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下的復工百態 智慧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

受疫情影響,不少小夥伴在網上哭訴“吃了睡,睡了吃都快抑鬱了”、“天天在家人都快傻了”等等,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曾經上班日子的嚮往。恰逢本週是企業復工的一個“小頂峰”,不少從家鄉趕回工作地的小夥伴正式結束了為期十四天的居家隔離期,他們表示終於解脫了。

可一邁出家門,整個人都傻了,手握社區通行證、身份證、出入證等一眾證件,再看周圍,人人面帶口罩不說各別“硬核防疫”的朋友直接就扣上防毒面具。待行至地鐵站,“長槍大炮”(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早已架好,等行至公司樓下,則需出示身份證、出入證等一眾證件,然後帶安保人員給你額頭或是手腕用“紅外測溫槍”來上一槍,待溫度正常了才能放你進公司上班。待晚上下班後,又是同樣的流程,只不過捱得“那一槍”(紅外測溫槍)變成了社區管理人員開出,一天折騰下來不少小夥伴表示整個人都不好了。

從防疫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從科技的角度來說,雖有效但難免有些落後了。

人臉識別守護社區大門

在當下,哪怕是在我國首都,各社區對於出入人員管理依舊是依靠最傳統的,“一人一證”、“手動填表”、“人工量溫”,這不僅加大了管控的難度,也讓人與人之間往往會失去“距離”,人擠人的排隊對防疫並無幫助。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業,上至公共安全、智慧城市,下至上班打卡、回家開鎖,人們都可以享受到這項技術帶來的便利。尤其是當下有不少企業攻克了戴口罩則人臉識別罷工這一難題,通過算法的迭代讓技術可以為防疫服務。

疫情下的復工百態 智慧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

與此同時,人臉識別設備在與測溫設備相結合後,當人員靠近時,自動進行人臉圖像抓取及身份識別,並對其前額溫度進行測量,同時實現門禁管理和通行打卡,快速通行,降低因人員排隊聚集而帶來的感染風險。

同時可與雲端進行業務協同,將採集到的通行、體溫、訪客等信息推送至平臺,根據實時數據在平臺進行跨區域、多分點統一管理,無需佈置大量人力值守,在雲端即可輕鬆實現快速決策。

大數據平臺居中策應

隨著智能網絡發展的不斷壯大,大數據的推行,安防產業已是現代社會安全需求的保障產業,而安防運維對安防系統正常運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安防運維工作的開展則更加艱鉅。

疫情下的復工百態 智慧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

此時正是大數據平臺一展身手的時間,將多個項目設備設施的監測與控制管理集成在一個管理界面上,為管理者提供高效、一致、透明化的數據,進而幫助管理者做出決策。

比如利用“疫情大數據平臺”,對村(社區)情況進行登記,對駐留、到訪疫區的人員與自身出現發熱反應的人員進行流動分析和密切關注。對這幾類人口分佈進行統計,對人員送診隔離和自行隔離情況進行登記,圖表顯示,一覽無餘。掌握精準數據,便於科學決策,定製化管理。

零接觸降低感染可能

二月初,一條“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一名確診患者家中門把手上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的新聞刷爆網絡。而根據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網站介紹,病毒離開人體後的存活時間取決於其所依附物體的表面情況,以及溫度、溼度等環境狀況。

總體來說,病毒在不鏽鋼、塑料等非滲透性(防水)表面存活時間相對較長;病毒在纖維織物、紙巾等滲透性表面存活時間相對較短;不同種類病毒存活時間也有差異,一些病毒可以在室內物體表面存活超過7天,不過其致病能力會在24小時內顯著下降。換而言之,公共場合如門把手、電梯按鈕都需格外小心。

疫情下的復工百態 智慧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

尤其是在結合當下大多數企業的辦公環境後,電梯按鈕需要格外小心,為此民間奇招頻出,什麼“牙籤按按鍵”、“保險膜層層隔按鈕”等方式層出不窮。人們在歡笑之餘也在尋找一種安全有效合理的解決方案。

為了能合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當下主流的解決方案主要分為兩派,一類是“聯動”派、一類是“遙控”派。前者將電梯與出入口管理系統相結合,當員工或是居家住戶通過出入口管控設備後,自動按照後臺記載的數據為其選定樓層;後者或是以拾音器結合語音識別,或是將電梯與手機聯動讓人實現非接觸式電梯乘坐。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獨領風騷的前沿技術,如今我們進入萬物互聯新時代。眼下,利用物聯網技術為抗疫助力,就是落實“科學防治”的方略。

如何進一步釋放技術紅利,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駕護航,則是我們每個安防人都應該思考,併為之奮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