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书法中,大楷、中楷和小楷的区别有哪些?

青铜时代20


小楷、中楷、大楷几种楷书是按照字的大小来界定的。

一、小楷。从古人墨迹来看,小楷基本是长度在1.5厘米以下的楷书。如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唐代的《灵飞经》。唐以前能生产的纸比较小,而且多数只是用于写信札或抄书,所以写的字都比较小,就是小楷。

《乐毅论》

《洛神赋》

《灵飞经》

二、中楷。这个基本是大小在1.5厘米到3厘米之间的字。最典型的就是唐代人写在碑石上的那些名帖,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九成宫醴泉铭》

《多宝塔碑》

《玄秘塔碑》

三、大楷。这个基本是指长度在3到5厘米之间的字。大楷在古代没那么多,比较典型的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的《神策军碑》。

《颜勤礼碑》

《神策军碑》

另外,比大楷更大的字,一般就被称为榜书了。

所以,其实分辨出来很简单。1.5厘米以下的楷书为小楷,1.5厘米到3厘米的楷书为中楷,3厘米到5厘米的楷书为大楷。


明之书苑


大楷、中楷、小楷是衡量字大小的一个通俗说法,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但是有一个大概的大小范围。

一、一般小于1.5cm的属于小楷,如灵飞经,道德经,洛神十三行,乐毅论等,有的如阴符经则小5-6mm,文征明的小楷也大多如此。

二、中楷1.5-3cm,最典型中楷《九成宫碑》,另外多宝塔,雁塔圣教序等也都属于中楷。

三、大楷3cm-5cm,《勤礼碑》,《神策军碑》等等都属于大楷。








天其书法


大、中、小楷是就字的大小而言的。


楷书极大者称“榜书”“擘窠书”,一般数寸以下大字称“大楷”。《笔阵图》中说: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然亦以二寸、一寸为度,不得过大也。古代纸贵,字都写得较小,一、二寸的字在古人看来已是大字了。

中楷,指一寸见方的楷书,也称“寸楷”。武定《玉佛记》字方小半寸,《张猛龙》等碑字方寸。

小楷,指楷书小字,普通小楷数分见方,如《黄庭经》《乐毅论》等。特小的楷书如蝇头,称“蝇头书”或“蝇头小楷”。

现代人对大楷、中楷区分得不是很严格,5公分见方的字,古人认为是大楷,今人大多认为是中楷。

有些人还有一种错误观点,以为小楷最好写,殊不知,小楷虽小,笔法一点不能马虎,相反,它是楷书中最难写的,对笔法要求最精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作为书法教师,回答一下三者的区别。

首先,大楷,中楷,小楷,在字的大小上有区别,大楷8厘米左右,中楷5厘米左右,小楷2厘米之内。这是现代人所学书是普遍认同的大小,在古代书法中,5厘米的字就算很大了。像兰亭序,它也是5厘米之内的字。包括碑刻,张猛龙碑等,这些在山东,西安都可以看到,这些碑刻上的字也是很小的。今人为了体会用笔的方法,练习手腕的力量,所以把字放大去写。小楷比如文征明小楷,王羲之的,都是1.5厘米,2厘米之内的字。

第二个区别是用笔的区别,大楷多用笔靠胳膊,手腕,中楷多用手腕,手指,小楷对三者的要求更高,必须稳。大字的结构要能收的住,而小楷必须小而见舒展。

下图是个人临摹小楷。我也是先练习的大字,慢慢接触小楷以后,小楷写的多。





书墨匠人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通常对于毛笔字来讲才会区分这么详细。下面我一一说说。毛笔字的大楷、中楷、小楷是怎么划分的?对应的毛笔是怎样的?

估计很多刚开始学写毛笔字的初学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我就根据《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中黄简老师的划分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验,跟大家说说毛笔字大楷、中楷、小楷的区别。

我们一般称笔头粗为大笔,笔头细小的就是小笔。但是买大笔还是小笔,取决于你要写多大的字。

通常学书法,应该从大字开始。练习大字容易掌握运笔方法和字型的把握。

黄简老师引用了明代书画行家丰坊的一端论述,丰坊谈了讲学书法的次第:“大楷,八岁至十岁,《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这是大楷的字帖。

“中楷,十一岁至十三岁,《九成宫铭》、《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遗教经》”,这些是中楷的字帖。

“小楷,十四岁到十六岁,《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乐魏表》、《曹娥表》”这是小楷。


然而,大楷、中楷、小楷只是习惯的称法,没有固定的标准。就好像我们说“小孩子”,究竟几岁以下才算是小孩子,说不出一个准数。


东山论道


        小楷、中楷和大楷的尺寸值得商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冯摹兰亭序》卷为行书偏向行楷,为唐冯承素纸本所摹,纵24.5cm×横69.9cm,第一纵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共一十三字,除去上下边沿空白,也就20cm略余,每字占格在1.5cm略多,再除去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小些之字占格或不足1cm,大些之字占格超1cm,大致就是这样的。 元代赵孟頫《汲黯传》,宋代淡黄藏经纸本,页纵17.6厘米×页横17.4厘米,全册12页共119行合1946字,被誉为小楷之神品,页纵l7.6cm,还不足《兰亭序》的纵高,每纵行l7~18字,每字平均不足1cm。这应该就是传统书法的小楷尺寸,这样的尺寸更为符合实用标准和需求。

        至于中楷和大楷的界线划分不是非常明确,所以也有将楷书分为小楷和大楷两类的观点,古代记载明确的是北宋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共153字,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算是比较大的楷字了。大楷一般很少用于实用行文,更多用于一定场合。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更大的楷体,就是我们今天在很多宫殿古迹都可看到的更大的楷字,而今天出现的更大的楷字招牌,皆为放大体,并非书写原样大小。

        写大小之楷的笔法差异很大,小楷讲究笔画内部有空隙,不能过于显露拥挤;大楷讲究笔画内部有东西,不能过于显得空荡。


田_言


大楷中楷小楷,三者本质为一种书体,但具体写法和注意的点又很不一样。

大概有种说法是3cm左右,算小楷;6到8cm左右算中楷,,以上皆算大楷,榜书也算大楷一种。

其实我更愿意以指,腕,肘,臂的侧重点来区分小中大楷。小楷一般需要枕腕,以稳为主,更需要指尖控制笔锋,腕为辅;中楷就开始需要指和腕的协调性,枕腕悬肘都可以;大楷开始需要指腕肘的三者协调,悬肘是必须的,不然写的就开始局促别扭,书写者自己都可以感知到;至于榜书,就得悬臂了。一句话,字的大小,以书写者感知为主,执笔无定法,在熟悉各种手法和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写多大的字,自己会用最合适的方法,原则是不让自己别扭,自己别扭了,作品也不会满意。

再者,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里面潜在蕴含的美和空间结构,都是矛盾统一的。小楷因为字体小,需要字形舒展,内紧外松,虚笔很多,中楷兼而有之,大楷则外紧内松,实笔居多,才能压的住纸和留白的空间感。榜书则更是如此,您看到处寺庙里牌匾,能压的住空间感的,大多是点画凝重,虚笔很少。

总之,练好点画基本功和掌握结字规则是关键,打好“基础”,大中小楷是“招式”,基础好了,招式学起来也很快的。


临海听涛林涛


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一个定性的答案,由于古代的书法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再加上纸张及毛笔都没有现在的大规格,对于楷书的大小定论跟现在比起来会小些。

小楷在1.5cm以内,常见的字帖有《灵飞经》《汲黯传》《宣示表》等

中楷在1.5至3cm之间,常见的字帖有《九成宫》《雁塔圣教序》《三门记》等

大楷在3cm至5㎝之间,如巜勤礼碑》《神策军碑》巜大字阴符经》等

另外,根据现在国展征稿要求来看,小字作品在2cm以内,大字作品在15Cm以上,这样划分就是小楷2cm以内,中楷2至15cm之间,大楷15cm以上,不知能否作为参考依据。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作参考!








李年荣


大楷,中楷,小楷,他们分别尺寸多大,己前还真没深究这个问题,查百度,是以中楷为分界线,中楷又为寸楷,1寸=3.33cm,大于这个数叫大楷,小于则为小楷,当然从数字来定义,我觉得有点硬化了,这只能作为参考,另外,大楷一般悬腕作字,作字空间自由度大,同时创作大楷一般也为大毛笔,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字写得更有骨肉感,大气磅礴,但比较难的是体现出字的锋芒,写不好容易使字呆板,失去灵性。中楷比较常见和常用,一般用的毛笔也会比大楷小,其运笔的方法也比较丰富,即可悬腕,也枕腕,所以众多留传下来的楷书作品,为中楷类书作,小楷一般为枕腕写,用的毛笔是三者中最小的,小楷字其锋芒易于体现,可以让字写出灵动飘逸,写不好易于使字显得流滑,还有一个用笔的基本原则是不要用大笔写小字,或小笔写大字。


三天打鱼两天网


这个提问简单地说,就是写字的大小规格,按目前商店出售的九宫格簿本来说,4~5公分的格子为大楷,3公分左右的格子为中楷,2公分以下的为小楷,以前有种形容“蝇头小楷”的基本在1.5左右。小楷的结构用笔和大,中楷是不一样的。小小楷放大了看,就没有大,中楷的漂亮,但小楷并非是特别字形,而只是大楷的缩小而已。所以大楷(亦包括中楷)必须用大楷的结构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