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学习中医从哪里开始?

吃生大米


现代学习中医这些中医名词必须懂,懂了这些中医名称就对中医有了模糊概念了,有了个方向性了,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中医四大经典,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5-10年的病,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了。在中医大道上尽情的奔跑吧……




第一章 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 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 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 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 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 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 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7.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8.滋肾养肝法:又称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 藏象

1.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2.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6.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7.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8.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9.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10.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11.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12、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3.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1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15.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1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18.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故称之为孤腑。

19.中精之腑:是指胆,胆汁由肝产生,贮存于胆,为清净精微之液,故称“胆者,中精之腑“。

20.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六气:是指风、寒、暑、湿 、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4.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

5.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6.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

7.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活动

8.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9.瘀血: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10.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11.虚证:正气不足表现的证候

12.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13.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14.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第五章 四诊

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3.畏寒: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可以缓解的表现。

4.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5.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6.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 清窍阻蔽所致。

7.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8.言謇(jian):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9.战汗: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

10.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1.壮热:高热不退,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的表现,多因里热炽盛。

12.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13.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14.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15.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1.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  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里证:是指病 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3.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4.心脾两虚证: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心悸、失眠、食少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5.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3.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4.正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 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 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7.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9.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10.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1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12.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第八章 中药

1.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2.配伍: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3.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称武火。

4.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称文火。

5.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6.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7.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8.中药七情:中药的“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配伍关系。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 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表作用缓和,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20: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1.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热毒和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22.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23.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24.清热解暑药:凡具有清热解暑功效,以清热解暑为主要作用,清解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暑药。

25.清热明目药:凡具有清热明目功效,以清热明目为主要作用,治疗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

26.清虚热药:凡具有清虚热功效,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治疗虚热病证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

27.消导药:凡具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 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消导药。

28.泻下药:凡具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称泻下药。

29.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30.润下药: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的药物称为润下药,主要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31.逐水药:该类药物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积液从大便排出,部分药物兼有利尿作用故称逐水药。

32.祛痰药: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称祛痰药。

33.止咳平喘药:凡具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34.清化热痰药:凡具有清热化痰功效,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证的药物,称为清化热痰药。

35.温化寒痰药:血药。

36.止血药: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止血药。

37.破血药:活血化瘀作用峻猛的药物称破血药。

38.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39.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

40.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补血药。

41.补阴药:凡具有养阴生津功效,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补阴药,亦称养阴药或滋阴药。

42.补阳药:凡具有温补阳气功效,以补助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43.固涩药:凡具收敛固摄功效,以敛耗散,固滑脱为主要作用,治疗多汗、遗泄滑脱、崩漏带下等病证的药物称固涩药。

44.收敛止汗药:凡具有止汗 功效,以收敛止汗为主要作用,治疗汗出不止的药物称为收敛止汗药。

45.涩肠止泻药:凡具有止泻功效,以涩肠止泻为主要作用,治疗久泄滑脱的药物称为涩肠止泻药。

46.涩精缩尿药:凡具有涩精缩尿功效,以涩精止遗、固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的药物称为涩精缩尿药。

47.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48.平肝息风药:凡具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以平肝阳、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49.安神药:凡具安定神志功效,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称安神药。

50.开窍药:凡具开窍醒神功效,以通关开窍、醒脑复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

51.驱虫药:具有杀虫功效,以杀灭或麻痹虫体为主要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52.外用药:凡以在体表使用为主要给药途径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第九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君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治疗风寒表证的方法。

2.辛凉解表: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药物治疗风热表证的方法。

3.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方法。外感风邪,卫强营弱,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祛邪调正兼顾的方法。

二、祛风剂

1.外风: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筋骨等所致的病证,由于寒、湿、热诸邪常与风邪结合为患,故又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别。外风宜疏散。

2.内风:是内生之风,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内风宜平息。

三、祛湿剂

1.外湿: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等,邪从外侵,常伤及肌表经络。

2.内湿:多因饮食 失节,伤及脏腑,脾失健运,湿从内生。

四、清热剂 清法:凡以寒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称为清法

五、和解剂

和解少阳:是指邪在少阳,位于半表半里,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而采取的治疗方法。

六、消食剂 消法:具有消食、理血、祛湿、祛虫等作用,治疗气、血、痰、湿、虫等壅滞而成的积滞痞块的方法。

七、催吐剂 吐法:具有涌吐痰诞、宿食、毒食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法,称为吐法。

八、泻下剂

1.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2.润下:以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的方法。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称为化痰止咳平喘法。

十、温里剂

1.温中祛寒:以温中散寒的药物,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

2.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十一、理气剂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十二、理血剂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十三、补益剂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称为补法。

十四、固涩剂

敛汗固表剂:以固表止汗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致的自汗、盗汗。

十五、安神剂

1.滋阴养血安神:以滋阴养血安神的药物,治疗因思虑过度,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证的方法。

2.重镇安神:以重镇安神的药物,治疗因肝郁化火,扰乱心神之证的方法。

十六、开窍剂

1.凉开:以芳香开窍及清热凉血的药物,治疗邪热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方法。

2.温开:以芳香开窍及温里行气之品,治疗寒邪痰浊闭塞气机证的方法。

十七、驱虫剂

蛔厥: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之证。胃热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十八、外用剂

疮疡:指有形证可见的外科及皮肤疾患的总称,包括所有的肿疡及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等,多有毒邪内侵,气血壅滞而成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马氏中医传承人


学中医应从心入手,首先你得坚信你能学好,并且你得相信他们所说的神乎其乎的东西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憶想。我先说一个病名叫神经官能症,我看西医看了半年,也没见起色,看了中医吃了半个月的中药好了。还有一次我婶子跟我叔吵架,气的胸口闷喘不过气,家里当时没有顺气丸,我在书上看过刮膻中上下十厘米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痧板轻轻碰到皮肤上就红了像血一样就刮了五六下,她不让我刮了,怕我把她刮死了,然后就停了。但停的时候没排气,我不甘心她说气已到了肛门口了,我要坚持刮把气排出来,但她不愿意,就坐起来,还没下床就打了几个嗝,“好受多了,”“你不说排气的吗?”这不排了吗?上面通了也行,“你告诉我好了几分了?”“8”分。太高兴了,其实我也不懂就是看了拿我婶子试了一下,先前我自己是用手指按的效果没刮痧板好。像这样的事还有好多一时半会说不完,受益的人绝对是有发言权,别人信不信我管不了!


手机用户50087533566


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也是一个中医自学者。没上过大学,不知道大学交出来的怎么样,但我接触过上过大学给我治病的西医中医医生。总体来说,感觉很不舒服。从青春期开始我的身体就不好,和不少的中西医生打过交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大部分都是废物,只要不是在他手里医死的,病痛折磨而死的就与他无关,这就是当今医院和病人真实存在的关系。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挑拨医患关系,大家可以去医院感受一下,那些少数有本事的医生真的会被每天的工作量累死。你越有本事反而越是抽不出时间,而每个病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特别是中医看病,讲究的就是脉证并治,而好多人连自己基本的病症都描述不清,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对症下药。你以为中医是神啊,你生个病都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说个几分钟,聊个几句就能定你的病,解你的痛了?我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急躁主义回了中医药,大时代的整体焦虑感一天不消停中医就一天不得安生。为什么我信中医呢,因为我有幸遇到了真正的中医,他还真的短短几分钟给我开了药方,我吃了一段时间终于治好了迁延日久的病症。我在想,人活在这个世上,连自己都不能左右还是多么的悲哀,所以我想自学中医,只为保全自己,不光是因为对这个时代被冷落的中医的失望,实在是我被中医之道所吸引,可以解病痛,定生死,你不感觉很好玩吗。自学的我可以给个建议,那就是首先你信他吗,如果不信你就不要学了,因为等你应用的时候估计会被吓死。如果你敢于学以致用就可以学习了,只需要读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实也就是一本书,我看的就是名家讲稿。一定不要看别的,因为你不仅会懵而且会从中医粉变成中医黑。这两本书看不懂不要紧,只要没事的时候就看看,看看注解,跟着名家揣摩一下医圣的思路。过个几年你就会发现,中医不仅是门科学,而且还是一种可以自圆其说的科学,不会像现在的物理学那样,越是研究就越是绝望。我特别讨厌有些人诋毁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没有病名一说,恰恰相反,我却认为有些病是西医把中医认为的证定性为病,像三高,肥胖等等多了去了,在我一个普通人的眼里也认为它就是一种疾病所外在表现的症状,还终生服药,有些缺德药厂早晚要得到报应。我的感觉就是中医就是以病来下药,就是六经病和其他杂病。我的女儿从小就爱出汗,中医生给开了几副桂枝汤,吃了以后就好多了,可能有人就说了,不是有效是你心里安慰吧。我的老婆心窝这里老是不舒服,不硬也不痛,这不就是心下痞吗,半夏泻心汤主之。你要我说出个道理来,我只能照着大师谅解的知识再来一遍,至于药性我也只能按照大师的解释,辛开苦降甘以调之。但就是这种理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整天揣摩,天长日久把他连贯起来,你就可以成为大师了。另外,你敢按照古法来吗,为什么就不敢一两当做十五克呢,既然承接于古法,却不愿于遵从于古方,大国中医的自信哪里去了?这里真是我的困惑,因为按照古方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的眩晕真的是效如浮鼓,真的搞不懂,该深研的不敢研究。


思维和行为的博弈


我是一个艾灸师,也是中医里的分支,我最开始接触这一行是受我姐夫的影响。他主要是以针灸为主,我看到尤其是痛症的患者真是扎上针立竿见影,马上就有缓解,有的当下就不痛了。所以看我对这有意思就推荐我去参加了个学习班,当时还便宜,不像现在这么贵了。

当时老师看到我基础太差就给我拷了硬盘,倪海夏讲座视频。回到家就开始看,越看越像看真的,太精彩了。因为我知道一点阴阳五行所以看起来不是很难。

倪师讲了先看针灸,首先要知道经络,皇帝内经才容易看懂,内经里有很多话说的都是经络,经络不熟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看完内经在看神农本草,在看伤寒论,最后金匮要略。这些熟了在读其他的名著。倪师是伤寒家,补阳派。我现在也按着这个顺序学习,受益匪浅。不单单是自己,整个家庭都受益。



古城哥李


中医师和中药师不是一回事,先说中药,那个是中药师干的活,中医完全可以不认识中药(就是不知道中药长的什么样子,你拿着锁阳和肉苁蓉让他分辨他不知道这两个是什么东西,别说分辨了,但是他开的方子里就有这个药。)。我见过一个大医,只认识很少的几味中药,但是开方治病,说几副药什么效果几副药痊愈,从未出错。经常有药房的抓药师傅拿他开玩笑,×××大师,药都不知道长的什么样,你都敢让他开方子,大伙哈哈一笑。隔两天,药师病了,症状简单就是上火,四个前门牙剧痛,一个礼拜中医西医看遍了,就差拔牙了。无奈找大师,大师开的桂枝汤加肉桂等药,标明一付,顿付。把药师吓的不敢喝药,心里说我上了这么大的火,你给我开了一大堆热药,这喝下去还不更上火吗?非得疼死我。第二天,实在无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抓了一付煎好后喝了。非常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仅仅40分钟牙疼全解。另外说一下中医师,古人云,秀才学医好比笼中捉鸡。先学黄帝内经,弄懂了六经辩证。就是病是什么样子,这个病在那个经,(共六经,1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2.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先知道这个病在那个经。开什么方子(方子是指的方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中央的脾土)。然后背伤寒论,学方子。这个是学医。伤寒论113方,全是以症辩证,脉象符合后就没有问题了。至于方子的药量,有这么个说法,传方不传量。可以这么使用经方,比例必须正确,至于量可以参考现代常用量,但是不能突破伤寒杂病论的药量,都是比较安全的……就说这么多吧!有心人可以百度听一听郝万山伤寒论视频教学。曾有古人云,学伤寒论能弄懂一方半意,就可以能福泽众生。苍天有好生之德!愿好人无灾免难。


苍天有好生之德


首先中医学的高等教育都是按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这一条大线来的。学完内科就开始学妇科儿科外科骨科等临床学科了,这是用药的医生这么学。用针的医生就是顺着,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推拿手法学这个顺序来。这虽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这是考虑的众多因素之后最不坏的方法。

先把基础打好才可以继续深入。

同时,为您推荐中医人必学的九大课程

为了帮助热爱中医的您更好的学习,我们特地整理好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这9本配套学习教材的的电子版。


请持续关注,我们继续努力为您排忧解难。

如果还要其他问题,欢迎评论、私信咨询。


中医界


对于一个学医的来说,学习中医可以从中医的四大经典开始,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虽然中医深奥,难懂,但是慢慢学习,读书多的多了,慢慢就理解了。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需要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药学》、《针灸学》、《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推拿学》等等,如今各个中医药院校,所有学习中医的人都需要学习西医,而如今临床所有会考病的人都是要学习西医,毕竟西医是主流,会看病的你不仅要学习中医,更需要学习西医。



在中医里边,有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都是临床基础,学习中医,不仅是学习,更需要结合临床去实践。在临床中总结提高。



学好中医,不仅要毅力,更需要耐心,静心,恒心研究。

总之,有三点,学基础,读经典,上临床,打好基础,学以致用,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己。


杏仁健康


中医,只需要知道这两点,医术就不会太差。 医术的高低取决于医者所站的平台。如果是站在气或者运动的层次,通过观察气的运化与运动模式的改变,就能够轻易的掌握病症的规律,自然疾病也就会很容易的被解决。如果站在药物或者器械的层次,则自然要面对万千药物及器械,那对疾病的把控则难以明说了。 其实。医术的作用只是在于解决病症,在于帮助人体恢复本身的秩序,恢复生命的结构的自维持运动而已。 所以,第一点,就是要相信炁的真实性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是“炁”,无论中医中药、文学诗歌、建筑风水、服饰礼仪等等都以“炁”为根据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所以不知“炁”根本就不可能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中医师不知“炁”如何能够读懂中医古籍?通晓中医治疗技术?又如何望、闻、问、切?不懂炁,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阴阳、五行。看古版的《黄帝内经》“炁”字曾出现过3000多次,若不懂“炁”又怎么明白“恬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含义?不懂炁,精炁神怎么谈?又怎么练武术、太极?又怎么吐纳导引?不懂炁,身心灵的修炼如何进行?不懂炁,怎么能明白“大道自然”的规律?不懂炁,你辟谷养生怎么能做到?不懂炁,又怎么明白领袖气质从何而来? 诸多方面莫不如此,无论你服不服气事实就是如此,宇宙真相,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继学好中医,首先要知“炁”,要学古籍经典,练习太极,搞养生,只有在养生修炼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感觉、体会到“炁”,才能够自如的调动“炁”,才能够最终明白传统中医的真谛所在。而要摸到“炁”并不需要练习多长时间的动功或静功。最多一周足矣。 也许,有些中医人会认为以上说法没有道理,“炁”是摸不到的,那么,我可以断言,抱有这个思想的人想要真正的提升中医水平,是不可能的。 第二点,就是认识并认可瞑眩反应。我打你一巴掌,你脸会觉得疼,这就叫反应。同样,治病也是,吃下去的药物或者采取的治法,身体也应该会有反应。在调理病症的过程中,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必定会出现“斗药”现象。所谓的“斗药”现象,其实就是中医里面常说的瞑眩反应。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乃至数月。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治疗方法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判断身体的不适症状是身体恶化还是身体好转而出现的瞑眩反应, 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我痊愈能力,比如,出现腹泻,瞑眩反应的腹泻一般排完之后,身体会非常轻松,精神也非常充沛。而身体恶化的腹泻,则会感觉虚脱无力。所以,要明白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过程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可悲的是,现在的中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瞑眩反应越来越少了。这和现在的中医喜欢开一些滋阴的药物有关系。要知道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滋阴药物,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中医的医术水平,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 至于西医治病为何没有瞑眩反应,那就不多探讨了,中医西医的争论毫无意义的,解决病症,体恢复本身的秩序,就是好医术。 所以,对于一个中医从业者,若是能够站在气的层次,去理解疾病。那么医术的提升将会非常的快。而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都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私以为,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能够站在气的层次去理解疾病,并在治疗病人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关注云行客头条号,获得更多干货内容。


云行客1


首先你得确定你确实喜欢这行,愿意为之付出。学医需要终身学习,没有持续的动力很难坚持下去。学中医好比种果树,前期投资和付出会很多,但是一旦开始开花结果,精神和物质回报会让你受用不尽。

我本人是院校学习出身,读了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学校的课业繁重,有大量的东西需要记忆,然而大三暑假在跟师的时候我发现,我连个像样的处方都开不出来,问诊也不会,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怎么看病。

能够开窍开始步入正轨还得感谢我的恩师姚公,他是西学中的老师,后来主要学习伤寒,曾经师从雁北名医门纯德先生和伤寒大家陈亦人先生。恃诊之时遇到疾病对应的条文可谓信手拈来,背出条文后开始给我们逐字逐句讲解。姚公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要求全本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还不能忘记基础,也就是理法方药,这仍然需要大量的背诵经典,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


掌握了基础之后还要多访名师,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名师更能出高徒,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有可能看的更远。跟师不等于机械的抄方,不明白用药背后的思路抄再多也是无用功。这思路不仅仅是老师的讲解,自己也应该勤学勤问,也就是“悟”。

访名师除了通过跟师出诊的途径完成,还可以学习名医的医案。读医案绝不能像读小说一样走马观花,读医案要有自己的思考,看完脉象症状之后要先自己想想该辨什么证,用什么方,用什么药,然后和医案对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提高。走马观花式的医案阅读不值得提倡。

在上临床之前一定要形成中医的诊疗思维,正确的诊疗思维才是关键所在。中医要辨证论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在繁,唯取其效。以法统方很重要。抓主证,用主药,要知道用药时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平阳府中医


学习中医从哪里开始?

相遇是缘,亲先点击右上角关注作者后阅读哦

作为一个《皇帝内经》的一个爱好者,仅仅学了很少一部分,就已经感觉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文化真的比西医强百倍。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阴阳平衡,辨证施治,防患于未然,治未病。这也是中医思想的精髓!

作为中医讲究的是“气”,“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活着靠的就是这口气,所以人死了,就称之为“咽气”。

不过也有人认为此“气”非彼“气”也,这个气是指气息的气,是呼吸之气。

但此气吾以为亦包涵有阳气之“气”,就是说阴阳平衡中的阳气已尽,阴气上升,寿命即终。

徒有躯体而不能动,阳气就是能使躯体动起来的力量,一个人的阳气不足,那么他就没有力气,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因为阳气不足,而呈精神萎靡不振状态,做事没心情,整天昏睡不起,跟装死躲避一样。

就是因为阳气不足,没有力气,不想动,更不想干活,就跟装病装死一样,主要是想躲避劳动。

我这样说只是想他们能打起精神,活出自己,活出精彩,实没有贬低嫌弃之意。

再来谈谈西医,西医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上,细胞,血管,器官,组织等等,看见哪里有异常了就是病了。

比如发烧在中医上,就是由于身体出现阴阳不平衡而导致的需要由温度调节来达到新的平衡,根本不需要吃药打针。而西医总是吃药打针,甚至现在的感冒发烧不输液滴水就很难痊愈。

实际上一般的感冒发烧,不打针不吃药,一个星期基本都会好的。中医上简单的温水冲服一小把谷子,或者葱白香菜根姜汤水服后,发散出汗即可痊愈。

而西医上从看得见血液里的变化出发,什么红细胞白血球多了少了,血相高了低了,有炎症了等等,光这一串子数字就把病人给吓唬的差不多了。

春节前我曾遇到一个病人,因发烧血相高到很危险的地步(医生说的),医生不让回家,说回家会有生命危险。

可是因为春节将近,病人急于回家,硬是不听医生的话,拔掉针头就回家了,结果回家跟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我说这么多,意思是说西医讲究的是有形的东西,而中医讲究的是无形的东西。

无形的“阳气”才是一个人能活着的根本,不仅仅看得见的是科学,看不见的更是科学,更需要高级人才才能理解才能做,这就是中医博大精深之处,是一般人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所以学习中医到底应该从哪学起,吾以为先从精神学起,先要掌握中医的理论精髓,掌握中医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再学中医就简单多了。

中医思想的具体代表著作就是《皇帝内经》。

有个人需求的可以私信,本人业余时间承接成人个案咨询、儿童教育和学生儿童心理辅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