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國滅亡之際,為何不動用50萬大軍?

年華258


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了15年便滅亡,其中的原因,除了秦始皇父子推行的暴政讓百姓不堪忍受外,用於鎮壓義軍的兵力相對不足,也是重要的誘因。但讓人大感意外的是,在秦朝覆滅之際,駐屯嶺南的數十萬秦軍竟然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江山易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秦朝征服嶺南說起。


原來,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又派兵平定百越、攻佔嶺南,並在此地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由於三郡皆是新開闢的疆土,不僅廣袤遼闊,而且當地土著大多不服王化,經常偷襲秦軍和遷移至此的中原百姓,讓朝廷不勝其煩。所以為了穩固局勢,秦始皇下令數十萬南征大軍駐屯三郡,若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調兵北上。



就此,平定嶺南有功的任囂被任命為南海郡尉,負責統領絕大多數駐軍,而趙佗則出任龍川縣令。因為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重要,而龍川縣在南海郡中的地理位置、軍事價值也極重要,因此,任囂和趙佗便成了嶺南掌握實權的“頭號”、“二號”首長。


經過任囂、趙佗數年的治理,當地的局勢漸漸趨於安定,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先前煙瘴荒涼、毒蟲遍地的嶺南,竟然開始出現人煙興盛、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就在嶺南的治理卓有成效之際,中原的局勢卻是風雲突變,沒多久便陷入大混戰當中。



原來,在秦始皇在位時實行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的政策,導致天下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而為了壓制民眾的不滿情緒,他又訴諸於嚴刑酷法,由此民間導致積怨更深。等到秦始皇駕崩後,接班的秦二世非但更有改弦更張,反而繼續實施乃父在位時推行的苛政,結果觸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首義後,原山東六國的貴族和英雄豪傑們受到鼓舞,紛紛在各地聚眾響應,一時間中原戰亂不休,國家再次陷入大分裂中。起初,秦二世任用名將章邯為主帥,統領大軍攻擊陳勝、項梁等武裝,一度看到消除內亂的希望。然而不久後,章邯在鉅鹿被楚將項羽擊敗,窮極無奈之下率20萬大軍投降。



章邯乃是秦朝最後的名將,而他統領的20萬精銳,基本上也是秦朝最後的“家底”,如今竟然全部喪失,頓時間讓秦朝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在此生死存亡之際,秦二世與權相趙高不由得想起駐屯在嶺南的數十萬大軍,很想將其調回內地平叛。但就在此時,嶺南的局勢卻發生大變化。


原來,對於中原的亂局,任囂其實早就有所耳聞,按照道理也應當率兵勤王。但任囂很清楚局勢之所以混亂如此,完全是秦朝無道所致,若自己勤王成功,必定會加重秦二世的昏暴程度,而百姓將變得更加苦不堪言;若自己勤王失敗,則不僅會白白犧牲數十萬健兒的性命,還極可能會引起嶺南局勢的動盪,讓自己多年付出的辛苦付諸東流。



所以對於朝廷的徵召,任囂以各種理由拖延不行,並在臨終前將職務讓與趙佗,同時將心中的想法告訴他,懇求他不要讓數十萬健兒做“炮灰”,為命中註定要滅亡的秦朝“陪葬”。與此同時,任囂還建議趙佗密切觀察天下大勢,若時機成熟,可以在嶺南割據自保,並建國稱王,時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豪桀叛秦相立,南海闢遠,恐盜兵侵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侍諸侯變,會疾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郡中長吏亡足與謀者,故召公告之。”引文同上。


趙佗認為任囂的話有道理,於是在他死後,便即刻封鎖嶺南通往中原的各個關隘、斷絕棧道,並自南而北構建起三道防線,在南海郡聚兵自衛。所以當朝廷的使者再次南下搬取救兵時,卻發現通往嶺南的道路全部斷絕,只能在連聲嘆息後回朝覆命,而秦二世和趙高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前206年,楚將劉邦率大軍攻進關中,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好率眾投降。消息傳至嶺南後,趙佗徹底卸下道義上的負擔,隨即派兵攻取桂林、象兩郡,然後在士民的擁戴下,在嶺南建立起南越國,並自稱為南越武王。南越立國立國95年,最終在前112年被西漢滅亡,至此嶺南地區再度歸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見《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在我國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秦朝向我們展現出它波瀾壯闊的一幅歷史畫卷。

秦王政稱帝后,革命性的廢除了分封制度,代之以郡縣制度,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同一。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為中國奠定此後2000年政治制度格局,至天下一統。

但是,大一統的秦朝其興也勃,其亡也遽!

嚴刑峻法,大略的鑄錯致使這個偉大的王朝只是存在了14年,所謂秦失其鹿,群雄奮起逐之!

那麼,我們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秦朝滅亡時為何50萬大軍按兵不動?”

首先,我們認定提問者所說的50萬秦軍為秦始皇派到嶺南地區的50萬秦軍。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的第二年,大一統王朝國家剛剛初具規模,百廢待興。

在這種情況下,躊躇滿志的秦始皇把銳利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秦帝國的南方,對於嶺南地區不斷的叛亂和滋擾,始皇帝準備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南沿海地區遠離中原,這裡居住著很多部族,遠離中原,又被山川阻隔,所以被稱為百越之地。

早在統一六國之前,秦始皇就想統一這一區域。

於是,就在這一年,秦始皇接受趙佗的建議,詔令屠雎、任囂、趙佗三人為將,起50萬關中地區秦軍,分兵五路,南征百越地區。

這支秦軍屬於綜合性軍隊,因為它還包含有水軍。

兵分5路的秦軍戰事進行的並不順利,秦軍與百越軍兵鏖戰連年,秦軍主帥屠雎都被百越軍隊的伏兵用暗箭射死。

接任主帥的任囂與趙佗一起,又帶領秦軍苦戰,秦軍50萬人剩餘不到20萬,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然後,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剩餘的秦軍就在當地駐紮下來,秦朝也隨之加強了派駐官吏的力度,與駐軍一起,努力與當地人融合,力圖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

但是,經過了長期、艱苦的征討百越戰爭,這50萬秦軍剩下的也就是十幾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過去了,當年血氣方剛的秦軍士兵,又能剩下多少人在世?

再加之長期駐守嶺南地區,自然而然的就與當地原住民水乳交融,所謂民族融合也就是在此得以體現。

嶺南地區被平復之後,秦始皇在此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以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

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此後一段時期,趙佗開始驅離、殺害秦朝派駐這一地區的官員。

及至到了秦二世胡亥時期,秦帝國搖搖欲墜,風雨飄搖,這一切,也都被遠在嶺南的任囂與趙佗看在眼裡。

可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撐!

一是嶺南地區也不可能再有什麼50萬秦軍可以調動,二者任囂與趙佗二人從自身角度考慮,也不想淌這個渾水。

病逝前的任囂臨終將大事託付與趙佗;

“聞陳勝等作亂,豪桀叛秦相立,南海闢遠,恐盜兵侵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侍諸侯變,會疾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郡中長吏亡足與謀者,故召公告之。”

這樣的囑託是否屬實?子由未見權威典籍記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任囂死後,趙佗迅速的密令下達,封鎖嶺南地區通往中原的各個隘口,也就是說,他首先要鞏固嶺南地區的穩固,全身自治,換言之,不但不可能出兵救助秦二世胡亥,而且,他要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至於秦帝國的興亡與否,趙佗決意要做壁上觀了。





子由拍案驚奇


秦朝末年的軍隊,30萬是保衛邊疆,防備匈奴的,由公子扶蘇和蒙恬統領,扶蘇和蒙恬死後由王離統領;50萬由屠睢和趙佗帶領去開發南越去了,屠睢死後,由趙佗主管;剩下的就分佈在各地守衛。

先是鉅鹿之戰,滅了王離帶領的20萬邊軍和章邯所帶領的20萬奴隸囚徒,就只剩餘50萬的趙佗在南越所統領的軍隊了。

這50萬軍隊是由秦始皇在219年去開發南越的,秦始皇去世之後,指望後面的皇帝指揮的動他不現實。另外一個就是兩個人在南越打了10年的時間,肯定知道這塊遠離中原,而且由於地勢和氣候的原因適合建立國家,因為中原過去討伐的,不適應氣候會有各種問題。所以在發生戰亂之後,屠睢死後,趙佗加強了防衛,並且把重要的地方全部換上了自己的親信,如果說要出兵的話應該不會這樣做。

有人說收到什麼秦始皇的命令之類的,是的,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肯定知道南越的開發對國家的深遠意義,但應該不會下達那種命令,因為邊軍都去平亂去了,相對來說邊軍比南越的任務更重要,因為這個關係到的是漢族政權的危亡。

所以,不是不動50萬大軍,而是指揮不動,人家不聽調了。


許願的泥菩


在權威的史書《史記》和《資治通鑑》中未見有關於秦軍嶺南軍團有五十萬人的確切記載,在《史記》中沒有秦軍在嶺南軍事行動的具體人數,《資治通鑑》中僅記載在征服嶺南後也只是“謫徙民五十萬戍守嶺南”所有五十萬數目的記載,但要明白這可能最多是武裝移民,而非秦王朝的主力軍隊。五十萬這個數目因此極有可能是指五十萬秦國軍隊和移民的總和,而且在嶺南部署五十萬秦軍也是不可解釋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進行了對於嶺南的軍事征服活動,史載這隻征服嶺南的秦軍由抓捕到的逃亡人、女婿和商人組成,這明顯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毫無戰鬥力的臨時軍隊。即便如此,在僅僅一年多時間就在嶺南設置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個郡,這說明秦在嶺南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較為輕鬆的初步勝利,也就不會需要所謂的大軍了。



在征服嶺南的同時,秦王朝對於北部的匈奴也進行了軍事行動,而由蒙恬帶領的30萬大軍則是秦軍的主力軍團。北部邊疆的安全對於秦王朝的重要性是嶺南所部可比擬的,一、匈奴人活動的範圍離秦王朝的核心地區比較接近。二、匈奴人的騎兵機動性強,具有嚴重的搶掠傾向。此後,蒙恬的大軍常年駐紮在北部邊疆,在秦末戰爭中由王離帶領最終覆滅。嶺南的秦軍在秦末戰爭中未見描述,一者嶺南十分遙遠,二者其人數、戰鬥力均十分差勁。因此嶺南的秦軍對於秦王朝的滅亡也愛莫能助了。


浮沉的歷史


這個說法其實就是當年熱播的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發明的誤導。從歷史上看,秦代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多達50萬人的“南方軍團“。

我們來看史料的記載,最早記載秦攻略嶺南的是《史記》,裡面只是說“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可見南下秦軍是由普通民眾組成,帶有發配的性質,根本就算不上精銳部隊。

史記的記載就是這麼一點,但到了宋代的《資治通鑑》,秦軍取嶺南這段的記載基本抄自史記(“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但多了一句“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這裡提到了南遷秦人的數量有50萬,但注意,是“民”不是“兵”。

司馬光著史以嚴謹組成,他筆下的“五十萬”來自哪裡呢?很可能是西漢的《淮南子》,這本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寫的,裡面有“(秦始皇)……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的記載。這可能也是《復活的軍團》裡南下秦軍五十萬的出處所在。

但這段話是有問題的。第一,《淮南子》算不上正史,記載是否有所誇張無從所知。其次,中國古代用兵,向來兵士與伕役不分。漢武帝時派唐蒙入夜郎(今貴州),“將千人,食重(輜重)萬餘人”,也就是說軍隊裡只有十分之一是作戰的士兵,其他人都是負責後勤運輸的民夫。按這個比例,南下的秦軍即使有五十萬,也只有五萬士兵而已。

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南下秦軍數量不多的史料是,秦統治嶺南後,軍人長期戍守當地,人心不定。嶺南當局向秦始皇請求調遣中原守寡或未婚女子到嶺南與之婚配,安定軍心。但嶺南當局只向秦始皇要了三萬女子(秦始皇只給了1.5萬),可見戍守嶺南的秦軍人數本來也只有這麼點而已,哪裡來的50萬大軍呢。

最後一個就是,當秦末大亂時,早有自立之心的南海尉任囂死前告訴繼任的趙佗要據嶺而守,因為害怕“盜兵侵地至此”。要是真有50萬大軍,早就逐鹿中原了,還坐守嶺南作甚呢?《復活的軍團》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在秦漢時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脅,他們軍事力量強悍,而且善於掠奪,對關中地區威脅而很大。秦朝建立後,為了保證邊疆的安寧和穩定,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遠征匈奴,又派趙佗率50萬大軍去南方平定南越地區。然而在秦朝滅亡時,這兩支軍隊卻都按兵不動,這是為何?

試想一下,如果這兩隻軍隊有一支回國了,那秦王朝也不至於分崩離析的這麼快,甚至可能繼續存留下來一段時間,那皇帝不知道這個事情嗎?為什麼不下旨召回呢?其實,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預防當時剛剛攻下的南方諸郡因此叛離。據說這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即使國內出現事故,這一支軍隊也不可回來,而是要確保攻下的南方的安定,鞏固南方領土,但是秦王朝都快滅亡了,這些人還坐得住嗎?

出乎意料的是,這五十萬秦軍面對中原大亂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平靜。除少數“長吏”被趙佗以違犯秦法的罪名處死外,普通秦軍士兵並未出現逃亡和譁變,反而是聽從趙佗調遣,在廣西興安築起秦城,並沿廣西三江至廣東南雄一線佈防,閉關自守。這條防線直至呂后時期依然堅不可摧,阻擋著漢軍南下的腳步。

後來漢朝成立,趙佗在南方成立了南越國。雖然坐視了秦王朝的滅亡,卻在客觀上加速了南越三郡併入華夏的進程,所以這五十萬大軍為何沒有回京秦王,一直是歷史學家比較糾結的問題,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健康中國1965


在秦漢時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脅,他們軍事力量強悍,而且善於掠奪,對關中地區威脅而很大。秦朝建立後,為了保證邊疆的安寧和穩定,秦始皇派出30萬大軍北上遠征匈奴,又派趙佗率50萬大軍去南方平定南越地區。然而在秦朝滅亡時,這兩支軍隊卻都按兵不動,這是為何?

如果這兩隻軍隊有一支回國了,那秦王朝也不至於分崩離析的這麼快,甚至可能繼續存留下來一段時間,那皇帝不知道這個事情嗎?為什麼不下旨召回呢?其實,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預防當時剛剛攻下的南方諸郡因此叛離。據說這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即使國內出現事故,這一支軍隊也不可回來,而是要確保攻下的南方的安定,鞏固南方領土,但是秦王朝都快滅亡了,這些人還坐得住嗎?

出乎意料的是,這五十萬秦軍面對中原大亂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平靜。除少數“長吏”被趙佗以違犯秦法的罪名處死外,普通秦軍士兵並未出現逃亡和譁變,反而是聽從趙佗調遣,在廣西興安築起秦城,並沿廣西三江至廣東南雄一線佈防,閉關自守。這條防線直至呂后時期依然堅不可摧,阻擋著漢軍南下的腳步。

後來漢朝成立,趙佗在南方成立了南越國。雖然坐視了秦王朝的滅亡,卻在客觀上加速了南越三郡併入華夏的進程,所以這五十萬大軍為何沒有回京秦王,一直是歷史學家比較糾結的問題,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浪跡天涯歷史領域者


這位同學顯然不知道古代軍隊的調動規則。並不是說哪裡有匪患,全國的軍隊就會蜂擁而至的,這樣會造成更大的混亂,軍隊在駐紮地,沒有調令,基本上就是擺設,除非敵人攻到自己的管轄範圍。

在古代,君主對武將的防範要高於文臣和近侍,畢竟他們都知道,誰擁有槍桿子,誰的膽子就會很肥。古代通訊不發達,身份認證比較困難,如果君主實際上沒什麼危險,地方軍隊聞風而動,帶兵勤王,99.9999%是被當作犯上作亂對待的,等待你的就是鬼頭刀和抄家滅族。到了後來的宋朝、明朝,收據每天出動100人/騎 出營,都要監軍批准的,定期向朝廷兵部/樞密院報告,否則主將就有危險了。

因此說,秦二世天下大亂的時候,關中地區打成一鍋粥,就算南越地區還有一億軍隊,也不敢擅自行動。


秦二世的朝廷,經過這個二百五幾年的的折騰,趙高的肆虐,朝廷的體制已經蕩然無存,人人感覺自己的腦袋朝不保夕,絕大部分的命令都已經送不出去了,章邯的請糧告急文書被耽擱了幾個月,起義部隊在大澤鄉(在今 安徽 宿縣 南 蘄縣集 西的 小劉村),鬧騰的很厲害的時候,才三個月就席捲全國,長安到南越的驛路基本上斷絕了,好在到長城的驛路還在朝廷手上,可以調得動長城軍團,否則,僅憑章邯的幾十萬囚徒軍隊,根本就阻擋不了起義風潮。

章邯在外面拼命的時候,秦二世還在溫柔鄉里,根本就不理會有什麼蟊賊可以幹掉他,趙高更好,凡是提意見的大臣,一律找棍子弄死,誰還敢冒死通知皇帝?皇帝不發令,誰又敢調動南越50萬大軍?自己有幾顆腦袋?


這就不難理解,近現代戰爭的第一要務就是打擊敵人的通訊保障系統,比如電話線、電廠什麼的。在電子遊戲裡面,敵人靠近,小兵可以自動響應並開火,實際上在古代軍事操作中,就算是起義軍摸到了城門口,只要不主動攻城,秦朝的守備軍隊就當作是空氣,他們不會出城攻擊的。


看待歷史問題,需要考慮到不同歷史時期當事人的心態,而不是想當然耳。王朝對武將的猜忌、防範,反過來要了他們自己的命。



諸葛小村姑


不知從幾時開始,流行一種說法,說秦國即將滅亡時,秦始皇南征時五十萬大軍卻按兵不動,沒有回援秦政權。這根本是無中生有之事。秦在征服嶺南後,沒有證據表明五十萬大軍駐留於南方。

第一,秦以五十萬大軍征服南方

公元前221年(一說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統率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大舉進攻東南與嶺南,先後征服甌越、閩越等。

然而,在征服嶺南時,秦軍卻遇上大麻煩。一方面南方多河流,且山深林密,士兵容易染疾,後勤補給跟不上。再者,嶺南這些越人十分驍勇,《淮南子》一書曾這樣寫:“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他們過慣自由的生活,現在有人想統治他們,當然得奮起反抗。在越人英勇的抵抗下,一向戰無不勝的秦軍竟然吃了大虧,“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

要解決南方戰事,就得解決運輸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想到了水運。為了打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秦始皇派史祿主持開挖靈渠。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建設,靈渠終於順利開通,為平定嶺南打下基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發兵攻打南越。這次秦動用的軍隊,並非以正規軍為主,主要是一群賤人,包括逃亡者、贅婿者以及商人等。由於有靈渠運輸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在秦的鐵拳之下,南越被征服,分置為桂林、南海、象郡三個郡。秦始皇把國內五十萬罪犯遷移到嶺南,與越人同居。

第二,南方有秦駐軍五十萬嗎?

征服南越後,秦果然在南方駐軍五十萬嗎?

我認為根本不可能。

首先,秦國南征代價巨大。以《淮南子》一書的說法,秦以五十萬大軍南征,損失了數十萬人,總司令屠睢也戰死。以致於靈渠開通後,還得以一群所謂的賤人來補充兵力。因此,就算秦軍都留在嶺南,也不可能有五十萬。

其次,沒有證據表明秦軍南征後,就沒走了。我認為,以嶺南落後的生產力,是根本養不起五十萬大軍的,後來南越王國在最鼎盛時,也沒有這麼多軍隊。況且嶺南是偏遠地區,駐五十萬大軍幹什麼呢?

在南征勝利後,秦國有兩個大工程,一個是修築長城,一個是修阿房宮與秦陵,動用的人力恐怕不下兩百萬人。在人力緊缺之時,在蠻荒的南方駐軍五十萬,這不合邏輯。再說了,當時秦國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北線蒙恬也不過三十萬,戰事已平的南方怎麼反倒有五十萬呢?不合情理。

因此,我認為秦在南方的駐軍,實際上是很少的。

第三,南方駐軍為什麼沒有北上援秦呢?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中原逐鹿,紛紛扯起反秦的旗幟。在反秦戰爭中,為什麼嶺南的秦軍沒有回援,反而按兵不動呢?

這就必須要提到兩個人,一個是任囂,一個是趙佗。

任囂是秦政府委派的南海郡軍政長官,他是個胸有大志之人,見秦國內政混亂,天下英雄崛起,也想借此時機,在南方有一番作為,割據自立,獨霸一方。可惜任囂年老,體弱多病,最後竟臥床不起。臨死之前,他喚來了心腹之將,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囑咐了幾件事:

第一,陳勝起兵後,天下豪傑紛起,南海之地雖然僻遠,但恐怕不久戰火也要燒到這裡了。為了自保,應該速速隔絕通往北方的道路,避免戰爭影響到南方,然後靜觀中原戰局的變化。

第二,南海這個地方,北有五嶺山脈,地勢險峻,而且東西數千裡,與中原隔絕。自帝國南征,遷移到此的中原人不少,南海雖然只是一郡,然而北方有變事,可自立為國。

任囂的目標很明確:趁中原內亂,割據南方。

不久後,任囂去世。根據他的遺命,趙佗繼任南海郡軍事長官。趙佗一上任,首先阻斷通向北方的通道,並下了一道命令:“北方的叛軍就要殺到南方來了,速將通道阻斷,並重兵把守。”斷絕與北方的聯繫,南海郡實際上成為一個獨立王國了。

緊接著,趙佗出兵攻打桂林、象郡,吞併這兩個郡,完全控制嶺南地帶,便宣佈獨立,自立為“南越武王”。


君山話史


樓主口中說的50萬大軍說的是南下平定百越的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吧!

說到這個先給你普及一下歷史知識。

公元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南征百越,經過9年的時間終於平定了百越,並設置了三郡管理嶺南地區。

而秦末爆發農民起義是公元209年,也就是說是在南征大軍剛剛平定百越的時候,先不說當時的趙坨想不想回去鎮壓農民起義,就算他想,已經打了九年的戰爭的50萬大軍還剩下多少?又有多少人忠心大秦?

我們再看一則消息。

公元206年,趙坨攻佔象郡和桂林郡,自稱南越武帝。由此可見,人家一心就想當皇帝,憑什麼去救你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