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原创专栏|《内经》的“内经”是什么?


原创专栏|《内经》的“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便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话听起来相当过瘾,黄帝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不到七十天(弱的本义是不到七旬)就会说话,小时候就智虑敏捷,长大了敦厚诚实而勤勉,最后登天成仙而去。但这段话不是《内经》的首创,《史记》的开篇也是类似的几句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只说“成而聪明”,而《内经》是“成而登天”,人总是越往后越神,司马迁是儒者,不语怪力乱神,《内经》则是道家,黄帝成仙是必须的。至于这段话是司马迁首创,还是他也别有所本,我是没能搞明白,好事者不妨考证之。

提起“黄帝”这位人文始祖,读者诸君莫不是肃然起敬,因为他老人家统一宇内、开疆拓土、订历法、置百官、定礼乐、造文字,做衣裳…,几乎无所不能,这并不足奇,因为事是同志们干的,但功劳是要归功于领导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订历法的是羲和,造字的是仓颉,养蚕的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做衣裳的肯定是某个裁缝,跟黄帝都没关系。但领导他们的就是黄帝,所以黄帝英明!不要以为这是对黄帝的贬低,最英明的天子就该是让人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发挥人的最大才能,所以说领导就是有水平!

《内经》被公认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它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内容也绝不是黄帝岐伯君臣的成果,而是托名于黄帝,这一点也毫无疑问。但我们查黄帝的功绩时,还有人把《黄帝内经》也作为黄帝的功绩之一,吃惊不?顾颉刚说中国人也没有严肃的史学观念,乍一听不忿,其实他说的正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为什么会托名于黄帝?这也是一个挺复杂的学术问题。

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经》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作,加上根据出土文物整理的《黄帝四经》,《管子》等,这些可谓是存世的黄老学派的代表著作。而黄老学派就是道家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观念都来自《老子》,而它的兴起却是与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黄老道家之所以抬出黄帝作为精神领袖,据学者考证,这与田氏代齐后的政治需要有关,田氏是黄帝的后裔,“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吃人家的嘴短,替人家的祖先戴些光环,美言几句,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中国从来就没有脱离政治的学术,而黄老道家恰好也是被人称为“君人南面之术”。

一、《内经》的“内经”是什么?

我们经常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受中国哲学影响至深,那么中国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医?这个看似多余的问题其实至关重要,也是令笔者思考研究了好多年,至今仍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学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也爱好这个问题的思考。因为对当前的学术界来说,《内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已是定论,但对于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仍有较大的争议,主流教材都把其产生的年代定在先秦时期,有人甚至认为更早,也有折中者认为大部分在先秦时期,少部分在西汉。

那么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呢?当然,断定它的确切年代是不容易的,但大概年代还是可以断定的,笔者认为《内经》的主要篇章正是产生在西汉中期以后,《灵枢》中有的篇章甚至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内经》的主要篇章不可能产生于先秦时期。

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呢?依据就在那些说《内经》产生在先秦时期的各个专家们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即《内经》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如精气神、阴阳、五行、病机观、疾病观等最基本的概念大多来自于中国哲学。

而哲学思潮在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基本概念,如对“心性”的研究兴盛于战国中期孟子庄子的时代,我们既然不能从《内经》本身研究其生成年代,那就换个思路,研究它的基本概念出现的年代,不也是一条路吗?研究了这些基本概念的年代,就可以大致推测《内经》出现的时代,因为《内经》只能在基本概念已经普遍流行后,才可能被采用入医学领域。

而前代中医研究者因为对中国哲学知识的贫乏或者是因为唯物主义哲学等政治因素对学术的干扰,他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中医基本概念的产生年代,而是近于凭空猜测《内经》的产生年代了,当然,这也有一种在现代医学强大压力下的自卑心理作祟,自认为不如西医,所以就把自己的老祖宗说的越早,自己就越觉得光荣。

但今天的我们,为中医自豪,为中医骄傲,即便是晚在西汉,一点也不耽误《内经》的伟大,再者当代的学术环境大大开放了。而且据当代学者根据出土文物等做的最新研究可以知道,中国哲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及相关书籍的大致年代先后顺序,这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

譬如“精气”的概念,在哲学上是战国中后期稷下道家的特产,在此之前是没有此说,在更晚的《系辞》中又有所发挥。而《内经》中的精气学说已是相当完善,据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内经》的有关精气学说的篇章不可能早于稷下道家,更不会早于《系辞》。因为一种哲学从提出理念,到影响到具体学科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正如后世理学家产生在北宋,而中医受此影响产生滋阴学派及命门学说等是在金元以后一样。其它的证据还有很多,另有专篇论述,此处不谈。

但断定《内经》的大概年代只不过是我研究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的一个副产品。研究哲学是为了给具体学科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指导。

那么研究中医产生的理论基础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有人会说“哲学无用”,哲学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具体的知识,因而不能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任何具体的帮助,也不能帮我们获得实际的利益。就中医人来说也可以说我不懂哲学,只要会用方子照样能治病。是的,他可以,但他未必明白他还是在运用哲学,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哲学的作用就是无用之大用。

哲学无用论错误的根源就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哲学与科学的功能,为人提供对象的具体知识是科学的功能。但哲学的作用却是指导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因为它透过物质的表象来思考总体属性和规律,尽管这种属性是潜在的,但却可以具体影响你的思维和行动。

就中医来说,一个临床医生会用古人传下来的方子治病也差不多了,但学有余力的话,能不能思考一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呢?就像我们说《内经》产生在汉代,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有很多治病的方子和方法可能会来源于很早的时代,因为《内经》是在把中医的具体操作内容理论化,而技术性的东西往往是先行的。但这些无系统的技术方法被《内经》用哲学的思维加以整理阐释,也就形成了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样中医才能流传至今,要不然也会和其它民族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等的医学一样早归于消亡,你说哲学重要吗?

面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我们要不要彻头彻尾的知道它的源头?先贤们是如何看待人体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待?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方法治病?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

这些疑惑,仅靠看《内经》是不够的,《内经》只是把鸳鸯绣了出来而没有告诉你绣鸳鸯的针法,我们最好是知道《内经》所依据的思维又是什么?是谁的思想影响了《内经》的作者们,让他们如此来看待人体、分析疾病、处方用药,只有这样,你的用方才能和千载而上的古人接上轨,你才不会觉得自己的东西似是而非,你才会明白你的每一次运用承载了先贤们多少的困惑和辩论、思考和总结。

真正清楚了中医的哲学来源,你会为自己的祖先感动骄傲,你会对先人们选择这样的医疗模式顶礼膜拜,你会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只能形成这样的医学,而且这种医学是如此的自成体系,即使在今天所谓的西方医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你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医学落后,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先贤们创制的医学还是可以傲视医界,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现代医学的思想水平离中医还有很远。

搞清楚中医的思想源头,你就可以思接千载,就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医学领地上,坚信自己的医学,你的思想里灌注了古圣先贤的精神动力,也激活了你思想基因里被“封印”了的思维方法,你会彻底明白中医学不是落后,而是太早熟了,你会对中医信心百倍。这就是哲学会带给你的影响,还有什么比生起信心更重要的呢?

相反,如果不清楚中医的哲学来源,你不可能高屋建瓴的看待问题,就如同没有人生观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只能随波逐流一样,这样的中医也会在万千具体问题上歧路百出,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大变局下,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补泻寒热,各个不同,你怎么去选择识别?这是需要慧眼的,前一阵还有一位记录中医者,用八年的时间不停的采访记录中医,但最后的结论却是对中医的无限失望。为什么他会这样?根本原因怕是他缺少这种慧眼去分析判断中医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如果肯听一句劝告:何不静下心来,跳出中医的圈子来看看中医呢!

二、道家思想是中国医学的基础

中医的体系内充满着哲学的观念,这毫无疑问,甚至可以说中医就是哲学。哲学可分为自然哲学(存在论、规律论)、认识哲学(认识论、知识学、美学)、社会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哲学)、人生哲学等,但它们之间又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成熟的思想家在这各个领域一定是一以贯之的。

由于中医研究的是人体和自然界的关系,毫无疑问它受自然哲学的影响比较深,但这种观念在中国哲学中也是一以贯之的,从天道到人事是融合为一的。那么中国的哲学或者说自然哲学是从哪里来呢?这也是定论,从道家学说来的,所以中医与道家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道家哲学不只是老子和庄子,在此之后还有稷下道家的黄老学派,当今学者一般把老学、庄学和黄老学派称为道家的三大流派,记住一点,我们谈的是道家。而不是东汉以后的道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那么只有一个——道,这个道正是道家的特产,其它诸子百家也得这么说,老子创立了这个最高范畴。

而且从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宫建立后到西汉独尊儒术之前,这几百年时间都是黄老道家之学占主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哲学基本定型的时代,所以中国哲学的血液里充满了道家的精神。

道家的发展也有三大演变,从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到庄子的关注个人心灵的逍遥,再到黄老道家的“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在宋明理学汇通儒释道三家之前,黄老之学本身也是在汇通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直到《易传》确立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吕氏春秋》、《淮南子》这样的黄老道家集成之作出现,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我们熟知的百家人物,特别是道家的人物,都对这个哲学的建立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认为《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这话不假,但前提是《周易》本身就分“经”和“传”两部分,期间有七八百年的距离,《易经》并不是《易传》,而《易传》才是中国哲学的汇总集成。前人所谓的孔子作“十翼”的说法已为当代学者多方考证所否定,《易传》的主要思想就是来源于道家。

哲学哪是什么大圣人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它是一代又一代人消磨了层层心血,反复思考、辩论、总结、提高,终于成为一种被最广泛接受的学说,古人没有什么个体概念,是把自己看成与天地一体的,一个学派的所有思想结晶都归于一个人名下,而这个学派又往往要“高远其所从来”,如道家托名黄帝,儒家必提尧舜,都是一种对先人的“肯定之肯定”的继承发扬,弟子都是肯定并发扬老师学说。这一点也大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弟子往往是否定老师的学说。

知道这个就知道《内经》跟黄帝和岐伯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托名之作,与中医关系最大的是道家人物,特别是老庄,老庄才是中医的祖师爷,但他们功成名遂身退,神龙见首不见尾了,神人身上的尘垢秕糠,反而用来陶铸尧舜,浮名就留给世间的帝王们来享用吧。

三、道家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医

道家对中国哲学的主要影响在中医中处处都是,本书拟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探讨。

01

道家的宇宙论,从无到有的宇宙创生说,对《系辞》的道论和太极说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法,用天人合一的视角,把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和形而上的道的世界连通起来,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命也是由无形的精神和有形的形体共同构成的,而且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内经》中阐述人体的文章必然把人体和天地四时结合起来,原因正在于此。

02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母的观点来自道家,至《彖传》明确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这个思想直接影响了《内经》的法天则地、阴阳为纲的人体生命观。

03

道家所提出的精气神不但成为哲学的主要命题,而且完全被医家借来构建人体生理病理,形成了完善的医学体系。

04

道家的气化流行观认为万物都是由一气而来,变化流通不息,终而复始。这样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内经》,医学中的六十甲子的运气学说、十二经络的如环无端、阴阳的极则反复、五行的循环往复都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05

道家重视趋时、变化,认为“无时而不移”、“与时消息”、“应时而变”,这些观念对中医的根据季节养生、治病、处方、用药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伤寒杂病论》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也可以说是对时的重视。

06

稷下道家的《黄帝四经》、《管子》、《文子》中崇尚阳气,《文子·上德》篇言“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种思想在《内经》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07

道家对“知几”的论述,也直接影响了《内经》的“病机”等概念的产生。

接下来的篇章就是以此为纲,对这些具体问题逐项展开讨论,以期读者能明了中医学的大框架。

· 本文为道济轩中医老师原创,首发于中医家。欢迎喜爱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的读者交流、分享,也希望大家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