出來,這是碑刻工藝的要求。就像前面我舉例的“然”字,筆畫中有很多散鋒的效果。但是,如果碑刻把這些細節刻出來,不但會有工藝風險,而且難度極高,所以,就做了工藝處理。

其次,刀痕再細,也沒有筆毫短一絲細,再說,就算碑刻刻出細節了,從碑版上再拓出一個碑拓,還要失去一些絲絲毛毛的細節。


如果說碑刻是有一些失真的書法,與墨跡有一定的距離,那麼,摹拓以後,還會失真與碑刻一些細節都。

但是,如果初學書法反而像拓本一樣少了一些枝節的干擾,而能夠給書法學習者帶來集中於主體骨架的韻味的好處。

所以,如果你是初學行書,選擇《聖教序》沒有什麼遺憾的。

再說,無論你先學哪一個行書字帖,《聖教序》最終還是繞不過去的行書經典。

因為《聖教序》的字數多達1904字,《蘭亭序》只有324多字,大約是《聖教序》字數的六分之一。


由於《聖教序》字數多,我們可以充分了解王羲之行書的風采。所以,《聖教序》始終是學習行書繞不過去的一個字帖。

那麼,到底先學哪個好?我覺得,我們就不要過多去糾纏這個問題了。

如果你的臨摹本領好,先學《蘭亭序》可以糾正《聖教序》中筆法模糊的問題。

如果你先學《聖教序》那麼,等於從大海到小溪,你會更親近與水的。

總而言之,哪個先學不是問題,僅僅是一個取捨而已。

有人說,先學《蘭亭序》,因為字數少,如果集中精力學《蘭亭序》,學習《聖教序》就容易一些。

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我們學習《蘭亭序》還是《聖教序》都是高水準的行書,貴在要求精。

如果一定難以取捨,不妨兩個字帖同時練習,這不是也挺好嗎?畢竟都是王羲之的行書體系。


千千千里馬


若以歐楷為基開始學習行書,有《蘭亭序》、《聖教序》兩本帖子擇一學習,應該從《聖教序》入手為佳,《聖教序》乃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可學筆畫呼應相連、結體規律等,待上手後即可學習大王的其他諸帖以求行氣、章法、神采等方面的提升。

一、歐陽詢與王羲之的淵源

王羲之將筆法傳給王獻之,王獻之傳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虞世南傳之歐陽詢。

從筆法上來講,歐陽詢也是屬於大王的一脈,因此,以歐楷為基學習大王行書也算是溯源了。

二、行書的特點

行書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相比楷書其更具放縱之感,相比草書其則顯得收斂,但其自身所具有率意流暢、生氣活潑特質。

1、行書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

行書書寫只有用好中鋒,其筆毫方能平鋪,下筆不浮,即使細如毫髮也能使人覺得渾厚圓勁,用側鋒,可使線條富於變化,妍美生動,避免的單調呆板,如此中鋒側鋒相結合,這正是書法給人以美感的重要原因。

2、行書以露鋒為主,藏鋒為輔

行書的書寫速度比楷書快,故而其多采用凌空取勢露鋒起筆,順勢放鋒收筆。減少了筆畫起筆、收筆的往復運動動作,加快了書寫流速。藏鋒凝重含蓄,露鋒生氣活潑,兩者結合在書寫中追求筆法多變特點。

3、行書以圓轉為主,方折為輔

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行書多將方折處以圓轉來處理,但是,若通篇都是圓轉必然會缺少了峻拔的風采,因此必須方圓並用,剛柔並濟。

4、行書書寫要流暢

流暢不代表要快,行書由於增加了鉤挑與牽絲,使點畫呼應關係顯露在外,字態猶如輕歌曼舞,故要求書寫需要流暢,講究遲有速,節奏輕快。

5、行書追求虛實變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說過,中國的書法藝術技法上就是陰陽中得統一,虛實也是陰陽的其一表現。行書筆法的虛實表現在輕重、連斷上。輕為虛,重為實;連為實,斷為虛。筆不虛則欠圓活,不實則欠沉著,只用虛則漂浮,只用實則呆滯。故,用筆應該虛實相間如此則別具有一番風味。

綜上所述

以行書筆法特點印證《聖教序》的學習,注意其用筆的中側鋒、藏露鋒、方圓轉、快慢行、虛實變等諸多行書特點。待上手後可擇其他諸帖再行提升。

以上為一己之見,覺得還行的請點贊支持,有不同觀點的請評價探討,謝謝。


書法有云


初學行書,練《蘭亭》還是《聖教序》?

感覺兩者都可以一練,有側重亦可,比如寫聖教序,更能夠體驗王羲之行書的特點,此貼為集字書,字字珠璣,隨機出鋒,順勢落筆,從中可以感悟情性的表現。法無定法的筆意。體現了行書的流便性。


那麼第一行書《蘭亭》,具有的更高的書寫韻味,相同的字不同的寫法,其書不僅是書寫技能達到超乎完美的組合和全面的展現,更是以韻高千古之章局然後人膜拜。

成為文人書法的準繩,中國書法史,大半由王羲之及其餘緒組合而成,成為中國書法的正脈,更是帖學的正統。

一般習練王羲之書墨者,皆沉浸在那個連“準繩”都有模糊的狀態。亦步亦趨。

迷失書道之中,也有一些書家拆骨還肉,卻成了“創新”的代表,

宋人尚意實際就是對晉韻王羲之書法的餘緒。但是無一點王羲之的貌狀。皆為先有羲之筆意貌,最主要學其深邃。

練習兩部貼,切實明白王羲之書屬於唯美境界。今人再也無法實現這種書境。

習練過程,可以涉獵讀讀,王羲之餘緒的唐孫過庭,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白蕉,數家。

若要得到王羲之深邃真傳,――筆法,而上下求索的話,那麼自然生髮、任意筆墨為體的結構特點,那麼就不是集字成篇那樣簡單了。


氣脈相同,其美麗與我們今天的審美中的美麗的內涵有區別的。

並且唯美,是至境。

學中感悟。選帖不重要,重要的是瞭解王羲之寫字筆法神髓,流便――任筆結體,即手隨心運也。不窠臼法性。屬於情性爛漫書墨筆畫。


狂喜淡墨a


《蘭亭序》為第一行書,是王羲之在特定的地方,特殊環境中的酒後作品。其作者處於一種極度愉悅,心情極度激昂的時候所做。所以《蘭亭序》有著王羲之自身都未能重複的一件神作品。

《聖教序》是集王羲之所有字中最好的字集合而成的作品。字體結構相比很全面,字數也多變化比較豐富,則是行書初學者學習的好貼子。個人見解,不足處請諒解


飛鷹94806


我覺得交換著練比較好吧。聖教練結字,蘭亭練筆法。一種練的時間太短沒有效果,練的時間太長,另一方面寫成定勢,再改過來就比較困難了。


飛雪5346171


我臨的蘭亭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58e00018fac665c5da1\

華玉495


建議你先了解一下書法的發展史,再決定!我也是臨歐楷4年了,今年開始臨蘭亭序,你下面評論區有位朋友說得好,歐陽詢的筆法也是出自王的!


水水m藺


楷書到行書的過渡建議從《聖教序》開始。因為《聖教序》結字用筆都和楷書接近,初學行書容易掌握。而《蘭亭序》則需要更高的書法水平才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