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M2增速8.2%不可怕,貨幣政策缺乏計劃性與持續性才可怕!

(一)

M2增速8.2%不可怕,貨幣政策缺乏計劃性與持續性才可怕!

央行8月份金融運行數據發佈,其中:(1)廣義貨幣增長8.2%,8.2%這個增速為2018年6月份8%以來的次低;(2)狹義貨幣(M1)增長3.9%,同比增長3.9%,M2與M1剪刀差進一步回落;(3)流通中貨幣(M0)餘額為6.98萬億,同比增長3.3%:(4)8月份基礎貨幣數據尚未出爐,5-7月份基礎貨幣增速表現為5.3%、4.8%、4.2%,呈逐月下滑趨勢。

如果各位單純看這些冷冰冰的數據的話,也許看不到任何端倪,但是如果進行深入考察的話,你會發現在呆板數據之後孕育著大學問,甚至孕育著解決問題之道。

正如黑格爾所言:

純存在是純粹的抽象,因此是絕對的否定;這種否定絕對的說就是虛無。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一個概念有深刻的內涵,而你卻不從這個概念深刻的內涵談起,僅僅從這個概念開始談起,那麼,你肯定會遺漏許多東西,更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

我們拿廣義貨幣M2來舉例,M2這個概念本身具有深刻的內涵,而如果僅僅從M2這個概念出發,不考慮其內涵及關聯概念,得出的結論肯定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M1=M0+企業活期存款,MO=流通過程中的現金,經濟學家往往從這些概念作為分析經濟現象的出發點,如M1增速快,表示消費市場活躍,M2增速快,表示投資及中間市場活躍。若M2與M1剪刀差擴大(縮小),則表明需求不旺(強勁),同時也可以用於分析當前中國所熱議的貨幣超發、槓桿率過高等問題。

孰不知,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歐美國家來說也許行得通,對於中國卻行不通,經濟學家們分析問題忽略了現實的約束條件,也就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經濟分析出發點——基礎貨幣。

(二)

M2增速8.2%不可怕,貨幣政策缺乏計劃性與持續性才可怕!

基礎貨幣又稱為初始貨幣,它具備使貨幣供給量伸縮倍增的能力,同時又是央行的發債憑證,起到“國家貨幣”的功能。

公式表達為:

基礎貨幣=銀行準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從公式表達可以看出:基礎貨幣與M2、M1、MO有著密切的關聯關係。

如:MO包括社會公眾手持現金,並不包含銀行準備金;而央行通過降準、降息或公開市場操作等行為,又間接影響到企業活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進而影響到M1、M2;最重要的是,M2=(真實有效的)基礎貨幣*貨幣乘數(金融槓桿率)

只有捋順了這一系列關係,才能進一步對中國經濟現象進行深入分析。

(三)

M2增速8.2%不可怕,貨幣政策缺乏計劃性與持續性才可怕!

最近幾年,人們普遍討論的問題是:M2連年超發,金融體系流動性過高,造成資產泡沫飛漲,更奇怪的是,超發貨幣並沒有最終注入實體經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M2超發的真正原因在於貨幣乘數過高,而貨幣乘數過高在於金融的短期化,金融的短期化的關鍵在於監管層貨幣政策缺乏計劃性與持久性。

其一、監管政策彈性過大。央行一會兒要求各商業銀行補充核心資本金,一會兒要求補充附屬資本金,政策缺乏穩定性,商業銀行更願意發放短期貸款,迅速收回流動性,這種金融短期性行為,造成貨幣乘數過高,M2超發。

其二、由於最近幾年居民儲蓄增長率一直處於下滑狀態,各商業銀行只好利用銀行間拆借市場來補充流動性,而央行往往利用短期逆回購行為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各商業銀行從央行處得到短期基礎貨幣,只有依靠短期貸款來保持流動性,貨幣乘數進一步提高。

試問,各商業銀行手中都是一些短期性的基礎貨幣,怎麼敢於把資金用於需要長期留存的實體經濟呢?

只有進一步釋放長期性的基礎貨幣,減少貨幣的週轉速度,才能夠真正降低金融槓桿率,同時使M2增速穩定,市場中保持適度的流動性。

從8月份經濟數據看,M2餘額同比增長8.2%,而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2.8%,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0.1%。這是一個不錯的兆頭,因為人民幣貸款餘額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都高於M2增速,這說明貨幣乘數與短期流動資金需求量相對減少,基礎貨幣的短期性得到初步緩解。最重要的是,金融政策走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彎路,終於逐步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